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的大客
西北的天气总是嚣张的让人难以适从,明明想下雨,却怎么也滴不出水花,夹带着沙砾的风肆虐的敲击着玻璃,天气就显得格外阴沉。我想不到有比今天更适合躲在办公室里吃瓜子的日子。
似乎从小到大这样的日子就没怎么出过门,即使是上学时期也有大客接送,从幼儿园到高中,那么多年风雨无阻按时接送,大客俨然成了我们学习过程中陪伴我们最长的老朋友。即使我已经走向了社会,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可回到那个大院里,看到仍在接送孩子的大客,心里的那份儿归宿感就会把我带回那个时代,一下子就回到了小时候。
初次见到大客这位朋友是在日照,那一年我7岁,上一年级。那是印象中妈妈唯一一次把我送到大客上,然后交代了两句,便上班去了。我跟着小朋友一起把大客上的阿姨叫做娘娘,娘娘把我安排在了一个三个小朋友坐的位置,那时候都很小,甚至需要娘娘帮忙才能将自己放在座位上。之后的一年半里,我就一直在娘娘的陪伴中上车下车,一日复一日。似乎那个时候的我就没那么合群,喜欢一个人走大路两边的土路,土路和主路是用接近1m高的冬青隔开的,踩着似干非干的土路还是挺有一番滋味的。
没过多久,春节刚过,乍暖还寒,就跟着大部队从日照搬到了潍坊。那时候喜欢把小区称为基地,初来基地,对于一个才8、9岁孩子的来说,好多都充满了新奇、满满的都是探寻的欲望。很大规模的5层住宅楼,很古老的松树、柳树、无花果树,不过在树叶没长出来、花没开的冬天最有趣的莫过于一个被圈出来的假山小水池。水池上结了很厚的冰,上午去学校报完到,很多小朋友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在小水池上享受滑冰。不知怎的,我居然选择了冰面的边上,然后就哐当一下,一只腿进到水里了。于是这成为了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滑冰,那一年,我认为假山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大概来的第二个春天,整个基地就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美丽行动。35号楼前的小花园,假山对面的喷泉广场,就成为了我们小姑娘最喜欢的地方。放了学,吃过晚餐就会在经理楼前集合,在一个石坛前嬉戏玩耍,再或者看着假山对面的喷泉开了,我们会伴着地灯,围成一圈跳舞,等到觉着累得时候,身上已经被水溅得湿透了。
也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只存有一个模糊的印象,球场上安了好多健身器材,一下子球场就成为了我们聚集玩耍的地方。采摘一朵合欢花,嗅上一番,等待上一个人能从心仪的器材上下来。那时的我们很顽劣,喜欢将大客的椅子背面写完画满,大客座位上的棉花被扯的七零八落,有些座位甚至没有了后背。那时候特流行占座,车门还没开,就把书包、书整个扔到车里面,然后车门边上就拥挤而上,有的时候甚至会为了一个座位打架,打到娘娘不得不调解一下,于是没过多久,上车的地点就装上了强制要求排队的栏杆。
又没过多久,30号楼开了个小书店,于是这便成了放学下车后我们的聚集地了,只需要10块钱,就可以随便看一个月的书,因为和开书店的阿姨很熟的缘故,于是我就索性赖着书钱看了接近一半的青少年版的名著,所有我感兴趣的杂志漫画,非常例外得才会看一点儿对学习有用的书,当然非常偶尔也会买点儿书,但实在抗拒不了盗版书便宜又能看的诱惑。至于躲在书店的时间,大部分小伙伴的理由都是干值日晚了,没赶上上一班大客。
到了初中,仿佛人格突然得到了提升,给我们配上了高档次的大客,座椅也会经常清洗,不过还是会在座椅背后涂鸦图案,于是座椅后面的头套就成为了诗词集、画册,满满的都是文采的流露。到了中午,就会和高中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个凑成一班车,今天车上放什么音乐完全取决于大哥哥们带了什么磁带;不过下午放学就我们几个小孩子了,比我们高一级的有时来了兴致会给我们绘声绘色仔细的讲解人体生理课,羞得我们只得带上耳机听听别的东西。因为人少,会等到所有的孩子都上车了才会开车,那时候天气不冷不热,开着窗户,听着音乐,把座位靠背调低,那种风温柔凉爽真是舒服。
待到进入高中时代,坐大客的时间就少了,在基地的时间就更少了。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坐着私家车去上学,但还是有机会拎着大包小包得去水塔边上排队坐车,终于我们的谈论内容从各方大事、学习成绩到了个人私生活、爱好习惯、生活品质。
高中毕业以后,我以为我再也不会和大客有什么缘分了,为了接从宁德回来的老姜,最终还是和大客有了隐隐的联系。会每次在老姜到来之前,准备好她喜欢的虾酱、辣酱,再或者还有剩余的地瓜干。老姜每次来都会带来些好吃的、好喝的,有些次时间充裕就会带着老妈一起吃个火锅,做个头发,再或者看上了老妈的那双鞋、那个衣服,连挑选的时间都省去了,直接复制过来,极好的发挥了“拿来主义”作风。老姜吃饭很简单,水煮菜粘着辣酱,馒头就着虾酱,连汤带水通通下了肚。待老姜走时,又会将好吃的得空就塞,包里沉得只得推个小车才能送到水塔前,送上车,挥手告别。
之后就工作了,很少回家,偶尔会打电话,可一下了火车,熟悉的气息就会让自己格外安心。东西不多的话,还是会选择坐25路车或者17路车,慢慢得晃回去。一进了大门,成片的五层小楼、假山、水塔、球场、35号楼前的小花园,虽然和记忆中的模样已经有所出入了,基地里的人越来越少,偶尔会撞上熟人,寒暄一阵,也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味儿了。
偶尔会碰上接送孩子的大客,看他们大部分下车后便一股脑儿跑回了家,也有家长等在孩子下车的地方,带他们回家或去下一个地方。有时候也会碰上同龄人,明明认识却不知道该如何搭讪,甚至打一个招呼都会觉着尴尬。
伴随着成长的孤单,我们都长大了,各奔了东西。而大客还坚守在那个被希望铸就的基地,接送着这个时代未来的希望,固定不变的路线记录着这里沧海桑田,还有那曾经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回忆。
我们的大客,是不是已经老得认不出我们的模样了?
似乎从小到大这样的日子就没怎么出过门,即使是上学时期也有大客接送,从幼儿园到高中,那么多年风雨无阻按时接送,大客俨然成了我们学习过程中陪伴我们最长的老朋友。即使我已经走向了社会,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可回到那个大院里,看到仍在接送孩子的大客,心里的那份儿归宿感就会把我带回那个时代,一下子就回到了小时候。
初次见到大客这位朋友是在日照,那一年我7岁,上一年级。那是印象中妈妈唯一一次把我送到大客上,然后交代了两句,便上班去了。我跟着小朋友一起把大客上的阿姨叫做娘娘,娘娘把我安排在了一个三个小朋友坐的位置,那时候都很小,甚至需要娘娘帮忙才能将自己放在座位上。之后的一年半里,我就一直在娘娘的陪伴中上车下车,一日复一日。似乎那个时候的我就没那么合群,喜欢一个人走大路两边的土路,土路和主路是用接近1m高的冬青隔开的,踩着似干非干的土路还是挺有一番滋味的。
没过多久,春节刚过,乍暖还寒,就跟着大部队从日照搬到了潍坊。那时候喜欢把小区称为基地,初来基地,对于一个才8、9岁孩子的来说,好多都充满了新奇、满满的都是探寻的欲望。很大规模的5层住宅楼,很古老的松树、柳树、无花果树,不过在树叶没长出来、花没开的冬天最有趣的莫过于一个被圈出来的假山小水池。水池上结了很厚的冰,上午去学校报完到,很多小朋友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在小水池上享受滑冰。不知怎的,我居然选择了冰面的边上,然后就哐当一下,一只腿进到水里了。于是这成为了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滑冰,那一年,我认为假山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大概来的第二个春天,整个基地就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美丽行动。35号楼前的小花园,假山对面的喷泉广场,就成为了我们小姑娘最喜欢的地方。放了学,吃过晚餐就会在经理楼前集合,在一个石坛前嬉戏玩耍,再或者看着假山对面的喷泉开了,我们会伴着地灯,围成一圈跳舞,等到觉着累得时候,身上已经被水溅得湿透了。
也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只存有一个模糊的印象,球场上安了好多健身器材,一下子球场就成为了我们聚集玩耍的地方。采摘一朵合欢花,嗅上一番,等待上一个人能从心仪的器材上下来。那时的我们很顽劣,喜欢将大客的椅子背面写完画满,大客座位上的棉花被扯的七零八落,有些座位甚至没有了后背。那时候特流行占座,车门还没开,就把书包、书整个扔到车里面,然后车门边上就拥挤而上,有的时候甚至会为了一个座位打架,打到娘娘不得不调解一下,于是没过多久,上车的地点就装上了强制要求排队的栏杆。
又没过多久,30号楼开了个小书店,于是这便成了放学下车后我们的聚集地了,只需要10块钱,就可以随便看一个月的书,因为和开书店的阿姨很熟的缘故,于是我就索性赖着书钱看了接近一半的青少年版的名著,所有我感兴趣的杂志漫画,非常例外得才会看一点儿对学习有用的书,当然非常偶尔也会买点儿书,但实在抗拒不了盗版书便宜又能看的诱惑。至于躲在书店的时间,大部分小伙伴的理由都是干值日晚了,没赶上上一班大客。
到了初中,仿佛人格突然得到了提升,给我们配上了高档次的大客,座椅也会经常清洗,不过还是会在座椅背后涂鸦图案,于是座椅后面的头套就成为了诗词集、画册,满满的都是文采的流露。到了中午,就会和高中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个凑成一班车,今天车上放什么音乐完全取决于大哥哥们带了什么磁带;不过下午放学就我们几个小孩子了,比我们高一级的有时来了兴致会给我们绘声绘色仔细的讲解人体生理课,羞得我们只得带上耳机听听别的东西。因为人少,会等到所有的孩子都上车了才会开车,那时候天气不冷不热,开着窗户,听着音乐,把座位靠背调低,那种风温柔凉爽真是舒服。
待到进入高中时代,坐大客的时间就少了,在基地的时间就更少了。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坐着私家车去上学,但还是有机会拎着大包小包得去水塔边上排队坐车,终于我们的谈论内容从各方大事、学习成绩到了个人私生活、爱好习惯、生活品质。
高中毕业以后,我以为我再也不会和大客有什么缘分了,为了接从宁德回来的老姜,最终还是和大客有了隐隐的联系。会每次在老姜到来之前,准备好她喜欢的虾酱、辣酱,再或者还有剩余的地瓜干。老姜每次来都会带来些好吃的、好喝的,有些次时间充裕就会带着老妈一起吃个火锅,做个头发,再或者看上了老妈的那双鞋、那个衣服,连挑选的时间都省去了,直接复制过来,极好的发挥了“拿来主义”作风。老姜吃饭很简单,水煮菜粘着辣酱,馒头就着虾酱,连汤带水通通下了肚。待老姜走时,又会将好吃的得空就塞,包里沉得只得推个小车才能送到水塔前,送上车,挥手告别。
之后就工作了,很少回家,偶尔会打电话,可一下了火车,熟悉的气息就会让自己格外安心。东西不多的话,还是会选择坐25路车或者17路车,慢慢得晃回去。一进了大门,成片的五层小楼、假山、水塔、球场、35号楼前的小花园,虽然和记忆中的模样已经有所出入了,基地里的人越来越少,偶尔会撞上熟人,寒暄一阵,也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味儿了。
偶尔会碰上接送孩子的大客,看他们大部分下车后便一股脑儿跑回了家,也有家长等在孩子下车的地方,带他们回家或去下一个地方。有时候也会碰上同龄人,明明认识却不知道该如何搭讪,甚至打一个招呼都会觉着尴尬。
伴随着成长的孤单,我们都长大了,各奔了东西。而大客还坚守在那个被希望铸就的基地,接送着这个时代未来的希望,固定不变的路线记录着这里沧海桑田,还有那曾经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回忆。
我们的大客,是不是已经老得认不出我们的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