《命名日本》:日本的"命名"与“焦虑”
记得三浦展的《下流社会》中文版出来后,身边不少人纷纷将自己和书中列出的二十条测试条件对照,比如“月收入总比城市收入水平低1000元”,“每天上网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等,够条件和不够条件的都会会心一笑。随后,我们见到国内的报刊杂志就纷纷套用“下流社会”,全然不顾其针对的是特定的日本社会的内容。于是乎,“下流社会”从一个日本热门词,变成了中文热门词。同样例子的还有“御宅族”、“腐女”、“萌”,它们都首先是通过某本书、某套日剧、某本漫画,而从东瀛流入到华人世界。像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男的纷纷自称“御宅族”,女的就叫“干物女”,一见可爱漂亮的事物,就“卡哇伊”、“好萌啊”不停。东瀛的流行词汇,像日货一样,迅速登陆,占据了国内城市白领和小资的口。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意思来表达,那就是,原本因为无法确定自己身份和生活状态的小资们,因为有了这些日系的“命名”词汇,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焦虑仿佛风吹云散,欣欣然将自己和这些“命名”对号入座,仿佛找到了一个安全的港湾。
汤祯兆的《整形日本》,是对日本的种种“命名”现象系统地进行梳理的一本书,现在的《命名日本》更上层楼。《整形日本》出来时,有心水清的专家预言,日本的“命名形象”,实则是日本的一些社会学家为使书畅销,而面壁虚构的一些词汇,若以之代替日本社会的真实现象,则正中他们的下怀了。诚然,“M型社会”、“下流社会”命名的发起人确实说过,这些他们自创的名词。但是,像“御宅族”、“腐女”、“萌”则不仅是一种命名,实在已经成了无疑的社会现实,更进一步,成了一种文化。当你发现日本的“御宅族”、“腐女”所创造的巨大的文化产值时,你怎么可以轻易地将“命名”视为一种无关痛痒的观念?
不妨将日本人热衷于“命名”的现象视为是一种“日本人论”的现代版。在世界上,也许没有比日本人更敏感和焦虑于自己身份的民族了,南博的《日本人论》一书,网罗了明治维新到1990年代初期近五百本关于日本人论著,正是一个明证。同样地,继《整形日本》之后,《命名日本》探讨了近年来日本社会流行的热门词汇例如人妻、女子铁道迷、女高中生、落水狗、化妆狂、巨乳、购物狂、腐女子、老头、武士道、足球、欺凌、百货公司、感泪、效外、AV等,正可视为日本人近年来如何透过命名,来把握身处变化极快的社会安顿身心的一种策略。在此意义上,“命名”并不仅仅是社会文化研究者为成名走红炮制的名词垃圾,它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场域各种势力表达和争持的象征。透过社会学家和文化评论家对这些词汇的命名、贩卖和消费,以及社会各阶级的回应、认同、争持或探讨,人们也许能找到在动荡多变、日新日异的文化潮流当中释放焦虑的方式,同时寻求一个相对确定未来的新方向。“命名”并不只是社会学者标新立异的独家观念,它也成了社会各界的角力场,在此各自争得各自的表达空间。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整形日本》和《命名日本》超越了一系列速食、短视的关于日本文化的论述书籍,也不是为“哈日”风潮煽风点火。汤祯兆的立意,正如《整形日本》所述的,在于“点击日本,侧击香港”,更进一步地说,从日本的“命名”风潮,侧击华人文化世界,引发我们对文化产业、文化视野的思考。汤祯兆在《命名日本》的后记中语重心长地指出:“所谓文化输出大国,其实很重要的前设是要有一整体的结构性视野。举例而言,日本不可能仅凭歌舞伎或是茶道俘虏人心,文化的输出同样需要不同产业的配合营运,才可以汇聚成创作上的爆发力。要成为文化输出大国,首要条件是没有任何意识形态上的底线限制,而这一点看来始终是我们的禁地。”仔细反思日本“命名”文化,其实对我们可以提出不少启发。“命名”文化的多姿多彩,大概可以说是日本文化产业多姿多彩的表现,汤祯兆更指出,要成为文化输出大国,成为潮流思维上的领导者,就要接受一切正反可能的效果。日本人对“人妻”、“巨乳”、“AV”的“命名”热潮,大概会为我们这里的正人君子所不齿,而日本人恰恰能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超越好坏和高尚与低俗的分野,成就思维观念上的振荡和文化上的创新。长久以来,我们的文化,恰恰缺乏这样的观念和思维的交流、碰撞和刺激。
汤祯兆的《整形日本》,是对日本的种种“命名”现象系统地进行梳理的一本书,现在的《命名日本》更上层楼。《整形日本》出来时,有心水清的专家预言,日本的“命名形象”,实则是日本的一些社会学家为使书畅销,而面壁虚构的一些词汇,若以之代替日本社会的真实现象,则正中他们的下怀了。诚然,“M型社会”、“下流社会”命名的发起人确实说过,这些他们自创的名词。但是,像“御宅族”、“腐女”、“萌”则不仅是一种命名,实在已经成了无疑的社会现实,更进一步,成了一种文化。当你发现日本的“御宅族”、“腐女”所创造的巨大的文化产值时,你怎么可以轻易地将“命名”视为一种无关痛痒的观念?
不妨将日本人热衷于“命名”的现象视为是一种“日本人论”的现代版。在世界上,也许没有比日本人更敏感和焦虑于自己身份的民族了,南博的《日本人论》一书,网罗了明治维新到1990年代初期近五百本关于日本人论著,正是一个明证。同样地,继《整形日本》之后,《命名日本》探讨了近年来日本社会流行的热门词汇例如人妻、女子铁道迷、女高中生、落水狗、化妆狂、巨乳、购物狂、腐女子、老头、武士道、足球、欺凌、百货公司、感泪、效外、AV等,正可视为日本人近年来如何透过命名,来把握身处变化极快的社会安顿身心的一种策略。在此意义上,“命名”并不仅仅是社会文化研究者为成名走红炮制的名词垃圾,它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场域各种势力表达和争持的象征。透过社会学家和文化评论家对这些词汇的命名、贩卖和消费,以及社会各阶级的回应、认同、争持或探讨,人们也许能找到在动荡多变、日新日异的文化潮流当中释放焦虑的方式,同时寻求一个相对确定未来的新方向。“命名”并不只是社会学者标新立异的独家观念,它也成了社会各界的角力场,在此各自争得各自的表达空间。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整形日本》和《命名日本》超越了一系列速食、短视的关于日本文化的论述书籍,也不是为“哈日”风潮煽风点火。汤祯兆的立意,正如《整形日本》所述的,在于“点击日本,侧击香港”,更进一步地说,从日本的“命名”风潮,侧击华人文化世界,引发我们对文化产业、文化视野的思考。汤祯兆在《命名日本》的后记中语重心长地指出:“所谓文化输出大国,其实很重要的前设是要有一整体的结构性视野。举例而言,日本不可能仅凭歌舞伎或是茶道俘虏人心,文化的输出同样需要不同产业的配合营运,才可以汇聚成创作上的爆发力。要成为文化输出大国,首要条件是没有任何意识形态上的底线限制,而这一点看来始终是我们的禁地。”仔细反思日本“命名”文化,其实对我们可以提出不少启发。“命名”文化的多姿多彩,大概可以说是日本文化产业多姿多彩的表现,汤祯兆更指出,要成为文化输出大国,成为潮流思维上的领导者,就要接受一切正反可能的效果。日本人对“人妻”、“巨乳”、“AV”的“命名”热潮,大概会为我们这里的正人君子所不齿,而日本人恰恰能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超越好坏和高尚与低俗的分野,成就思维观念上的振荡和文化上的创新。长久以来,我们的文化,恰恰缺乏这样的观念和思维的交流、碰撞和刺激。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