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你到天边
从来没有这么强烈的想为一部电影写点东西。它是改自《陆犯焉识》的《归来》。
少时都是被教条的语文老师去逼迫写观后感,那时候学校会组织去看老电影,只是留在回忆里的到现在只剩下三两部,其中就有老谋子拍余华的《活着》。当时稚嫩,显然是看不太懂老人家想讲的道理。
也不知从哪年起,开始喜欢记述文革时期的书。代表的有野夫,遒劲,有力道,掷地有声。后来大雁告诉我说,这叫做伤痛文学。
来说说男主角,陆焉识。这个人集中代表了那个时代一大批人,他们的特征是,知识分子,旅美、欧、日,被归右派,吃尽人生苦头而不死。在经历了那么多苦痛后像老牛一样反刍,酝酿出杯杯苦甜,他们像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一样,用自己的心血,灌溉未来。不同的是,他们薪火相传的是文脉、历史,而对爷爷奶奶来说只能是孩子。
文革时期,死去的文人无数,致使中华民族的传承几近散佚完全。到现在,都伤痛的无法恢复。这一点看看港台的文化和内地便一目了然。
冯婉瑜,我喜欢老谋子这样的处理方式。大上海的拿捏,文人在张爱玲之后可能便没人可以信手。即使是《陆犯焉识》的原作者。原谅我如此偏执的理解,但老谋子的确可以。不那么尖锐却圆滑的拆招过招,留有想象,善意“篡改”,导成现实如此撼震人心的屏幕形象。
看之前恶补一下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不然看到的视角太过于偏居一隅而丧失全局。
印象深刻的是陈道明在家中谈的钢琴曲,坐在旁边的中年人说是刘欢的歌,而我却觉得这分明是青峰唱的宣传曲《跟着你到天边》中的钢琴旋律。回家的时候越想越不对,于是匆忙点开青峰的声音。没错呀,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后来有大神告诉我,这其实是陈其钢对上世纪《渔光曲》的改编,难怪大叔大妈也会觉得熟悉。
如果说,这部电影老谋子、陈道明和巩俐这三者缺一不可,那么这首曲真是却青峰不可。我不敢拿它和韩大叔的主题曲去比较,但给我更深刻冲击的还是青峰的声音,相得益彰就是说这歌和这电影的搭配。
陪伴和平安。我只想看到这样的结尾。摒弃一切的不好的事实,陪着你到天边,沿着岁月留下的路,相会在如烟的昨天。
少时都是被教条的语文老师去逼迫写观后感,那时候学校会组织去看老电影,只是留在回忆里的到现在只剩下三两部,其中就有老谋子拍余华的《活着》。当时稚嫩,显然是看不太懂老人家想讲的道理。
也不知从哪年起,开始喜欢记述文革时期的书。代表的有野夫,遒劲,有力道,掷地有声。后来大雁告诉我说,这叫做伤痛文学。
来说说男主角,陆焉识。这个人集中代表了那个时代一大批人,他们的特征是,知识分子,旅美、欧、日,被归右派,吃尽人生苦头而不死。在经历了那么多苦痛后像老牛一样反刍,酝酿出杯杯苦甜,他们像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一样,用自己的心血,灌溉未来。不同的是,他们薪火相传的是文脉、历史,而对爷爷奶奶来说只能是孩子。
文革时期,死去的文人无数,致使中华民族的传承几近散佚完全。到现在,都伤痛的无法恢复。这一点看看港台的文化和内地便一目了然。
冯婉瑜,我喜欢老谋子这样的处理方式。大上海的拿捏,文人在张爱玲之后可能便没人可以信手。即使是《陆犯焉识》的原作者。原谅我如此偏执的理解,但老谋子的确可以。不那么尖锐却圆滑的拆招过招,留有想象,善意“篡改”,导成现实如此撼震人心的屏幕形象。
看之前恶补一下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不然看到的视角太过于偏居一隅而丧失全局。
印象深刻的是陈道明在家中谈的钢琴曲,坐在旁边的中年人说是刘欢的歌,而我却觉得这分明是青峰唱的宣传曲《跟着你到天边》中的钢琴旋律。回家的时候越想越不对,于是匆忙点开青峰的声音。没错呀,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后来有大神告诉我,这其实是陈其钢对上世纪《渔光曲》的改编,难怪大叔大妈也会觉得熟悉。
如果说,这部电影老谋子、陈道明和巩俐这三者缺一不可,那么这首曲真是却青峰不可。我不敢拿它和韩大叔的主题曲去比较,但给我更深刻冲击的还是青峰的声音,相得益彰就是说这歌和这电影的搭配。
陪伴和平安。我只想看到这样的结尾。摒弃一切的不好的事实,陪着你到天边,沿着岁月留下的路,相会在如烟的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