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孤独城堡
她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是在小学的数学课上。她因为失神所以没有听课,那个大约三十岁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揪着她的耳朵说,你知不知道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像你这么蠢的学生啊,连这么简单的数学都不会。后来全班的同学都在笑她,连那个平时跟她很好的同桌都嘲笑她,她一句话也说不出,只知道耳朵发麻,眼泪一滴滴落在那本数学课本上。那个时候,她才小学的二年级。
回家后,她一声不吭地躲到了厕所,母亲见她怎么也不出来,以为出了什么事。她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母亲替她抹掉眼泪,鼓励了她大半天。第二天她照样去学校,只是从此以后,几乎没在小学的同学面前说过话,课余的时间几乎都在看课外书,在学校完完全全就像是得了抑郁症的样子,在家里才恢复正常。
小学毕业后,她考上了镇上的一所中学的重点班。临近开学的时候,母亲带着她和弟弟去山里面砍竹子,那个时候经济不好,一根竹子砍下来连同从深山扛到公路,市场价才两块钱。母亲对她和弟弟说,我负责在山上砍竹子,你们两姐弟负责扛到公路,得到的钱你们可以自己拿。一根竹子大概有十几斤,那一天她一共扛了三十九根,得了七十八块钱。她拿了一小部分出来当生活费,把大部分的钱给了母亲,母亲说,这是你应得的。她不说话,只是笑笑把钱塞到母亲手里。因为她知道,对自己不太富裕的家庭来说,这些钱够一天家里的花销了。
初中的时候,母亲一个星期给她二十元的生活费,她充了十元入饭卡,剩下的十元留作买文具和生活用品。那个时候学校的食堂伙食免费供应一份豆腐汤,那味道几乎淡得像水,而且只有一点点的豆腐浮在碗里。可是她舍不得加菜,那些菜最便宜的也要一块钱一份。她吃了一周的豆腐汤后,便叫母亲给她煮了一小罐的咸萝卜带到学校。同学嘲笑她怎么这么节俭,连一份菜都不舍得加,她只是无言的笑笑,然后就慢慢地习惯了自己一个人在教室安静地吃饭。
在那个中学,宿舍和教室的灯是老师控制的,每天早上六点开灯,晚上十一点熄灯。那三年里,她几乎都是宿舍起床最早的,学校的广播一遍遍地放着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和郑智化的《水手》,她从宿舍走到教室,看着冬天的早上的浓雾还没有散开,广播里的声音在这个学校的四周清清楚楚地回响,她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中考的目标是这么的清晰。
可是她的数学成绩还是一如既往地差,也许是小学时那件事给她留下了阴影,所以她对数学完全提不起任何的兴趣。语文和英语是她的强项,当然这得归功于她每天早上坚持不懈地背单词和课文。教她的语文老师姓黄,是个三十岁出头的妇女,是一个很有魄力的女人。黄老师似乎格外地喜欢她,所以推荐她去学校的广播站。不过她懵懵懂懂地错过了这个机会,等到知道这件事的时候,黄老师以为她是故意不想去的,所以很生气地在讲台上提起过几次。她很后悔,可是没有胆量去解释。后来黄老师还是对她很好,经常在课堂上念她的作文,或者成绩不好时,就会主动找她到办公室聊天谈心。黄老师曾经在课堂上给他们说过一句话: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却是最好的出路。这句话,她记到了现在。
中考前的几次模拟考上,她的成绩都不稳定。有时考了全年级的前十名,有时却连班上的中等名次都排不上。父亲知道她的压力很大,破天荒地帮她买了牛奶,并且跟她说,不管你能不能考到市里的重点高中,就算家里砸锅卖铁,我都不会让你失学,前提是你只要你还想继续读书。父亲的成长史很简单,小学没有毕业就买了一辆二手的摩托车去拉客赚钱,这些年摔了很多的跟斗,也知道了读书的好处,所以一直教育她要好好读书。
成绩出来的那天晚上,她的全家都守在电话旁,后来知道自己考上了重点高中的时候,她父亲激动得一晚上都没睡,这都是母亲后来跟她说的。她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给黄老师,说自己考上了那所一直期盼的重点高中,说自己那一次放弃学校广播员的机会不是故意的。黄老师隔天就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具体内容她记不清楚了,只知道最后准备挂线的时候,黄老师说,小姑娘,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未来。
她十七岁那年,终于到了市里的重点高中读书。开学那天是父亲开着他那辆破旧的摩托车载她来学校的,父亲帮她把棉被扛到宿舍,眯着眼睛笑着对她说,那我走了,你好好学习。她看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衰老背影,想到小学课本上朱自清的《背影》,眼泪就下来了。
高中的课程比初中的要多很多,刚开始她最拿手的英语和语文都遭遇了滑铁卢,刚别提那一直是薄弱科目的数学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最早起床,晚上下晚自修最后一个出教室。教室在四楼,从窗外看出去是整个城市的灯火阑珊,每一次她都想放弃的时候,就会看看窗外的世界。那里还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看不到尽头的繁忙。她知道,不管自己是否是在这一刻放弃,这个世界都不会为她停止转动,所以,这个世界不会在乎她的未来,可是,她在乎,她父母在乎,只要有人在乎,她就找不到借口放弃。
她的数学老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他们说过只要一句话,不是有首歌叫做《不得不爱》吗,数学这种东西就是要你这样。
她承认她没有什么学习的方法,对数学这种东西可能是年少时留下了阴影,永远也提不起什么兴趣,所以一直都是瞎子过河,摸摸索索的。那样一晃眼就到了高三,他们的教室搬到了最新的那一幢教学楼,窗外的世界不再是繁忙得看不到尽头的城市一角,而是几棵充满了生命力的木棉树。每次一开花,树上就会落下红得耀眼的木棉花,很美也很炫目。
也差不多是在那个时候,她喜欢了教室对面的一个男生,那个男生住在她老家的对面,比她高一届,因为高考失利,所以现在在读高四。尽管小的时候她经常和他一起玩,但是因为那个时候年龄小,自然就不会产生爱恋这种成熟的情绪。
那一年的高三,除了每天坚持埋头在学习中,她也喜欢在教室的走廊外面晃悠,希望能和那个男生偶遇。没想到一个学期下来,和那个男生偶遇的次数一个巴掌也可以数下来,而黑板上高考的倒计时和不断下滑的成绩也在无时无刻不提醒她,这个时候,真的不适合谈恋爱。
离高考最后还有八十天的时候,她在书桌上写了一句话,当坚持变成了一种习惯的时候,你就离成功不远了。而在高三最后一次编座位的时候,老师给她安排了一个新的同桌,是一个很勤奋的女孩,叫林晚。
林晚家里很穷,而且重男轻女,听林晚说,如果这次高考她考不上一本或者二本,她就得去广东打工了。林晚的性格很外向,不过骨子里有股和她很相同的感觉,那就是自卑,爱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
每天早上,她都和林晚早早起床,两个人一起到学校的喷泉旁边早读。读十分钟的书,然后一起领早餐,一起吃饭,一起奋斗。五月份的时候,已经是接近高考的日子了。备考的情绪愈高涨,教室的气氛就愈热闹。
她和林晚都没法在那种吵吵闹闹的地方看书,所以林晚便拉着她来到学校后面的一个丛林里面看书。夜晚的丛林里总是很多各种各样的虫子和蚊子,还有一些来来往往的老师和学生,不过林晚和她都不介意。每天晚上准备下自修的时候,林晚和她走过那个她喜欢的男生的教室,她都会情不自禁地朝里面看一眼,可是每一次都看不到那个自己喜欢的男生,甚至连一个背影都捕捉不到。
高考的前一天晚上,林晚突然问她,如果你考不上重点大学会怎么办?她摇头说不知道,凉拌呗。林晚却突然很伤感地说,如果我考不上,那我就没有机会读书了,我爸妈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最后还不是嫁出去。
她无言以对,因为从来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不知道怎么安慰林晚,也不知道怎么接林晚的话。
后来便是全民期待的高考,再然后就是等待分数的日子。在那段时间里,她给自己想了无数种的可能,考不上就像林晚说的去打工,反正她不会浪费家里的钱去复读;当然,她也想过,如果考上了,会是怎么样的一所大学等待着她呢。
可是事实永远也不会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高考分数出来的时候,她哭了。因为她的分数和二本分数线只差了三分,仅仅的三分,如果她答对了一道语文的选择题,或者是写完一道数学的大题,她就能上个二本的学校了。
只是,这个残酷的世界,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她沉默地哭着,父亲在她的身边沉默地吸着一根又一根的烟,母亲握着她的手,说着一句又一句安慰她的话,可是她什么都听不进去。那天晚上,她失眠了,躺在床上,明明是七月份炎热的天气,她却觉得从心里到身体的每个细胞都透着一股凉意。一整晚的辗转反侧,早上起来的时候,父亲坐在她的对面,看着她说,还是那句老话,如果你想读书,不管是复读还是读个普通的三本学校,就算是砸锅卖铁我们也支持,如果你要去广东打工,我们也一样支持,所以希望你想考虑好,决定权在你自己的手里。
她看着父亲眼里的血丝,努力地揉了揉眼睛,不让自己的眼泪又流下来。父亲说给她一个暑假的时间考虑这件事,可是隔天,她就斩钉截铁地对父亲说,她要去复读。
她重新把以前高三的课本和试卷找出来,并且按照通讯录的号码给班主任打了一个电话报名参加复读。准备挂电话的时候,她向班主任询问了林晚的高考情况。班主任说,林晚高考失利,离二本线差了几十分,她家里不会允许她复读的,也没钱复读,现在说不定已经去打工了。
她重新回到了学校,看到了很多或熟悉或陌生的脸孔,但是谁都不敢问曾经的分数,或许对于复读生来说,高三就像是一块伤疤,一提起就会隐隐作痛。她被分到了一个混合的宿舍,里面有一个性格很外向的女生,每天晚上都在抱怨复读有多不好,说自己其实已经收到了一个三本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了,可是学费太贵,所以被家里逼来复读。
她窝在那张小小的床上,打着手电筒写日记,听到那个女孩这些话的时候,她突然心里有些动摇,也想到了那个她曾经喜欢的男生。高考公布分数后,左邻右舍都在说那个男生是如何地厉害,考上了一所重点的一本大学,读数学师范方向,以后出来肯定是一个老师。
她在日记的开头写了很大的六个字,复读的第一天。等到听到同学的鼾声时,她已经写了满满的一页纸的日记了。
隔天那个女孩就搬着行李走人了,走的时候还对着帮她拿着行李的父母哭着说,我实在是受不了复读这种日子了,太难受了。
她买了一个小小的纸箱,把它放在桌上,然后把以前的那些书本通通地放了进去。第一次编座位的时候,她被那个地中海式发型的男老师编到了第四组倒数的第二位的位置。除了同桌是女生,她的周围都是男生。熟络了之后,知道坐在她后面的男生阿丕是来自市里其他中学的,高考因为英语成绩拖了后腿,而他的同桌是阿黎同样和阿丕一样,因为英语差,和二本只差十分。
复读的路并不好走,不单单是压力,还有很多烦闷。而她的成绩,也像复读生的情绪一样,起伏不平。大多时候她听不进课,就会找出课桌里堆积如山的试卷,和阿丕,还有阿黎一起比赛,像真正的考试一样,谁的分数高就算赢,最后一名的人要给前面的两个人一个面包或者是其他吃的东西。
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她会和他们一起吐槽试卷的题目,或者是一起讨论试题,不过也有很多的时间,他们会说起音乐,阿丕很喜欢陈奕迅的音乐,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会开着他那个新买的手机不厌其烦地播放着《浮夸》和《背包》,有时候阿丕也会清唱几句,可是每次唱到高音的部分时,都会找不到调。为此她和阿黎总是狠狠地嘲笑他,阿丕也不生气,只是喝口水润润喉咙继续唱。而阿黎很喜欢讲冷笑话和开玩笑,每次他们三个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阿黎总会说一个冷笑话让他们冷出一身的鸡皮疙瘩。
日子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溜走的,后来高考结束,他们连最简单的一声再见都没来得及说,就匆匆在散落在了人海。她如愿地考上了一所普通的二本学校,参考父母的意见选择了师范英语的专业,阿丕也考上了一所二本的外国语学院,阿黎则考了一所四川的警察学院读法学。
故事的最后,她还是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监狱就是一座禁锢人自由的地方,它让你适应了这里一切的慢节奏,让你永远也不能习惯外面的世界。而她的监狱,就是孤独,她已经在里面待久了,也用孤独去筑起了一座自我保护的城堡,就算是在一群人的狂欢里,她也享受不了那种感觉了。
回家后,她一声不吭地躲到了厕所,母亲见她怎么也不出来,以为出了什么事。她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母亲替她抹掉眼泪,鼓励了她大半天。第二天她照样去学校,只是从此以后,几乎没在小学的同学面前说过话,课余的时间几乎都在看课外书,在学校完完全全就像是得了抑郁症的样子,在家里才恢复正常。
小学毕业后,她考上了镇上的一所中学的重点班。临近开学的时候,母亲带着她和弟弟去山里面砍竹子,那个时候经济不好,一根竹子砍下来连同从深山扛到公路,市场价才两块钱。母亲对她和弟弟说,我负责在山上砍竹子,你们两姐弟负责扛到公路,得到的钱你们可以自己拿。一根竹子大概有十几斤,那一天她一共扛了三十九根,得了七十八块钱。她拿了一小部分出来当生活费,把大部分的钱给了母亲,母亲说,这是你应得的。她不说话,只是笑笑把钱塞到母亲手里。因为她知道,对自己不太富裕的家庭来说,这些钱够一天家里的花销了。
初中的时候,母亲一个星期给她二十元的生活费,她充了十元入饭卡,剩下的十元留作买文具和生活用品。那个时候学校的食堂伙食免费供应一份豆腐汤,那味道几乎淡得像水,而且只有一点点的豆腐浮在碗里。可是她舍不得加菜,那些菜最便宜的也要一块钱一份。她吃了一周的豆腐汤后,便叫母亲给她煮了一小罐的咸萝卜带到学校。同学嘲笑她怎么这么节俭,连一份菜都不舍得加,她只是无言的笑笑,然后就慢慢地习惯了自己一个人在教室安静地吃饭。
在那个中学,宿舍和教室的灯是老师控制的,每天早上六点开灯,晚上十一点熄灯。那三年里,她几乎都是宿舍起床最早的,学校的广播一遍遍地放着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和郑智化的《水手》,她从宿舍走到教室,看着冬天的早上的浓雾还没有散开,广播里的声音在这个学校的四周清清楚楚地回响,她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中考的目标是这么的清晰。
可是她的数学成绩还是一如既往地差,也许是小学时那件事给她留下了阴影,所以她对数学完全提不起任何的兴趣。语文和英语是她的强项,当然这得归功于她每天早上坚持不懈地背单词和课文。教她的语文老师姓黄,是个三十岁出头的妇女,是一个很有魄力的女人。黄老师似乎格外地喜欢她,所以推荐她去学校的广播站。不过她懵懵懂懂地错过了这个机会,等到知道这件事的时候,黄老师以为她是故意不想去的,所以很生气地在讲台上提起过几次。她很后悔,可是没有胆量去解释。后来黄老师还是对她很好,经常在课堂上念她的作文,或者成绩不好时,就会主动找她到办公室聊天谈心。黄老师曾经在课堂上给他们说过一句话: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却是最好的出路。这句话,她记到了现在。
中考前的几次模拟考上,她的成绩都不稳定。有时考了全年级的前十名,有时却连班上的中等名次都排不上。父亲知道她的压力很大,破天荒地帮她买了牛奶,并且跟她说,不管你能不能考到市里的重点高中,就算家里砸锅卖铁,我都不会让你失学,前提是你只要你还想继续读书。父亲的成长史很简单,小学没有毕业就买了一辆二手的摩托车去拉客赚钱,这些年摔了很多的跟斗,也知道了读书的好处,所以一直教育她要好好读书。
成绩出来的那天晚上,她的全家都守在电话旁,后来知道自己考上了重点高中的时候,她父亲激动得一晚上都没睡,这都是母亲后来跟她说的。她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给黄老师,说自己考上了那所一直期盼的重点高中,说自己那一次放弃学校广播员的机会不是故意的。黄老师隔天就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具体内容她记不清楚了,只知道最后准备挂线的时候,黄老师说,小姑娘,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未来。
她十七岁那年,终于到了市里的重点高中读书。开学那天是父亲开着他那辆破旧的摩托车载她来学校的,父亲帮她把棉被扛到宿舍,眯着眼睛笑着对她说,那我走了,你好好学习。她看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衰老背影,想到小学课本上朱自清的《背影》,眼泪就下来了。
高中的课程比初中的要多很多,刚开始她最拿手的英语和语文都遭遇了滑铁卢,刚别提那一直是薄弱科目的数学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最早起床,晚上下晚自修最后一个出教室。教室在四楼,从窗外看出去是整个城市的灯火阑珊,每一次她都想放弃的时候,就会看看窗外的世界。那里还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看不到尽头的繁忙。她知道,不管自己是否是在这一刻放弃,这个世界都不会为她停止转动,所以,这个世界不会在乎她的未来,可是,她在乎,她父母在乎,只要有人在乎,她就找不到借口放弃。
她的数学老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他们说过只要一句话,不是有首歌叫做《不得不爱》吗,数学这种东西就是要你这样。
她承认她没有什么学习的方法,对数学这种东西可能是年少时留下了阴影,永远也提不起什么兴趣,所以一直都是瞎子过河,摸摸索索的。那样一晃眼就到了高三,他们的教室搬到了最新的那一幢教学楼,窗外的世界不再是繁忙得看不到尽头的城市一角,而是几棵充满了生命力的木棉树。每次一开花,树上就会落下红得耀眼的木棉花,很美也很炫目。
也差不多是在那个时候,她喜欢了教室对面的一个男生,那个男生住在她老家的对面,比她高一届,因为高考失利,所以现在在读高四。尽管小的时候她经常和他一起玩,但是因为那个时候年龄小,自然就不会产生爱恋这种成熟的情绪。
那一年的高三,除了每天坚持埋头在学习中,她也喜欢在教室的走廊外面晃悠,希望能和那个男生偶遇。没想到一个学期下来,和那个男生偶遇的次数一个巴掌也可以数下来,而黑板上高考的倒计时和不断下滑的成绩也在无时无刻不提醒她,这个时候,真的不适合谈恋爱。
离高考最后还有八十天的时候,她在书桌上写了一句话,当坚持变成了一种习惯的时候,你就离成功不远了。而在高三最后一次编座位的时候,老师给她安排了一个新的同桌,是一个很勤奋的女孩,叫林晚。
林晚家里很穷,而且重男轻女,听林晚说,如果这次高考她考不上一本或者二本,她就得去广东打工了。林晚的性格很外向,不过骨子里有股和她很相同的感觉,那就是自卑,爱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
每天早上,她都和林晚早早起床,两个人一起到学校的喷泉旁边早读。读十分钟的书,然后一起领早餐,一起吃饭,一起奋斗。五月份的时候,已经是接近高考的日子了。备考的情绪愈高涨,教室的气氛就愈热闹。
她和林晚都没法在那种吵吵闹闹的地方看书,所以林晚便拉着她来到学校后面的一个丛林里面看书。夜晚的丛林里总是很多各种各样的虫子和蚊子,还有一些来来往往的老师和学生,不过林晚和她都不介意。每天晚上准备下自修的时候,林晚和她走过那个她喜欢的男生的教室,她都会情不自禁地朝里面看一眼,可是每一次都看不到那个自己喜欢的男生,甚至连一个背影都捕捉不到。
高考的前一天晚上,林晚突然问她,如果你考不上重点大学会怎么办?她摇头说不知道,凉拌呗。林晚却突然很伤感地说,如果我考不上,那我就没有机会读书了,我爸妈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最后还不是嫁出去。
她无言以对,因为从来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不知道怎么安慰林晚,也不知道怎么接林晚的话。
后来便是全民期待的高考,再然后就是等待分数的日子。在那段时间里,她给自己想了无数种的可能,考不上就像林晚说的去打工,反正她不会浪费家里的钱去复读;当然,她也想过,如果考上了,会是怎么样的一所大学等待着她呢。
可是事实永远也不会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高考分数出来的时候,她哭了。因为她的分数和二本分数线只差了三分,仅仅的三分,如果她答对了一道语文的选择题,或者是写完一道数学的大题,她就能上个二本的学校了。
只是,这个残酷的世界,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她沉默地哭着,父亲在她的身边沉默地吸着一根又一根的烟,母亲握着她的手,说着一句又一句安慰她的话,可是她什么都听不进去。那天晚上,她失眠了,躺在床上,明明是七月份炎热的天气,她却觉得从心里到身体的每个细胞都透着一股凉意。一整晚的辗转反侧,早上起来的时候,父亲坐在她的对面,看着她说,还是那句老话,如果你想读书,不管是复读还是读个普通的三本学校,就算是砸锅卖铁我们也支持,如果你要去广东打工,我们也一样支持,所以希望你想考虑好,决定权在你自己的手里。
她看着父亲眼里的血丝,努力地揉了揉眼睛,不让自己的眼泪又流下来。父亲说给她一个暑假的时间考虑这件事,可是隔天,她就斩钉截铁地对父亲说,她要去复读。
她重新把以前高三的课本和试卷找出来,并且按照通讯录的号码给班主任打了一个电话报名参加复读。准备挂电话的时候,她向班主任询问了林晚的高考情况。班主任说,林晚高考失利,离二本线差了几十分,她家里不会允许她复读的,也没钱复读,现在说不定已经去打工了。
她重新回到了学校,看到了很多或熟悉或陌生的脸孔,但是谁都不敢问曾经的分数,或许对于复读生来说,高三就像是一块伤疤,一提起就会隐隐作痛。她被分到了一个混合的宿舍,里面有一个性格很外向的女生,每天晚上都在抱怨复读有多不好,说自己其实已经收到了一个三本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了,可是学费太贵,所以被家里逼来复读。
她窝在那张小小的床上,打着手电筒写日记,听到那个女孩这些话的时候,她突然心里有些动摇,也想到了那个她曾经喜欢的男生。高考公布分数后,左邻右舍都在说那个男生是如何地厉害,考上了一所重点的一本大学,读数学师范方向,以后出来肯定是一个老师。
她在日记的开头写了很大的六个字,复读的第一天。等到听到同学的鼾声时,她已经写了满满的一页纸的日记了。
隔天那个女孩就搬着行李走人了,走的时候还对着帮她拿着行李的父母哭着说,我实在是受不了复读这种日子了,太难受了。
她买了一个小小的纸箱,把它放在桌上,然后把以前的那些书本通通地放了进去。第一次编座位的时候,她被那个地中海式发型的男老师编到了第四组倒数的第二位的位置。除了同桌是女生,她的周围都是男生。熟络了之后,知道坐在她后面的男生阿丕是来自市里其他中学的,高考因为英语成绩拖了后腿,而他的同桌是阿黎同样和阿丕一样,因为英语差,和二本只差十分。
复读的路并不好走,不单单是压力,还有很多烦闷。而她的成绩,也像复读生的情绪一样,起伏不平。大多时候她听不进课,就会找出课桌里堆积如山的试卷,和阿丕,还有阿黎一起比赛,像真正的考试一样,谁的分数高就算赢,最后一名的人要给前面的两个人一个面包或者是其他吃的东西。
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她会和他们一起吐槽试卷的题目,或者是一起讨论试题,不过也有很多的时间,他们会说起音乐,阿丕很喜欢陈奕迅的音乐,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会开着他那个新买的手机不厌其烦地播放着《浮夸》和《背包》,有时候阿丕也会清唱几句,可是每次唱到高音的部分时,都会找不到调。为此她和阿黎总是狠狠地嘲笑他,阿丕也不生气,只是喝口水润润喉咙继续唱。而阿黎很喜欢讲冷笑话和开玩笑,每次他们三个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阿黎总会说一个冷笑话让他们冷出一身的鸡皮疙瘩。
日子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溜走的,后来高考结束,他们连最简单的一声再见都没来得及说,就匆匆在散落在了人海。她如愿地考上了一所普通的二本学校,参考父母的意见选择了师范英语的专业,阿丕也考上了一所二本的外国语学院,阿黎则考了一所四川的警察学院读法学。
故事的最后,她还是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监狱就是一座禁锢人自由的地方,它让你适应了这里一切的慢节奏,让你永远也不能习惯外面的世界。而她的监狱,就是孤独,她已经在里面待久了,也用孤独去筑起了一座自我保护的城堡,就算是在一群人的狂欢里,她也享受不了那种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