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的故事
前两天回家,一如既往地要去理发。说来话长,无论是父母还是长辈,好像对我的发型问题非常关注,从来不允许我自己去理发,理由很简单,在他们眼里,我始终还是个未长大的孩子,哪里懂得什么审美呢?自然也就不知道要告诉理发师理成什么样的发型。而这可是对一个人的形象极为重要的。几乎是从上学开始,我的发型一直是偏分头,最多夏天的时候理短一些,大多数时候头发都会顺贴地偏在一侧,有时冬天长得长了没有理,再加上帽子压得头发挤在一起,远远看去像是戴了假头套。有时家里聚会吃饭,大家也不忘拿这个调侃我一番。我却是很尴尬。
最早给我理发的是一个大叔,天津的土话要叫“大大”。那时候就在马路边,支一个摊子,挂上白布,也不用写上理发的字样,白大褂一穿,刀子剪子一字排开,自然有人来找你理发。小时候图简单,基本都是光头或者很短的短发,现在再看小时候的照片,胖乎乎脑袋圆滚滚,也挺可爱的。但毕竟是小孩,成人世界的规训与惩罚远没有达到让一个小孩安稳坐上十几二十分钟不动弹的程度,更何况还是一个不怎么熟悉的人拿着理发推子和剪子在脑袋上咔嚓来咔嚓去,尤其是理发推子推到耳边的嗡嗡声,每次都会让我下意识地一歪头,生怕把耳朵剪下去,为此还没少给人们找麻烦,有一次甚至因为我害怕的闪躲而险些真的刮到耳朵。自然,啼哭与哄骗成了那时候理发常见的主题。有时候理发的师傅也会和我或者爸妈闲聊几句让我放松心情,转移注意力。那时候理发的摊子很多,尤其是居民楼和菜市场之间的过渡地带,没走几步两棵大树之间就有。但家里人还是愿意找年龄大些的,起码看上去办事稳妥些。
我还记得那位大大给我理发一直到了高中时候,不过自从上学以后就很少去找他了。一来环境不太好,城市改造与大规模兴建快速路、高架桥让他的理发摊子直接临近施工现场,暴土扬尘和嘈杂的环境挡走了很多的老主顾。姥姥这时候又对我的发型提出了新看法,她不知是在电视上看到的,还是看见别人家的孙辈,总之她给我设计了几乎沿用至今的偏分头,姥姥还很得意地说,这是香港小朋友的发型,好像换了这样的发型就变成了香港人,也就显得文质彬彬了。理发的固定地点自然也就由姥姥亲自选定,在她家门口的一个名为“温州发廊”的地方。温州发廊里有一个小菲,还有一个小红,这是师徒俩。说话自然也是南方的普通话味道,不过她们说起方言的时候我却一点也听不懂了,比起当初的天津大大来虽然温柔了不少,但是也陌生了一些,总让我觉得她们说方言的时候是在讨论一些不为顾客所知的秘密或者玩笑。姥姥设计的新发型也得到了爸妈的认可,偶尔爸爸“偷懒”带我去离家近的大大那里,理出来的平头发型被姥姥看见总会批评为像“野孩子”、“土包子”。那时候班里的同学很多都是寸头,平头还要留出来一点尖尖的毛寸,而我的“港式小学生”分头总能让姥姥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你们啊,毕竟图样图森破,乃衣服。
转移温州发廊的同时,理发的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也不断在提高,从最初路边理发摊的两块、到五块再到十块,理发环境也从露天转到了室内,温州发廊生意火爆,除了师徒两人还有来来往往换来换去的洗头小哥,对了,这时候理发前和理发后都增加了洗头的服务,也省去了理发完回家再洗头的麻烦。自然这也成了一项收入来源。有时赶上过年过节,还要早去,赶着挽救舅舅们生命的人再发廊里排起了长队,这其中染发、烫发的中老年妇女们又进一步延长了等待。只见她们头发上裹着塑料袋(后来是保鲜膜),脑袋上一个能发热的大罩子,毫不厌烦地等着自己的头发成型,几个老姐姐坐在一起还有说有笑。离子烫、大波浪等等我至今也没弄明白的发型她们信手拈来,几个小时以后弄好了,又满面春风地走出来,从头到脚地收拾好自己,迎接新年的到来。对头发的专注甚至都会影响到有些保守的母亲。一向不追赶新潮的母亲每年春节前也都会给自己烫一次发,有时像大狮子,有时是很细的卷发,不过每次烫发出来,母亲自己都有些害羞,大概是奇怪为什么自己最初选好的发型做出来会这么惹眼呢?
等待无聊时候常会去看发廊墙上的招贴画和店内的发型册子,让我奇怪的是他们几乎不是电视上的大明星,而是一些不认识的模特,表情也都像是看到了外星生物一样有些奇怪的惊讶,而发廊里似乎也不会定期更换,以致我看到的永远都是透着一股七八十年代气息的泛黄的照片,而模特们嘴上的口红又因此而显得异常突出,远观上去就像好多金鱼。
后来好像小菲和小红这对师徒闹出了不愉快,作为徒弟的小红搬出了温州发廊,自己在附近另起炉灶。姥姥带我去了一次,以后再也没去过。而小菲的发廊可能因为租金或者其他问题,不久也离开了那里,换了不远处的另一个新址,还特地注明“温州小菲发廊”。虽然没有了徒弟,但是我惊讶地发现她丈夫居然也会理发,此前从未出现的男主人和妻子一起维持发廊,生意似乎比之前还火爆。真是不得不感叹,姜还是老的辣。姥姥(后来是母亲)自然即便要走上一会也会带我去的。但有时两人都没时间,还是会让爸爸带我去。爸爸自从被训斥后有限几次带我去理发也不敢去天津大大那里了。还记得我考上耀华后最后一次去,那位大大还说好久没看到我了,上中学了吗,我说都上高中了,在耀华,大大听闻也很兴奋。后来快速路把那一片的楼都拆掉,我想,他应该也去别的地方另谋生计去了。
爸爸带我去的是他常去的阿辉那里。这时我才知道,原来爸爸理发不是像带我那样随意,他一直在阿辉那理发。大一寒假回家时爸爸带我去阿辉那里,阿辉还抱怨孩子小升初的问题让他发愁。爸爸也感叹时间飞逝。一晃十几年了,阿辉的孩子都要上中学了。阿辉是广州人,这样看来阿辉来到天津,来到我家附近开店理发也是很久很久的事了。看上去阿辉的年纪和爸爸差不多,可他孩子差我竟然这么远。套用电视上流行的歌曲,对于阿辉来说,时间都去哪了呢?阿辉理发的结果只能算是差强人意,在姥姥和妈妈那里没有差评已经算是通过了。我对阿辉也没有太多的记忆。不过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次洗头的时候,阿辉问我在哪里读书,我说在北师大,他没听清,我又着重强调一遍,是北京师范大学,阿辉很随意地说,是个三本,是吧。我不置可否。大概在阿辉的印象中,师范学校都是泉州师专或者岭南师范学院那样的吧。
唯一一次理发引起全家轰动要算去年的春节前,由于小菲和阿辉那里都人满为患,母亲半信半疑地带我来到了标新理发店,这是一家很大的连锁理发店,比起阿辉和小菲那里的简陋真是高了不止一个档次,价格也不同于阿辉或者小菲的十元十五元,而是二十五元。首先,进店要选一个理发师,妈妈对着相册上一个个杀马特风格的理发师犹豫不决,最后选定标记了“金牌理发师”的阿华。然后阿华就推着一辆小车出现了,看来每个理发师使用的各种护发素发胶之类的还不尽相同。阿华看了看我的大长头发,决定给我烫发,母亲也不置可否,不过听到一百八的价格后还是吓得差点晕了过去,这还不算使用的发胶类的产品的价格。不过在我的坚持下,母亲只好由我而去。经历了三个多小时的烫发以后,对着镜子里的那个人我也有点不太自信。后来朋友说像陈奕迅,好像真的是。不过这和素日里以乖学生形象示人的我差别有点太大了,好像一夜之间被星探发现塑造成摇滚歌星的形象。自然,家庭聚会的时候也成为大家合影和讨论的重点对象。这风波直到接近暑假被烫的卷曲的头发恢复平顺才慢慢消退。
这次回家仍旧是去小菲那里,小菲让自己的孩子看看淘宝上的童装裤子,有喜欢的保存下来,可他比小菲还熟练,只是嘴上嘟囔自己不喜欢淘宝,那是女生才干的事。理完短发回来,大家说我精神了很多。想想从小时候一直到现在,从露天到室内,理发的人换了很多,又好像没怎么换。下次回去大概还是会去小菲那里,爸爸也一直在阿辉那里理发。算起来阿辉的孩子都该上高中了。时间过得好快啊。记得王安忆的《发廊情话》里,发廊俨然成了各种话题的演武场,大家表面热闹地闲聊,不过也是为了活跃气氛,出门之后还是各奔东西,似乎说的都很真实,也都不真实。
不过还是会甩甩头发。
最早给我理发的是一个大叔,天津的土话要叫“大大”。那时候就在马路边,支一个摊子,挂上白布,也不用写上理发的字样,白大褂一穿,刀子剪子一字排开,自然有人来找你理发。小时候图简单,基本都是光头或者很短的短发,现在再看小时候的照片,胖乎乎脑袋圆滚滚,也挺可爱的。但毕竟是小孩,成人世界的规训与惩罚远没有达到让一个小孩安稳坐上十几二十分钟不动弹的程度,更何况还是一个不怎么熟悉的人拿着理发推子和剪子在脑袋上咔嚓来咔嚓去,尤其是理发推子推到耳边的嗡嗡声,每次都会让我下意识地一歪头,生怕把耳朵剪下去,为此还没少给人们找麻烦,有一次甚至因为我害怕的闪躲而险些真的刮到耳朵。自然,啼哭与哄骗成了那时候理发常见的主题。有时候理发的师傅也会和我或者爸妈闲聊几句让我放松心情,转移注意力。那时候理发的摊子很多,尤其是居民楼和菜市场之间的过渡地带,没走几步两棵大树之间就有。但家里人还是愿意找年龄大些的,起码看上去办事稳妥些。
我还记得那位大大给我理发一直到了高中时候,不过自从上学以后就很少去找他了。一来环境不太好,城市改造与大规模兴建快速路、高架桥让他的理发摊子直接临近施工现场,暴土扬尘和嘈杂的环境挡走了很多的老主顾。姥姥这时候又对我的发型提出了新看法,她不知是在电视上看到的,还是看见别人家的孙辈,总之她给我设计了几乎沿用至今的偏分头,姥姥还很得意地说,这是香港小朋友的发型,好像换了这样的发型就变成了香港人,也就显得文质彬彬了。理发的固定地点自然也就由姥姥亲自选定,在她家门口的一个名为“温州发廊”的地方。温州发廊里有一个小菲,还有一个小红,这是师徒俩。说话自然也是南方的普通话味道,不过她们说起方言的时候我却一点也听不懂了,比起当初的天津大大来虽然温柔了不少,但是也陌生了一些,总让我觉得她们说方言的时候是在讨论一些不为顾客所知的秘密或者玩笑。姥姥设计的新发型也得到了爸妈的认可,偶尔爸爸“偷懒”带我去离家近的大大那里,理出来的平头发型被姥姥看见总会批评为像“野孩子”、“土包子”。那时候班里的同学很多都是寸头,平头还要留出来一点尖尖的毛寸,而我的“港式小学生”分头总能让姥姥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你们啊,毕竟图样图森破,乃衣服。
转移温州发廊的同时,理发的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也不断在提高,从最初路边理发摊的两块、到五块再到十块,理发环境也从露天转到了室内,温州发廊生意火爆,除了师徒两人还有来来往往换来换去的洗头小哥,对了,这时候理发前和理发后都增加了洗头的服务,也省去了理发完回家再洗头的麻烦。自然这也成了一项收入来源。有时赶上过年过节,还要早去,赶着挽救舅舅们生命的人再发廊里排起了长队,这其中染发、烫发的中老年妇女们又进一步延长了等待。只见她们头发上裹着塑料袋(后来是保鲜膜),脑袋上一个能发热的大罩子,毫不厌烦地等着自己的头发成型,几个老姐姐坐在一起还有说有笑。离子烫、大波浪等等我至今也没弄明白的发型她们信手拈来,几个小时以后弄好了,又满面春风地走出来,从头到脚地收拾好自己,迎接新年的到来。对头发的专注甚至都会影响到有些保守的母亲。一向不追赶新潮的母亲每年春节前也都会给自己烫一次发,有时像大狮子,有时是很细的卷发,不过每次烫发出来,母亲自己都有些害羞,大概是奇怪为什么自己最初选好的发型做出来会这么惹眼呢?
等待无聊时候常会去看发廊墙上的招贴画和店内的发型册子,让我奇怪的是他们几乎不是电视上的大明星,而是一些不认识的模特,表情也都像是看到了外星生物一样有些奇怪的惊讶,而发廊里似乎也不会定期更换,以致我看到的永远都是透着一股七八十年代气息的泛黄的照片,而模特们嘴上的口红又因此而显得异常突出,远观上去就像好多金鱼。
后来好像小菲和小红这对师徒闹出了不愉快,作为徒弟的小红搬出了温州发廊,自己在附近另起炉灶。姥姥带我去了一次,以后再也没去过。而小菲的发廊可能因为租金或者其他问题,不久也离开了那里,换了不远处的另一个新址,还特地注明“温州小菲发廊”。虽然没有了徒弟,但是我惊讶地发现她丈夫居然也会理发,此前从未出现的男主人和妻子一起维持发廊,生意似乎比之前还火爆。真是不得不感叹,姜还是老的辣。姥姥(后来是母亲)自然即便要走上一会也会带我去的。但有时两人都没时间,还是会让爸爸带我去。爸爸自从被训斥后有限几次带我去理发也不敢去天津大大那里了。还记得我考上耀华后最后一次去,那位大大还说好久没看到我了,上中学了吗,我说都上高中了,在耀华,大大听闻也很兴奋。后来快速路把那一片的楼都拆掉,我想,他应该也去别的地方另谋生计去了。
爸爸带我去的是他常去的阿辉那里。这时我才知道,原来爸爸理发不是像带我那样随意,他一直在阿辉那理发。大一寒假回家时爸爸带我去阿辉那里,阿辉还抱怨孩子小升初的问题让他发愁。爸爸也感叹时间飞逝。一晃十几年了,阿辉的孩子都要上中学了。阿辉是广州人,这样看来阿辉来到天津,来到我家附近开店理发也是很久很久的事了。看上去阿辉的年纪和爸爸差不多,可他孩子差我竟然这么远。套用电视上流行的歌曲,对于阿辉来说,时间都去哪了呢?阿辉理发的结果只能算是差强人意,在姥姥和妈妈那里没有差评已经算是通过了。我对阿辉也没有太多的记忆。不过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次洗头的时候,阿辉问我在哪里读书,我说在北师大,他没听清,我又着重强调一遍,是北京师范大学,阿辉很随意地说,是个三本,是吧。我不置可否。大概在阿辉的印象中,师范学校都是泉州师专或者岭南师范学院那样的吧。
唯一一次理发引起全家轰动要算去年的春节前,由于小菲和阿辉那里都人满为患,母亲半信半疑地带我来到了标新理发店,这是一家很大的连锁理发店,比起阿辉和小菲那里的简陋真是高了不止一个档次,价格也不同于阿辉或者小菲的十元十五元,而是二十五元。首先,进店要选一个理发师,妈妈对着相册上一个个杀马特风格的理发师犹豫不决,最后选定标记了“金牌理发师”的阿华。然后阿华就推着一辆小车出现了,看来每个理发师使用的各种护发素发胶之类的还不尽相同。阿华看了看我的大长头发,决定给我烫发,母亲也不置可否,不过听到一百八的价格后还是吓得差点晕了过去,这还不算使用的发胶类的产品的价格。不过在我的坚持下,母亲只好由我而去。经历了三个多小时的烫发以后,对着镜子里的那个人我也有点不太自信。后来朋友说像陈奕迅,好像真的是。不过这和素日里以乖学生形象示人的我差别有点太大了,好像一夜之间被星探发现塑造成摇滚歌星的形象。自然,家庭聚会的时候也成为大家合影和讨论的重点对象。这风波直到接近暑假被烫的卷曲的头发恢复平顺才慢慢消退。
这次回家仍旧是去小菲那里,小菲让自己的孩子看看淘宝上的童装裤子,有喜欢的保存下来,可他比小菲还熟练,只是嘴上嘟囔自己不喜欢淘宝,那是女生才干的事。理完短发回来,大家说我精神了很多。想想从小时候一直到现在,从露天到室内,理发的人换了很多,又好像没怎么换。下次回去大概还是会去小菲那里,爸爸也一直在阿辉那里理发。算起来阿辉的孩子都该上高中了。时间过得好快啊。记得王安忆的《发廊情话》里,发廊俨然成了各种话题的演武场,大家表面热闹地闲聊,不过也是为了活跃气氛,出门之后还是各奔东西,似乎说的都很真实,也都不真实。
不过还是会甩甩头发。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