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气质
从小到大,游过偏远小镇,去过省会城市,到过海外几地,并非刻意却巧妙避开了一些首都城市,一没首都情怀,二是大多兴趣了了。伦敦是第一个到过的首都城市,之后也去过巴黎,罗马,马德里……等等,或许是旅行的缘故,并没深切的感受。直到后来人在伦敦近半年,开始慢慢感到不同,思来想去,“首都气质”恰好可以来定义这种模糊的感觉。 1. 存在即真理。首都的强存在感。不论旅行,还是工作,很多人都选择这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每个首都城市都感觉不同,比如北京,有着大家闺秀含蓄里的叛逆;伦敦,是传统贵族绅士的温柔却刻板;巴黎,浪漫主义里的不安份子;马德里,Flamenco的吉普赛热情;罗马,包罗贫富黑白的自由主义…… 这些首都城市都比其他地方个性鲜明,包容性强。 2. 供给与需求。首都即代表资源。任何时代,这似乎是不变的定理。临近政权总能或多或少得益较多。为工作机会,为教育资源,为生活方式,不论个体缺少什么,首都的优势即刻显露,就像政权体制从中央向地方递减,资源也成正比。纵使个体依据自身倾向和需求的选择不同,首都对于第一需求的满足总是资源过剩。当然,也因为对于本地需求是第一供给。 3. 战争与和平。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增长到一定数量,阶级性的矛盾出现时,作为首都城市总是首当其冲的走上了历史舞台。欧洲的首都城市大多以一种散漫的自由来对抗阶级的管制,有勇气做出一些不人道主义,民族主义行为的人大多也是正常人的“宣泄逃跑”主义作风,言语上以语言的地域性来图的一时爽快,几乎很少会上升到肢体上的暴力,不知是为了维护自以为是的贵族绅士气质,还是法律确实教导的严格。相比来说,北京的安全感和自由性少了些,一个游客遇上局部戒严的可能性都有50%,严打击与热暴力的对峙更增加了恐慌感。 感觉的定义是不确定和模糊的,“首都气质”也仅仅是在某些情景和时间才能察觉到的不同。于是,后续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