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返老还童
游客镜头下的维也纳,是限于内城和美泉宫里的巴洛克、莫扎特和茜茜公主;而年轻市民或移民感受中的维也纳,是一圈圈扩散开来的行动派、新校园和电音派对。越往外环滋长,这座城市似乎就变得越年轻。
维也纳,返老还童
这座城市似乎越活越年轻了。太阳好不容易挤开乌云露出晴脸时,传统的那边,戴上假头套装扮成莫扎特和海顿的黄牛,开始兜售当晚演出票;现代的这边,刚从独立品牌店斩获新衣的俊男靓女,三两成群着扎入探不到头的纳旭市场,零降雪的奇怪年份,不如让预告户外咖啡时光的早春提前到来。一区正中的霍夫堡皇宫,过去一度是、现在完全是茜茜公主的个人地盘,游客面前的华丽金银雕饰,伴着美人永远睡去;黄昏拉下了作为博物馆的宫廷幕帘,外面现实世界中的新女性,即将让自己尽情投入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公主的婚姻如此不幸,凡人的爱情可不能重蹈覆辙,管其面对的是直的、弯的、跨性别的,在如今极具包容的移民城市维也纳,都得抓紧及时行乐。
城建,青春派包围巴洛克
就像一个人的皮肤和脸色,建筑的颜色也标示着其自身的年龄。在一群白净的“巴洛克中年”和面黄的“文艺复兴和哥特老年”包围中,土灰色的鲁珀特教堂,就是那位被皱纹般藤蔓爬满脸庞的耄耋老者。竣工于公元740年的这栋建筑,据信是全城最老的教堂,戴着红顶礼帽般的塔楼,在人工改道的多瑙运河前昂首了近1400多年,成为作为旅游区的狭小内城与外环各区的分界前哨。它的底座,还有一些弹痕,那是1945年4月11日,负隅顽抗的纳粹防卫军为阻止苏联红军跨河强攻,而在反击时留下的伤疤。除了鲁珀特教堂,运河两岸建筑在激烈巷战中几乎全毁,这番残骸,也成就了1949年那部伟大黑色电影《第三人》的悬疑气质,奥逊•威尔斯饰演的黑市药品商,在倒塌的废石堆中奔跑,企图从中立区逃到苏占区。
维也纳没能成为又一个被分割的柏林,1955年,占领城市的四国盟军全面撤出,奥地利完全独立,高投入的马歇尔计划,让其迅速收拾干净废石堆,运河北岸重又发育起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从内城北面的街巷探去,鲁珀特教堂老爷爷身后不远处,是年富力强的来富埃森银行大厦,玻璃幕墙像发达的肌肉,在阳光下亮得晃眼。
同莫斯科、北京一样,维也纳也是从内城(1区)开始一环环滋长蔓延开来的,直至如今的23个行政区。可作为城市雏形的罗马帝国要塞,不过是更狭小的内城之内城,如今只在位于环线上的市政厅对面,留下一小段城墙。最中心城市地标的斯蒂芬主教坐堂,虽未能躲过二战的最后炮火,却也在1962年原地满血原样复活了。广场西南角的Do&Co酒店,一度被诟病为丑陋的玻璃怪兽,但建成后人们发现它凸出的椭圆部分,竟能成为一面大教堂的漂亮哈哈镜,也就彻底扭转了态度。同样因与周遭环境不协调而曾有非议声音的,还包括不远处的犹太大屠杀纪念碑,但作为战时的纳粹国度一员,除了极右翼分子,没人愿意冒政治不正确风险来从美学上否定它,再说,审美总是需要年份去沉积的,在如今的游客和市民眼中,四壁图书样式的纪念碑奇妙极了。
往南踱步出一环,是被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覆盖的博物馆区。该运动到了奥地利,成了以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埃贡·席勒以及建筑师奥托·瓦格纳领衔的维也纳分离派,艺术反动分子们那座顶着缕空”金色圆白菜“的基地分离派展览馆,也同时被唤作“青春派”建筑代表作。“给时代以艺术,给艺术以自由”,门楣上的响亮口号已经呐喊了100多年,出类拔萃的建筑依然显得前卫卓绝。能勉强与之比肩的后浪,或只有百水先生建于1985年的公寓,不规则外部线条、洋葱状屋顶、回归大自然的陡峭地面,一切都让百水公寓,在高迪的巴塞罗那之外,成为外星人在地球大城市留下的又一处使领馆。
音乐,朋克冲撞圆舞曲
两匹马挂着手风琴,端坐在莫扎特纪念像前,抑扬顿挫着拉起我最喜欢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基座上绘有风流倜傥的《唐.璜》,几位妙龄高个东欧靓女稍被乐声短暂拉住片刻后,又急匆匆的向着国会大厦方向赶去,她们或许是乌克兰职业抗议团体成员,等着一会儿高呼关于反俄军进入克里米亚半岛的口号,然后和那座“奥地利纸牌屋”外的警察周旋,最终裸着上身被拖进车里。听到我在盒子里掷下1欧元,戴着马头的两个面具甩得更欢快了,仿若要跟我拜中国年似的。
雍容华贵的内城,也算得上一座全世界最大最鲜活的古典音乐纪念碑。名家名团名指挥们,就像激烈冰球比赛中需要高频度替换的选手,国家歌剧院大厅里,多尼采蒂的《爱情灵药》只排得上两场,就随即要被柴可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替下,音乐协会金色大厅送走主队维也纳爱乐乐团后,马不停蹄的迎来“打客场”的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和他的柏林爱乐乐团。毕竟不是夏休时节——宋祖英刚坦诚“开了个坏头”的金色大厅镀金之旅,还没继续迎来温州蒲公英少年合唱团、长沙育才学校、云南省委老同志合唱团等上百家业余音乐团体——票房早早告罄,连站票都不剩。反正已在情人节之夜的柏林欣赏过拉特尔爵士和内田光子奶奶的《莫扎特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也就没必要非得继续提升自己的古典文艺逼格了。内城的古典大餐实在丰盛到不可能细嚼慢咽,在知识背景都彼此相当情形下,43岁的女向导Ilse和我,就以Rap般的快步节奏,迅速遍历完城中的音乐大师印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老小施特劳斯、李斯特、马勒、布鲁克纳、勃拉姆斯、维瓦尔第……“我等着7月份的Krieau Rocks,最喜欢的Metallica又要来”,Ilse告诉我。
其实,四位金属老爷子也该是摇滚乐里最为工整的古典大师了,这座城市有着比他们年轻得多的声音,而且和内城里作古的老家伙们一样,热销到留不下几张门票。按分贝数,我四天的音乐之都听觉体验之旅,可描述为四拍子的“强、弱、次强、弱”。第一晚,来自本土和英美的四支乐队,在Arena俱乐部以电气化的死核朋克,狠命砸了过来,没有长发也没嗑药的我,也趴在金属党后背上,装模作样的甩头;第二晚,持续一个月的国际手风琴节迎来了最厉害的阿根廷大师Chango Spasiuk,同样一袭长发的音乐家可没想让观众正襟危坐着,遗憾在剧场这样的空间,总让人严肃到不可能跳起欲拒还迎的探戈;第三晚,英国独立摇滚女歌手Anna Calvi在Chaya Fuera俱乐部,以最耸听的失真效果和最激烈的身体释放,证明着自己是世界上最牛逼的女吉他手,可总又在一曲落幕后轻声细语的温柔致谢,戏剧性反差的魅力从娇小身躯中汹涌而出;最后一晚,来自德国的小清新Alin Coen Band,以懒洋洋的Bossa Nova节拍疏解着刚硬的德语发音,忘记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吧,新一代森林系少女有自己的好听心事。
生活:消失的中产阶级
音乐之都每晚都有那么多的现场演出,加上走在欧洲前沿的DJ文化、颇具实验精神的现代舞、票房出众的院线影片,以及连名导迈克尔.哈内克都要迈上一只脚的德语戏剧,这座城市真有这么庞大的文艺人口可以消化这么多高品质夜生活吗?再说,所有这些的入场券都不便宜,欧债危机下的青年人甘愿拿出大部分收入为文艺生活买单吗?
在来自奥地利第二大城市林茨的向导Ilse看来,与她那经济发达收入可观的工业化家乡相比,首都维也纳的物价实在太高,不依赖父母的话,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得拿出近半收入负担合租房,加上时不时难以抗拒的文艺生活诱惑,短时间内别想考虑什么财务计划。或许,任何一座具备文化向心力的大城市都如此,纽约、巴黎、伦敦、北京、维也纳……只要能解决掉占大头的住房问题,富人和穷人、雅痞和嬉皮,都能找到适应自己消费能力的圈子,骂骂咧咧却也心甘情愿的生活下来。
维也纳曾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来恢复年轻人数量。1919年,奥匈帝国解体一年后,全城人口从228万锐减至183万,两次世界大战间歇的20年,低达5.5%的出生率一度让首都成为一座“没有新生代的城市”。直至1960年代末效仿德国调整移民政策,大量招募来自土耳其的“客座工人”,并让他们在此落地生根后,才从根本上扭转了死亡率远高于出生率的人口负增长危机。冷战结束后,东欧青壮年劳动力和难民的大批涌入,进一步塑形了如今城市的移民社会特质。如今城区174万居民中,超过60万拥有移民背景,偏年轻化的移民,不仅保证了劳动力市场,也成为政党竞争时争取适龄多数的宝贵票仓。
虽然不是随便占领一套废弃旧宅、就能近乎零成本生活的公社化柏林,没经济实力享受内城高雅艺术的年轻移民,也能在一圈圈的外环里滋长出国际化的文艺生活。这让偶尔伴着拐杖和厚毛衣们走进音乐厅的我,开始忧心起内城的衰老,并警示自己,“千万别提前过上老年人夜生活。”在内外年轮的拉锯下,以往全家老小共赴新年音乐会的欧陆春晚画面或在渐渐变淡,没有了哈布斯堡皇室后,曾属上层社会交际的美泉宫音乐会,早已成为举着贵族透露却不忘商业身段的年度表演盛会。内外环之间的分离派展览馆中,当代艺术家Lisl Ponger呈上一个颇具含义的文献展——消失的中产阶级,美式民主将贵族审美拉下神坛,高速运转的移民社会又瓦解着中产阶级趣味,世界变平了,维也纳更丰富有趣了。
教育:当代校园的战争伤疤
上午10点,阳光尚且温柔的时候,维也纳经济管理大学(WU)的最南侧,早早架好了长枪短炮。这可不是施瓦辛格要返乡授勋,也不是潘基文要来客座讲课,相机的主人们,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摄影爱好者,他们将长时间曝光调到日头开始刺眼前,然后像钓鱼翁一样期待着杰作上钩——位于二区Spittelau的新校址实在太身姿卓绝了,六家著名建筑事务所扎根10万平方米的地皮上,相互攀比着想象力,最终在2013年10月,为新校区带来六大匪夷所思的当代建筑群。
从地铁4号线Spittelau出来,从北向南踱步,就可以惬意的遍历这些最为新潮的“教育名胜”。雷达般四面探出渐变蓝色幕墙的,是马德里NO.MAD Arquitectos事务所打造的“总裁学院”(EA);木质支架爬满漫长黄橘两色墙面的,是伦敦CRAB带来的3教和行政大楼;像被水银切割出迷宫般槽道的,是巴塞罗那Estudio Carme Pinós S.L.公司完成的4教;如同弹夹般正欲装填上膛的,是伊拉克裔著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爵士和其汉堡工作室奉上的图书馆和学习中心;多米诺骨牌样分三层排开的,是仙台阿部仁史工作室设计的2教和学生中心;而仿若码头生锈集装箱的,则来自主场作战的BUSarchitektur ZT Gmbh,1教和教工中心就躲在集装箱里。
初春开学,1万7千名国内学生和6500名国际学生,懒洋洋的回到宿舍或校园。最温馨的黄橘色3教里,最先培养出生意头脑的青年,在底层的Backer咖啡店里与潜在投资人掰扯App项目和风投,对面却已坐进一名勤奋的中国交换生,让萌亮的自习室更显空荡荡。观光客和高中生在吐司切片似的图书馆大楼内部四下拍照,前者为了在社交媒体中炫耀,后者在不久后即将做出择校决定。曝光时间到,摄影师收整好行装,掠过户外台阶上错落有致的年轻脸庞。不知这些在建筑风景照中不起眼的小黑点,谁又能成为明日的扎克伯格或巴菲特呢?
总还有些不太能与时俱进的学生,暂且没去全球化商业浪潮中打拼翻滚,而选择回首向后看看自己学校的过往。那是1938年的世界贸易学院,纳粹统治了奥地利后,开始迫害和驱逐犹太学生和教职工。如今,名为“WU纪念”的项目,在校园广场中央展示着追溯历史的调查结果:当年10%的学生,因犹太教信仰被驱逐;其余学生要在第三帝国教育部调查其背景“清白”后,才能继续学业或毕业;目前已知三位学生在集中营遇害,许多学生在大屠杀中失去至亲;1938年之前的毕业生被纳粹剥夺已获得的学位;9位教职工被免职。
好不容易调查而来的个体悲喜故事,也呈现于广场上:1936年秋季入学时,Arthur Luke已有着几个其他专业的学位,1938年在攻读商业科学博士课程时,被纳粹驱逐,1941年被流放到白俄罗斯明斯克劳动营,Arthur在那遇害;Hans和Robert两兄弟,在纳粹掌权后未能继续攻读学位,所幸获得维也纳犹太社区协助,逃往马耳他与家人相聚,却也因他们的德国国籍被马耳他当局拘留,他们在战争中得以幸存下来,并在战后成功经营起外贸生意;Haim和Frieda同样在纳粹当政后,被逐出校园,两人于1938年7月在维也纳犹太教堂完婚后,逃难至新郎家乡保加利亚,坚定的爱情让他们撑过了大屠杀和战争。
在色彩斑斓的当代建筑群里,这些灰黑色的历史故事牢牢扎在了广场上。最中央的地方,立起一个圆球,球面是由受害者姓名打散后又随机拼接的字符,四分之一面永远空缺着……维也纳在返老还童,可有些年轻人在专制集权下失联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留影:宝丽来漫游维也纳
当维也纳任务有8个关卡等着你,且不能存档重来时,相信任何人都会分外珍惜。
如若没有手里这台一卷仅8张胶片的宝丽来SX-70,我和芬兰姑娘Lisa必将如同往常一样,在任何一座新鲜城市的2小时探索时间里,为自己的相机和手机内存卡,收罗80甚至800张数码照片。但我们甘愿参与进宝丽来城市漫游的“不可能计划”(Impossible Project),只让我们瞬间变成迈入雷区的探险者,小心按下每一次昂贵的快门。
2008年,位于荷兰恩社德的胶片厂停止生产最后一种宝丽来胶片(T600),这可让它的维也纳铁粉着急死了,10月份,一个名为“不可能计划”的团队组建,签合同组地皮,拯救了作为数码时代老古董的即时成像胶片。而维也纳家乡宝Thomas和Gilbert更在2013年,组织起“宝丽来漫步”的城市游览项目,以49欧元的不菲价格——毕竟胶片成本摆在那——让参与的游客能真正收获铭心的个人纪念品,而不再只是莫扎特冰箱贴,以及那些晾在内存卡个把月、再被导入移动硬盘后迅速遗忘的数码足迹。
认真装填胶卷,谨慎开闭镜头,手指远离闪光,在Gilbert风趣又翔实的指导下,从查理教堂的老火车站到歌剧院旁的酒店门童,从霍夫堡皇宫的隐秘院落到市府大楼外的露天冰场,我们将一张张带有认真审美思考后的“唯一性作品”,揣入保暖的外套胸口口袋。正面朝上,以免化学药剂逆流影响显影——当然不排除有人以蚀化疤痕为美。作为射手糙男的我,自然率先完成任务,在电影《第三个人》取景的老公寓外按下第八次快门;而Lisa则在我们“不用紧张慢慢来”的善意催促下,连忙钻到大学最漂亮的那棵树旁,就着夕阳余晖完成了校园小清新。“其他游客经常不小心按了快门,至少你们都没废片”,Gilbert赞许道。
终点站是宝丽来漫步的办公室,桌上搁着Thomas刚从菲律宾和巴塞罗那,“最麻烦的是向海关解释得手携这些胶卷登机,ISO高于800的那些,可决不能过X光”,Thomas屋里也晾满了这些唯一性瞬间,他清楚记得每一次按下快门的地点和背后故事,绝不会成为那些回来后在电脑前呆住、分不清眼前相片究竟是巴黎圣母院还是科隆大教堂的数码快餐客——欧洲10天12国团队游中常见的事情。
![]() |
宝丽来下的溜冰场 |
维也纳,返老还童
这座城市似乎越活越年轻了。太阳好不容易挤开乌云露出晴脸时,传统的那边,戴上假头套装扮成莫扎特和海顿的黄牛,开始兜售当晚演出票;现代的这边,刚从独立品牌店斩获新衣的俊男靓女,三两成群着扎入探不到头的纳旭市场,零降雪的奇怪年份,不如让预告户外咖啡时光的早春提前到来。一区正中的霍夫堡皇宫,过去一度是、现在完全是茜茜公主的个人地盘,游客面前的华丽金银雕饰,伴着美人永远睡去;黄昏拉下了作为博物馆的宫廷幕帘,外面现实世界中的新女性,即将让自己尽情投入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公主的婚姻如此不幸,凡人的爱情可不能重蹈覆辙,管其面对的是直的、弯的、跨性别的,在如今极具包容的移民城市维也纳,都得抓紧及时行乐。
![]() |
25hours hotel |
城建,青春派包围巴洛克
就像一个人的皮肤和脸色,建筑的颜色也标示着其自身的年龄。在一群白净的“巴洛克中年”和面黄的“文艺复兴和哥特老年”包围中,土灰色的鲁珀特教堂,就是那位被皱纹般藤蔓爬满脸庞的耄耋老者。竣工于公元740年的这栋建筑,据信是全城最老的教堂,戴着红顶礼帽般的塔楼,在人工改道的多瑙运河前昂首了近1400多年,成为作为旅游区的狭小内城与外环各区的分界前哨。它的底座,还有一些弹痕,那是1945年4月11日,负隅顽抗的纳粹防卫军为阻止苏联红军跨河强攻,而在反击时留下的伤疤。除了鲁珀特教堂,运河两岸建筑在激烈巷战中几乎全毁,这番残骸,也成就了1949年那部伟大黑色电影《第三人》的悬疑气质,奥逊•威尔斯饰演的黑市药品商,在倒塌的废石堆中奔跑,企图从中立区逃到苏占区。
维也纳没能成为又一个被分割的柏林,1955年,占领城市的四国盟军全面撤出,奥地利完全独立,高投入的马歇尔计划,让其迅速收拾干净废石堆,运河北岸重又发育起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从内城北面的街巷探去,鲁珀特教堂老爷爷身后不远处,是年富力强的来富埃森银行大厦,玻璃幕墙像发达的肌肉,在阳光下亮得晃眼。
同莫斯科、北京一样,维也纳也是从内城(1区)开始一环环滋长蔓延开来的,直至如今的23个行政区。可作为城市雏形的罗马帝国要塞,不过是更狭小的内城之内城,如今只在位于环线上的市政厅对面,留下一小段城墙。最中心城市地标的斯蒂芬主教坐堂,虽未能躲过二战的最后炮火,却也在1962年原地满血原样复活了。广场西南角的Do&Co酒店,一度被诟病为丑陋的玻璃怪兽,但建成后人们发现它凸出的椭圆部分,竟能成为一面大教堂的漂亮哈哈镜,也就彻底扭转了态度。同样因与周遭环境不协调而曾有非议声音的,还包括不远处的犹太大屠杀纪念碑,但作为战时的纳粹国度一员,除了极右翼分子,没人愿意冒政治不正确风险来从美学上否定它,再说,审美总是需要年份去沉积的,在如今的游客和市民眼中,四壁图书样式的纪念碑奇妙极了。
往南踱步出一环,是被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覆盖的博物馆区。该运动到了奥地利,成了以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埃贡·席勒以及建筑师奥托·瓦格纳领衔的维也纳分离派,艺术反动分子们那座顶着缕空”金色圆白菜“的基地分离派展览馆,也同时被唤作“青春派”建筑代表作。“给时代以艺术,给艺术以自由”,门楣上的响亮口号已经呐喊了100多年,出类拔萃的建筑依然显得前卫卓绝。能勉强与之比肩的后浪,或只有百水先生建于1985年的公寓,不规则外部线条、洋葱状屋顶、回归大自然的陡峭地面,一切都让百水公寓,在高迪的巴塞罗那之外,成为外星人在地球大城市留下的又一处使领馆。
![]() |
鲁珀特教堂 |
![]() |
富埃森银行大厦 |
![]() |
斯蒂芬主教坐堂 |
音乐,朋克冲撞圆舞曲
两匹马挂着手风琴,端坐在莫扎特纪念像前,抑扬顿挫着拉起我最喜欢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基座上绘有风流倜傥的《唐.璜》,几位妙龄高个东欧靓女稍被乐声短暂拉住片刻后,又急匆匆的向着国会大厦方向赶去,她们或许是乌克兰职业抗议团体成员,等着一会儿高呼关于反俄军进入克里米亚半岛的口号,然后和那座“奥地利纸牌屋”外的警察周旋,最终裸着上身被拖进车里。听到我在盒子里掷下1欧元,戴着马头的两个面具甩得更欢快了,仿若要跟我拜中国年似的。
雍容华贵的内城,也算得上一座全世界最大最鲜活的古典音乐纪念碑。名家名团名指挥们,就像激烈冰球比赛中需要高频度替换的选手,国家歌剧院大厅里,多尼采蒂的《爱情灵药》只排得上两场,就随即要被柴可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替下,音乐协会金色大厅送走主队维也纳爱乐乐团后,马不停蹄的迎来“打客场”的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和他的柏林爱乐乐团。毕竟不是夏休时节——宋祖英刚坦诚“开了个坏头”的金色大厅镀金之旅,还没继续迎来温州蒲公英少年合唱团、长沙育才学校、云南省委老同志合唱团等上百家业余音乐团体——票房早早告罄,连站票都不剩。反正已在情人节之夜的柏林欣赏过拉特尔爵士和内田光子奶奶的《莫扎特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也就没必要非得继续提升自己的古典文艺逼格了。内城的古典大餐实在丰盛到不可能细嚼慢咽,在知识背景都彼此相当情形下,43岁的女向导Ilse和我,就以Rap般的快步节奏,迅速遍历完城中的音乐大师印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老小施特劳斯、李斯特、马勒、布鲁克纳、勃拉姆斯、维瓦尔第……“我等着7月份的Krieau Rocks,最喜欢的Metallica又要来”,Ilse告诉我。
其实,四位金属老爷子也该是摇滚乐里最为工整的古典大师了,这座城市有着比他们年轻得多的声音,而且和内城里作古的老家伙们一样,热销到留不下几张门票。按分贝数,我四天的音乐之都听觉体验之旅,可描述为四拍子的“强、弱、次强、弱”。第一晚,来自本土和英美的四支乐队,在Arena俱乐部以电气化的死核朋克,狠命砸了过来,没有长发也没嗑药的我,也趴在金属党后背上,装模作样的甩头;第二晚,持续一个月的国际手风琴节迎来了最厉害的阿根廷大师Chango Spasiuk,同样一袭长发的音乐家可没想让观众正襟危坐着,遗憾在剧场这样的空间,总让人严肃到不可能跳起欲拒还迎的探戈;第三晚,英国独立摇滚女歌手Anna Calvi在Chaya Fuera俱乐部,以最耸听的失真效果和最激烈的身体释放,证明着自己是世界上最牛逼的女吉他手,可总又在一曲落幕后轻声细语的温柔致谢,戏剧性反差的魅力从娇小身躯中汹涌而出;最后一晚,来自德国的小清新Alin Coen Band,以懒洋洋的Bossa Nova节拍疏解着刚硬的德语发音,忘记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吧,新一代森林系少女有自己的好听心事。
![]() |
两匹马挂着手风琴 |
![]() |
英国独立摇滚女歌手Anna Calvi在Chaya Fuer |
![]() |
吉普赛乐队在麦当劳 |
生活:消失的中产阶级
音乐之都每晚都有那么多的现场演出,加上走在欧洲前沿的DJ文化、颇具实验精神的现代舞、票房出众的院线影片,以及连名导迈克尔.哈内克都要迈上一只脚的德语戏剧,这座城市真有这么庞大的文艺人口可以消化这么多高品质夜生活吗?再说,所有这些的入场券都不便宜,欧债危机下的青年人甘愿拿出大部分收入为文艺生活买单吗?
在来自奥地利第二大城市林茨的向导Ilse看来,与她那经济发达收入可观的工业化家乡相比,首都维也纳的物价实在太高,不依赖父母的话,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得拿出近半收入负担合租房,加上时不时难以抗拒的文艺生活诱惑,短时间内别想考虑什么财务计划。或许,任何一座具备文化向心力的大城市都如此,纽约、巴黎、伦敦、北京、维也纳……只要能解决掉占大头的住房问题,富人和穷人、雅痞和嬉皮,都能找到适应自己消费能力的圈子,骂骂咧咧却也心甘情愿的生活下来。
维也纳曾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来恢复年轻人数量。1919年,奥匈帝国解体一年后,全城人口从228万锐减至183万,两次世界大战间歇的20年,低达5.5%的出生率一度让首都成为一座“没有新生代的城市”。直至1960年代末效仿德国调整移民政策,大量招募来自土耳其的“客座工人”,并让他们在此落地生根后,才从根本上扭转了死亡率远高于出生率的人口负增长危机。冷战结束后,东欧青壮年劳动力和难民的大批涌入,进一步塑形了如今城市的移民社会特质。如今城区174万居民中,超过60万拥有移民背景,偏年轻化的移民,不仅保证了劳动力市场,也成为政党竞争时争取适龄多数的宝贵票仓。
虽然不是随便占领一套废弃旧宅、就能近乎零成本生活的公社化柏林,没经济实力享受内城高雅艺术的年轻移民,也能在一圈圈的外环里滋长出国际化的文艺生活。这让偶尔伴着拐杖和厚毛衣们走进音乐厅的我,开始忧心起内城的衰老,并警示自己,“千万别提前过上老年人夜生活。”在内外年轮的拉锯下,以往全家老小共赴新年音乐会的欧陆春晚画面或在渐渐变淡,没有了哈布斯堡皇室后,曾属上层社会交际的美泉宫音乐会,早已成为举着贵族透露却不忘商业身段的年度表演盛会。内外环之间的分离派展览馆中,当代艺术家Lisl Ponger呈上一个颇具含义的文献展——消失的中产阶级,美式民主将贵族审美拉下神坛,高速运转的移民社会又瓦解着中产阶级趣味,世界变平了,维也纳更丰富有趣了。
![]() |
纳旭市场 |
![]() |
市政厅 |
![]() |
美景宫 |
教育:当代校园的战争伤疤
上午10点,阳光尚且温柔的时候,维也纳经济管理大学(WU)的最南侧,早早架好了长枪短炮。这可不是施瓦辛格要返乡授勋,也不是潘基文要来客座讲课,相机的主人们,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摄影爱好者,他们将长时间曝光调到日头开始刺眼前,然后像钓鱼翁一样期待着杰作上钩——位于二区Spittelau的新校址实在太身姿卓绝了,六家著名建筑事务所扎根10万平方米的地皮上,相互攀比着想象力,最终在2013年10月,为新校区带来六大匪夷所思的当代建筑群。
从地铁4号线Spittelau出来,从北向南踱步,就可以惬意的遍历这些最为新潮的“教育名胜”。雷达般四面探出渐变蓝色幕墙的,是马德里NO.MAD Arquitectos事务所打造的“总裁学院”(EA);木质支架爬满漫长黄橘两色墙面的,是伦敦CRAB带来的3教和行政大楼;像被水银切割出迷宫般槽道的,是巴塞罗那Estudio Carme Pinós S.L.公司完成的4教;如同弹夹般正欲装填上膛的,是伊拉克裔著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爵士和其汉堡工作室奉上的图书馆和学习中心;多米诺骨牌样分三层排开的,是仙台阿部仁史工作室设计的2教和学生中心;而仿若码头生锈集装箱的,则来自主场作战的BUSarchitektur ZT Gmbh,1教和教工中心就躲在集装箱里。
初春开学,1万7千名国内学生和6500名国际学生,懒洋洋的回到宿舍或校园。最温馨的黄橘色3教里,最先培养出生意头脑的青年,在底层的Backer咖啡店里与潜在投资人掰扯App项目和风投,对面却已坐进一名勤奋的中国交换生,让萌亮的自习室更显空荡荡。观光客和高中生在吐司切片似的图书馆大楼内部四下拍照,前者为了在社交媒体中炫耀,后者在不久后即将做出择校决定。曝光时间到,摄影师收整好行装,掠过户外台阶上错落有致的年轻脸庞。不知这些在建筑风景照中不起眼的小黑点,谁又能成为明日的扎克伯格或巴菲特呢?
总还有些不太能与时俱进的学生,暂且没去全球化商业浪潮中打拼翻滚,而选择回首向后看看自己学校的过往。那是1938年的世界贸易学院,纳粹统治了奥地利后,开始迫害和驱逐犹太学生和教职工。如今,名为“WU纪念”的项目,在校园广场中央展示着追溯历史的调查结果:当年10%的学生,因犹太教信仰被驱逐;其余学生要在第三帝国教育部调查其背景“清白”后,才能继续学业或毕业;目前已知三位学生在集中营遇害,许多学生在大屠杀中失去至亲;1938年之前的毕业生被纳粹剥夺已获得的学位;9位教职工被免职。
好不容易调查而来的个体悲喜故事,也呈现于广场上:1936年秋季入学时,Arthur Luke已有着几个其他专业的学位,1938年在攻读商业科学博士课程时,被纳粹驱逐,1941年被流放到白俄罗斯明斯克劳动营,Arthur在那遇害;Hans和Robert两兄弟,在纳粹掌权后未能继续攻读学位,所幸获得维也纳犹太社区协助,逃往马耳他与家人相聚,却也因他们的德国国籍被马耳他当局拘留,他们在战争中得以幸存下来,并在战后成功经营起外贸生意;Haim和Frieda同样在纳粹当政后,被逐出校园,两人于1938年7月在维也纳犹太教堂完婚后,逃难至新郎家乡保加利亚,坚定的爱情让他们撑过了大屠杀和战争。
在色彩斑斓的当代建筑群里,这些灰黑色的历史故事牢牢扎在了广场上。最中央的地方,立起一个圆球,球面是由受害者姓名打散后又随机拼接的字符,四分之一面永远空缺着……维也纳在返老还童,可有些年轻人在专制集权下失联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 |
伦敦CRAB带来的3教和行政大楼 |
![]() |
WU大学自习室 |
![]() |
留影:宝丽来漫游维也纳
当维也纳任务有8个关卡等着你,且不能存档重来时,相信任何人都会分外珍惜。
如若没有手里这台一卷仅8张胶片的宝丽来SX-70,我和芬兰姑娘Lisa必将如同往常一样,在任何一座新鲜城市的2小时探索时间里,为自己的相机和手机内存卡,收罗80甚至800张数码照片。但我们甘愿参与进宝丽来城市漫游的“不可能计划”(Impossible Project),只让我们瞬间变成迈入雷区的探险者,小心按下每一次昂贵的快门。
2008年,位于荷兰恩社德的胶片厂停止生产最后一种宝丽来胶片(T600),这可让它的维也纳铁粉着急死了,10月份,一个名为“不可能计划”的团队组建,签合同组地皮,拯救了作为数码时代老古董的即时成像胶片。而维也纳家乡宝Thomas和Gilbert更在2013年,组织起“宝丽来漫步”的城市游览项目,以49欧元的不菲价格——毕竟胶片成本摆在那——让参与的游客能真正收获铭心的个人纪念品,而不再只是莫扎特冰箱贴,以及那些晾在内存卡个把月、再被导入移动硬盘后迅速遗忘的数码足迹。
认真装填胶卷,谨慎开闭镜头,手指远离闪光,在Gilbert风趣又翔实的指导下,从查理教堂的老火车站到歌剧院旁的酒店门童,从霍夫堡皇宫的隐秘院落到市府大楼外的露天冰场,我们将一张张带有认真审美思考后的“唯一性作品”,揣入保暖的外套胸口口袋。正面朝上,以免化学药剂逆流影响显影——当然不排除有人以蚀化疤痕为美。作为射手糙男的我,自然率先完成任务,在电影《第三个人》取景的老公寓外按下第八次快门;而Lisa则在我们“不用紧张慢慢来”的善意催促下,连忙钻到大学最漂亮的那棵树旁,就着夕阳余晖完成了校园小清新。“其他游客经常不小心按了快门,至少你们都没废片”,Gilbert赞许道。
终点站是宝丽来漫步的办公室,桌上搁着Thomas刚从菲律宾和巴塞罗那,“最麻烦的是向海关解释得手携这些胶卷登机,ISO高于800的那些,可决不能过X光”,Thomas屋里也晾满了这些唯一性瞬间,他清楚记得每一次按下快门的地点和背后故事,绝不会成为那些回来后在电脑前呆住、分不清眼前相片究竟是巴黎圣母院还是科隆大教堂的数码快餐客——欧洲10天12国团队游中常见的事情。
![]() |
宝丽来拍摄门童 |
![]() |
宝丽来拍摄palmenhaus |
![]() |
宝丽来拍摄电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