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良先生主要著述目录
据辽宁教育出版社《周一良集》(1998年)。汇集周一良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魏晋南北朝史论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中日文化关系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等著作。编成后按内容分为:第1卷魏晋南北朝史论;第2卷魏晋南北朝史札记;第3卷佛教史与敦煌学;第4卷日本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第5卷杂论与杂记。所收文章不复以撰写时间为序,如《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关于佛教史与敦煌学部分即收入第3卷。目次如下:
第1卷 魏晋南北朝史论
魏晋兵制上的一个问题
乞活考――西晋东晋间流民史之一页
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
《南齐书・丘灵鞠传》试释兼论南朝文武官位及清浊
北朝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
北魏镇戌制度考
北魏镇戌制度绩考
论宇文周之种族
魏收之十史学
读书杂识
《世说新语》札记
《颜氏家训》札记
论诸葛亮
《世说新语》和作者刘义庆身世的考察
论梁武帝及其时代
从北魏几郡的户口变化看三长制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史学著作的几个问题
略论南朝北朝史学之异同
魏晋商北朝史学与王朝禅代
两晋南朝的清议
从褶仪志考察官制
《宋书・礼志》札记
魏晋南北朝词语小记
读《邺中记》
《洛阳伽蓝记》的几条补注
《博陵崔氏个案研究》评介
评介三部魏晋南北朝史著作
周昙《咏史诗》中的北朝
要从曹操活动的主流来评价曹操
马译《世说新语》商兑
马译《世说新语》商兑之馀
评冈崎文夫著《魏晋南北朝通史》
第2卷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
《三国志》札记
《兵书接要》
曹操遗物
曹丕曹植之争
珠襦玉匣及其他
郡将、州将
以舞相属
设主人
家
所在
不可为心
无任
平水
赤岸
亲亲
以舟称象
罗落
广陵散
钟鸣漏尽
利漕
曹氏司马氏之斗争
马柳
猖獗
刘备托孤语
分子
落度
牙与分
诵《孝经》
懀
逡巡
《晋书》札记
二宫
干宝《晋纪》总论
相风
持尺威帝
《晋书》改易史料文字
人名定见
相辈与清谈
刘毅传
三率
名教自然“将无同”思想之演变
束皙传
三州覆败
张公
潘岳传
“久在荒裔”之晋人
祖氏兄弟传
刘弘传
君子小人
白羽扇
顾荣推荐之吴士
西晋王朝对待吴人
东晋南朝地理形势与政治
送故
东山
前
西州
晚合
王氏三少
王羲之书札
习凿齿与释道安之对话
挼
匈奴乔氏
任子春秋与皮子春秋
土窟
王敦桓温与南北民族矛盾
灵宝
七弟与六品
刘元海载记删略
妨
石勒载记
恨不杀汝
徙民与流民
四帅
五胡次序,无汝羌名
观世音经
羌人以都为名
李氏称巴氐
不足
王逊
狯胡
耆婆与道士
川
晋书音义
《宋书》札记
彭排
京城与京邑
南北朝时口粮数
割截古书中语
却
金紫光禄大夫
面首左右
白纱帽
将军位号高下
白门
执法与端右
公主自有居第
秘器
蔡邕琴名
州郡志诸问题
百官志诸问题
举、收举
军府僚佐领太守
王弘传漏略
典计
荀中郎
向靖名字
赵伦之军功
五等爵无食邑
灌佛
百丈
刘义庆传之“世路艰难”与“不复跨马”
二王两谢
崇礼闼
承华门
卤薄图
博射
开
南俸
羊希传
谢瞻辞吴兴郡守
新任官铸新印
刘义恭表文
婚姻不计行辈
张畅传
范泰范晔父子籍贯
诏黄
弊
诞马、障扇
乐舞杂伎
前载、阡陌
六门
久丧不葬
晚度北人
谢灵运传
广陵南望钟山语夸大
刘彧与方镇及大臣诏书中当时口语
刘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之变化
一麾出守
南朝之虎象
飞燕
方圜、落漠、周旋
五宜适、与手、言论
上下、尊、老子
阮长之传
州、郡、县
两句用一人典故
索虏传
外国表文中梵文影响
《南齐书》札记
觉
素族
隔城俘虏
东西二省
射雉
拔白
要人
州郡志郡下列县之次序
面起饼
缓服、急装、具装、寄生、装束、结束
无吾后
巾卷
拍张
南朝东南内地之位置
大中正与郡望不合
单衣
辅国将军
有次第
王广之传官衔
昆仑
檀珪家世
王僧虔报檀珪书
王僧虔论书
王僧虔诫子书
虞玩之传诏书及表文
鲑
腰扇
请急
封国远近与禄秩
王融谢朓同传
傅琰传
明僧绍籍贯
东晋以后政权嬗代之特征
缇群
遮迾
百子账
《梁书》札记
萧衍以及东晋南北朝人小字
相闻、相知
小府、大府
封国之地域
风闻奏事
骁骑将军
黥刑
兖州刺史桓和
酉阳杂俎记魏使入梁事
野虖
土断後所居之地即称本州
三五贱伎
轻敝衣裾
舅甥相纠弹
游军当作旋军
劾奏公文格式
覆讲
苇席、笙席
何远传脱文
侯景传
《陈书》札记
陈霸先早年经历
陈霸先加九锡文
敌人首级之保存
临川为临海之误
南江、南川、南州
测囚
埋轮
徐陵有口辩
方富手笔
部曲私兵
通精
《魏书》札记
且待终举贼矣
乌丸三百馀家
刘显弟亢泥
中山邺信都三城
慕容氏人名
晚有子
榆山了零与西山丁零
摄、摄四镇
考绩制度
魏宣武帝元恪
金墉城
六极
妾御
宣武灵胡皇后传
共事不应送御史
内行阿干
白直、虞侯、防閤、仗身、事力、幕士
禁
宗师
亲恤
桓帝猗迆穆帝猗卢碑
崔僧渊复崔慧景书
熊皮障泥
车伊洛传
赐名
所由
年渐一周
崔浩国史之狱
李顺等传中讹误
北魏用人兼容并包
莫落、孟浪、二三、一二
郦范传
马场
六里
荣卫
吕罗汉传
却敌
率户归国
配衣
北朝之中正
几案
广州
挺身
尔朱世隆传中所见官制
言乍高下
调度
瞎巴三千生啖蜀子
三字石经
伯瑜之不应留
王玄威与娄提哀悼献文帝
郦道元
江氏世传家业与南北文化
魏收袭用南朝史书
兖州蛮人
唾奴口中
六部尉与四中郎将
祠、神、祀
东雍州
西兖州与南兖州
秦州
巴州
南梁州与东梁州
粟、谷、榆、枣
班禄与商人
水陆运输
大鸿胪
拔拔氏
侯伏侯氏
尉迟氏
《北齐书》札记
扬州
上党坊
乡里
户四十万
高澄历官年份
桑落
各立一省
军主、幢主、队主
高洋庙号
举人诘官
大监
人上
秦州镇城都督北雍州刺史
录义
徐之才传
博士
增年获兔
观我生赋
出都
《周书》札记
六条诏书
官品排列次序
五日番上
《隋书》札记
开皇年号
皇后预祭宗庙
陈朝舆制
隐膝
辇制
从《礼仪志》考察官制
南台
三县代迁
丁兵与兵力
破岭
哄师
都会
突厥传放民可汗表文
《南史》札记
宋高祖纪
阿奴
辱井
胡藩传记述胜於《宋书》
事
南蛮校尉
执手
陆机入洛之年
斗鸭
行香与行酒
食蛤蜊
紫(左標右寸)
凤尾诺
删略官衔造成混乱
班剑
紫荷
萧懿事迹
香橙、连榻
赋韵
铜鼓
乡里
迮
增加有用史料
《北史》札记
今当为绝群耳
秦南汾东雍三州
幽州口有五十万
徐招传
功论郎
波斯使主
第3卷 佛教史与敦煌学
唐代密宗
导论:一、早期中国佛教中的密宗
二、赞宁及其材料来源
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传注
唐洛阳广福寺金刚智博注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注
附录二十则
译後记
宋高僧传善无畏传中的几个问题
《牟子理惑论》时代考
能仁与仁祠
论佛典翻译文学
中国的梵文研究
佛家史观中之隋炀帝
汉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名称和译者
关於贝叶
跋隋开皇写木《禅数杂事》残卷
跋《观音偈赞》
跋《敦煌秘籍留真》
敦煌写本杂钞考
跋敦煌写本《法句经》及《法句譬喻经》残卷三种
级敦煌写木「海中有神龟」
读《唐代俗请考》
敦煌写本书仪考(之一)
敦煌写本书仪考(之二)
敦煌写木书仪中所见的唐代婚丧礼俗书仪源流考
「赐无畏」及其他
――读《敦煌变文集》札记
王梵志诗的几条补注
说宛
何谓「敦煌学」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序文
《敦煌还书论文集》序
读《敦煌与中国佛教》
――介绍日本集体巨著《讲座敦煌》
《唐代变文》中译本序
《敦煌写本书仪研究》序
第4卷 日本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大日本史》之史学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木「明治维新」前後的农民运动
关於明治维新的几个问题
关於日本文化
围绕汉字的中日文化交流
唐代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选择问题
中日文化的异与同
从中秋季看中日文化交流
唐代的书仪与中日文化关系
日木推理小说与清朝考据之学――一种文化比较
鉴真的东渡与中日文化交流
入唐僧圆珍与唐朝史料
荣西与南宋时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几个侧面
介绍两幅送别日本使者的古画
十九世纪後半叶到二十世纪中日人民友好关系和、父化交流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日本
――论宫崎寅藏与孙中山的关系
罗卧云――中日文化关系史上不应遗忘的人物
扶桑四周
新井白石论
新井白石――中日文化交流的身体力行者
日本内藤湖南先生在中国史学上之贡献
――《研几小录》及《读史丛录》提要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序言
《江户时代的日木儒学》序
霍尔《日本:从史前到近代》中译本序言
《明治维新史》序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序
《汉字文化史》序言
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
谈中外文化交流史
我对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几点看法
《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序
中国与亚洲各国和平友好的历史
中朝人民的友谊关系与文化交流
百济与南朝关系的几点考察
新发现十二世纪初阿拉伯人关於中国之记载
明代援朝抗倭战争
第5卷 杂论与杂记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引得》序
隋唐时代之义仓
论九世纪前半期唐朝的政治
――兼谈永贞改革与牛李党争
关於王文韶的日记
关於郑孝胥的日记
关於陈鸿鑫的日记
东学党――朝鲜的反封建反帝斗争
一九○五年俄国革命与东亚各国
关於帐构
书法随想三则
两张晚清的名帖
云冈石佛小记
怀念敬爱的父亲
《周叔涛遗札》後记
纪念陈寅恪先生
我所了解的陈寅恪先生
从《陈寅恪诗集》看陈寅恪先生
回忆两件事纪念吴晗同志
翦伯赞同志学术纪念会开幕词
也记联圣大方
再记联圣大方
能念杨联升教授
《杨联升文集》序
纪念老友谭其骧教授
平生读史汉无边――纪念老友吴于广
关於梁巨川先生逝世的日期及其他
读《吴虞集》後所想到的
评杨炼译《长安史迹考》
《陈寅恪之史学》序
《诸子百家论人才》序
由《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想起的
《美国的中国人》值得一读
世界上第一部以百科体编纂的中国历史巨著
毕竟是书生――我的自传
我的《我的前半生》
《周一良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
《周一良学术论著自选集・自传》
经验?教训?
燕大校史上被遗忘的一页――国文专修科
后记
(晚学斋笔记打字)
第1卷 魏晋南北朝史论
魏晋兵制上的一个问题
乞活考――西晋东晋间流民史之一页
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
《南齐书・丘灵鞠传》试释兼论南朝文武官位及清浊
北朝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
北魏镇戌制度考
北魏镇戌制度绩考
论宇文周之种族
魏收之十史学
读书杂识
《世说新语》札记
《颜氏家训》札记
论诸葛亮
《世说新语》和作者刘义庆身世的考察
论梁武帝及其时代
从北魏几郡的户口变化看三长制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史学著作的几个问题
略论南朝北朝史学之异同
魏晋商北朝史学与王朝禅代
两晋南朝的清议
从褶仪志考察官制
《宋书・礼志》札记
魏晋南北朝词语小记
读《邺中记》
《洛阳伽蓝记》的几条补注
《博陵崔氏个案研究》评介
评介三部魏晋南北朝史著作
周昙《咏史诗》中的北朝
要从曹操活动的主流来评价曹操
马译《世说新语》商兑
马译《世说新语》商兑之馀
评冈崎文夫著《魏晋南北朝通史》
第2卷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
《三国志》札记
《兵书接要》
曹操遗物
曹丕曹植之争
珠襦玉匣及其他
郡将、州将
以舞相属
设主人
家
所在
不可为心
无任
平水
赤岸
亲亲
以舟称象
罗落
广陵散
钟鸣漏尽
利漕
曹氏司马氏之斗争
马柳
猖獗
刘备托孤语
分子
落度
牙与分
诵《孝经》
懀
逡巡
《晋书》札记
二宫
干宝《晋纪》总论
相风
持尺威帝
《晋书》改易史料文字
人名定见
相辈与清谈
刘毅传
三率
名教自然“将无同”思想之演变
束皙传
三州覆败
张公
潘岳传
“久在荒裔”之晋人
祖氏兄弟传
刘弘传
君子小人
白羽扇
顾荣推荐之吴士
西晋王朝对待吴人
东晋南朝地理形势与政治
送故
东山
前
西州
晚合
王氏三少
王羲之书札
习凿齿与释道安之对话
挼
匈奴乔氏
任子春秋与皮子春秋
土窟
王敦桓温与南北民族矛盾
灵宝
七弟与六品
刘元海载记删略
妨
石勒载记
恨不杀汝
徙民与流民
四帅
五胡次序,无汝羌名
观世音经
羌人以都为名
李氏称巴氐
不足
王逊
狯胡
耆婆与道士
川
晋书音义
《宋书》札记
彭排
京城与京邑
南北朝时口粮数
割截古书中语
却
金紫光禄大夫
面首左右
白纱帽
将军位号高下
白门
执法与端右
公主自有居第
秘器
蔡邕琴名
州郡志诸问题
百官志诸问题
举、收举
军府僚佐领太守
王弘传漏略
典计
荀中郎
向靖名字
赵伦之军功
五等爵无食邑
灌佛
百丈
刘义庆传之“世路艰难”与“不复跨马”
二王两谢
崇礼闼
承华门
卤薄图
博射
开
南俸
羊希传
谢瞻辞吴兴郡守
新任官铸新印
刘义恭表文
婚姻不计行辈
张畅传
范泰范晔父子籍贯
诏黄
弊
诞马、障扇
乐舞杂伎
前载、阡陌
六门
久丧不葬
晚度北人
谢灵运传
广陵南望钟山语夸大
刘彧与方镇及大臣诏书中当时口语
刘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之变化
一麾出守
南朝之虎象
飞燕
方圜、落漠、周旋
五宜适、与手、言论
上下、尊、老子
阮长之传
州、郡、县
两句用一人典故
索虏传
外国表文中梵文影响
《南齐书》札记
觉
素族
隔城俘虏
东西二省
射雉
拔白
要人
州郡志郡下列县之次序
面起饼
缓服、急装、具装、寄生、装束、结束
无吾后
巾卷
拍张
南朝东南内地之位置
大中正与郡望不合
单衣
辅国将军
有次第
王广之传官衔
昆仑
檀珪家世
王僧虔报檀珪书
王僧虔论书
王僧虔诫子书
虞玩之传诏书及表文
鲑
腰扇
请急
封国远近与禄秩
王融谢朓同传
傅琰传
明僧绍籍贯
东晋以后政权嬗代之特征
缇群
遮迾
百子账
《梁书》札记
萧衍以及东晋南北朝人小字
相闻、相知
小府、大府
封国之地域
风闻奏事
骁骑将军
黥刑
兖州刺史桓和
酉阳杂俎记魏使入梁事
野虖
土断後所居之地即称本州
三五贱伎
轻敝衣裾
舅甥相纠弹
游军当作旋军
劾奏公文格式
覆讲
苇席、笙席
何远传脱文
侯景传
《陈书》札记
陈霸先早年经历
陈霸先加九锡文
敌人首级之保存
临川为临海之误
南江、南川、南州
测囚
埋轮
徐陵有口辩
方富手笔
部曲私兵
通精
《魏书》札记
且待终举贼矣
乌丸三百馀家
刘显弟亢泥
中山邺信都三城
慕容氏人名
晚有子
榆山了零与西山丁零
摄、摄四镇
考绩制度
魏宣武帝元恪
金墉城
六极
妾御
宣武灵胡皇后传
共事不应送御史
内行阿干
白直、虞侯、防閤、仗身、事力、幕士
禁
宗师
亲恤
桓帝猗迆穆帝猗卢碑
崔僧渊复崔慧景书
熊皮障泥
车伊洛传
赐名
所由
年渐一周
崔浩国史之狱
李顺等传中讹误
北魏用人兼容并包
莫落、孟浪、二三、一二
郦范传
马场
六里
荣卫
吕罗汉传
却敌
率户归国
配衣
北朝之中正
几案
广州
挺身
尔朱世隆传中所见官制
言乍高下
调度
瞎巴三千生啖蜀子
三字石经
伯瑜之不应留
王玄威与娄提哀悼献文帝
郦道元
江氏世传家业与南北文化
魏收袭用南朝史书
兖州蛮人
唾奴口中
六部尉与四中郎将
祠、神、祀
东雍州
西兖州与南兖州
秦州
巴州
南梁州与东梁州
粟、谷、榆、枣
班禄与商人
水陆运输
大鸿胪
拔拔氏
侯伏侯氏
尉迟氏
《北齐书》札记
扬州
上党坊
乡里
户四十万
高澄历官年份
桑落
各立一省
军主、幢主、队主
高洋庙号
举人诘官
大监
人上
秦州镇城都督北雍州刺史
录义
徐之才传
博士
增年获兔
观我生赋
出都
《周书》札记
六条诏书
官品排列次序
五日番上
《隋书》札记
开皇年号
皇后预祭宗庙
陈朝舆制
隐膝
辇制
从《礼仪志》考察官制
南台
三县代迁
丁兵与兵力
破岭
哄师
都会
突厥传放民可汗表文
《南史》札记
宋高祖纪
阿奴
辱井
胡藩传记述胜於《宋书》
事
南蛮校尉
执手
陆机入洛之年
斗鸭
行香与行酒
食蛤蜊
紫(左標右寸)
凤尾诺
删略官衔造成混乱
班剑
紫荷
萧懿事迹
香橙、连榻
赋韵
铜鼓
乡里
迮
增加有用史料
《北史》札记
今当为绝群耳
秦南汾东雍三州
幽州口有五十万
徐招传
功论郎
波斯使主
第3卷 佛教史与敦煌学
唐代密宗
导论:一、早期中国佛教中的密宗
二、赞宁及其材料来源
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传注
唐洛阳广福寺金刚智博注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注
附录二十则
译後记
宋高僧传善无畏传中的几个问题
《牟子理惑论》时代考
能仁与仁祠
论佛典翻译文学
中国的梵文研究
佛家史观中之隋炀帝
汉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名称和译者
关於贝叶
跋隋开皇写木《禅数杂事》残卷
跋《观音偈赞》
跋《敦煌秘籍留真》
敦煌写本杂钞考
跋敦煌写本《法句经》及《法句譬喻经》残卷三种
级敦煌写木「海中有神龟」
读《唐代俗请考》
敦煌写本书仪考(之一)
敦煌写本书仪考(之二)
敦煌写木书仪中所见的唐代婚丧礼俗书仪源流考
「赐无畏」及其他
――读《敦煌变文集》札记
王梵志诗的几条补注
说宛
何谓「敦煌学」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序文
《敦煌还书论文集》序
读《敦煌与中国佛教》
――介绍日本集体巨著《讲座敦煌》
《唐代变文》中译本序
《敦煌写本书仪研究》序
第4卷 日本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大日本史》之史学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木「明治维新」前後的农民运动
关於明治维新的几个问题
关於日本文化
围绕汉字的中日文化交流
唐代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选择问题
中日文化的异与同
从中秋季看中日文化交流
唐代的书仪与中日文化关系
日木推理小说与清朝考据之学――一种文化比较
鉴真的东渡与中日文化交流
入唐僧圆珍与唐朝史料
荣西与南宋时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几个侧面
介绍两幅送别日本使者的古画
十九世纪後半叶到二十世纪中日人民友好关系和、父化交流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日本
――论宫崎寅藏与孙中山的关系
罗卧云――中日文化关系史上不应遗忘的人物
扶桑四周
新井白石论
新井白石――中日文化交流的身体力行者
日本内藤湖南先生在中国史学上之贡献
――《研几小录》及《读史丛录》提要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序言
《江户时代的日木儒学》序
霍尔《日本:从史前到近代》中译本序言
《明治维新史》序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序
《汉字文化史》序言
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
谈中外文化交流史
我对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几点看法
《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序
中国与亚洲各国和平友好的历史
中朝人民的友谊关系与文化交流
百济与南朝关系的几点考察
新发现十二世纪初阿拉伯人关於中国之记载
明代援朝抗倭战争
第5卷 杂论与杂记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引得》序
隋唐时代之义仓
论九世纪前半期唐朝的政治
――兼谈永贞改革与牛李党争
关於王文韶的日记
关於郑孝胥的日记
关於陈鸿鑫的日记
东学党――朝鲜的反封建反帝斗争
一九○五年俄国革命与东亚各国
关於帐构
书法随想三则
两张晚清的名帖
云冈石佛小记
怀念敬爱的父亲
《周叔涛遗札》後记
纪念陈寅恪先生
我所了解的陈寅恪先生
从《陈寅恪诗集》看陈寅恪先生
回忆两件事纪念吴晗同志
翦伯赞同志学术纪念会开幕词
也记联圣大方
再记联圣大方
能念杨联升教授
《杨联升文集》序
纪念老友谭其骧教授
平生读史汉无边――纪念老友吴于广
关於梁巨川先生逝世的日期及其他
读《吴虞集》後所想到的
评杨炼译《长安史迹考》
《陈寅恪之史学》序
《诸子百家论人才》序
由《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想起的
《美国的中国人》值得一读
世界上第一部以百科体编纂的中国历史巨著
毕竟是书生――我的自传
我的《我的前半生》
《周一良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
《周一良学术论著自选集・自传》
经验?教训?
燕大校史上被遗忘的一页――国文专修科
后记
(晚学斋笔记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