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
四月初时,家人在微信上发了些清明扫墓拍的照片,昔日于青山绿水中围坐野餐的情景已不可见,只看到他们挤挤围在一小片竹林的土坡边,或蹲或坐;脸上依旧带着笑,表情与姿态却不乏狼狈。想必又是午后一两点才开始午餐。其中一张照片里,父亲端一只不锈钢的小盆正吸着盆底一小夹凉面,再看其他人手中的面饼,塞得满满的凉面鼓鼓地冒出头,微辣中带酸的口感瞬时复苏于口腔。场景自眼前铺开,记忆里那片水库缓缓浮现。
幼时每到清明时节,最期待的活动便是下乡扫墓,并非由于惦记几位走动不多甚至不知如何称呼的远亲,而是期待着一年仅这一日才有的野餐。
出发那日通常起得早,全家集合后坐车到XX乡一条小路入口,接着是漫长的步行。天晴时的地面总有卡车或货车碾过后留下的凸起,若前一日下过雨,凹凼处会蓄满积水。地面泥泞、瘫软难走,裤腿不一会儿便沾满土痕。途经竹林、水田,路过散见的房屋与菜地,不记得经过多久,终于到达其中一位亲戚家中。大人们相互问候、又扯着我们向对方打招呼,之后便在院子里坐下闲话家常,将带来的黄纸分工撕好。印象中也曾在那里吃过午饭,但通常都是小坐片刻后由亲戚领到附近一座山坡上祭拜葬在那里的先人。鞭炮噼里啪啦响彻静寂乡间,红纸炸成破碎的残片,孩子们捂住耳朵哇哇大叫,大人们见怪不怪在一旁笑。接着是烧纸钱、作揖,依次拜完便算告一段落,于是告别这家亲戚继续向前。中途又有一两次类似的停留,终于走到期待的地方时往往已过正午。
翻过又一座山坡,风景秀丽的水库终于袒露眼前。
哥哥率先小跑着向那片绿草地奔去,我害怕陡坡,即便贪快也只能小心攀着石头先走过最险的几步。成片不知名的紫色花朵开在身旁山壁上,花瓣边缘像毛边纸,六片中有一半状如蝴蝶翅膀,花纹呈三角形错落分布,黄色竖条外沿是比花瓣颜色更深的紫色圆弧,十分好看。
目的地的草地是一块高于水面十几米的所在,像被群山怀抱其中的看台。外围一面是清澈的湖水,一面是疯长的野地。无风时,湖面映出两岸山与树,悠悠白云点缀其中,岸边有巨石,石旁常浮着一两条破船,船板布满深红铁锈。就地撇了撇湖水洗干净手,再捧起一把洒向热气腾腾的脸。丝丝冰凉感沁入,疲劳顿消,肚子也开始咕咕叫起来——午饭时间到。
铺上简易的桌布和塑料纸,大人们开始从背了一路的背篓里一一取出食物。卤的鸭子、鸡爪、牛肉,一些小菜和零食,外加柚子、橘子、苹果和梨等水果,然后是每年必不可少的锅盔与凉面。一人将每只锅盔都划开一道口子,另一人将凉面转移进大盆,倒进事先配好的佐料拌匀。接着便是把凉面塞进面饼,分发给每个人。锅盔在我们那的方言里叫壳壳(koko)饼子,街边小摊上便能买到。面饼中揉有花椒颗粒,即便不加凉面也能吃得很香。
一切准备就绪,等不及招呼的孩子早已偷嘴开吃,但往往坐不了一会儿便往野地那面的小水沟跑。水沟里散落着很多石子,乱石缝里藏了不少螃蟹。年轻的小舅舅像孩子王,领着表哥在水里摸来摸去。泥沙搅动,水中一片浑浊;等到终于恢复清明,小舅舅小心翼翼翻动一块大石头,石下突然有了动静。有时他看准位置一伸手,便果真有螃蟹被凌空拎起,挥舞的钳子一张一合,看不清五官的脸和吐着白沫的小嘴巴。哥哥不服气地继续翻石头,我和妹妹则低声欢呼起来。
在水沟旁蹲累了又回到草地上,大人们还在悠闲地吃喝,也有吃完的人比如外公,脱了皮鞋靠在阴凉处打盹儿。先前被我垫在屁股下坐的报纸皱皱的沾了油,重新翻出张干净的,寻了处好位置铺开,我也躺下眯起眼睛小睡。四月午后的阳光不算特别刺眼,光线在眼皮上方映出小片红色,伸手一挡,红幕瞬间变黑。小时候不懂原因,总觉得这个过程像变戏法一样奇妙。躺了一会儿又嫌没劲,于是起身到湖那一面的山坡上摘花去。先前开在陡坡上的紫色小花在这儿也开得很盛,欢喜地采了满怀捧到外婆面前央她教我編花环。外婆的手很巧,花枝在她指下柔软地钻来钻去很快成型,我却笨得怎么也系不牢。不是连接处松松垮垮就是花的位置被挡在里面,丑不拉几,终于作罢。
惬意的时光总过得很快,约莫一个小时后,大人们也酒足饭饱、休息妥当了。收拾好狼藉的桌面与残羹,一行人重新上路。
后来上了高中,功课繁忙不再有扫墓的闲暇,有一年听大人们说由于水库改建,那一带已被淹没,他们也改变路线不再经由彼处。再后来离乡念大学,每年清明即便有闲也无法回去扫墓,更无法知晓它如今的样貌。
来了日本后总能在各处见到漂亮的花和开花的草,连原本只有绿意的树丛间都能钻出粉的白的花簇,在初春不冷不热的午后让路过的人眼前一亮。一次散步时走到附近的公园,在林子某处又见到了那种紫色小花,只一小丛,胡乱散落在艳丽的杜鹃背后。叶尖略微发黄,说不上美,却在瞬间将那段泛着湖光山影的悠闲时光自水底拉上岸来。
幼时每到清明时节,最期待的活动便是下乡扫墓,并非由于惦记几位走动不多甚至不知如何称呼的远亲,而是期待着一年仅这一日才有的野餐。
出发那日通常起得早,全家集合后坐车到XX乡一条小路入口,接着是漫长的步行。天晴时的地面总有卡车或货车碾过后留下的凸起,若前一日下过雨,凹凼处会蓄满积水。地面泥泞、瘫软难走,裤腿不一会儿便沾满土痕。途经竹林、水田,路过散见的房屋与菜地,不记得经过多久,终于到达其中一位亲戚家中。大人们相互问候、又扯着我们向对方打招呼,之后便在院子里坐下闲话家常,将带来的黄纸分工撕好。印象中也曾在那里吃过午饭,但通常都是小坐片刻后由亲戚领到附近一座山坡上祭拜葬在那里的先人。鞭炮噼里啪啦响彻静寂乡间,红纸炸成破碎的残片,孩子们捂住耳朵哇哇大叫,大人们见怪不怪在一旁笑。接着是烧纸钱、作揖,依次拜完便算告一段落,于是告别这家亲戚继续向前。中途又有一两次类似的停留,终于走到期待的地方时往往已过正午。
翻过又一座山坡,风景秀丽的水库终于袒露眼前。
哥哥率先小跑着向那片绿草地奔去,我害怕陡坡,即便贪快也只能小心攀着石头先走过最险的几步。成片不知名的紫色花朵开在身旁山壁上,花瓣边缘像毛边纸,六片中有一半状如蝴蝶翅膀,花纹呈三角形错落分布,黄色竖条外沿是比花瓣颜色更深的紫色圆弧,十分好看。
目的地的草地是一块高于水面十几米的所在,像被群山怀抱其中的看台。外围一面是清澈的湖水,一面是疯长的野地。无风时,湖面映出两岸山与树,悠悠白云点缀其中,岸边有巨石,石旁常浮着一两条破船,船板布满深红铁锈。就地撇了撇湖水洗干净手,再捧起一把洒向热气腾腾的脸。丝丝冰凉感沁入,疲劳顿消,肚子也开始咕咕叫起来——午饭时间到。
铺上简易的桌布和塑料纸,大人们开始从背了一路的背篓里一一取出食物。卤的鸭子、鸡爪、牛肉,一些小菜和零食,外加柚子、橘子、苹果和梨等水果,然后是每年必不可少的锅盔与凉面。一人将每只锅盔都划开一道口子,另一人将凉面转移进大盆,倒进事先配好的佐料拌匀。接着便是把凉面塞进面饼,分发给每个人。锅盔在我们那的方言里叫壳壳(koko)饼子,街边小摊上便能买到。面饼中揉有花椒颗粒,即便不加凉面也能吃得很香。
一切准备就绪,等不及招呼的孩子早已偷嘴开吃,但往往坐不了一会儿便往野地那面的小水沟跑。水沟里散落着很多石子,乱石缝里藏了不少螃蟹。年轻的小舅舅像孩子王,领着表哥在水里摸来摸去。泥沙搅动,水中一片浑浊;等到终于恢复清明,小舅舅小心翼翼翻动一块大石头,石下突然有了动静。有时他看准位置一伸手,便果真有螃蟹被凌空拎起,挥舞的钳子一张一合,看不清五官的脸和吐着白沫的小嘴巴。哥哥不服气地继续翻石头,我和妹妹则低声欢呼起来。
在水沟旁蹲累了又回到草地上,大人们还在悠闲地吃喝,也有吃完的人比如外公,脱了皮鞋靠在阴凉处打盹儿。先前被我垫在屁股下坐的报纸皱皱的沾了油,重新翻出张干净的,寻了处好位置铺开,我也躺下眯起眼睛小睡。四月午后的阳光不算特别刺眼,光线在眼皮上方映出小片红色,伸手一挡,红幕瞬间变黑。小时候不懂原因,总觉得这个过程像变戏法一样奇妙。躺了一会儿又嫌没劲,于是起身到湖那一面的山坡上摘花去。先前开在陡坡上的紫色小花在这儿也开得很盛,欢喜地采了满怀捧到外婆面前央她教我編花环。外婆的手很巧,花枝在她指下柔软地钻来钻去很快成型,我却笨得怎么也系不牢。不是连接处松松垮垮就是花的位置被挡在里面,丑不拉几,终于作罢。
惬意的时光总过得很快,约莫一个小时后,大人们也酒足饭饱、休息妥当了。收拾好狼藉的桌面与残羹,一行人重新上路。
后来上了高中,功课繁忙不再有扫墓的闲暇,有一年听大人们说由于水库改建,那一带已被淹没,他们也改变路线不再经由彼处。再后来离乡念大学,每年清明即便有闲也无法回去扫墓,更无法知晓它如今的样貌。
来了日本后总能在各处见到漂亮的花和开花的草,连原本只有绿意的树丛间都能钻出粉的白的花簇,在初春不冷不热的午后让路过的人眼前一亮。一次散步时走到附近的公园,在林子某处又见到了那种紫色小花,只一小丛,胡乱散落在艳丽的杜鹃背后。叶尖略微发黄,说不上美,却在瞬间将那段泛着湖光山影的悠闲时光自水底拉上岸来。
![]() |
文中提到的花,作为一个植物盲直到现在还不知道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