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路甲一号
对于我从记事开始的地方,恐怕就是这里了。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甲一号。
在以前的记忆里,我家门口正对的一座大厦叫嘉里中心,门口需要绕一下才可以出去,门前的街只有两车道,至于车——那就更少了,谁会开车来一个偏僻的地方呢?以前的时候,这附近有很多杨树和槐树,就像很多别的地方一样。槐树一般都是国槐,开花的时候,我母亲会摘下来让我吃当中的花蕊,她说是甜的,大概便是吧。槐树一般在使馆区那边,尺蠖会在上面,当时管这种生物叫吊死鬼,见了它就躲得远远的。杨树乐趣很多,秋天的时候,树叶块落光的时候,我们便开始了拔根。所谓拔根,就是将杨树的叶柄交叉,用力拉,最终一方会将另一方拔断。小时据说放在鞋子里可以变得更有韧性,变成“千年老根”。
小时老一辈夏天喜欢乘凉,于是我们几个孩子便玩过家家玩得起劲。从看门老大爷,我们管他叫陈爷爷,那里要一杯自来水,和上泥土,便以为是咖啡了。
我和我父母住在另一个小区,叫气平小区。因为是分配的房子,邻里之间大多都认识,于是串门是常事。小区中间似乎还有个花园,过了很多年了,我大都忘了。现在气平小区已经不在了,变成了一个大厦,至于叫什么——大厦都一样,谁会在乎他的名字呢。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CBD,北京的金融中心,在丛林一般的高楼中,分配房是得不到存在的意义的。现在北京是浮躁,好大喜功的。权贵游乐,外来者挣扎消磨,成千上万辆车堵在路上,上访的人和医院排队的人脸上充满同样的焦虑,国家机器将最好的资源聚集在一起以获得安全感。北京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畸胎。
出地铁站的时间大概是晚上6点25分,这时候的北京天还没有黑。下班的人流高峰期,我逆着人群往前走,我旁边的国贸三期B阶大概还在建,尘土味随着人流带向远方,火烧云红得像油漆,像涂在我身旁北京精神的背景一样。这是我熟悉的地方,但我却迷了路。我想询问谁,于是我扫视我的周围,各色的人从我身边穿过了,老的,小的,忙碌的,悠闲的,男的,女的,富有的,贫穷的。
我可以问谁呢,他们都不会知道的,他们只是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的途中路过这里而已,就算暂时居住在这里,我问他这以前是哪里啊。多半的答案是我他妈哪知道,我只是个打工的。
再回到那栋楼的时候已经完全变了。围墙外面摆着路边小摊,卖水果和糖炒栗子。原来的门被关掉了,人们拓宽了街,门口就是一个公交车站。门卫早就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餐馆,我问老板那个门卫呢。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回答说谁知道,大概是死了。
我沿着楼梯上楼,企图寻找到我住过的地方,我前面有一对男女,用我不知道的方言谈论着什么,大概是谈论着这个穿着皮夹克背单肩包的青年吧,来这里干嘛,真是疯了。我沿着楼梯缓缓上楼,没有任何灯光,楼梯和扶手被时间磨损得不成样子。墙壁上贴满了小广告,撕了又贴,贴了又撕的痕迹。有些门扉半掩着,里面是破旧的家具和墙壁,感觉不到一丝生活的气息。楼道的窗户早就坏了,被歪歪斜斜地放在那里,压住了下面所有的垃圾。
我出了门,旁边早就装修成了山西餐馆,生意人不会放过好地段的任何地方,包括一座年迈的建筑。
在离开的时候,我想问他们这座大厦以前是哪,他们说不知道,这大厦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拆了。现在的高楼确实漂亮,但是决绝的直,刚愎的横,容不得一点破旧,稍微一旧,便不堪入目,就是拆除的命运。难道现在的建筑就是为了拆除吗?我像是质问谁,又像是在质问自己。
既然听不懂行人所说的各色方言,我便带上耳机听古典,是巴赫,没准是贝多芬,还是德沃夏克,i dont care.
这时候我被一对老人叫住了,他们用方言味很重的普通话跟我说走一天走不动了,能不能给他们买碗面。我想的是走不动路与我给他们买碗面有什么必然的逻辑关系。但是我还是礼貌地回答说对不起我没零钱了,抱歉。
我想,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故乡可能本来就是所记忆之城,对于实在的土地无须一一对应。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在光华路甲一号之前这是什么呢?
所有人都沉默了。
在以前的记忆里,我家门口正对的一座大厦叫嘉里中心,门口需要绕一下才可以出去,门前的街只有两车道,至于车——那就更少了,谁会开车来一个偏僻的地方呢?以前的时候,这附近有很多杨树和槐树,就像很多别的地方一样。槐树一般都是国槐,开花的时候,我母亲会摘下来让我吃当中的花蕊,她说是甜的,大概便是吧。槐树一般在使馆区那边,尺蠖会在上面,当时管这种生物叫吊死鬼,见了它就躲得远远的。杨树乐趣很多,秋天的时候,树叶块落光的时候,我们便开始了拔根。所谓拔根,就是将杨树的叶柄交叉,用力拉,最终一方会将另一方拔断。小时据说放在鞋子里可以变得更有韧性,变成“千年老根”。
小时老一辈夏天喜欢乘凉,于是我们几个孩子便玩过家家玩得起劲。从看门老大爷,我们管他叫陈爷爷,那里要一杯自来水,和上泥土,便以为是咖啡了。
我和我父母住在另一个小区,叫气平小区。因为是分配的房子,邻里之间大多都认识,于是串门是常事。小区中间似乎还有个花园,过了很多年了,我大都忘了。现在气平小区已经不在了,变成了一个大厦,至于叫什么——大厦都一样,谁会在乎他的名字呢。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CBD,北京的金融中心,在丛林一般的高楼中,分配房是得不到存在的意义的。现在北京是浮躁,好大喜功的。权贵游乐,外来者挣扎消磨,成千上万辆车堵在路上,上访的人和医院排队的人脸上充满同样的焦虑,国家机器将最好的资源聚集在一起以获得安全感。北京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畸胎。
出地铁站的时间大概是晚上6点25分,这时候的北京天还没有黑。下班的人流高峰期,我逆着人群往前走,我旁边的国贸三期B阶大概还在建,尘土味随着人流带向远方,火烧云红得像油漆,像涂在我身旁北京精神的背景一样。这是我熟悉的地方,但我却迷了路。我想询问谁,于是我扫视我的周围,各色的人从我身边穿过了,老的,小的,忙碌的,悠闲的,男的,女的,富有的,贫穷的。
我可以问谁呢,他们都不会知道的,他们只是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的途中路过这里而已,就算暂时居住在这里,我问他这以前是哪里啊。多半的答案是我他妈哪知道,我只是个打工的。
再回到那栋楼的时候已经完全变了。围墙外面摆着路边小摊,卖水果和糖炒栗子。原来的门被关掉了,人们拓宽了街,门口就是一个公交车站。门卫早就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餐馆,我问老板那个门卫呢。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回答说谁知道,大概是死了。
我沿着楼梯上楼,企图寻找到我住过的地方,我前面有一对男女,用我不知道的方言谈论着什么,大概是谈论着这个穿着皮夹克背单肩包的青年吧,来这里干嘛,真是疯了。我沿着楼梯缓缓上楼,没有任何灯光,楼梯和扶手被时间磨损得不成样子。墙壁上贴满了小广告,撕了又贴,贴了又撕的痕迹。有些门扉半掩着,里面是破旧的家具和墙壁,感觉不到一丝生活的气息。楼道的窗户早就坏了,被歪歪斜斜地放在那里,压住了下面所有的垃圾。
我出了门,旁边早就装修成了山西餐馆,生意人不会放过好地段的任何地方,包括一座年迈的建筑。
在离开的时候,我想问他们这座大厦以前是哪,他们说不知道,这大厦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拆了。现在的高楼确实漂亮,但是决绝的直,刚愎的横,容不得一点破旧,稍微一旧,便不堪入目,就是拆除的命运。难道现在的建筑就是为了拆除吗?我像是质问谁,又像是在质问自己。
既然听不懂行人所说的各色方言,我便带上耳机听古典,是巴赫,没准是贝多芬,还是德沃夏克,i dont care.
这时候我被一对老人叫住了,他们用方言味很重的普通话跟我说走一天走不动了,能不能给他们买碗面。我想的是走不动路与我给他们买碗面有什么必然的逻辑关系。但是我还是礼貌地回答说对不起我没零钱了,抱歉。
我想,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故乡可能本来就是所记忆之城,对于实在的土地无须一一对应。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在光华路甲一号之前这是什么呢?
所有人都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