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读书会笔记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读书会笔记
情节概要
襄阳府枣阳县人蒋德,小名兴哥,自幼化名罗德学做珠宝生意,走广东一路。娶妻王氏三巧,三年后别妻南下,耽搁二年有余未返。其间,由街坊薛婆拉皮条,王氏与徽州新安县商人陈商勾搭成奸,二人相约来年私奔,王氏以蒋家祖传珍珠汗衫相赠。蒋陈二人苏州巧遇,因蒋化名,陈未加戒备,将珍珠衫一事对蒋和盘托出,并托蒋捎书信及礼物于薛婆处。蒋大怒而不行于色,急忙回家,休了王氏,王氏另嫁进士吴杰为妾,随夫赴广东上任。陈商归家,妻平氏见珍珠衫蹊跷,私自藏匿。陈赴襄阳寻王氏,未果,路遇匪,死于客途。平氏孤身寻夫,遭小人算计,银钱尽失,不得已嫁与蒋德续弦,蒋于平氏处重会珍珠衫,大骇,始知果报不爽。越明年,蒋于广东经商时与人纠纷,对薄公堂,县令正是吴杰。经王氏求情,蒋大事化了。吴杰得知真情,念王氏不曾生育,令退回夫妻完聚。自此蒋德一妻一妾,团圆到老。
第一段摘抄:“兴哥讨完了客帐,欲待起身,走到陈大郎寓所作别。……便捡起簪儿和汗巾,做一包收拾,催促开船。”
第二段摘抄:“王公看了大惊,叫过女儿问其缘故。……正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是一篇特别好看的小说,在《喻世明言》里如果要选上三篇佳作,我认为这就是第一篇,另两篇是《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和《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选这三篇有另一个理由,就是这三个故事现在还活在戏曲舞台上,可见其生命力。《珍珠衫》一篇,结构严密,人物生动,结尾富有传奇色彩,但又不倚赖鬼神,全靠人情周全,而且周全得令人信服。下面我想谈谈《珍珠衫》里的人物和社会。
如果把这篇小说当作一个剧本,那么出场人物依次是:蒋父、蒋德(蒋兴哥)、王公、王三巧、晴云煖雪、算命先生、陈商(陈大郎)、薛婆、王婆、平氏、吴杰、吕公、陈旺夫妇、张七嫂、宋家老汉及兄弟。可贵的是这些人物大部分都有鲜明的性格。王公王婆、陈大郎可算是故事中最有人情、最可爱的三个人物了,上面抄的三巧被休、大郎寄书两段,即是可以体现人物性格的。
当王三巧被蒋兴哥哄骗回家,并带去休书一封之后,王公王婆自始至终没有打骂女儿,面对这样一个传统上是耻辱的事情,甚至没有说过重话(这令人想起《氓》和《孔雀东南飞》中回娘家的女性的遭遇,明明是女也不爽,尚且遭人耻笑,更别提那没办法给自己洗刷干净的了)。这一方面是蒋兴哥还没有说破,王公王婆没有个准信儿,另一方面也是王氏夫妇的礼教观念并不重,甚至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不但没有给女儿压力,自己心里也没有压力。王公先是去找女婿盘问情况,言语间还为自己女儿开脱,见两边都不说实话,索性去邻居家聊天去了。聊天这一举动绝不是气愤,而是不在意,觉得这件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女儿真回来了就回来吧。王婆一直在安慰女儿,还想到去给女儿暖酒浇愁。女人在家饮酒,这又是一个非传统的生活习惯,透出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也叫人明白为什么三巧当初会舍不得薛婆这个酒友。王婆暖了酒回来,发现女儿正准备上吊,就赶忙去拉,两个人跌作一团,连酒都洒了。这是一个有点好笑的场景,三巧的思虑在这场闹剧之后就显得很多余了。救下三巧后,王婆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二十多岁的人,一朵花还没有开足,怎做这没下梢的事?……你且放心过日子去,休得愁闷。”三巧父母此时虽没有准信,但应该能猜到七八分了,但他们对这种事情采取了宽容的态度,面子还是要的,但心里并不怎么看重贞洁,否则就算再心疼女儿,也不可能半句气话都没有。按照传统的父母身份,王公王婆应该很生气,王公应该责怪王婆“都是你给我养的好女儿”,非得大闹一番不可。第二天,兴哥带人去砸了薛婆家,这事就大白于天下了。但待到他赠箱笼作陪嫁时,大家也是众口不一:“旁人晓得这事,也有夸奖兴哥做人忠厚的,也有笑他痴呆的,还有骂他没志气的,正是人心不同。”夸他忠厚的那些人,也一定是对贞洁观采取宽松态度的,从作者的笔法上看,这种人并不在少数。这种对贞洁观的宽松态度,令人想起沈从文的小说《萧萧》。萧萧是农村的一个童养媳,丈夫比自己小十多岁。萧萧成年后与人私通,那人知道萧萧怀孕后逃跑了,大家便开始商量怎么处置萧萧。有人说,按照老规矩,应该沉潭,但萧萧是卖过来的,娘家人并不怎么热心这件事,婆家人也是犹犹豫豫,等到十月坐草生了个大胖儿子,大家都欢欢喜喜,没人追究了。这里面是对贞洁观持摇摆态度,比宽容态度多了一层喜剧色彩。
大郎寄书这一段,尤为精彩,陈大郎虽是奸夫,但他性格中的憨厚古朴让人忍俊不禁而又十分同情。对一个萍水相逢的朋友,他就一心与人家知交(还“恃了相知”,可见他多么高兴有人跟他相知),把秘密全告诉了兴哥,还眼泪汪汪地扯着珍珠衫给兴哥看。当他问兴哥认不认识蒋兴哥时,兴哥乖巧地说不认识。陈大郎也是走江湖的人,蛮可以学得像兴哥一样,逢人只说三分话,说珍珠衫是祖传的、或者是买来的,薛婆是自己的远房亲戚,等等,也可以把事办了,把朋友交了。但他毫不犹豫地就和盘托出实情,在寻三巧不遇之前也从没有后悔过。第二天,兴哥没有等他送来书信就急急地要走,他也没有怀疑其中有蹊跷,便一口气跑去追上了兴哥,递了“书信一大包”过去,还千叮咛万嘱咐的,人家气得面如土色了他也没有发觉,可见他真是没有什么心眼的。他寄给三巧的除了信,还有一条八尺长的绉纱汗巾,一根羊脂玉凤头簪。绉纱也许是一种比较贵的纱,八尺长约合现在的两米七,那是很长了(《卖油郎》里的是五尺长的汗巾),所以叠起来有“一大包”,也能让三巧误以为是用来上吊的。羊脂玉更贵了,而且还是凤头簪,工钱应该也很费。从这两件礼物可以看出,陈大郎在分别后仍然把三巧挂在心中,毫无保留地付出,并没有说玩过了走了就放下了,或者盘算一下值不值。相比之下,蒋兴哥做人就显得太有城府、太冷淡了。薛婆说他“做人古怪,容易嗔嫌”,应该不假。出门两年多,连一封书信都没往家里寄过,更别提礼物了,而且头年眼见得一年回不去,就“索性把念头放慢了”,来年十月去了苏州,更是逛到第三年五月下旬才回。这也许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兴哥是东家不是伙计,他要是真想早回,把帐放下也就回了,就像他临走前对三巧说的:“宁可第二遍多去几时罢了。”这只能说明兴哥“重利轻别离”,工具理性重了点。当他听到陈大郎提起三巧,并没有“登时火冒三丈”,而且从头忍到尾,没让一个旁人知道,连暗地里念叨念叨都没有。这也许是他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但他尽可以找其他理由跟陈大郎翻脸,先出口气再说,后来王公跑来兴师问罪,他也没有动气,只一个人在船上拆信一节,方“大怒”,但很快又恢复理智,把折了的簪子和纱巾留了下来。这说明兴哥一方面是很重理智的,习惯压抑自己的感情,这可能跟他早年丧母又行走江湖有关;另一方面,他可能是想跟市井之徒的粗人形象拉开距离。
文中其他几个人物,也是可圈可点。平氏和三巧的性格,可谓一个贤妻,一个美妾。薛婆虽不可爱,心机老辣,但她为陈大郎安排着实费心,前后费了五个月的工夫,设计了十来个严密的步骤,这虽然是图财,但真比现在谈婚论嫁还尽心尽力,也算是古风存了罢。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配角是客栈主人吕公,他的戏集中在平氏奔丧一段。吕公这个人也是个小人,他对陈大郎算不得有情有义,但陈客中害病,他也帮衬了不少(照顾,出钱请人给家里送信)。后来平氏来了,他也算客气,收了钱就不找麻烦。直等他央陈婆向平氏提亲,平氏大骂陈婆并背地数落了他几句后,他开始怀恨在心,撺掇陈旺两口携款而逃,后又把平氏赶出客栈,陷平氏于落魄的境地,但也并没有继续落井下石。平氏在此事上就不如蒋兴哥来得有城府了,兴哥一个做生意的男东家在外,尚且不轻易动怒,唯恐得罪了小人,平氏一个孤身女子来在异地,况且丈夫没了,正是最容易受人欺负的时候,就一气之下把人得罪了,即便是吕公不给使坏,仆人受你这样打骂,也难保再对你尽忠竭力了。
再说说《珍珠衫》中的社会。蒋王两家在襄阳府枣阳县,湖北西北部,陈平两家在徽州新安县,现安徽省南部,蒋王重逢在广东合浦县,今广西省合浦,近北海。徽州、襄阳一路可走水路,应该是很顺的,故陈大郎贩籴米豆,可每年走一遍。襄阳、合浦一路只能走旱路,又兼岭南多山,想是并不好走,故一出门动辄三五年。从所贩之物看,蒋贩珍珠、玳瑁、苏木、沉香(故传家宝为一件珍珠衫,三巧这个女眷也对珠宝行情很熟),陈贩米豆,生意大小、资财薄厚不言而喻。薛婆也是贩珠宝的,不禁让人联想襄阳是否有一条珠宝产业链。文中出现了两间当铺,一是蒋家对门的汪朝奉典铺,二是平氏父亲平老朝奉开的典铺,这让人猜想当时典当铺是否很多。另外,吴杰审案那段也很有意思。我不清楚古代的法理,但从三巧为兴哥求情、吴杰又说“我自有道理”可以看出,吴对原告宋家及当地丧葬风俗详细了解,他知道宋家是有体面的人家,绝不肯剔骨验尸,故推不验尸便不能立案,迫使宋家放弃追查。他给蒋兴哥安排的补偿方法也很准,“我如今教他披麻戴孝,与亲儿一般行礼,一应殡殓之费,都要他支持”。兴哥照着办了,宋家人果然没有话说。这一段体现了吴杰治县理政的才能。另外补充一句,这种“尽孝偿命”的思想,现在还存在着,比如5月15日《南方周末》报道林森浩投毒一案,在法庭已判决林死刑后,“在一位教授的推动下,(复旦大学)学生们写下联名信交给负责二审的上海市高院,在谴责林森浩罪行的同时,请求不要判其死刑,称他本性善良,应令他洗心革面,有朝一日照顾死者黄洋的父母。”
最后说说文中三处没有读懂的地方。一,兴哥休了三巧后,带人去找薛婆算账,“打得他雪片相似,只饶他拆了房子。”这里“雪片相似”是什么意思?二,平氏来到枣阳县,在吕公处看到丈夫已死并已入殓,“慌忙换了孝服,再三向吕公说,欲待开棺一见,另买副好棺材,重新殓过。吕公执意不肯。”这里平氏要重新殓过,可理解为对丈夫尽忠,可为什么要征求吕公的同意,吕公又为何执意不肯?三,平氏落魄后,张七嫂为平氏说媒,“兴哥闻得是下路人,愈加欢喜。”这里“下路人”是什么意思,兴哥又为什么欢喜可以娶一个下路人?
(一四年五月十三日初稿,二十一日修改完成)
情节概要
襄阳府枣阳县人蒋德,小名兴哥,自幼化名罗德学做珠宝生意,走广东一路。娶妻王氏三巧,三年后别妻南下,耽搁二年有余未返。其间,由街坊薛婆拉皮条,王氏与徽州新安县商人陈商勾搭成奸,二人相约来年私奔,王氏以蒋家祖传珍珠汗衫相赠。蒋陈二人苏州巧遇,因蒋化名,陈未加戒备,将珍珠衫一事对蒋和盘托出,并托蒋捎书信及礼物于薛婆处。蒋大怒而不行于色,急忙回家,休了王氏,王氏另嫁进士吴杰为妾,随夫赴广东上任。陈商归家,妻平氏见珍珠衫蹊跷,私自藏匿。陈赴襄阳寻王氏,未果,路遇匪,死于客途。平氏孤身寻夫,遭小人算计,银钱尽失,不得已嫁与蒋德续弦,蒋于平氏处重会珍珠衫,大骇,始知果报不爽。越明年,蒋于广东经商时与人纠纷,对薄公堂,县令正是吴杰。经王氏求情,蒋大事化了。吴杰得知真情,念王氏不曾生育,令退回夫妻完聚。自此蒋德一妻一妾,团圆到老。
第一段摘抄:“兴哥讨完了客帐,欲待起身,走到陈大郎寓所作别。……便捡起簪儿和汗巾,做一包收拾,催促开船。”
第二段摘抄:“王公看了大惊,叫过女儿问其缘故。……正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是一篇特别好看的小说,在《喻世明言》里如果要选上三篇佳作,我认为这就是第一篇,另两篇是《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和《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选这三篇有另一个理由,就是这三个故事现在还活在戏曲舞台上,可见其生命力。《珍珠衫》一篇,结构严密,人物生动,结尾富有传奇色彩,但又不倚赖鬼神,全靠人情周全,而且周全得令人信服。下面我想谈谈《珍珠衫》里的人物和社会。
如果把这篇小说当作一个剧本,那么出场人物依次是:蒋父、蒋德(蒋兴哥)、王公、王三巧、晴云煖雪、算命先生、陈商(陈大郎)、薛婆、王婆、平氏、吴杰、吕公、陈旺夫妇、张七嫂、宋家老汉及兄弟。可贵的是这些人物大部分都有鲜明的性格。王公王婆、陈大郎可算是故事中最有人情、最可爱的三个人物了,上面抄的三巧被休、大郎寄书两段,即是可以体现人物性格的。
当王三巧被蒋兴哥哄骗回家,并带去休书一封之后,王公王婆自始至终没有打骂女儿,面对这样一个传统上是耻辱的事情,甚至没有说过重话(这令人想起《氓》和《孔雀东南飞》中回娘家的女性的遭遇,明明是女也不爽,尚且遭人耻笑,更别提那没办法给自己洗刷干净的了)。这一方面是蒋兴哥还没有说破,王公王婆没有个准信儿,另一方面也是王氏夫妇的礼教观念并不重,甚至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不但没有给女儿压力,自己心里也没有压力。王公先是去找女婿盘问情况,言语间还为自己女儿开脱,见两边都不说实话,索性去邻居家聊天去了。聊天这一举动绝不是气愤,而是不在意,觉得这件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女儿真回来了就回来吧。王婆一直在安慰女儿,还想到去给女儿暖酒浇愁。女人在家饮酒,这又是一个非传统的生活习惯,透出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也叫人明白为什么三巧当初会舍不得薛婆这个酒友。王婆暖了酒回来,发现女儿正准备上吊,就赶忙去拉,两个人跌作一团,连酒都洒了。这是一个有点好笑的场景,三巧的思虑在这场闹剧之后就显得很多余了。救下三巧后,王婆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二十多岁的人,一朵花还没有开足,怎做这没下梢的事?……你且放心过日子去,休得愁闷。”三巧父母此时虽没有准信,但应该能猜到七八分了,但他们对这种事情采取了宽容的态度,面子还是要的,但心里并不怎么看重贞洁,否则就算再心疼女儿,也不可能半句气话都没有。按照传统的父母身份,王公王婆应该很生气,王公应该责怪王婆“都是你给我养的好女儿”,非得大闹一番不可。第二天,兴哥带人去砸了薛婆家,这事就大白于天下了。但待到他赠箱笼作陪嫁时,大家也是众口不一:“旁人晓得这事,也有夸奖兴哥做人忠厚的,也有笑他痴呆的,还有骂他没志气的,正是人心不同。”夸他忠厚的那些人,也一定是对贞洁观采取宽松态度的,从作者的笔法上看,这种人并不在少数。这种对贞洁观的宽松态度,令人想起沈从文的小说《萧萧》。萧萧是农村的一个童养媳,丈夫比自己小十多岁。萧萧成年后与人私通,那人知道萧萧怀孕后逃跑了,大家便开始商量怎么处置萧萧。有人说,按照老规矩,应该沉潭,但萧萧是卖过来的,娘家人并不怎么热心这件事,婆家人也是犹犹豫豫,等到十月坐草生了个大胖儿子,大家都欢欢喜喜,没人追究了。这里面是对贞洁观持摇摆态度,比宽容态度多了一层喜剧色彩。
大郎寄书这一段,尤为精彩,陈大郎虽是奸夫,但他性格中的憨厚古朴让人忍俊不禁而又十分同情。对一个萍水相逢的朋友,他就一心与人家知交(还“恃了相知”,可见他多么高兴有人跟他相知),把秘密全告诉了兴哥,还眼泪汪汪地扯着珍珠衫给兴哥看。当他问兴哥认不认识蒋兴哥时,兴哥乖巧地说不认识。陈大郎也是走江湖的人,蛮可以学得像兴哥一样,逢人只说三分话,说珍珠衫是祖传的、或者是买来的,薛婆是自己的远房亲戚,等等,也可以把事办了,把朋友交了。但他毫不犹豫地就和盘托出实情,在寻三巧不遇之前也从没有后悔过。第二天,兴哥没有等他送来书信就急急地要走,他也没有怀疑其中有蹊跷,便一口气跑去追上了兴哥,递了“书信一大包”过去,还千叮咛万嘱咐的,人家气得面如土色了他也没有发觉,可见他真是没有什么心眼的。他寄给三巧的除了信,还有一条八尺长的绉纱汗巾,一根羊脂玉凤头簪。绉纱也许是一种比较贵的纱,八尺长约合现在的两米七,那是很长了(《卖油郎》里的是五尺长的汗巾),所以叠起来有“一大包”,也能让三巧误以为是用来上吊的。羊脂玉更贵了,而且还是凤头簪,工钱应该也很费。从这两件礼物可以看出,陈大郎在分别后仍然把三巧挂在心中,毫无保留地付出,并没有说玩过了走了就放下了,或者盘算一下值不值。相比之下,蒋兴哥做人就显得太有城府、太冷淡了。薛婆说他“做人古怪,容易嗔嫌”,应该不假。出门两年多,连一封书信都没往家里寄过,更别提礼物了,而且头年眼见得一年回不去,就“索性把念头放慢了”,来年十月去了苏州,更是逛到第三年五月下旬才回。这也许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兴哥是东家不是伙计,他要是真想早回,把帐放下也就回了,就像他临走前对三巧说的:“宁可第二遍多去几时罢了。”这只能说明兴哥“重利轻别离”,工具理性重了点。当他听到陈大郎提起三巧,并没有“登时火冒三丈”,而且从头忍到尾,没让一个旁人知道,连暗地里念叨念叨都没有。这也许是他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但他尽可以找其他理由跟陈大郎翻脸,先出口气再说,后来王公跑来兴师问罪,他也没有动气,只一个人在船上拆信一节,方“大怒”,但很快又恢复理智,把折了的簪子和纱巾留了下来。这说明兴哥一方面是很重理智的,习惯压抑自己的感情,这可能跟他早年丧母又行走江湖有关;另一方面,他可能是想跟市井之徒的粗人形象拉开距离。
文中其他几个人物,也是可圈可点。平氏和三巧的性格,可谓一个贤妻,一个美妾。薛婆虽不可爱,心机老辣,但她为陈大郎安排着实费心,前后费了五个月的工夫,设计了十来个严密的步骤,这虽然是图财,但真比现在谈婚论嫁还尽心尽力,也算是古风存了罢。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配角是客栈主人吕公,他的戏集中在平氏奔丧一段。吕公这个人也是个小人,他对陈大郎算不得有情有义,但陈客中害病,他也帮衬了不少(照顾,出钱请人给家里送信)。后来平氏来了,他也算客气,收了钱就不找麻烦。直等他央陈婆向平氏提亲,平氏大骂陈婆并背地数落了他几句后,他开始怀恨在心,撺掇陈旺两口携款而逃,后又把平氏赶出客栈,陷平氏于落魄的境地,但也并没有继续落井下石。平氏在此事上就不如蒋兴哥来得有城府了,兴哥一个做生意的男东家在外,尚且不轻易动怒,唯恐得罪了小人,平氏一个孤身女子来在异地,况且丈夫没了,正是最容易受人欺负的时候,就一气之下把人得罪了,即便是吕公不给使坏,仆人受你这样打骂,也难保再对你尽忠竭力了。
再说说《珍珠衫》中的社会。蒋王两家在襄阳府枣阳县,湖北西北部,陈平两家在徽州新安县,现安徽省南部,蒋王重逢在广东合浦县,今广西省合浦,近北海。徽州、襄阳一路可走水路,应该是很顺的,故陈大郎贩籴米豆,可每年走一遍。襄阳、合浦一路只能走旱路,又兼岭南多山,想是并不好走,故一出门动辄三五年。从所贩之物看,蒋贩珍珠、玳瑁、苏木、沉香(故传家宝为一件珍珠衫,三巧这个女眷也对珠宝行情很熟),陈贩米豆,生意大小、资财薄厚不言而喻。薛婆也是贩珠宝的,不禁让人联想襄阳是否有一条珠宝产业链。文中出现了两间当铺,一是蒋家对门的汪朝奉典铺,二是平氏父亲平老朝奉开的典铺,这让人猜想当时典当铺是否很多。另外,吴杰审案那段也很有意思。我不清楚古代的法理,但从三巧为兴哥求情、吴杰又说“我自有道理”可以看出,吴对原告宋家及当地丧葬风俗详细了解,他知道宋家是有体面的人家,绝不肯剔骨验尸,故推不验尸便不能立案,迫使宋家放弃追查。他给蒋兴哥安排的补偿方法也很准,“我如今教他披麻戴孝,与亲儿一般行礼,一应殡殓之费,都要他支持”。兴哥照着办了,宋家人果然没有话说。这一段体现了吴杰治县理政的才能。另外补充一句,这种“尽孝偿命”的思想,现在还存在着,比如5月15日《南方周末》报道林森浩投毒一案,在法庭已判决林死刑后,“在一位教授的推动下,(复旦大学)学生们写下联名信交给负责二审的上海市高院,在谴责林森浩罪行的同时,请求不要判其死刑,称他本性善良,应令他洗心革面,有朝一日照顾死者黄洋的父母。”
最后说说文中三处没有读懂的地方。一,兴哥休了三巧后,带人去找薛婆算账,“打得他雪片相似,只饶他拆了房子。”这里“雪片相似”是什么意思?二,平氏来到枣阳县,在吕公处看到丈夫已死并已入殓,“慌忙换了孝服,再三向吕公说,欲待开棺一见,另买副好棺材,重新殓过。吕公执意不肯。”这里平氏要重新殓过,可理解为对丈夫尽忠,可为什么要征求吕公的同意,吕公又为何执意不肯?三,平氏落魄后,张七嫂为平氏说媒,“兴哥闻得是下路人,愈加欢喜。”这里“下路人”是什么意思,兴哥又为什么欢喜可以娶一个下路人?
(一四年五月十三日初稿,二十一日修改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