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死亡与整合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死亡与整合学的诞生
作者:肯恩·威尔伯
从1983年开始,我就不再把自己称为“超个人”心理学家或者哲学家。我开始觉得我所做的实际上是一种“一体化的”或者“整合的”工作。于是我开始写作一本整合心理学的教科书,称之为《系统、自我和结构》,两卷本,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出。可是最近我拿出了一部单卷本的东西,作为整合的心理学的概要,题目比较确切,叫做《整合的心理学——意识、精神、心理、治疗》。前面这篇文章就是这本书的总结,也是我当前的心理模型的总结。
可是整合的心理学归于现存的四种力量的任何一种都不太合适(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整合的心理学要做的是去“超越并且包容”前面的四种力量,可它们都强烈反对。无论如何,我个人认为整合的心理学不是一种超个人心理学;她涵盖的范围似乎比目前被称为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要广。我认为超个人心理学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整合;因为它所有流派的理论依据都不怎么具有整合性。我相信在我们国家的超个人心理学已经非常专门化,成了一个领域,主要局限于(不是全部)加利福尼亚湾,他们的研究非常重要但是非常局限。许多批评家已经说过,超个人心理学成了加利福尼亚的时尚,就像热浴缸和迷幻剂,但我认为这种批评有点过火了。可是我也相信,一方面它的研究领域的确被狭窄化了,另一方面它的研究质量的标准也放松了,所以它的受众不再是所有人,而是限定于一个特定的团体。因此它无法得到美国心理学会的承认,现在超个人心理学研究几乎不可能从美国心理学会得到经费支持,而且除了信奉者之外,没有人会严肃看待他们的研究。实质性研究的相对缺乏使得它越来越接近于一种意识形态或者观念形式,没有可靠的理论依据。
我希望整合心理学可以走出超个人心理学的误区,能够更多地建立和传统世界的关联,可以作为一种研究补充,推动意识研究的进步,同时可以维持和所有心理学力量之间的对话,能够做到相互尊重。我一直都支持所有的心理学研究力量, 将来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支持。
有人把整合心理学称为第五势力,但是我觉得这不一定有益于研究的进步(并且它可能会再次陷入游戏的怪圈:好,然后我提出一个第六势力……)。同时,我相信四种心理学势力都将慢慢消亡,作为走向灭亡的大军中的第五位,可能不是件好事。我相信, 大家都有同感, 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实际上已经基本死亡了。在它的位置上,将会出现各种整合能力比较强的研究思路。
换句话说,我相信作为一门学科的心理学——包括四种传统势力(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存在、超个人心理学)——正在慢慢凋谢,永劫不复,再也不可能以原来的任何某种形式存在,不可能对文化和学术产重要影响。
在西方历史的这个时刻(基本上是传统、现代和后现代思潮的交融)——特别是在这个时刻的美国(2000年左右)——我们正处在平面世界观的洪流之中,猖獗的科学实在论(橙色层)和极端后现代主义的“表层之外无有存在”(绿色层)狼狈为奸:简而言之,内部被排斥,外部即全部;没有深度,只有眼睛可以观察的表面。这逼迫任何完全关注或者主要关注内部的心理学形式(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必须做出重要选择。
无数的社会因素更加强了这种压力,比如医疗/保险和“照料管理”业,他们只支持短程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那些重视内部的心理学形式似乎在这种文化的逆流中就有些不合时宜。唯一被承认的经典心理学形式越来越独的偏向右手(外部)的那些研究,包括生物精神病学、行为矫正、认知疗法(注意,“认知”被界定为“对客体或客体的特征的认知”,因此认知的深度没有了,仅仅成了一种语句的操作形式,可以用来客观的描述自己;认知疗法一般而言就是“调整你的思考前提”从而可以适应科学的、客观的、右手的证据)——最终对药物的依赖越来越强,像流行病一样(百忧解、多虑平、帕罗西汀等),完全都是仅仅关注外部干预。(比如可以参阅《两个心》这本好书,作者是Tanya Luhrmann;“两个心”当然是心理学的左上进路和右上进路,作者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最终谁存谁亡;如果我在这里用一个双关语来说,就是内部出局,外部登位。)保险政策里面不会包含一个人为什么会做某种行为,或者追问存在的意义,或者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好的生活这样的问题,它们被认为是愚蠢的问题,所以在这种文化中它们几乎不存在。四大心理学势力中的三种(精神分析、人本/存在主义、超个人心理学)再次被排除在外;文化的排斥带来的压力已经以某些形式危及了它们的存在,这些主要的心理学势力就像恐龙一样,慢慢从世界上消失。(我们以后会看到,这不一定是坏事。)
古老的行为主义(四种势力之一)幸存下来了,正是因为它主要关注的领域就是外部行为,并且因为它本身做了一些复杂的形式上调整,有两种形式比较受欢迎:认知科学和进化心理学。要注意,这两种努力的精髓都在于外部或者右手进路。认知科学关注右上象限——个人的外部——以客观、科学和经验主义的方式研究全子:人类意识被看作是神经生理机制、器官系统恶脑神经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病理学被看做是这些器官通路的病理学,治疗就是把这些器官通路修复(通常运用药物,有时候运用行为矫治)。所有这些都是运用第三人称的语言和立场。
进化心理学关注客观的器官系统(右上),关注它和客观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右下)如何导致个体的特定行为,这些行为大多是为了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右下真理总是把它称为功能适应)。因此你之所以有那样的行为方式(男的希望有多个性伙伴,女的重视家庭生活),是因为数千年来的自然选择给你的基因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不是说进化论的心理学说的不是真理;我只是说明它们只是限定在右手。)
目前占主流的这两种心理学形式都没有內省可言,不会探索内部、深度和左手象限的內容。只有客观的存在在客观的系统、网络和生命的经验之网中运转:没有深度、没有内部、没有內省。因此,我们再次看到,心理学的三种基本势力正在慢慢凋零(精神分析、人本/存在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它们慢慢退出历史。
按照我的理解,在这种社会文化选择的压力下关注内部并且能够存在的,只能采取一种承认“全部象限,全部水平”的架构,因为只有这样一种架构(或者具有同等包含能力的架构)才能包含左手和右手现实。从而研究左手或者内部的心理学可以和经过认知科学和进化论心理学检验过的真理相结合,同时不必担心堕入还原论的泥潭,不用只承认右手实在。也就是说,唯一能够存在的心理学形式是那些采纳“全部象限,全部水平”理论架构的各种心理学,完全包容意识的生物部分、客观部分、经验部分和认知部分,但是把它们分别放在一个象限中。这种整合思路包容目前主流的右手心理学的相对真理,同时勾勒一个关于大宇宙意识的大得多的图景。
整合思路就是不断指出大脑和身体(认知科学和进化心理学研究的右上象限)外部的事件和心理和意识(关注内部的心理学所研究的左上象限)的事件之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指出它们都和一定的社会文化现实相关联(左下和右下象限)——这些象限都是不可替代的。大量的学者已经指出,反对还原论的呼声已经非常强;“全象限,全水平”的建构不断提醒我们可以完全尊重四个象限的全部真理,不必走还原的路。研究者发现纯粹的可观研究、外部研究、右手研究思路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他们一直在做这种研究,深有体会),整合的思路可以帮助他们跳到一个更综合的研究思路上。
如果唯一能够存在的心理学必须采纳“全象限,全水平”的架构(包括行为主义、意向性、文化和社会等各个维度,所有一切都有从物质到身体,再到心理再到精神这样的发展历程)——这样的心理学实际上已经不是我们心目中的心理学。也就是说,一种包含了四个象限的心理学已经不是心理学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整合心理学不是心理学的第五势力的原因,尽管很多人还是这么说)。整合心理学实际上可以说是大宇宙的一种内在特征,它的练习就是大宇宙的运动本身。这就是我认为四种心理学势力都会慢慢凋零,在他们的位置上将有各种整合心理学出现的原因。只有整合的心理学才能消除目前的新文化选择的压力(或称之为人类之爱的推动力),因为它们可以接纳目前尚未被全部接纳的小生境的现实(也就是全象限全水平的空间),它们可以通过接纳更高更广的现实,从而可以保证自己的存在。称它为“整合”的,是因为全象限全水平的架构更复合现实,进化必然会走到意识的全象限全水平的空间,这就是它存在的内在价值。相反,不太符合现实的各种进路就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这很可能把心理学的四种势力变成历史上的恐龙。同时真正的整合心理学必将“超越并且包含”四种势力的主要真理——这一点四种势力都不会同意。什么都不会丢失,完全被保存下来;远古的恐龙在今天的鸟类身上显现着自己的生命。评价任何形式的整合心理学的标准在于它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圆满地整合各种心理学派的合法研究和资料——不仅仅要整合四种主要的心理学,还要包含发展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认知科学、现象学的/诠释学的心理学等等。当然,这个挑战非常严峻,可能永远都无法实现;但是我们今天的研究已经让我们无法满足于把它看做空想,因为成功的可能性已经出现。
---------
整合学大师的著作
作者:牛博士
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是笔者廿多年来所接触东西方思想界中最具全面思考,且兼备禪修实证背景,又不断出版重要且深具影响力著作的当代思想先驱。一般学界将他归类為“超个人心理学者"(Trans-personal Psychologist),他由1974年起就开始将“灵修与心理”的发展阶段结合讨论,出版了“意识光谱" (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 1977 )一书,超越了一般自然科学所承认的意识心理领域,但又合理的指出宗教与科学所研究的“心灵"或“意识"必然是相关、相通的第一人。卅多年来,威尔伯并没有停留在这个简单又重要的观念突破上,而是不断进步、不断超越;在过去十年又进入思想创新人的阶段,发展出一个建立在所有人类思维成就上全新架构的“整合学"(Integral Study),此一系统可以运用在人类各个文化领域,而其初步成果已经开始呈现在管理、艺术、宗教、心理…等领域中。威尔伯对於当代甚或是未来人类思想的贡献,必然将与昔日龙树菩萨(Nagarjuna二世纪印度佛教中观思想创始人)与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齐名,是东西方理性传统发展的极致代表,也是未来思想史的大人物。而我们正好幸运的“恭逢其盛”。
笔者曾经在国内两次讨论会上介绍过肯恩‧威尔伯:一次是1998年的第五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另一次是2007年的“身、心、灵科学讨论会",其中把可以进一步认识威尔伯的中英文出版书籍、网站与影响作了初步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透过网路联结下载当时的理性敍述,故不在此重覆。
不同於许多理性论述成份居多的著作与人物,威尔伯也有相当精采的感性故事与大家分享:那就是他与前妻崔婭的爱情与死亡记事:“恩竉与勇气”(Grace and Grit,1998年,张老师出版社)。这个现代版的“梁祝"或“罗密欧与茱丽叶",不仅赚人眼泪也同时生动的体现了欧美一小批思想文化精英份子,在西方主流八股文化之外对於生命与死亡之革命性的探索歷程,其中对於东方禪修与现代人生活情绪衝突的描绘,值得“好奇宝宝"们做进一步的参考学习。
如果读者看完“恩宠与勇气"之后欲罢不能,则不妨找威尔伯1997年的日记式出版书“一味"(One Taste)来看(2000年,先验出版社,这本中译书已绝版),要不然“灵性复兴"(The Marriage of Sense and Soul ,2000年,张老师出版社)也不错,这两本书较完整的介绍了他的思想体系,且文笔流畅、主题切合时代,既深刻也适合一般人阅读。
工程师的脚步
笔者记得当初开始接触威尔伯的著作,是两个完全偶然的读书机会。虽然天生好奇,但是做為一个读了理工博士的航太工程师,并没有太多的準备与欲望去了解当时在1980甚至到1990年代仍是主流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总觉得这类标榜“多元、詮译、解构、相对与反主流"的西方流行思想,离一般人的生活与经验较远,似乎可以暂时不顾,倒是对於“科学与宗教的对比"这种张力较大的主题比较有兴趣。1985年笔者在哈佛方场合作社CO-OP书店被“量子大问”(Quantum Questions; Mystical Writings of the World´s Greatest Physicists,1984)这本书的奇特书名与副题吸引时,并未多注意谁是编者(就是威尔伯),就把这本完整节录所有廿世纪初期主要物理学家,如艾恩斯坦、普朗克、薛尔丁格、海森堡、包利…等对於宗教(灵性、玄学)有关论述文章的书买下,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要求读者不要混淆科学与宗教的研究领域分野,更不要把科学当作另一种宗教!而是要学习这几位伟大的科学家对於自然研究是抱著类似於古代圣贤对於宗教灵性探索所具有的热情与健康的存疑态度,这样才能真正深入自然与意识领域的核心,了解科学与宗教两者是既独立又可以整合的一件事。
十年之后笔者回到台湾工作,有一次去香港出差,在天星码头书店又看到一本书名字奇怪的书“至关紧要,在美国找智慧”(What Really Matter: Searching of Wisdom in America,1995),是一名美国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东尼‧史瓦特(Tony Schwart)的赎罪之作。史瓦特曾经為行事风格受人争议的美国房地產富豪川普(Donald Trump 也就是电视上“谁是接班人”影集的主持人)写传记,被朋友及家人另眼相看,自己也对违背年青时的社会改革理想而於心不安,於是发愿為美国过去五十年来的新灵性思潮作纪录;由60年代哈佛心理系教授提姆‧里尔瑞(Tim Leary)的LSD迷幻药实验开始,回顾在美国掘起的身、心、灵新运动,像是:生物反馈、人类潜能、超觉静坐、颠峰经验与各类禪修及心理治疗等。当然相关的开创与推广人物,也是本书的主轴。其中威尔伯就是这位见多识广的纽时报资深记者最為推崇的“製作思想地图的人",也就是美国(甚至全世界)思想界“最全面的哲学家"。(很可惜,以上这两本书均仍未有中文译本。)
阅读之后我就去查了一下威尔伯的著作,其中“量子大问"一书我早在十年前就看过而且记忆深刻,只是不记得他就是编者。自此笔者开始收集并阅读他的著作。并在两年后开始向国内读者推荐,此时又巧遇刚译完"恩竉与勇气"中文版的胡因梦女士,(该书由王桂花女士主编,张老师出版社出版)。也因著这个殊途同归的共同引介兴趣,我开始接触到国内“艺文界"对灵修有兴趣的人物,而不再只是与我本行科技与企管专业相关的同修、同事或朋友互动,这种不同的背景对同样主题不同观点的相互切磋,对我自己日后的心灵成长也有很大的衝击与帮助。
结合理性与团队的力量
做為一个工程师,理性的逻辑训练是解决工程问题的基础;而做為一个航太產业的企业主管,系统整合(System Integration)更是耳熟能详的產业生存之道。这也是為什麼在欧美(日)等国能够在过去二百多年来独领风骚,不断在须要大量科技发明应用与组织的系统性產业及政府运作下,在铁路、造船、航太、医疗、财务运作、电脑软体…等大型与复杂產业领域中保持优势,以理性与互相尊重的团队合作根本价值(基石)不断超越其他国家与古老文化的原因所在。
在吸收东方宗教思想不到一个世纪,西方就出现了像威尔伯这种整合性思想家,将东西方传统人本思想核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超越也包含到了西方早期“由外向内”引介东方玄学给西方人的媒介人物,如葛吉夫(G.I. Gurdjieff, 1866-1949,亚美尼亚人,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移居法国,著有与奇人相遇"等书),布拉弗斯基夫人(Mdm. Blavatsky,1731-1891,出身俄国,英国神智协会创始人,曾经提拔过克里斯那穆堤 Krishnamurti ),或“由内向外"从西方理性传统出发,只在理论上吸收东方思想,但没有实践融入在自己生活上的思想家,如莱布尼兹(G.W. Leibniz, 1646-1716,德国哲学与数学家,电脑二元进位系统创始人),荣格(C.G. Jung , 1875-1961,瑞士心理学者,以集体潜意识与原型等观念著称)等等。如果运用过去二百年来西方优势的自由思想与整合能力,持续在身、心、灵的领域开拓发展,笔者相信这个趋势是有可能让东方人在自己的儒、释、道与其他传统下感到汗顏的。因為中国大陆仍然是由无神论的政党与思想教育所控制,而台湾又有一批政客為了自己的权力及私利打击任何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传统,更不要说一般人对於精神领域认识的忽视与社会上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文化主流。甚至连印度与西藏这两块东方的精神文化宝地都有一大批不知自身文化精髓的一般大眾。
不过我们身处的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因為各种内外因素而充满了烦恼与矛盾,能够在这样的时代出现几位像威尔伯这种人物,也已经是值得我们庆幸了;就让我们好好吸收他的整合思想,嚐试他不断敦促读者一定要自己去禪修实验的建议,由自己内心小世界的改善出发,期望能进一步对娑婆大世界的真善美境界有些许贡献!
作者:肯恩·威尔伯
从1983年开始,我就不再把自己称为“超个人”心理学家或者哲学家。我开始觉得我所做的实际上是一种“一体化的”或者“整合的”工作。于是我开始写作一本整合心理学的教科书,称之为《系统、自我和结构》,两卷本,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出。可是最近我拿出了一部单卷本的东西,作为整合的心理学的概要,题目比较确切,叫做《整合的心理学——意识、精神、心理、治疗》。前面这篇文章就是这本书的总结,也是我当前的心理模型的总结。
可是整合的心理学归于现存的四种力量的任何一种都不太合适(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整合的心理学要做的是去“超越并且包容”前面的四种力量,可它们都强烈反对。无论如何,我个人认为整合的心理学不是一种超个人心理学;她涵盖的范围似乎比目前被称为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要广。我认为超个人心理学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整合;因为它所有流派的理论依据都不怎么具有整合性。我相信在我们国家的超个人心理学已经非常专门化,成了一个领域,主要局限于(不是全部)加利福尼亚湾,他们的研究非常重要但是非常局限。许多批评家已经说过,超个人心理学成了加利福尼亚的时尚,就像热浴缸和迷幻剂,但我认为这种批评有点过火了。可是我也相信,一方面它的研究领域的确被狭窄化了,另一方面它的研究质量的标准也放松了,所以它的受众不再是所有人,而是限定于一个特定的团体。因此它无法得到美国心理学会的承认,现在超个人心理学研究几乎不可能从美国心理学会得到经费支持,而且除了信奉者之外,没有人会严肃看待他们的研究。实质性研究的相对缺乏使得它越来越接近于一种意识形态或者观念形式,没有可靠的理论依据。
我希望整合心理学可以走出超个人心理学的误区,能够更多地建立和传统世界的关联,可以作为一种研究补充,推动意识研究的进步,同时可以维持和所有心理学力量之间的对话,能够做到相互尊重。我一直都支持所有的心理学研究力量, 将来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支持。
有人把整合心理学称为第五势力,但是我觉得这不一定有益于研究的进步(并且它可能会再次陷入游戏的怪圈:好,然后我提出一个第六势力……)。同时,我相信四种心理学势力都将慢慢消亡,作为走向灭亡的大军中的第五位,可能不是件好事。我相信, 大家都有同感, 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实际上已经基本死亡了。在它的位置上,将会出现各种整合能力比较强的研究思路。
换句话说,我相信作为一门学科的心理学——包括四种传统势力(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存在、超个人心理学)——正在慢慢凋谢,永劫不复,再也不可能以原来的任何某种形式存在,不可能对文化和学术产重要影响。
在西方历史的这个时刻(基本上是传统、现代和后现代思潮的交融)——特别是在这个时刻的美国(2000年左右)——我们正处在平面世界观的洪流之中,猖獗的科学实在论(橙色层)和极端后现代主义的“表层之外无有存在”(绿色层)狼狈为奸:简而言之,内部被排斥,外部即全部;没有深度,只有眼睛可以观察的表面。这逼迫任何完全关注或者主要关注内部的心理学形式(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必须做出重要选择。
无数的社会因素更加强了这种压力,比如医疗/保险和“照料管理”业,他们只支持短程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那些重视内部的心理学形式似乎在这种文化的逆流中就有些不合时宜。唯一被承认的经典心理学形式越来越独的偏向右手(外部)的那些研究,包括生物精神病学、行为矫正、认知疗法(注意,“认知”被界定为“对客体或客体的特征的认知”,因此认知的深度没有了,仅仅成了一种语句的操作形式,可以用来客观的描述自己;认知疗法一般而言就是“调整你的思考前提”从而可以适应科学的、客观的、右手的证据)——最终对药物的依赖越来越强,像流行病一样(百忧解、多虑平、帕罗西汀等),完全都是仅仅关注外部干预。(比如可以参阅《两个心》这本好书,作者是Tanya Luhrmann;“两个心”当然是心理学的左上进路和右上进路,作者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最终谁存谁亡;如果我在这里用一个双关语来说,就是内部出局,外部登位。)保险政策里面不会包含一个人为什么会做某种行为,或者追问存在的意义,或者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好的生活这样的问题,它们被认为是愚蠢的问题,所以在这种文化中它们几乎不存在。四大心理学势力中的三种(精神分析、人本/存在主义、超个人心理学)再次被排除在外;文化的排斥带来的压力已经以某些形式危及了它们的存在,这些主要的心理学势力就像恐龙一样,慢慢从世界上消失。(我们以后会看到,这不一定是坏事。)
古老的行为主义(四种势力之一)幸存下来了,正是因为它主要关注的领域就是外部行为,并且因为它本身做了一些复杂的形式上调整,有两种形式比较受欢迎:认知科学和进化心理学。要注意,这两种努力的精髓都在于外部或者右手进路。认知科学关注右上象限——个人的外部——以客观、科学和经验主义的方式研究全子:人类意识被看作是神经生理机制、器官系统恶脑神经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病理学被看做是这些器官通路的病理学,治疗就是把这些器官通路修复(通常运用药物,有时候运用行为矫治)。所有这些都是运用第三人称的语言和立场。
进化心理学关注客观的器官系统(右上),关注它和客观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右下)如何导致个体的特定行为,这些行为大多是为了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右下真理总是把它称为功能适应)。因此你之所以有那样的行为方式(男的希望有多个性伙伴,女的重视家庭生活),是因为数千年来的自然选择给你的基因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不是说进化论的心理学说的不是真理;我只是说明它们只是限定在右手。)
目前占主流的这两种心理学形式都没有內省可言,不会探索内部、深度和左手象限的內容。只有客观的存在在客观的系统、网络和生命的经验之网中运转:没有深度、没有内部、没有內省。因此,我们再次看到,心理学的三种基本势力正在慢慢凋零(精神分析、人本/存在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它们慢慢退出历史。
按照我的理解,在这种社会文化选择的压力下关注内部并且能够存在的,只能采取一种承认“全部象限,全部水平”的架构,因为只有这样一种架构(或者具有同等包含能力的架构)才能包含左手和右手现实。从而研究左手或者内部的心理学可以和经过认知科学和进化论心理学检验过的真理相结合,同时不必担心堕入还原论的泥潭,不用只承认右手实在。也就是说,唯一能够存在的心理学形式是那些采纳“全部象限,全部水平”理论架构的各种心理学,完全包容意识的生物部分、客观部分、经验部分和认知部分,但是把它们分别放在一个象限中。这种整合思路包容目前主流的右手心理学的相对真理,同时勾勒一个关于大宇宙意识的大得多的图景。
整合思路就是不断指出大脑和身体(认知科学和进化心理学研究的右上象限)外部的事件和心理和意识(关注内部的心理学所研究的左上象限)的事件之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指出它们都和一定的社会文化现实相关联(左下和右下象限)——这些象限都是不可替代的。大量的学者已经指出,反对还原论的呼声已经非常强;“全象限,全水平”的建构不断提醒我们可以完全尊重四个象限的全部真理,不必走还原的路。研究者发现纯粹的可观研究、外部研究、右手研究思路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他们一直在做这种研究,深有体会),整合的思路可以帮助他们跳到一个更综合的研究思路上。
如果唯一能够存在的心理学必须采纳“全象限,全水平”的架构(包括行为主义、意向性、文化和社会等各个维度,所有一切都有从物质到身体,再到心理再到精神这样的发展历程)——这样的心理学实际上已经不是我们心目中的心理学。也就是说,一种包含了四个象限的心理学已经不是心理学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整合心理学不是心理学的第五势力的原因,尽管很多人还是这么说)。整合心理学实际上可以说是大宇宙的一种内在特征,它的练习就是大宇宙的运动本身。这就是我认为四种心理学势力都会慢慢凋零,在他们的位置上将有各种整合心理学出现的原因。只有整合的心理学才能消除目前的新文化选择的压力(或称之为人类之爱的推动力),因为它们可以接纳目前尚未被全部接纳的小生境的现实(也就是全象限全水平的空间),它们可以通过接纳更高更广的现实,从而可以保证自己的存在。称它为“整合”的,是因为全象限全水平的架构更复合现实,进化必然会走到意识的全象限全水平的空间,这就是它存在的内在价值。相反,不太符合现实的各种进路就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这很可能把心理学的四种势力变成历史上的恐龙。同时真正的整合心理学必将“超越并且包含”四种势力的主要真理——这一点四种势力都不会同意。什么都不会丢失,完全被保存下来;远古的恐龙在今天的鸟类身上显现着自己的生命。评价任何形式的整合心理学的标准在于它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圆满地整合各种心理学派的合法研究和资料——不仅仅要整合四种主要的心理学,还要包含发展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认知科学、现象学的/诠释学的心理学等等。当然,这个挑战非常严峻,可能永远都无法实现;但是我们今天的研究已经让我们无法满足于把它看做空想,因为成功的可能性已经出现。
---------
整合学大师的著作
作者:牛博士
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是笔者廿多年来所接触东西方思想界中最具全面思考,且兼备禪修实证背景,又不断出版重要且深具影响力著作的当代思想先驱。一般学界将他归类為“超个人心理学者"(Trans-personal Psychologist),他由1974年起就开始将“灵修与心理”的发展阶段结合讨论,出版了“意识光谱" (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 1977 )一书,超越了一般自然科学所承认的意识心理领域,但又合理的指出宗教与科学所研究的“心灵"或“意识"必然是相关、相通的第一人。卅多年来,威尔伯并没有停留在这个简单又重要的观念突破上,而是不断进步、不断超越;在过去十年又进入思想创新人的阶段,发展出一个建立在所有人类思维成就上全新架构的“整合学"(Integral Study),此一系统可以运用在人类各个文化领域,而其初步成果已经开始呈现在管理、艺术、宗教、心理…等领域中。威尔伯对於当代甚或是未来人类思想的贡献,必然将与昔日龙树菩萨(Nagarjuna二世纪印度佛教中观思想创始人)与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齐名,是东西方理性传统发展的极致代表,也是未来思想史的大人物。而我们正好幸运的“恭逢其盛”。
笔者曾经在国内两次讨论会上介绍过肯恩‧威尔伯:一次是1998年的第五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另一次是2007年的“身、心、灵科学讨论会",其中把可以进一步认识威尔伯的中英文出版书籍、网站与影响作了初步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透过网路联结下载当时的理性敍述,故不在此重覆。
不同於许多理性论述成份居多的著作与人物,威尔伯也有相当精采的感性故事与大家分享:那就是他与前妻崔婭的爱情与死亡记事:“恩竉与勇气”(Grace and Grit,1998年,张老师出版社)。这个现代版的“梁祝"或“罗密欧与茱丽叶",不仅赚人眼泪也同时生动的体现了欧美一小批思想文化精英份子,在西方主流八股文化之外对於生命与死亡之革命性的探索歷程,其中对於东方禪修与现代人生活情绪衝突的描绘,值得“好奇宝宝"们做进一步的参考学习。
如果读者看完“恩宠与勇气"之后欲罢不能,则不妨找威尔伯1997年的日记式出版书“一味"(One Taste)来看(2000年,先验出版社,这本中译书已绝版),要不然“灵性复兴"(The Marriage of Sense and Soul ,2000年,张老师出版社)也不错,这两本书较完整的介绍了他的思想体系,且文笔流畅、主题切合时代,既深刻也适合一般人阅读。
工程师的脚步
笔者记得当初开始接触威尔伯的著作,是两个完全偶然的读书机会。虽然天生好奇,但是做為一个读了理工博士的航太工程师,并没有太多的準备与欲望去了解当时在1980甚至到1990年代仍是主流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总觉得这类标榜“多元、詮译、解构、相对与反主流"的西方流行思想,离一般人的生活与经验较远,似乎可以暂时不顾,倒是对於“科学与宗教的对比"这种张力较大的主题比较有兴趣。1985年笔者在哈佛方场合作社CO-OP书店被“量子大问”(Quantum Questions; Mystical Writings of the World´s Greatest Physicists,1984)这本书的奇特书名与副题吸引时,并未多注意谁是编者(就是威尔伯),就把这本完整节录所有廿世纪初期主要物理学家,如艾恩斯坦、普朗克、薛尔丁格、海森堡、包利…等对於宗教(灵性、玄学)有关论述文章的书买下,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要求读者不要混淆科学与宗教的研究领域分野,更不要把科学当作另一种宗教!而是要学习这几位伟大的科学家对於自然研究是抱著类似於古代圣贤对於宗教灵性探索所具有的热情与健康的存疑态度,这样才能真正深入自然与意识领域的核心,了解科学与宗教两者是既独立又可以整合的一件事。
十年之后笔者回到台湾工作,有一次去香港出差,在天星码头书店又看到一本书名字奇怪的书“至关紧要,在美国找智慧”(What Really Matter: Searching of Wisdom in America,1995),是一名美国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东尼‧史瓦特(Tony Schwart)的赎罪之作。史瓦特曾经為行事风格受人争议的美国房地產富豪川普(Donald Trump 也就是电视上“谁是接班人”影集的主持人)写传记,被朋友及家人另眼相看,自己也对违背年青时的社会改革理想而於心不安,於是发愿為美国过去五十年来的新灵性思潮作纪录;由60年代哈佛心理系教授提姆‧里尔瑞(Tim Leary)的LSD迷幻药实验开始,回顾在美国掘起的身、心、灵新运动,像是:生物反馈、人类潜能、超觉静坐、颠峰经验与各类禪修及心理治疗等。当然相关的开创与推广人物,也是本书的主轴。其中威尔伯就是这位见多识广的纽时报资深记者最為推崇的“製作思想地图的人",也就是美国(甚至全世界)思想界“最全面的哲学家"。(很可惜,以上这两本书均仍未有中文译本。)
阅读之后我就去查了一下威尔伯的著作,其中“量子大问"一书我早在十年前就看过而且记忆深刻,只是不记得他就是编者。自此笔者开始收集并阅读他的著作。并在两年后开始向国内读者推荐,此时又巧遇刚译完"恩竉与勇气"中文版的胡因梦女士,(该书由王桂花女士主编,张老师出版社出版)。也因著这个殊途同归的共同引介兴趣,我开始接触到国内“艺文界"对灵修有兴趣的人物,而不再只是与我本行科技与企管专业相关的同修、同事或朋友互动,这种不同的背景对同样主题不同观点的相互切磋,对我自己日后的心灵成长也有很大的衝击与帮助。
结合理性与团队的力量
做為一个工程师,理性的逻辑训练是解决工程问题的基础;而做為一个航太產业的企业主管,系统整合(System Integration)更是耳熟能详的產业生存之道。这也是為什麼在欧美(日)等国能够在过去二百多年来独领风骚,不断在须要大量科技发明应用与组织的系统性產业及政府运作下,在铁路、造船、航太、医疗、财务运作、电脑软体…等大型与复杂產业领域中保持优势,以理性与互相尊重的团队合作根本价值(基石)不断超越其他国家与古老文化的原因所在。
在吸收东方宗教思想不到一个世纪,西方就出现了像威尔伯这种整合性思想家,将东西方传统人本思想核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超越也包含到了西方早期“由外向内”引介东方玄学给西方人的媒介人物,如葛吉夫(G.I. Gurdjieff, 1866-1949,亚美尼亚人,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移居法国,著有与奇人相遇"等书),布拉弗斯基夫人(Mdm. Blavatsky,1731-1891,出身俄国,英国神智协会创始人,曾经提拔过克里斯那穆堤 Krishnamurti ),或“由内向外"从西方理性传统出发,只在理论上吸收东方思想,但没有实践融入在自己生活上的思想家,如莱布尼兹(G.W. Leibniz, 1646-1716,德国哲学与数学家,电脑二元进位系统创始人),荣格(C.G. Jung , 1875-1961,瑞士心理学者,以集体潜意识与原型等观念著称)等等。如果运用过去二百年来西方优势的自由思想与整合能力,持续在身、心、灵的领域开拓发展,笔者相信这个趋势是有可能让东方人在自己的儒、释、道与其他传统下感到汗顏的。因為中国大陆仍然是由无神论的政党与思想教育所控制,而台湾又有一批政客為了自己的权力及私利打击任何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传统,更不要说一般人对於精神领域认识的忽视与社会上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文化主流。甚至连印度与西藏这两块东方的精神文化宝地都有一大批不知自身文化精髓的一般大眾。
不过我们身处的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因為各种内外因素而充满了烦恼与矛盾,能够在这样的时代出现几位像威尔伯这种人物,也已经是值得我们庆幸了;就让我们好好吸收他的整合思想,嚐试他不断敦促读者一定要自己去禪修实验的建议,由自己内心小世界的改善出发,期望能进一步对娑婆大世界的真善美境界有些许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