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出版4大发展趋势
作者/成全
原文
【趋势1:科幻长篇小说单行本 ,多元角逐迎作家转型潮 】
2010年末,“三体”系列小说完结,点燃了2011年的中国科幻市场热度,但并没有带来2011年整体的科幻长篇小说的出版数量激增。大部分科幻长篇小说都是2010年之前已经策划完成的“常规出版”,比较有影响的是由《科幻世界》杂志策划的老作者王晋康的《与吾同在》,刘慈欣授权的《三体》同人作品《三体X:观想之宙》。同样是《科幻世界》杂志培养出的作者女作者赵海虹在歇笔多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水晶的天空》和中短篇合集《桦树的眼睛》,这两个图书选题早已经签约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搁置多年,出版社在一个非常合适的时间点出版了它们。2011年还需关注的是青年作家银河奖的获奖者郝景芳的逆袭,作为在《科幻世界》杂志成名,但非被《科幻世界》杂志重点包装的女作家,2011年出版了两部长篇。
2012年形成了一种类似井喷的疯狂之势。表现出的总体特点是出版方的新老面孔齐上阵,而且基本均不是试水的一本,而是成双、成三甚至成沓的。充分表明,在经历了“后《三体》时代”一年有余的市场洗礼后,众出版方的观望耐性正悄悄散去,野心逐步放开,新的一轮群雄逐鹿拉开序幕。《银河之心•天垂日暮》、《红蚀》和《小松与大盗贼》三本都是传统巨头《科幻世界》杂志推出的新人长篇,虽然江波、墨熊和拉拉在《科幻世界》杂志的母刊上已经让刊物受众熟悉,但面向全国读者出版长篇,他们还是第一次。老作新版属于出版业的常规行为,是对优质和经典资源的挖掘和发扬,很多废弃的“老矿”因此重新焕发了青春。在这一年,中老作家包括王晋康的《寻找中国龙》、刘兴诗的《喜马拉雅狂想》、叶永烈的《不翼而飞》等小说得以重新再版可充分说明问题,但此种老作新版在繁荣了市场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传统旧作内容是否能让新的读者接受。在这一方面,果壳阅读推出的韩松作品系列就做得很好,《地铁》和《火星照耀美国》在宣传上从其内容出发,以“反乌托邦”小说为噱头,避开小众的科幻领域,推荐人也用了阿来、孟京辉、宁财神、张铮等人(大多属青年小资文艺范追寻的舆论偶像)。在图书装帧上,《地铁》和《火星照耀美国》也逃离了科幻类图书幻想风格,取以代之的是以文艺小清新的风格出场,独具一格。
毕淑敏的《花冠病毒》是最有话题性的一本书,其意义标志着诸如毕淑敏这样的中国主流作家开始有意识地把长篇小说创作往科幻题材上靠,虽然出版方的宣传是“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整个2012年,最世文化不仅带来了资本狂潮的前奏,还促使旗下的类型作家转行,这股转型潮也有燎原之势。以排球运动员出身的赵蕊蕊跨界写了《彩羽侠》。以南方系发表散文见长的默音出版了《月光花》,女性穿越小说作家玄色出版了《2013》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科普作家龚钴尔也出版了《雪城》等。转型潮的层出不穷说明科幻长篇小说这个市场有利好消息,不仅圈内人看好,圈外人也看好,还都纷纷往里扎。
进入2013年,科幻长篇小说的出版产量对比2012年大幅下降,但对比2011年以前的岁月,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提高不小,应该说2013年是长篇科幻出版开始稳定良性发展的一年。2013年度值得提及的不是传统出版者《科幻世界》杂志的产品,而是出自两年来磨刀霍霍的最世文化。最世文化签下几位潜力作家,赤裸裸地剁掉了传统老大《科幻世界》杂志的羽翼,再次显示了其卓越的眼光、过人的策略和雄厚的资本实力。2013年,由原《科幻世界》杂志策划人马组成的果壳阅读继续挖掘本土科幻长篇小说的创作潜力。这次他们招来《科幻世界》杂志旗下作者拉拉的孪生兄弟碎石。作者碎石虽然也发表过少量的科幻中短篇小说,但其主攻是奇幻和武侠,这次加盟果壳,也算是小小的跨界。
【趋势2:科幻个人中短篇小说选集,新生代作家集体爆发 】
一本中短篇小说的选集,不仅拥有著作权还拥有汇编权,也就是说,虽然几本同一个作者的中短篇集可能拥有部分重叠的篇目,但只要汇编的结果不同,并不妨碍同一时段出版。因此,近年来科幻个人中短篇小说选集呈现出纷繁复杂、重复出版的乱象,一方面展现了市场的繁荣、竞争的激烈,一方面又出现了资源浪费、扰乱读者判断的局面。虽然在2011年,《科幻世界》杂志没有主打王晋康,但磨铁文化并没有忘记他。2011年,科幻市场开始变热的时候,除去刘慈欣,数来数去不过几人,作为当年坚定要进入这块市场的磨铁来说,拿下王晋康刻不容缓,拿不到新作,编长篇老作,编中短篇集子。自此王晋康凭着江湖地位成了这几年的科幻出版市场的香饽饽,从近两年每年都能见到不同出版商选编的不同集子。
作家郑军的个人中短篇小说选集《神圣后裔》在辽宁人民出版社得以出版,被放在“原创科幻奇幻读本丛书”里,同在序列的还有万里秋风的《心灵幻梦》算是比较成熟的科幻集子。值得一提的是,郑军本人也是这套丛书参与者与策划者之一,出版方受到《三体》热销的市场刺激,出版了一个科幻奇幻的大丛书,封面装帧设计和内容选择无一例外地面向低龄,也就不难理解丛书把奇幻和科幻混为一团的做法。
诚如前面所分析的状况,“三体”系列的完结会对中国科幻图书市场打入一剂强心剂,整个市场都会受“三体”系列热销的福利所带,但面对强大的出版竞争方,显然无法得到任何有影响力的新生代作者的稿件,所以只得另辟蹊径,运作拥有特色的出版资源,抢占市场先机,针对于十年内科幻个人中短篇小说选集只能由新生代作者出版的特权(且截止到2010年的十年内,只有刘慈欣、王晋康出版过真正意义上的科幻个人中短篇小说选集),运用笔者的科幻迷知识和人脉资源,优先与众多正在上升期的更新代的作者接触。所以,“科幻文学馆”书系的陈楸帆选集《薄码》、长铗选集《麦田里的中国王子》、七月选集《像堕天使一样飞翔》便在2012年初与读者见面了。
2012年,《科幻世界》杂志打包出版了夏笳选集《关妖精的瓶子》、江波选集《湿婆之舞》、燕垒生选集《瘟疫》,如此一来,2012年市面上有影响的更新代作家的科幻个人中短篇小说选集被挖了个遍,充分说明更新代作家是拥有一定市场号召力的,只是没有被出版者充分挖掘。
在2012年,不仅众多更新代作家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本个人中短篇小说选集(甚至是人生的第一本书),新生代作家们也依然活跃。
【趋势3:科幻多人中短篇小说合集 ,考验主题策划能力】
科幻多人中短篇小说合集的市场看点不同于个人中短篇小说选集和长篇小说单行本,后两者是注重图书作者的分量,而前者则多关注出版者、编选者以及编选类型(譬如奖项结集、特色主题结集等)。
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的董仁威主编的《流浪地球:中国科幻星云奖奠基作品选》和《星潮:中国新生代更新代科幻名家新作选》则属于编选者增值的范畴。《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集》两本和《科幻世界》杂志推出的《中国科幻银河奖精选作品集》一整套,则是利用星云奖和银河奖的金字招牌来打开市场,真正的读者对象往往会对奖项有很高的认同度,并不在意其选文和其他类图书重合或是在刊物阅读过。此类图书还有《指向苍穹:“蝌蚪五线谱”杯首届科幻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粹》和《最后的雪国:首届全国大学生科幻征文获奖作品集》。
新星社旗下的幻象文库出版的“毁灭之城”之《地球碎块》和《生命副本》两册,均拥有刘慈欣、潘海天等新老作家加盟,其实两册合集属于早年停刊的《九州幻想》杂志(2013年以电子版复刊)的“看不见城市”和“城市毁灭”两个栏目的征文集结,属于国内难得一见的特色主题式科幻多人中短篇小说合集,而且水平颇高。同样能归到这种特色主题征文范畴的还有《青铜神裔》一书,这是几位科幻作者应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约请所作的命题作文式合集。有关高水准的特色主题结集的科幻多人中短篇小说合集应该多加提倡,毕竟对于成熟的科幻图书市场来说,多人合集的更多增量还在于策划高水准的特色科幻主题,这对出版者的要求也更高。
【趋势4:科幻引进小说,重制特色产业线提升文本价值】
关于翻译引进的出版周期往往比原创类要更长,尤其是那些国内首次引进、首次翻译的作品。且出版成本也比较高,作者稿费方面,不仅要支付高额的海外作者版税(基本都是提前支出高于首版版税的预付金),版权代理的代理费(很多好的作品都掌握在几个版权代理公司手中),还要和国内的译者结算翻译稿费。出版翻译引进类作品要求出版方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要有一定的出版中长期规划,更要有一定的恒心。
2011年起科幻类小说海外版权引进的竞争激烈和价格水涨船高。很多年国内出版商无人问津的书一下子成了香饽饽,被一本两本甚至是整个作者打包似引进,这让每年按部就班出版的传统出版商《科幻世界》杂志有点坐不住了。纵观《科幻世界》杂志十几年引进小说的出版道路,基本的手法是利用刊物的海外影响(《科幻世界》杂志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在自己办会和海外参会期间,集中签下某个海外知名作家的作品(《科幻世界》杂志策划的第一例引进,弗雷德里克•波尔的一套五本就是这么来的);或是留意几大国际奖项,如雨果奖、星云奖、坎贝尔奖等,出版入围或是获奖的小说;还有就是利用自己的刊物选登作品,出版读者反响好的。如此的运作也带来几个问题:首先是海外的优秀科幻作品浩如烟海,《科幻世界》杂志全方位发散式地多点引进,造成了挖坑太多填坑无力的状况;其次是以刊物发行见长的《科幻世界》杂志,图书的推广发行却一直做得不够好,销售和宣传渠道偏窄,导致了自己推出的很多引进小说影响力小、认知度不高,大部分在首版后未能再版便遗憾地错过了合同期。
此外,一个独特出版现象——游戏类科幻翻译引进小说也值得关注。《科幻世界》杂志曾经在本世纪初期引进过游戏《星际争霸》的小说,推出过两个品种,但后续便很少有这个类型的图书产品面市。果壳阅读在2012年推出的《天启》、《升天》、《天罚》,作为游戏《质量效应》的官方引进小说,重启了游戏类科幻翻译引进小说的大门。之后,幻象文库又与著名的游戏生产厂商暴雪签下协议,引进了《星际争霸》和《魔兽世界》的官方小说。作为游戏类科幻翻译引进小说,不探讨其文学价值高低,只针对于市场效益,它们无疑是成功的。
原文
【趋势1:科幻长篇小说单行本 ,多元角逐迎作家转型潮 】
2010年末,“三体”系列小说完结,点燃了2011年的中国科幻市场热度,但并没有带来2011年整体的科幻长篇小说的出版数量激增。大部分科幻长篇小说都是2010年之前已经策划完成的“常规出版”,比较有影响的是由《科幻世界》杂志策划的老作者王晋康的《与吾同在》,刘慈欣授权的《三体》同人作品《三体X:观想之宙》。同样是《科幻世界》杂志培养出的作者女作者赵海虹在歇笔多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水晶的天空》和中短篇合集《桦树的眼睛》,这两个图书选题早已经签约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搁置多年,出版社在一个非常合适的时间点出版了它们。2011年还需关注的是青年作家银河奖的获奖者郝景芳的逆袭,作为在《科幻世界》杂志成名,但非被《科幻世界》杂志重点包装的女作家,2011年出版了两部长篇。
2012年形成了一种类似井喷的疯狂之势。表现出的总体特点是出版方的新老面孔齐上阵,而且基本均不是试水的一本,而是成双、成三甚至成沓的。充分表明,在经历了“后《三体》时代”一年有余的市场洗礼后,众出版方的观望耐性正悄悄散去,野心逐步放开,新的一轮群雄逐鹿拉开序幕。《银河之心•天垂日暮》、《红蚀》和《小松与大盗贼》三本都是传统巨头《科幻世界》杂志推出的新人长篇,虽然江波、墨熊和拉拉在《科幻世界》杂志的母刊上已经让刊物受众熟悉,但面向全国读者出版长篇,他们还是第一次。老作新版属于出版业的常规行为,是对优质和经典资源的挖掘和发扬,很多废弃的“老矿”因此重新焕发了青春。在这一年,中老作家包括王晋康的《寻找中国龙》、刘兴诗的《喜马拉雅狂想》、叶永烈的《不翼而飞》等小说得以重新再版可充分说明问题,但此种老作新版在繁荣了市场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传统旧作内容是否能让新的读者接受。在这一方面,果壳阅读推出的韩松作品系列就做得很好,《地铁》和《火星照耀美国》在宣传上从其内容出发,以“反乌托邦”小说为噱头,避开小众的科幻领域,推荐人也用了阿来、孟京辉、宁财神、张铮等人(大多属青年小资文艺范追寻的舆论偶像)。在图书装帧上,《地铁》和《火星照耀美国》也逃离了科幻类图书幻想风格,取以代之的是以文艺小清新的风格出场,独具一格。
毕淑敏的《花冠病毒》是最有话题性的一本书,其意义标志着诸如毕淑敏这样的中国主流作家开始有意识地把长篇小说创作往科幻题材上靠,虽然出版方的宣传是“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整个2012年,最世文化不仅带来了资本狂潮的前奏,还促使旗下的类型作家转行,这股转型潮也有燎原之势。以排球运动员出身的赵蕊蕊跨界写了《彩羽侠》。以南方系发表散文见长的默音出版了《月光花》,女性穿越小说作家玄色出版了《2013》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科普作家龚钴尔也出版了《雪城》等。转型潮的层出不穷说明科幻长篇小说这个市场有利好消息,不仅圈内人看好,圈外人也看好,还都纷纷往里扎。
进入2013年,科幻长篇小说的出版产量对比2012年大幅下降,但对比2011年以前的岁月,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提高不小,应该说2013年是长篇科幻出版开始稳定良性发展的一年。2013年度值得提及的不是传统出版者《科幻世界》杂志的产品,而是出自两年来磨刀霍霍的最世文化。最世文化签下几位潜力作家,赤裸裸地剁掉了传统老大《科幻世界》杂志的羽翼,再次显示了其卓越的眼光、过人的策略和雄厚的资本实力。2013年,由原《科幻世界》杂志策划人马组成的果壳阅读继续挖掘本土科幻长篇小说的创作潜力。这次他们招来《科幻世界》杂志旗下作者拉拉的孪生兄弟碎石。作者碎石虽然也发表过少量的科幻中短篇小说,但其主攻是奇幻和武侠,这次加盟果壳,也算是小小的跨界。
【趋势2:科幻个人中短篇小说选集,新生代作家集体爆发 】
一本中短篇小说的选集,不仅拥有著作权还拥有汇编权,也就是说,虽然几本同一个作者的中短篇集可能拥有部分重叠的篇目,但只要汇编的结果不同,并不妨碍同一时段出版。因此,近年来科幻个人中短篇小说选集呈现出纷繁复杂、重复出版的乱象,一方面展现了市场的繁荣、竞争的激烈,一方面又出现了资源浪费、扰乱读者判断的局面。虽然在2011年,《科幻世界》杂志没有主打王晋康,但磨铁文化并没有忘记他。2011年,科幻市场开始变热的时候,除去刘慈欣,数来数去不过几人,作为当年坚定要进入这块市场的磨铁来说,拿下王晋康刻不容缓,拿不到新作,编长篇老作,编中短篇集子。自此王晋康凭着江湖地位成了这几年的科幻出版市场的香饽饽,从近两年每年都能见到不同出版商选编的不同集子。
作家郑军的个人中短篇小说选集《神圣后裔》在辽宁人民出版社得以出版,被放在“原创科幻奇幻读本丛书”里,同在序列的还有万里秋风的《心灵幻梦》算是比较成熟的科幻集子。值得一提的是,郑军本人也是这套丛书参与者与策划者之一,出版方受到《三体》热销的市场刺激,出版了一个科幻奇幻的大丛书,封面装帧设计和内容选择无一例外地面向低龄,也就不难理解丛书把奇幻和科幻混为一团的做法。
诚如前面所分析的状况,“三体”系列的完结会对中国科幻图书市场打入一剂强心剂,整个市场都会受“三体”系列热销的福利所带,但面对强大的出版竞争方,显然无法得到任何有影响力的新生代作者的稿件,所以只得另辟蹊径,运作拥有特色的出版资源,抢占市场先机,针对于十年内科幻个人中短篇小说选集只能由新生代作者出版的特权(且截止到2010年的十年内,只有刘慈欣、王晋康出版过真正意义上的科幻个人中短篇小说选集),运用笔者的科幻迷知识和人脉资源,优先与众多正在上升期的更新代的作者接触。所以,“科幻文学馆”书系的陈楸帆选集《薄码》、长铗选集《麦田里的中国王子》、七月选集《像堕天使一样飞翔》便在2012年初与读者见面了。
2012年,《科幻世界》杂志打包出版了夏笳选集《关妖精的瓶子》、江波选集《湿婆之舞》、燕垒生选集《瘟疫》,如此一来,2012年市面上有影响的更新代作家的科幻个人中短篇小说选集被挖了个遍,充分说明更新代作家是拥有一定市场号召力的,只是没有被出版者充分挖掘。
在2012年,不仅众多更新代作家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本个人中短篇小说选集(甚至是人生的第一本书),新生代作家们也依然活跃。
【趋势3:科幻多人中短篇小说合集 ,考验主题策划能力】
科幻多人中短篇小说合集的市场看点不同于个人中短篇小说选集和长篇小说单行本,后两者是注重图书作者的分量,而前者则多关注出版者、编选者以及编选类型(譬如奖项结集、特色主题结集等)。
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的董仁威主编的《流浪地球:中国科幻星云奖奠基作品选》和《星潮:中国新生代更新代科幻名家新作选》则属于编选者增值的范畴。《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集》两本和《科幻世界》杂志推出的《中国科幻银河奖精选作品集》一整套,则是利用星云奖和银河奖的金字招牌来打开市场,真正的读者对象往往会对奖项有很高的认同度,并不在意其选文和其他类图书重合或是在刊物阅读过。此类图书还有《指向苍穹:“蝌蚪五线谱”杯首届科幻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粹》和《最后的雪国:首届全国大学生科幻征文获奖作品集》。
新星社旗下的幻象文库出版的“毁灭之城”之《地球碎块》和《生命副本》两册,均拥有刘慈欣、潘海天等新老作家加盟,其实两册合集属于早年停刊的《九州幻想》杂志(2013年以电子版复刊)的“看不见城市”和“城市毁灭”两个栏目的征文集结,属于国内难得一见的特色主题式科幻多人中短篇小说合集,而且水平颇高。同样能归到这种特色主题征文范畴的还有《青铜神裔》一书,这是几位科幻作者应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约请所作的命题作文式合集。有关高水准的特色主题结集的科幻多人中短篇小说合集应该多加提倡,毕竟对于成熟的科幻图书市场来说,多人合集的更多增量还在于策划高水准的特色科幻主题,这对出版者的要求也更高。
【趋势4:科幻引进小说,重制特色产业线提升文本价值】
关于翻译引进的出版周期往往比原创类要更长,尤其是那些国内首次引进、首次翻译的作品。且出版成本也比较高,作者稿费方面,不仅要支付高额的海外作者版税(基本都是提前支出高于首版版税的预付金),版权代理的代理费(很多好的作品都掌握在几个版权代理公司手中),还要和国内的译者结算翻译稿费。出版翻译引进类作品要求出版方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要有一定的出版中长期规划,更要有一定的恒心。
2011年起科幻类小说海外版权引进的竞争激烈和价格水涨船高。很多年国内出版商无人问津的书一下子成了香饽饽,被一本两本甚至是整个作者打包似引进,这让每年按部就班出版的传统出版商《科幻世界》杂志有点坐不住了。纵观《科幻世界》杂志十几年引进小说的出版道路,基本的手法是利用刊物的海外影响(《科幻世界》杂志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在自己办会和海外参会期间,集中签下某个海外知名作家的作品(《科幻世界》杂志策划的第一例引进,弗雷德里克•波尔的一套五本就是这么来的);或是留意几大国际奖项,如雨果奖、星云奖、坎贝尔奖等,出版入围或是获奖的小说;还有就是利用自己的刊物选登作品,出版读者反响好的。如此的运作也带来几个问题:首先是海外的优秀科幻作品浩如烟海,《科幻世界》杂志全方位发散式地多点引进,造成了挖坑太多填坑无力的状况;其次是以刊物发行见长的《科幻世界》杂志,图书的推广发行却一直做得不够好,销售和宣传渠道偏窄,导致了自己推出的很多引进小说影响力小、认知度不高,大部分在首版后未能再版便遗憾地错过了合同期。
此外,一个独特出版现象——游戏类科幻翻译引进小说也值得关注。《科幻世界》杂志曾经在本世纪初期引进过游戏《星际争霸》的小说,推出过两个品种,但后续便很少有这个类型的图书产品面市。果壳阅读在2012年推出的《天启》、《升天》、《天罚》,作为游戏《质量效应》的官方引进小说,重启了游戏类科幻翻译引进小说的大门。之后,幻象文库又与著名的游戏生产厂商暴雪签下协议,引进了《星际争霸》和《魔兽世界》的官方小说。作为游戏类科幻翻译引进小说,不探讨其文学价值高低,只针对于市场效益,它们无疑是成功的。
做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绝版的原因是。。。缺纸
- 《三体》在美国的成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 (3人喜欢)
- 五年,我最终还是没能亲手出版这本书 (1人喜欢)
- 这位年轻童书编辑的烦恼,我听了有些难过 (2人喜欢)
- 有志投身写作之人,最该mark的杂志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