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论文致谢
致 谢
据说致谢是论文写作中所有被压抑之物的回返,真正下笔时,却找不到语言。
这是一篇尚有待花大力气修改和打磨的博士论文,其中许多问题框架都是在孤注一掷的写作过程中才逐渐浮现并明晰起来。就像文学创作一样,即便下笔之前做足功课,也并不确定自己将前往何方。据说这种不确定性是宇宙的本质,也是人类在这个机械复制的时代依旧能够自命为创造者的原因。据说机器只能产生随机,只有人才能从混沌中创造出有序。
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令我未能完全按照最初设计的提纲完成论文。原本最后还应有一章专门论述刘慈欣的《三体》,并通过这部文本将前文中所涉及的问题做一总括与提升。但由于时间和篇幅,以及理论准备上的不足,令我最终将这一章的写作暂且悬置。一方面,近几年来涌现出不少有关刘慈欣和《三体》的研究文章,我亦希望将来动笔写作这一部分内容时,能够将这些研究的视角和思路一并纳入;另一方面,随着论文接近完成,我愈发感觉到,要深入理解《三体》这部后革命时代的革命遗产,需要更多有关20世纪中国革命以及民族国家建设的理论与阅读作为支撑。凡此种种,都为我日后的研究提出了挑战和任务。
博士四年,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这篇三十万字的论文,和一本大约同等篇幅的科幻小说集。它们为我奠定了前往下一站的基石与路标,与此同时,也是对之前二十年科幻生活的一次总结。从科幻迷,到科幻作家,如今又成为科幻研究者,这样的蜕变需要磨练与坚持,更需要机缘与时间。
尽管并不喜欢大众文化中对于“蝴蝶效应”的宿命式理解,但有时仍忍不住问自己许多“假如”——假如年少时不曾对科幻一见钟情,假如没有第一篇阴差阳错发表的作品,假如不曾走过那样一条蜿蜒曲折的求学之路,假如不曾有幸遇到那么多良师益友,假如不是因为在某一门课、某一次会议、某一本书、某一场闲谈中获得某些重要的思考和洞见……这张时空之网无穷无尽地绵延开来,令我逐渐相信这世间森罗万象其实是一个故事,不然怎可能有那么多伏笔与悬念,那么多起承转合,那么多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那么多蓦然回首与恍然大悟。
本文写作中得到太多人的指点和帮助,不能一一列出姓名,只能统一致谢。
感谢从开题到答辩的每一位老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阅读我不成熟的思考,没有您们提出的批评与宝贵意见,我将不可能完成这篇论文。
感谢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的各位老师。还记得考博时的茫然无措,还记得入学面试时答不出问题来的窘迫。四年博士生涯,让我真正踏入学术圣殿的门槛。您们严谨细致的学风和平易待人的亲切,督促我在学习中自我鞭策,努力进步。
感谢我的导师戴锦华教授,寥寥数语难以言尽我对您的仰慕、钦佩、尊敬与感激。在人类末日或者一切未可知的奇点来临之前,我希望永远跟随您,去理解和探知这个世界,去亲身实践,去为避免最坏的未来而做准备。
感谢戴门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以及各位家属,与你们相聚的日子令我永远难忘。下次回到北大时,请记得替我保留戴老师课堂上最前排的座位。
感谢北京大学学生科幻协会。十年前在这里结识的朋友如今已各自成为写作与学术领域的青年才俊。祝愿你们前程似锦,也祝科幻协会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吴岩教授,谢谢您对中国科幻的卓越贡献和对我个人的帮助指导。也感谢您的各位学生,和每一位在您课堂上有缘相识的科幻研究者。追忆似水的未来,我们将继续跟随您前进。
感谢我在论文中提到和未能提到的每一位科幻作家,请好好活,好好写。只要继续写下去,总能看见黑暗森林尽头的星辰大海。感谢已逝的郑文光、柳文扬、雷·布雷德伯里。每个宁静的夏夜,我抬头仰望,仿佛所有的星星上都开满了花。
感谢科幻世界杂志社,感谢豆瓣科幻世界小组。科幻是我们共同的生活方式。
感谢我最好的朋友杨青,你是“稀饭科幻”一词的发明者,谢谢与你相识的28年。感谢王昕和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朋友,难忘无数个卤煮之夜。感谢我在北大读博期间认识的各位老师和朋友。感谢中文系羽毛球队。
感谢中关新园40217的各位女博士,你们是人类进化史上最美丽的物种。
感谢我的父母将我带到这颗充满奇迹的星球上。希望终有一天,我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丽的世界来回报你们。
The history never ends, and time enough for imagination.
2014年5月
于北大中关新园
据说致谢是论文写作中所有被压抑之物的回返,真正下笔时,却找不到语言。
这是一篇尚有待花大力气修改和打磨的博士论文,其中许多问题框架都是在孤注一掷的写作过程中才逐渐浮现并明晰起来。就像文学创作一样,即便下笔之前做足功课,也并不确定自己将前往何方。据说这种不确定性是宇宙的本质,也是人类在这个机械复制的时代依旧能够自命为创造者的原因。据说机器只能产生随机,只有人才能从混沌中创造出有序。
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令我未能完全按照最初设计的提纲完成论文。原本最后还应有一章专门论述刘慈欣的《三体》,并通过这部文本将前文中所涉及的问题做一总括与提升。但由于时间和篇幅,以及理论准备上的不足,令我最终将这一章的写作暂且悬置。一方面,近几年来涌现出不少有关刘慈欣和《三体》的研究文章,我亦希望将来动笔写作这一部分内容时,能够将这些研究的视角和思路一并纳入;另一方面,随着论文接近完成,我愈发感觉到,要深入理解《三体》这部后革命时代的革命遗产,需要更多有关20世纪中国革命以及民族国家建设的理论与阅读作为支撑。凡此种种,都为我日后的研究提出了挑战和任务。
博士四年,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这篇三十万字的论文,和一本大约同等篇幅的科幻小说集。它们为我奠定了前往下一站的基石与路标,与此同时,也是对之前二十年科幻生活的一次总结。从科幻迷,到科幻作家,如今又成为科幻研究者,这样的蜕变需要磨练与坚持,更需要机缘与时间。
尽管并不喜欢大众文化中对于“蝴蝶效应”的宿命式理解,但有时仍忍不住问自己许多“假如”——假如年少时不曾对科幻一见钟情,假如没有第一篇阴差阳错发表的作品,假如不曾走过那样一条蜿蜒曲折的求学之路,假如不曾有幸遇到那么多良师益友,假如不是因为在某一门课、某一次会议、某一本书、某一场闲谈中获得某些重要的思考和洞见……这张时空之网无穷无尽地绵延开来,令我逐渐相信这世间森罗万象其实是一个故事,不然怎可能有那么多伏笔与悬念,那么多起承转合,那么多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那么多蓦然回首与恍然大悟。
本文写作中得到太多人的指点和帮助,不能一一列出姓名,只能统一致谢。
感谢从开题到答辩的每一位老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阅读我不成熟的思考,没有您们提出的批评与宝贵意见,我将不可能完成这篇论文。
感谢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的各位老师。还记得考博时的茫然无措,还记得入学面试时答不出问题来的窘迫。四年博士生涯,让我真正踏入学术圣殿的门槛。您们严谨细致的学风和平易待人的亲切,督促我在学习中自我鞭策,努力进步。
感谢我的导师戴锦华教授,寥寥数语难以言尽我对您的仰慕、钦佩、尊敬与感激。在人类末日或者一切未可知的奇点来临之前,我希望永远跟随您,去理解和探知这个世界,去亲身实践,去为避免最坏的未来而做准备。
感谢戴门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以及各位家属,与你们相聚的日子令我永远难忘。下次回到北大时,请记得替我保留戴老师课堂上最前排的座位。
感谢北京大学学生科幻协会。十年前在这里结识的朋友如今已各自成为写作与学术领域的青年才俊。祝愿你们前程似锦,也祝科幻协会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吴岩教授,谢谢您对中国科幻的卓越贡献和对我个人的帮助指导。也感谢您的各位学生,和每一位在您课堂上有缘相识的科幻研究者。追忆似水的未来,我们将继续跟随您前进。
感谢我在论文中提到和未能提到的每一位科幻作家,请好好活,好好写。只要继续写下去,总能看见黑暗森林尽头的星辰大海。感谢已逝的郑文光、柳文扬、雷·布雷德伯里。每个宁静的夏夜,我抬头仰望,仿佛所有的星星上都开满了花。
感谢科幻世界杂志社,感谢豆瓣科幻世界小组。科幻是我们共同的生活方式。
感谢我最好的朋友杨青,你是“稀饭科幻”一词的发明者,谢谢与你相识的28年。感谢王昕和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朋友,难忘无数个卤煮之夜。感谢我在北大读博期间认识的各位老师和朋友。感谢中文系羽毛球队。
感谢中关新园40217的各位女博士,你们是人类进化史上最美丽的物种。
感谢我的父母将我带到这颗充满奇迹的星球上。希望终有一天,我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丽的世界来回报你们。
The history never ends, and time enough for imagination.
2014年5月
于北大中关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