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宝山 初篇
不记得在哪一年以前,我无意间翻到了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它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三毛
我也有乡愁,我的乡愁不如三毛那样有小说般的曲折、诗歌般的梦幻,也没有在遥远的某个国度。同大多数人一样,我的乡愁,就是平淡无奇的想家。
我很少会想家,更多的时候,我想的是出去玩,去外面的世界多看看,看看陌生的大城市和人。或者是和朋友在外面浪,花掉或多或少的钱,聊着有意思没意思的话题。
连妈妈都说我和小时候不一样,小时候胆子小的要死,现在就知道往外跑。
但其实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是一个有乡愁的人。
我小时候一到陌生的环境就会哭,吵着要打道回府,类似因为坚决不肯睡在亲戚朋友家,爹妈百般劝说后无果,大半夜只能带着我回家睡的情况实属不少。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因为我的“乡愁”的发作,直接影响到了次日去看东方明珠的计划,导致了我爹妈至今没去过东方明珠内部。而那次“乡愁”的发作,只是因为我忘带了我的“狗”,我睡觉时要抱的一个娃娃。
那时我大概小学一年级。另外更多发生在我未记事时的事例,我妈给我绘声绘色地描绘过更多。
渐渐地,我发现,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是正确的。我真的是一个有乡愁的人。
人在失意时、寂寞时想家,想的是家里有外面没有的温暖,是因愁而想乡,是“愁乡”。当人无论心情好坏,但就是不在家,那时想到家里的心情,才是乡愁。
乡愁不是”愁“,更多时候,是惆怅的”惆“。
纵使眼前繁花似锦车水马龙,想家的人也只会想到家门前的那片狗尾巴草多么茂盛。他也许并不担心那狗尾巴草究竟长的怎么样了,有没有被人砍了,他只是想到眼前,没有狗尾巴草。
就像我会在外滩黄浦江畔想到家附近的江边一样,尽管被改造的一点都没有小时候的感觉了。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惆怅,只是因为眼前不是家。再好也没有家好。
人是一种感官动物,一点点的外界变化就能触发感官去联想。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温度高,气味分子扩散起来特别快,夏天的味道,会让人很敏感地想家。
闷热的天气,傍晚天气闷闷的,但太阳已经躲起来了所以不晒,走在学校里去洗澡的路上,很容易想起以往每个大宝山的暑假。
伴随着窗外的蝉鸣窝在家里,伴随着一教室的抱怨声在学校补课,伴随着躁动的心男男女女去郊游。
我的暑假永远是慵懒的,也是一事无成的,但偶尔会想起其中明显的一些小细节,却会让一个想家的人觉得无比美好。
暑假的美,美在晚上。
若是不愿意出门,吹着空调,哪怕窗门紧闭,也隔绝不了楼下广场舞阿姨们跳舞的音乐声,她们可能是要八点多散去,可能是九点多。具体时间总是难以捉摸,因为当你已经习惯就着各种凤凰传奇的音乐声看电视的时候,你根本难以发现外面音乐停了,人群散了,外家灯火都亮起来了。
若是愿意出门散个步,那才是更直观地感受夏夜。相比之下,在家吹空调,是扼杀了夏夜的美。
散步也有不同的散法,我爸一般是去楼下和阿姨妈妈们聊天,顺便倒个垃圾。众所周知,和阿姨妈妈们聊天是个能了解很多事的途径。于是,高考后的那个暑假,我爸经常”动机不纯“地在晚饭后去楼下侃大山,回来时总能带回很多几号楼里的哪个孩子考到哪里去了的消息。所幸我考的还算可以,不然我爸都没面子下去聊天了,那真是抹杀了他每晚上的乐趣。
虽然觉得和阿姨妈妈们聊天其实很有意思,她们传统、保守,但往往一阵见血又毒舌,犀利程度一点儿都不亚于新闻评论员,而且有时候还能学到很多你不知道的有用没用的冷门小常识,真的受益匪浅,但我更偏向于和小伙伴去江边遛弯,不同于我爸倾向于与人交流,去江边有身心放松的享受。
江边是伴随着我长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在江边附近的孩子都有夏天晚上去江水里玩的经历。江边的空气有一股特别的味道,真的只有熟悉的人才懂,清晨时尤其明显,因为忙碌的一天还没有正式开始,宝钢工业的运作排出的废气还没有那么多。我无法形容那是一种怎么的气味,说它是清新,我都觉得低俗了。可能更偏向于新鲜吧。后来我试图在气味图书馆找到人造的气味取代它,来求得这股能让我心安的气味岁岁年年长伴我左右,当然以失败告终。
再后来,我在远离家的一个地方重逢了这个味道,是在舟山。当时的心情是怀念、激动、惆怅交织在一起的,具体表现为真心希望自己的肺活量可以无穷大,只吸气不呼气,吸足了一辈子的气慢慢呼。如果可以为这股味道代言的话,我的广告词一定是”就是这个味儿!“
但是呢,到了夏天的夜晚,这个味道就不同了。
江边的夜晚不仅是广场舞的好去处,更是街边烧烤的好去处,昏暗的黄色路灯下,袅袅升起的烧烤的油烟,一阵江风吹来,哇!江水味,泥土味,烧烤味,汗味,连带几公里外的宝钢工厂的废气,真可谓”色香味俱全“,要说是大俗即大雅,未免太过牵强,也有”戴高帽“的嫌疑,但身为不能脱离低级趣味的一个俗人,管它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有了这”江味“,才真是不枉走这一遭。
江边虽然被改造了,没有过去那么接地气了,但因为有你们,仍不失为一个好地方。
那些如今距我千里外的小伙伴们,夏天模式就要开始了,你们准备好了咩?!
————三毛
我也有乡愁,我的乡愁不如三毛那样有小说般的曲折、诗歌般的梦幻,也没有在遥远的某个国度。同大多数人一样,我的乡愁,就是平淡无奇的想家。
我很少会想家,更多的时候,我想的是出去玩,去外面的世界多看看,看看陌生的大城市和人。或者是和朋友在外面浪,花掉或多或少的钱,聊着有意思没意思的话题。
连妈妈都说我和小时候不一样,小时候胆子小的要死,现在就知道往外跑。
但其实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是一个有乡愁的人。
我小时候一到陌生的环境就会哭,吵着要打道回府,类似因为坚决不肯睡在亲戚朋友家,爹妈百般劝说后无果,大半夜只能带着我回家睡的情况实属不少。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因为我的“乡愁”的发作,直接影响到了次日去看东方明珠的计划,导致了我爹妈至今没去过东方明珠内部。而那次“乡愁”的发作,只是因为我忘带了我的“狗”,我睡觉时要抱的一个娃娃。
那时我大概小学一年级。另外更多发生在我未记事时的事例,我妈给我绘声绘色地描绘过更多。
渐渐地,我发现,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是正确的。我真的是一个有乡愁的人。
人在失意时、寂寞时想家,想的是家里有外面没有的温暖,是因愁而想乡,是“愁乡”。当人无论心情好坏,但就是不在家,那时想到家里的心情,才是乡愁。
乡愁不是”愁“,更多时候,是惆怅的”惆“。
纵使眼前繁花似锦车水马龙,想家的人也只会想到家门前的那片狗尾巴草多么茂盛。他也许并不担心那狗尾巴草究竟长的怎么样了,有没有被人砍了,他只是想到眼前,没有狗尾巴草。
就像我会在外滩黄浦江畔想到家附近的江边一样,尽管被改造的一点都没有小时候的感觉了。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惆怅,只是因为眼前不是家。再好也没有家好。
人是一种感官动物,一点点的外界变化就能触发感官去联想。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温度高,气味分子扩散起来特别快,夏天的味道,会让人很敏感地想家。
闷热的天气,傍晚天气闷闷的,但太阳已经躲起来了所以不晒,走在学校里去洗澡的路上,很容易想起以往每个大宝山的暑假。
伴随着窗外的蝉鸣窝在家里,伴随着一教室的抱怨声在学校补课,伴随着躁动的心男男女女去郊游。
我的暑假永远是慵懒的,也是一事无成的,但偶尔会想起其中明显的一些小细节,却会让一个想家的人觉得无比美好。
暑假的美,美在晚上。
若是不愿意出门,吹着空调,哪怕窗门紧闭,也隔绝不了楼下广场舞阿姨们跳舞的音乐声,她们可能是要八点多散去,可能是九点多。具体时间总是难以捉摸,因为当你已经习惯就着各种凤凰传奇的音乐声看电视的时候,你根本难以发现外面音乐停了,人群散了,外家灯火都亮起来了。
若是愿意出门散个步,那才是更直观地感受夏夜。相比之下,在家吹空调,是扼杀了夏夜的美。
散步也有不同的散法,我爸一般是去楼下和阿姨妈妈们聊天,顺便倒个垃圾。众所周知,和阿姨妈妈们聊天是个能了解很多事的途径。于是,高考后的那个暑假,我爸经常”动机不纯“地在晚饭后去楼下侃大山,回来时总能带回很多几号楼里的哪个孩子考到哪里去了的消息。所幸我考的还算可以,不然我爸都没面子下去聊天了,那真是抹杀了他每晚上的乐趣。
虽然觉得和阿姨妈妈们聊天其实很有意思,她们传统、保守,但往往一阵见血又毒舌,犀利程度一点儿都不亚于新闻评论员,而且有时候还能学到很多你不知道的有用没用的冷门小常识,真的受益匪浅,但我更偏向于和小伙伴去江边遛弯,不同于我爸倾向于与人交流,去江边有身心放松的享受。
江边是伴随着我长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在江边附近的孩子都有夏天晚上去江水里玩的经历。江边的空气有一股特别的味道,真的只有熟悉的人才懂,清晨时尤其明显,因为忙碌的一天还没有正式开始,宝钢工业的运作排出的废气还没有那么多。我无法形容那是一种怎么的气味,说它是清新,我都觉得低俗了。可能更偏向于新鲜吧。后来我试图在气味图书馆找到人造的气味取代它,来求得这股能让我心安的气味岁岁年年长伴我左右,当然以失败告终。
再后来,我在远离家的一个地方重逢了这个味道,是在舟山。当时的心情是怀念、激动、惆怅交织在一起的,具体表现为真心希望自己的肺活量可以无穷大,只吸气不呼气,吸足了一辈子的气慢慢呼。如果可以为这股味道代言的话,我的广告词一定是”就是这个味儿!“
但是呢,到了夏天的夜晚,这个味道就不同了。
江边的夜晚不仅是广场舞的好去处,更是街边烧烤的好去处,昏暗的黄色路灯下,袅袅升起的烧烤的油烟,一阵江风吹来,哇!江水味,泥土味,烧烤味,汗味,连带几公里外的宝钢工厂的废气,真可谓”色香味俱全“,要说是大俗即大雅,未免太过牵强,也有”戴高帽“的嫌疑,但身为不能脱离低级趣味的一个俗人,管它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有了这”江味“,才真是不枉走这一遭。
江边虽然被改造了,没有过去那么接地气了,但因为有你们,仍不失为一个好地方。
那些如今距我千里外的小伙伴们,夏天模式就要开始了,你们准备好了咩?!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