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之所以滥觞——小评洛秦《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

刊载于8月13日《音乐周报》 相较其它研究音乐人类学的学者而言,洛秦老师有着鲜明的特色:能将长长的故事娓娓道来,文字不花哨却温和宜人,以逼真的镜头感取胜。这本《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算起来也是好几年前的老书了,可是反复翻开我还是能吸取到营养,不单是音乐的,更是文化上的。 洛秦下笔的视角低,但立意高。他几年来游历美国首先关注的,就是那些持着特殊乐器、演奏着小众音乐的民间艺人。比如,洛秦发现街上总有一群人集体演奏排箫,为什么不能独奏呢?打听后才知道,安第斯排箫一般只适合于合奏,因为南美洲印第安人将演奏排箫视作一种社会活动,特别强调人与人的和谐,每个人甚至只在合奏旋律中吹一个音,因而分工合作的理念在排箫演奏中比个人技巧更重要;又如,他在密歇根的公园里看到了难得一见的拇指钢琴(Mibra,几根铁条安置在木盒或干葫芦盒制成的共鸣箱上),借机与那位高高瘦瘦的黑人乐手攀谈了起来。他一边回想起了华盛顿大学的课程,说是非洲津巴布韦的马绍纳民族的祭祖仪式都需要有拇指钢琴来帮助灵魂的沟通,于是更加能理解乐手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安静的公园里弹拨拇指钢琴的初衷。你瞧,一件乐器是集体,一件乐器是个人,背后都有故事。

当然,他们之所以能在这片土地上汇集,主要还是因为那里有一种自然坦荡的“美国性格”。洛秦说,美国街头乐手中,有许多水平并不怎么样,但是大家看到他或她开心的样子,自然也会很开心。凡是注意过美国街头乐手的人都可以发觉,他们个个都自信得很,不怕失误或丢人,因为在他们眼里,工作没有贵贱之分,无论你还具有远远超越专业音乐人的乐感、直觉(比如书69页中的黑人五重唱组),还是一位刚刚学吉他的厨师(比如书47页里的大卫),人与人之间健康的交流愿望和随之而来的双方尊重始终是街头音乐得以滥觞的决定性本质。 但这并不意味着街头音乐失去了商品属性。基于宽容的美国性格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大量艺人群落,具备了成熟体系与默契社会认可的美国街头的音乐文化应运而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城市中的“地铁演奏文化”了。洛秦回忆,地铁是纽约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那里处处可见艺人演奏,甚至已与乘车人融为一体。纽约地铁中的乐手大多不为名,只为利,奉行小费至上,与华尔街股市中的现实主义态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他们大多研究过,哪一些车站是人群集中地带,哪一些车站富人多,哪一些车站的客人喜欢哪一类风格的音乐等等,可谓工作细化到了极致。但是竞争之余,乐手之间竟然也存在着温馨的交流,他们会自觉地轮换车站,及时反馈每个车站人流的情况,因为在他们看来,演奏水平才是真正竞争的体现,“无赖”似的抢占地理位置并无益处。 在讲述林林总总街头音乐现象的同时,书中别出心裁地援引了两段文字,一是作家王安忆的话:“ 我们不是生活给人看,就是看别人生活,所以永远无法轻装上阵 ”,对于自由职业的乐手来说,虽然困难很多,但好在幸福感是自己的。二是书末洛秦回忆起小时候阅读盲人小姑娘海伦.凯勒的经历:“ 我仅仅靠手摸就能发现数以百计的感兴趣的东西,五光十色的大自然在我的指尖展现出了神奇的面貌 ”,人们一向所忽视的街头音乐何尝不是最美的音乐? 游走不定的艺人何尝不是值得尊敬的艺人?我们不难看出,这本定位于音乐人类学田野考察性质的读物,有一种启迪人们心智的人文关怀在。古人说:““惟学问得游历以相资,斯研究有实验以相法”, 在不拘泥于书本与行路两者的大学问上,洛老师真是得道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