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
时常感叹时光飞逝如同白驹过隙,转眼间又一周结束了。这周的经历不同于往日,所听、所看、所感范围之广,出乎意料。从中吸收了新的养分,对于专业和职业规划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周工作日每日都因不同的缘由前往S大。周一是因为观摩大学同学的硕士毕业答辩。周二至周四是听来自Sheffield University的建筑史学家Peter Blundell Jones 教授的三场关于其个人研究成果的讲座。周五是因机缘旁听S大建筑系泰斗张先生的口述资料整理。令人收获颇丰。
周一为了赶上八点半开始的论文答辩会,起了个大早,六点半便爬起来洗漱,在食堂吃完早餐后校车还未发班,于是步行约半小时至校门外的地下通道公交站坐591前往S大。好在整个行程时间把握恰到好处,如愿按时到达。选择旁听的是建筑历史及其理论组的答辩,论文题目都很有意思,因时间关系只听到了四个同学的答辩。这四本论文有的关于在农家乐兴起背景下的新农村改造,有的关注于传统建筑地域性演变(文化路线下两广至四川地区的古戏台研究),有的以鄂西地区的盐茶古道中个别集镇研究为题。还有关于近代武汉城市形态研究的内容没有机会聆听,有些遗憾。听后感觉论文作者前期资料收集工作量十分庞大,毕竟建筑历史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要基于大量的史料考证后进行梳理,再科学地归纳总结。凭个人的努力是很难完成的,后来了解到这些完成的论文都是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成果,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保证了论文内容的充实度和资料的准确性。当然论文仅仅是堆砌资料是远远不够的,那几位同学的论文质量也参差不齐。抛开学术写作规范性不说,有的论文对于问题的分析根本站不住脚。有的论文研究方法的选取也不合适,例如调查取样,样本的选取不具有普遍性会直接影响结论的正确性。个人认为论文的研究方法特别重要,写论文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学习研究方法是我此次观摩的目的之一。条理性很重要,要加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于Prof.Peter Blundell Jones教授的三场讲座,第一天关于汉斯•夏隆的作品分析,独特的空间感,夏隆把建筑内部空间当做城镇来设计,你可以在其中发现很多类似街道,广场的大面积的交通空间。Jones教授认为夏隆的设计体现了在那个时代对于民主的追求。第二天是关于一位野性主义建筑师的作品的店铺,好像是一位瑞典的建筑师,风格及其影响力小众化。这场讲座强调的是建筑中手工技艺的表现力。在目前的研究中似乎忽视了手工技艺的表现,个人也不太关注这方面,但建筑仅有空间往往是不够的,对于实体美感的创造也应通过各种手段予以表现。但事实上,在目前建筑施工高度工业化的时代,追求手工艺美学的表现力似乎不太现实,但对于建筑史研究者而言,建筑中的手工艺表现往往是不能忽视的。让我意识到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是否能偏重材料和建构的表现力,而这一块在以往的实践中都被忽略了。(如果明年能读谭SIR的博士的话,做此类实践研究应该会很有意思。)第三天使关于中西案例研究之对比,西方的建筑案例印象不深,是建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曼城的一个公共浴场。东方建筑案例还留有映像,分别是贵州的侗族风雨桥和河南某地的一个现存的衙门。Jones教授的研究基于每个案例的独立分析,而不是对建筑风格的生搬硬套。研究建筑案例,要将整个建筑从若干角度——建造时期的社会背景、流行样式以及建造技术、建筑设备——逐一分析,进行理性而客观的评价。曼城的公共浴场案例中,流线安排和空间分布十分有趣,按等级进行划分,都有独立的出入口,互不干扰,是英国社会等级制度的在建筑中的体现。建筑材料大多为石材,其中大空间结构处理采用的是类似于现代建筑网架的结构,钢铁材质的杆件支撑起玻璃天窗,保障了浴场的内部采光。局部采用了法国四坡顶(类似于孟莎式屋顶),反应了当时英国建筑师对于法国建筑风格的偏好,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潮流。东方案例侗族风雨桥对于西方的建筑史学家而言是不可思议的存在。桥作为连接河流两岸的交通空间,“通行”为其主要功能,故不会采用设计手段促使行人在桥上停留,而风雨桥上连续的屋顶却恰恰与西方人的逻辑相反。据Jones教授研究,这一想象可能是缘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对神灵的崇敬。而衙门的案例突出的是中国建筑群体布局中的序列感。根据功能的不同对于私密性予以区分,并且在空间序列中体现。布局轴线对称非常明显。
对张老先生的口述史整理让人受益颇多。作为S大建筑系的创始人,张老的经历十分丰富。他讲述了在中央大学建筑系的求学经历,老师德才兼备,治学严谨,令他至今难忘。张老还谈及了他对于当今建筑界的一些看法,对于流派、先锋性设计等。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的。哪些基本功不能丢,哪些需要创新,引入深思。
这周工作日每日都因不同的缘由前往S大。周一是因为观摩大学同学的硕士毕业答辩。周二至周四是听来自Sheffield University的建筑史学家Peter Blundell Jones 教授的三场关于其个人研究成果的讲座。周五是因机缘旁听S大建筑系泰斗张先生的口述资料整理。令人收获颇丰。
周一为了赶上八点半开始的论文答辩会,起了个大早,六点半便爬起来洗漱,在食堂吃完早餐后校车还未发班,于是步行约半小时至校门外的地下通道公交站坐591前往S大。好在整个行程时间把握恰到好处,如愿按时到达。选择旁听的是建筑历史及其理论组的答辩,论文题目都很有意思,因时间关系只听到了四个同学的答辩。这四本论文有的关于在农家乐兴起背景下的新农村改造,有的关注于传统建筑地域性演变(文化路线下两广至四川地区的古戏台研究),有的以鄂西地区的盐茶古道中个别集镇研究为题。还有关于近代武汉城市形态研究的内容没有机会聆听,有些遗憾。听后感觉论文作者前期资料收集工作量十分庞大,毕竟建筑历史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要基于大量的史料考证后进行梳理,再科学地归纳总结。凭个人的努力是很难完成的,后来了解到这些完成的论文都是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成果,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保证了论文内容的充实度和资料的准确性。当然论文仅仅是堆砌资料是远远不够的,那几位同学的论文质量也参差不齐。抛开学术写作规范性不说,有的论文对于问题的分析根本站不住脚。有的论文研究方法的选取也不合适,例如调查取样,样本的选取不具有普遍性会直接影响结论的正确性。个人认为论文的研究方法特别重要,写论文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学习研究方法是我此次观摩的目的之一。条理性很重要,要加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于Prof.Peter Blundell Jones教授的三场讲座,第一天关于汉斯•夏隆的作品分析,独特的空间感,夏隆把建筑内部空间当做城镇来设计,你可以在其中发现很多类似街道,广场的大面积的交通空间。Jones教授认为夏隆的设计体现了在那个时代对于民主的追求。第二天是关于一位野性主义建筑师的作品的店铺,好像是一位瑞典的建筑师,风格及其影响力小众化。这场讲座强调的是建筑中手工技艺的表现力。在目前的研究中似乎忽视了手工技艺的表现,个人也不太关注这方面,但建筑仅有空间往往是不够的,对于实体美感的创造也应通过各种手段予以表现。但事实上,在目前建筑施工高度工业化的时代,追求手工艺美学的表现力似乎不太现实,但对于建筑史研究者而言,建筑中的手工艺表现往往是不能忽视的。让我意识到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是否能偏重材料和建构的表现力,而这一块在以往的实践中都被忽略了。(如果明年能读谭SIR的博士的话,做此类实践研究应该会很有意思。)第三天使关于中西案例研究之对比,西方的建筑案例印象不深,是建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曼城的一个公共浴场。东方建筑案例还留有映像,分别是贵州的侗族风雨桥和河南某地的一个现存的衙门。Jones教授的研究基于每个案例的独立分析,而不是对建筑风格的生搬硬套。研究建筑案例,要将整个建筑从若干角度——建造时期的社会背景、流行样式以及建造技术、建筑设备——逐一分析,进行理性而客观的评价。曼城的公共浴场案例中,流线安排和空间分布十分有趣,按等级进行划分,都有独立的出入口,互不干扰,是英国社会等级制度的在建筑中的体现。建筑材料大多为石材,其中大空间结构处理采用的是类似于现代建筑网架的结构,钢铁材质的杆件支撑起玻璃天窗,保障了浴场的内部采光。局部采用了法国四坡顶(类似于孟莎式屋顶),反应了当时英国建筑师对于法国建筑风格的偏好,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潮流。东方案例侗族风雨桥对于西方的建筑史学家而言是不可思议的存在。桥作为连接河流两岸的交通空间,“通行”为其主要功能,故不会采用设计手段促使行人在桥上停留,而风雨桥上连续的屋顶却恰恰与西方人的逻辑相反。据Jones教授研究,这一想象可能是缘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对神灵的崇敬。而衙门的案例突出的是中国建筑群体布局中的序列感。根据功能的不同对于私密性予以区分,并且在空间序列中体现。布局轴线对称非常明显。
对张老先生的口述史整理让人受益颇多。作为S大建筑系的创始人,张老的经历十分丰富。他讲述了在中央大学建筑系的求学经历,老师德才兼备,治学严谨,令他至今难忘。张老还谈及了他对于当今建筑界的一些看法,对于流派、先锋性设计等。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的。哪些基本功不能丢,哪些需要创新,引入深思。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