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看《晓说》的感悟
不知道是不是读书久了,养成的强迫症,做什么一段时间后总会梳理梳理,盘点盘点,也是对自己付出的那些时光的一个交代。看《晓说》前前后后大概1年了,现在高晓松要搬家了,《晓说》暂告一段落,我也收拾收拾,说说这些年我看《晓说》的感悟。
晓说第一季&第二季
揭秘奥斯卡游戏规则
青楼、镖局、科举、音乐、电影
郑和下西洋、大航海时代
各国军事对比
美国、欧洲、印度、新加坡、日本、俄罗斯、阿根廷、迪拜、新西兰
妄人列传
北京、上海
历史事件解读、即时实事(辽宁号、克里米亚)
Random topics(balabala)
好像最初接触《晓说》,就是从第一季美国那几期开始的。美国部分讲了犹太人、华人、黑人,当然还有白人在这片自由平等的土地上打拼成长的故事。当时的感觉是,高晓松选取的切入角度很独特。犹太人四海为家,但是走到哪里比较容易适应,包有本民族传统的同时能够很好地融入当地的生存环境。命运多舛但是特别抱团、爱国,用政治课本的话说就是民族凝聚力强,十分重视整个民族的共同成长。有智慧、有头脑,在两个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科技和经济。我们华人,相对故土情怀比较重,很多早期华工只是抱着make money的想法,攒够了就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购,过相对富足的小日子。头脑中没有在美国扎根的想法,甚至在美国建立了许多相对独立的华人聚居地—唐人街、唐人市。两种选择无所谓优劣,只是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处世之道。然而,在这个大数据构建的互联网新时代,我还是倾向于入乡随俗,走到哪儿哪里就是生活的主体,接触、尊重、理解、融入并推进新的环境,生命的维度也可以更广一些。
美国部分大概最为带有高晓松个人感受和视角;欧洲部分就很斑斓多彩,各国之间恩怨情仇以及现金状况,听起来挺有吸引力,很想来个欧洲列游。恩恩,这个可以列入未来十年的计划。美食,风景,历史,时装,赛事,生活…再来就是日本和俄罗斯。好像听了窝瓜脸(室友说高晓松长了一张植物大战僵尸里的窝瓜脸)的讲述之后,对日本可以心平气和一点。以前总是排斥一切跟日本相关的东西,包括电子产品、动画,不想接触有关日本的信息。现在,已经有主动的意愿去了解日本,了解它,然后剖析它,再然后超过它、鄙视它,好吧,我承认我还是没有好感。至于俄罗斯,才真的让人吃惊,感觉之前对它的了解真是过时的很,现在的俄罗斯天空写着四个字“普京大帝”!
窝瓜脸说,激进、好革命的华人下东洋;吃苦耐劳、勤勤恳恳的普通人下南洋;爱科学、求真理、想赚钱的华人去欧美。这和大航海之后的欧州移民很类似,尚武的骑士来美洲决斗,好命的有权一族到印度做老爷,想过安稳日子的大众不远万里到澳洲、新西兰。移民的性格使他们做出不同的选择,上船的一霎那,暗含了今后的命运和生活大相径庭。
好吧,我又跑题了。初衷是谈一谈看《晓说》的收获。
很开心高晓松没有以一副“我告诉你是这样子的”的专家口吻来面对观众,仅从个人角度讲授读书游历的体会。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不是高大上、没有意味深长、没有受益匪浅,却很生动、很真实。从小到大,都是乖乖女,过得都是平淡如水的生活,偶尔有一丝“野一野、坏一坏”的念头,放一放也就被时间吞噬了。所以,听窝瓜脸讲一讲他年轻的时候的那些疯狂,也算过过瘾吧。即使我没有经历过,也可以想象一下那样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布景、有哪些人出场、编排出怎样的故事。借助高晓松的讲述,可以看到更大更广阔的世界,了解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和父母的亲密如何,他们吃些什么,如何看待工作和娱乐,如何谈情说爱,以何种态度对待政府,人生是否被安排…
再来,窝瓜脸让我从历史课本之外的视角了解了这个时空的过去。大航海部分讲的不错,有种敬佩和感恩的情怀,那时候的千难万险以及阴差阳错演化了现今的世界。尽管对未知充满恐惧和担忧,却还要挂帆远航,一探究竟,说的高尚是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但我感触更深的还是人性,好奇才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打破常规才能创造新的格局,舍不得、放不下很有可能固步自封。而且,要坚定,没有任何事情一蹴而就,曲折就是来考验你的。而现今,互联网造就的大数据时代就像当年的大航海,不能适应,不能借力,我们就不能享受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福利,甚至反受其乱。
最后,想说一说,优酷的总裁真的很会营销呀!现在优酷上的自媒体节目广受欢迎,从《晓说》这种talk show,到极限旅行节目《旅行》,再到各种小众自媒体节目,《罗辑思维》等等,都办的有声有色。眼光很独到、行动很及时的总裁呀!而且还很会个人营销,不是那陈欧那样红果果的做个人品牌广告,而是鸟悄的、潜移默化的。至于高晓松呢,无论他是有意识的还是像他自己所说的,只是从一个读书人自然而然的走到了台前,我都觉得,这可以成为这个时代读书人的一种发展模式。不做公知,只是提供一种个人体验,满足精神愉悦。这样,既可以过自己想过的读书、游历、自由的生活,也可以有一定的物质保障来维持。当然,前提是你真的有种、有趣、有料。
补充一点,看《晓说》还有一点就是,觉得窝瓜脸太能白话了,将近50分钟可以持续巴拉巴拉,都不带停的,而且别管说的对不对、在不在理,都能怡然自得、泰然自若,完全不拘谨,没有不自在,没有卡壳、忘词。我极度向往啊,也想滔滔不绝,也想信心满满,也想旁若无人巴拉巴拉。所以,是带着一种学习和模仿的想法的。当然,现在看了,效果不太理想,听是听进去了,自己脑子里也门清,可是输出的时候总感觉欠了那么一点火候。末了,我想吧,岁月长,衣衫薄,来日方长。
晓说第一季&第二季
揭秘奥斯卡游戏规则
青楼、镖局、科举、音乐、电影
郑和下西洋、大航海时代
各国军事对比
美国、欧洲、印度、新加坡、日本、俄罗斯、阿根廷、迪拜、新西兰
妄人列传
北京、上海
历史事件解读、即时实事(辽宁号、克里米亚)
Random topics(balabala)
好像最初接触《晓说》,就是从第一季美国那几期开始的。美国部分讲了犹太人、华人、黑人,当然还有白人在这片自由平等的土地上打拼成长的故事。当时的感觉是,高晓松选取的切入角度很独特。犹太人四海为家,但是走到哪里比较容易适应,包有本民族传统的同时能够很好地融入当地的生存环境。命运多舛但是特别抱团、爱国,用政治课本的话说就是民族凝聚力强,十分重视整个民族的共同成长。有智慧、有头脑,在两个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科技和经济。我们华人,相对故土情怀比较重,很多早期华工只是抱着make money的想法,攒够了就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购,过相对富足的小日子。头脑中没有在美国扎根的想法,甚至在美国建立了许多相对独立的华人聚居地—唐人街、唐人市。两种选择无所谓优劣,只是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处世之道。然而,在这个大数据构建的互联网新时代,我还是倾向于入乡随俗,走到哪儿哪里就是生活的主体,接触、尊重、理解、融入并推进新的环境,生命的维度也可以更广一些。
美国部分大概最为带有高晓松个人感受和视角;欧洲部分就很斑斓多彩,各国之间恩怨情仇以及现金状况,听起来挺有吸引力,很想来个欧洲列游。恩恩,这个可以列入未来十年的计划。美食,风景,历史,时装,赛事,生活…再来就是日本和俄罗斯。好像听了窝瓜脸(室友说高晓松长了一张植物大战僵尸里的窝瓜脸)的讲述之后,对日本可以心平气和一点。以前总是排斥一切跟日本相关的东西,包括电子产品、动画,不想接触有关日本的信息。现在,已经有主动的意愿去了解日本,了解它,然后剖析它,再然后超过它、鄙视它,好吧,我承认我还是没有好感。至于俄罗斯,才真的让人吃惊,感觉之前对它的了解真是过时的很,现在的俄罗斯天空写着四个字“普京大帝”!
窝瓜脸说,激进、好革命的华人下东洋;吃苦耐劳、勤勤恳恳的普通人下南洋;爱科学、求真理、想赚钱的华人去欧美。这和大航海之后的欧州移民很类似,尚武的骑士来美洲决斗,好命的有权一族到印度做老爷,想过安稳日子的大众不远万里到澳洲、新西兰。移民的性格使他们做出不同的选择,上船的一霎那,暗含了今后的命运和生活大相径庭。
好吧,我又跑题了。初衷是谈一谈看《晓说》的收获。
很开心高晓松没有以一副“我告诉你是这样子的”的专家口吻来面对观众,仅从个人角度讲授读书游历的体会。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不是高大上、没有意味深长、没有受益匪浅,却很生动、很真实。从小到大,都是乖乖女,过得都是平淡如水的生活,偶尔有一丝“野一野、坏一坏”的念头,放一放也就被时间吞噬了。所以,听窝瓜脸讲一讲他年轻的时候的那些疯狂,也算过过瘾吧。即使我没有经历过,也可以想象一下那样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布景、有哪些人出场、编排出怎样的故事。借助高晓松的讲述,可以看到更大更广阔的世界,了解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和父母的亲密如何,他们吃些什么,如何看待工作和娱乐,如何谈情说爱,以何种态度对待政府,人生是否被安排…
再来,窝瓜脸让我从历史课本之外的视角了解了这个时空的过去。大航海部分讲的不错,有种敬佩和感恩的情怀,那时候的千难万险以及阴差阳错演化了现今的世界。尽管对未知充满恐惧和担忧,却还要挂帆远航,一探究竟,说的高尚是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但我感触更深的还是人性,好奇才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打破常规才能创造新的格局,舍不得、放不下很有可能固步自封。而且,要坚定,没有任何事情一蹴而就,曲折就是来考验你的。而现今,互联网造就的大数据时代就像当年的大航海,不能适应,不能借力,我们就不能享受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福利,甚至反受其乱。
最后,想说一说,优酷的总裁真的很会营销呀!现在优酷上的自媒体节目广受欢迎,从《晓说》这种talk show,到极限旅行节目《旅行》,再到各种小众自媒体节目,《罗辑思维》等等,都办的有声有色。眼光很独到、行动很及时的总裁呀!而且还很会个人营销,不是那陈欧那样红果果的做个人品牌广告,而是鸟悄的、潜移默化的。至于高晓松呢,无论他是有意识的还是像他自己所说的,只是从一个读书人自然而然的走到了台前,我都觉得,这可以成为这个时代读书人的一种发展模式。不做公知,只是提供一种个人体验,满足精神愉悦。这样,既可以过自己想过的读书、游历、自由的生活,也可以有一定的物质保障来维持。当然,前提是你真的有种、有趣、有料。
补充一点,看《晓说》还有一点就是,觉得窝瓜脸太能白话了,将近50分钟可以持续巴拉巴拉,都不带停的,而且别管说的对不对、在不在理,都能怡然自得、泰然自若,完全不拘谨,没有不自在,没有卡壳、忘词。我极度向往啊,也想滔滔不绝,也想信心满满,也想旁若无人巴拉巴拉。所以,是带着一种学习和模仿的想法的。当然,现在看了,效果不太理想,听是听进去了,自己脑子里也门清,可是输出的时候总感觉欠了那么一点火候。末了,我想吧,岁月长,衣衫薄,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