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快乐,复旦大学
5月27号,是复旦的校庆日。今天是复旦109岁生日,祝母校生日快乐。
2009年到2013年,我的18岁到22岁,最美好最青春的四年时光是在复旦园里渡过的。不必提理想主义、专业精神这些高大上的词汇,也不必提国际视野、人文情怀这些学校宣传的培养目标,单单一份美好的校园爱情,就让我十分感激:感谢在我最美好的时光遇到你。
之前饱受应试教育摧残的我,进入了一所以自由著称的大学之后,突然有了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爪的感觉。感谢littleeliar同学,拉我一起去参加新生辩论赛。古老的校园里,一群年轻的灵魂为捍卫自己的观点而激烈碰撞。“相处容易相爱难 VS 相爱容易相处难”,“中国应该建立色情特区 VS 中国不应该建立色情特区”,“中国应该开放户籍制度 VS 中国不应该开放户籍制度”。我们开始学会思考,开始寻觅书本上并不存在的答案。“关键是要能把问题想明白,对你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收获了。”我们的辩论教练sea如是说。他是一个已经毕业六年的学长,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还是会回到这片他深爱的校园,点燃我们年轻的灵魂,传递具有光荣传统的“复旦辩论”的火炬。思考是不应该有禁区的,比如说,数据证明:色情合法化地区的家庭幸福程度更高,性暴力犯罪概率也更低。对的,我们是为一个不符合当下社会公序良俗的政策辩护,但我们认为这会让世界变得更好。对于传统应试教育摧残的学生来讲,这真的是脱胎换骨。理想主义在异想天开的辩论场上开花。
作为必修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在别的学校大概是最无聊的课程之一了吧,但在复旦它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最佳体现。hututu把这样的一个洗脑课程变成了公民启蒙课程,他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老师:公知范、忠诚的反对派,又在课程设置上肆无忌惮。思修课上,他会告诉我们中国性教育的现状,给羞涩的男生女生开启了一扇知识之窗;思修课下,他与学生称兄道弟,分享了大量的纪录片、电影、历史哲学政治书籍。他并没有强加他的公知范的观点给学生,而是告诉学生另一种观点的可能。他甚至会告诉激进的年轻学生如何在宣扬民主自由的时候,保护好自己。而另外一位思修老师陈果博士则完全不按照课本的框架出牌,这导致我一眼都没有看官方审定的思修教材。陈果老师选择了学生最关心的一些话题,比如说孤独、比如说爱、比如说同理心与感同身受,与大家分享她的心路旅程。我们开始学会去爱,学会去欣赏。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在课堂上悄悄生长。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听上去似乎挺颓废的。过去的我也常常躺在光华楼前大草坪上,边晒太阳边思考这个问题。人们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培养各种各样的技能是希望变得有用起来,为什么很多复旦人反而推崇“无用”呢?当时的我不知道答案,也很难想明白,依旧参加有趣的活动、听有趣的讲座。年龄稍大之后,我就加入了实验室,发现自己似乎更喜欢在实验室的生活。我的导师是Au老师,他正直壮年,体型微胖,是邓景发院士的得意弟子。每天早上七点半,当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起床的时候,他就准时到办公室,开始看文献、探究科学的前沿。晚上十点钟,他的闹铃提醒他该结束一天的工作,否则老婆就要抱怨了。他是热爱科学,并且乐在其中的,经常跟我们分享他的最新想法。Au老师十分信任本科生,会放心大胆地把课题交给本科生做,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我写第一份research proposal的时候,尽管和博士师兄已经一起修改了数十遍,但Au老师看了这份不到10页的proposal之后,还是修改了超过50处。每一处错误或者不规范的地方,都被他用修订功能标记出来,红彤彤的一片。我当时就震惊了,因为这份research proposal只是一个本科生的project,对他来说一点都不重要,但Au老师还是一丝不苟,坚持每一份经过他签字的材料必须拥有一定的学术品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Au老师会每周找我聊一次学术进展,和我细细讨论催化化学中的本质问题。在本科阶段就能够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之后,我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我一直对Au老师十分感激。专业精神、科学素养不在于高谈阔论,而是在言传身教之间早已“润物细无声”。
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留恋,毕业红毯仪式上,看到一个个复旦人光彩照人地走过,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是学术达人,在实验台前挥洒汗水;也可以是社团明星,在艺术节、诗歌节、辩论赛、创业比赛、商业分析大赛等等等等上大放异彩;我们可以是志愿者,奔赴西部支教一年;也可以是宅男,坐在电脑前专心打dota;如果你想体验外国文化,复旦可以把你送到世界上很多有合作项目的国家;如果你想探索华夏起源,人类学重点实验室的博士哥哥可以通过分析你的DNA,帮你绘制出祖先图谱。复旦是个太过自由的学校,不会给你的发展设限,她只会提供无数的机会,让你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这样的一所学校,拥有“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无疑可以收获最多的灵气,用一个真实的现在,去开垦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无用,乃是不希望培养一个“有用”的工匠;自由,让我们不会被社会的、家人的和自己的枷锁所羁绊。在复旦的短短四年,我上过演讲台和辩论台,当过支教老师,做过实习记者,在实验室里泡了三年,又获得学校资助去美国参加过暑期实习,甚至还在3108教室作为主办方举行过活动……感谢你,让我在你的怀抱里折腾了那么多,让我不再慌张,永远为我守护起一片精神家园。
自由的校园,奇葩和疯子就会比较多,因为他们不用带上面具,隐藏自我,大家在校园里也就见怪不怪了。但来到社会上之后,我们才发现也许社会的容忍度并没有那么高。复旦的一些个体每年都会引起社会上的很多争议。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是复杂的,整齐划一万马齐喑才是真正的悲哀。
永远难忘五年前收到复旦录取通知书的场景:“欢迎你加入百年复旦的星空,日月光华有了你闪亮的眼睛。计划的秋天已经失去童话的色彩,一个真实的现在可以开垦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母校不会号召我们成为成功的政治家、科学家和商人。她只教导我们“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守护一片“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能够“团结、服务、牺牲”,至于局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悉听尊便,开心就好!但在这样一所大学毕业,我其实还是蛮有压力的。唯恐此生,负子之名。时至今日,我耳边还回响起《复旦之铭》的那句歌声:“让我堂堂正正,让我昂首挺胸,对你说以我为傲吧!”
2009年到2013年,我的18岁到22岁,最美好最青春的四年时光是在复旦园里渡过的。不必提理想主义、专业精神这些高大上的词汇,也不必提国际视野、人文情怀这些学校宣传的培养目标,单单一份美好的校园爱情,就让我十分感激:感谢在我最美好的时光遇到你。
之前饱受应试教育摧残的我,进入了一所以自由著称的大学之后,突然有了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爪的感觉。感谢littleeliar同学,拉我一起去参加新生辩论赛。古老的校园里,一群年轻的灵魂为捍卫自己的观点而激烈碰撞。“相处容易相爱难 VS 相爱容易相处难”,“中国应该建立色情特区 VS 中国不应该建立色情特区”,“中国应该开放户籍制度 VS 中国不应该开放户籍制度”。我们开始学会思考,开始寻觅书本上并不存在的答案。“关键是要能把问题想明白,对你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收获了。”我们的辩论教练sea如是说。他是一个已经毕业六年的学长,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还是会回到这片他深爱的校园,点燃我们年轻的灵魂,传递具有光荣传统的“复旦辩论”的火炬。思考是不应该有禁区的,比如说,数据证明:色情合法化地区的家庭幸福程度更高,性暴力犯罪概率也更低。对的,我们是为一个不符合当下社会公序良俗的政策辩护,但我们认为这会让世界变得更好。对于传统应试教育摧残的学生来讲,这真的是脱胎换骨。理想主义在异想天开的辩论场上开花。
作为必修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在别的学校大概是最无聊的课程之一了吧,但在复旦它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最佳体现。hututu把这样的一个洗脑课程变成了公民启蒙课程,他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老师:公知范、忠诚的反对派,又在课程设置上肆无忌惮。思修课上,他会告诉我们中国性教育的现状,给羞涩的男生女生开启了一扇知识之窗;思修课下,他与学生称兄道弟,分享了大量的纪录片、电影、历史哲学政治书籍。他并没有强加他的公知范的观点给学生,而是告诉学生另一种观点的可能。他甚至会告诉激进的年轻学生如何在宣扬民主自由的时候,保护好自己。而另外一位思修老师陈果博士则完全不按照课本的框架出牌,这导致我一眼都没有看官方审定的思修教材。陈果老师选择了学生最关心的一些话题,比如说孤独、比如说爱、比如说同理心与感同身受,与大家分享她的心路旅程。我们开始学会去爱,学会去欣赏。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在课堂上悄悄生长。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听上去似乎挺颓废的。过去的我也常常躺在光华楼前大草坪上,边晒太阳边思考这个问题。人们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培养各种各样的技能是希望变得有用起来,为什么很多复旦人反而推崇“无用”呢?当时的我不知道答案,也很难想明白,依旧参加有趣的活动、听有趣的讲座。年龄稍大之后,我就加入了实验室,发现自己似乎更喜欢在实验室的生活。我的导师是Au老师,他正直壮年,体型微胖,是邓景发院士的得意弟子。每天早上七点半,当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起床的时候,他就准时到办公室,开始看文献、探究科学的前沿。晚上十点钟,他的闹铃提醒他该结束一天的工作,否则老婆就要抱怨了。他是热爱科学,并且乐在其中的,经常跟我们分享他的最新想法。Au老师十分信任本科生,会放心大胆地把课题交给本科生做,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我写第一份research proposal的时候,尽管和博士师兄已经一起修改了数十遍,但Au老师看了这份不到10页的proposal之后,还是修改了超过50处。每一处错误或者不规范的地方,都被他用修订功能标记出来,红彤彤的一片。我当时就震惊了,因为这份research proposal只是一个本科生的project,对他来说一点都不重要,但Au老师还是一丝不苟,坚持每一份经过他签字的材料必须拥有一定的学术品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Au老师会每周找我聊一次学术进展,和我细细讨论催化化学中的本质问题。在本科阶段就能够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之后,我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我一直对Au老师十分感激。专业精神、科学素养不在于高谈阔论,而是在言传身教之间早已“润物细无声”。
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留恋,毕业红毯仪式上,看到一个个复旦人光彩照人地走过,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是学术达人,在实验台前挥洒汗水;也可以是社团明星,在艺术节、诗歌节、辩论赛、创业比赛、商业分析大赛等等等等上大放异彩;我们可以是志愿者,奔赴西部支教一年;也可以是宅男,坐在电脑前专心打dota;如果你想体验外国文化,复旦可以把你送到世界上很多有合作项目的国家;如果你想探索华夏起源,人类学重点实验室的博士哥哥可以通过分析你的DNA,帮你绘制出祖先图谱。复旦是个太过自由的学校,不会给你的发展设限,她只会提供无数的机会,让你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这样的一所学校,拥有“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无疑可以收获最多的灵气,用一个真实的现在,去开垦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无用,乃是不希望培养一个“有用”的工匠;自由,让我们不会被社会的、家人的和自己的枷锁所羁绊。在复旦的短短四年,我上过演讲台和辩论台,当过支教老师,做过实习记者,在实验室里泡了三年,又获得学校资助去美国参加过暑期实习,甚至还在3108教室作为主办方举行过活动……感谢你,让我在你的怀抱里折腾了那么多,让我不再慌张,永远为我守护起一片精神家园。
自由的校园,奇葩和疯子就会比较多,因为他们不用带上面具,隐藏自我,大家在校园里也就见怪不怪了。但来到社会上之后,我们才发现也许社会的容忍度并没有那么高。复旦的一些个体每年都会引起社会上的很多争议。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是复杂的,整齐划一万马齐喑才是真正的悲哀。
永远难忘五年前收到复旦录取通知书的场景:“欢迎你加入百年复旦的星空,日月光华有了你闪亮的眼睛。计划的秋天已经失去童话的色彩,一个真实的现在可以开垦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母校不会号召我们成为成功的政治家、科学家和商人。她只教导我们“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守护一片“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能够“团结、服务、牺牲”,至于局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悉听尊便,开心就好!但在这样一所大学毕业,我其实还是蛮有压力的。唯恐此生,负子之名。时至今日,我耳边还回响起《复旦之铭》的那句歌声:“让我堂堂正正,让我昂首挺胸,对你说以我为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