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idioctonia
在董桥《廖静文无尽的思念》中看到早年徐悲鸿的一则趣事,引发了我对自杀的思考。那年,徐孤身一人在上海,除黄警顽外举目无亲,掂量着自杀之际被黄遇上,徐说,昨晚在旅馆门前过夜,通宵风雨,饥寒交迫,遂起死意,正打算和你辞行呢。因食不果腹而起死意,这其中非常人所理解的懦弱,而裹挟着一种决绝,在我看来是种武断的勇气。
自杀这样的话题理应是活着的人的禁地,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估摸着自杀者的心理。若预求知生必先知之死。死,我们讨论多了,但我们谈论的多是被动的死,自杀这样富有主体意识的行为在我们的话语体系中似乎与死脱了节。李大钊1922年在《学艺》第三卷第八号中用累牍长篇论述自杀,不过事后的我们来看不过就是辩证法唯物观什么劳子的,了无新意,通篇有用的也就一句话,李说“自杀是智慧的结果”(这句话也是断章取义而来,李的意思非我引用的意思)。
悲观哲学家叔本华曾这样形容人生,“人生就像钟摆,摆到这边痛苦,摆到那边是无聊”,读此语者必然会思考一个问题,那您老爷子为何还活在痛苦和无聊中,何不一死了之。后来读到叔本华的《论自杀》,老爷子说自杀是“最怯懦的行为,唯有疯子才会犯这样的错误”,老爷子还说“生在世,具有把握自己生命与肉体的权力,这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从逻辑上,对一个唯意志的人来说这样的解释似乎合理,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老爷子怕死找理由的可能。事实明证叔本华的“贪生怕死”是值得的,晚年,他拥有了他年轻时渴望已久的声誉。
自杀常被看作是一种逃避,连自杀者自己有时都如此看待。在梁启超所写的《谭嗣同传》中记载谭在家中待捕之事,谭对梁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李敖在《北京法源寺》一书中将此段又夸张了许多,谭梁二人俨然成了哲学家,这也不仅仅是生离死别,而是苏格拉底式的死前在探讨生的意义。谭的意思总结下就是,我死没啥了不起,你生才伟大。这话虽是死者所说,但是被生者这么一演绎就有了可疑之处,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假借死者在为自己活着编制伟大的借口,你得了性命就罢了,结果还想让死者作陪衬,这违背了“死者为大”的古训了。这种逻辑是从《史记》中来的,也就是程婴杵臼的故事,但是太史公自己也是个“苟且偷生”之人,虽用长篇自序以明心志,也难不给人以自说自话自圆其说之感。
在武士道中,切腹不仅仅是仪式,而是武士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武士道的英文译作serve,侍奉,有着“无我”“忘我”的哲学意味,切腹则是无我的升华,代表着牺牲,就像静待已久的烟火只为骤然升空后的须臾璀璨。这样的自杀是所有尘世中跳楼死、投湖死、割腕死、上吊死、服毒死的众人的缩影,切腹是一种自杀的能量的聚集,是那夺人心目的烟火。那一刀就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作了另类的注解,代表着舍身。就像《七剑》中的舍神剑所阐释的那样,只有舍己才能到武学的至高境界,才能舞出舍神的大开大合横扫千军的气势。
我们的文化没有给自杀者他们应有的地位。因为主流赞同的是孟子式的舍身取义和孔子式的杀生成仁,你死可以,但是必须是为了“取义”,你随随便便为着个人的事去死就太小众了,太个人情调了。所以,我们提倡的自杀都是董存瑞式的,炸药放那儿你不跑本质上也是自杀,为啥就比失恋自杀的高尚些许呢?因为他是为了别人,你这么想就被主流驯养的很好了。
明白了自杀的伟大就明白了很多起自杀。除了理解赞叹苏格拉底式的自杀,你也会赞叹写出《热爱生命》的杰克伦敦的自杀,他的自杀非胆怯而是大勇气,他是真的热爱生命才去选择自杀;你也会明白自杀不会让“硬汉”海明威失色,自杀不是懦弱,硬汉海明威用了硬汉式的自杀方式,而且用的是猎枪;你也会理解伍尔夫的自杀,自杀是柔弱的躯体对制度的重磅一击;你也会理解芥川龙之介的自杀,理解太宰治的自杀,理解三岛由纪夫的自杀,理解川端的自杀,不是缘于艺术的病态,而是缘于一往无前一心赴死的决绝。
当然,最终的最终你也会明白你邻居的他的自杀,你好朋友失恋的自杀,所有“普通人”的不普通的自杀,他们都是勇敢者。而对于我来说,贪生怕死的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起自杀的心思的,就像余华随笔集名所起的那样,《我胆小如鼠》,我能做的就是给自杀者加油呐喊了。
自杀这样的话题理应是活着的人的禁地,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估摸着自杀者的心理。若预求知生必先知之死。死,我们讨论多了,但我们谈论的多是被动的死,自杀这样富有主体意识的行为在我们的话语体系中似乎与死脱了节。李大钊1922年在《学艺》第三卷第八号中用累牍长篇论述自杀,不过事后的我们来看不过就是辩证法唯物观什么劳子的,了无新意,通篇有用的也就一句话,李说“自杀是智慧的结果”(这句话也是断章取义而来,李的意思非我引用的意思)。
悲观哲学家叔本华曾这样形容人生,“人生就像钟摆,摆到这边痛苦,摆到那边是无聊”,读此语者必然会思考一个问题,那您老爷子为何还活在痛苦和无聊中,何不一死了之。后来读到叔本华的《论自杀》,老爷子说自杀是“最怯懦的行为,唯有疯子才会犯这样的错误”,老爷子还说“生在世,具有把握自己生命与肉体的权力,这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从逻辑上,对一个唯意志的人来说这样的解释似乎合理,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老爷子怕死找理由的可能。事实明证叔本华的“贪生怕死”是值得的,晚年,他拥有了他年轻时渴望已久的声誉。
自杀常被看作是一种逃避,连自杀者自己有时都如此看待。在梁启超所写的《谭嗣同传》中记载谭在家中待捕之事,谭对梁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李敖在《北京法源寺》一书中将此段又夸张了许多,谭梁二人俨然成了哲学家,这也不仅仅是生离死别,而是苏格拉底式的死前在探讨生的意义。谭的意思总结下就是,我死没啥了不起,你生才伟大。这话虽是死者所说,但是被生者这么一演绎就有了可疑之处,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假借死者在为自己活着编制伟大的借口,你得了性命就罢了,结果还想让死者作陪衬,这违背了“死者为大”的古训了。这种逻辑是从《史记》中来的,也就是程婴杵臼的故事,但是太史公自己也是个“苟且偷生”之人,虽用长篇自序以明心志,也难不给人以自说自话自圆其说之感。
在武士道中,切腹不仅仅是仪式,而是武士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武士道的英文译作serve,侍奉,有着“无我”“忘我”的哲学意味,切腹则是无我的升华,代表着牺牲,就像静待已久的烟火只为骤然升空后的须臾璀璨。这样的自杀是所有尘世中跳楼死、投湖死、割腕死、上吊死、服毒死的众人的缩影,切腹是一种自杀的能量的聚集,是那夺人心目的烟火。那一刀就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作了另类的注解,代表着舍身。就像《七剑》中的舍神剑所阐释的那样,只有舍己才能到武学的至高境界,才能舞出舍神的大开大合横扫千军的气势。
我们的文化没有给自杀者他们应有的地位。因为主流赞同的是孟子式的舍身取义和孔子式的杀生成仁,你死可以,但是必须是为了“取义”,你随随便便为着个人的事去死就太小众了,太个人情调了。所以,我们提倡的自杀都是董存瑞式的,炸药放那儿你不跑本质上也是自杀,为啥就比失恋自杀的高尚些许呢?因为他是为了别人,你这么想就被主流驯养的很好了。
明白了自杀的伟大就明白了很多起自杀。除了理解赞叹苏格拉底式的自杀,你也会赞叹写出《热爱生命》的杰克伦敦的自杀,他的自杀非胆怯而是大勇气,他是真的热爱生命才去选择自杀;你也会明白自杀不会让“硬汉”海明威失色,自杀不是懦弱,硬汉海明威用了硬汉式的自杀方式,而且用的是猎枪;你也会理解伍尔夫的自杀,自杀是柔弱的躯体对制度的重磅一击;你也会理解芥川龙之介的自杀,理解太宰治的自杀,理解三岛由纪夫的自杀,理解川端的自杀,不是缘于艺术的病态,而是缘于一往无前一心赴死的决绝。
当然,最终的最终你也会明白你邻居的他的自杀,你好朋友失恋的自杀,所有“普通人”的不普通的自杀,他们都是勇敢者。而对于我来说,贪生怕死的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起自杀的心思的,就像余华随笔集名所起的那样,《我胆小如鼠》,我能做的就是给自杀者加油呐喊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