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开的童年
栀子花开的童年
一座老屋,一口池塘,还有池塘边盛开的栀子花。
——题记
大别山南缘,皖西南边陲的一个自然村落,四周环山,喇叭状出口,一条小路通向外,因地形似燕窝,故取名燕屋。在这里,我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
老屋
老屋,已有几百年历史,有人说是明代建筑,也有说是清朝所建,具体何时,不得而知。三进深厅堂,主厅供奉先祖的灵位,两块清代光绪年间的匾额悬于中厅的正中和右侧。进门,每一步石阶都经过精心雕琢,石制门框宛如工艺品,天井边沿一排精致的凤凰雕,整木雕刻的镂空天花些许沧桑,却掩饰不了工匠们的匠心独运。数十根一人多合抱的柱子撑起了房屋的框架,让这座老屋显得格外结实。
入门的墙上“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格外显眼,见证了老屋曾经的兴盛。最多时候,有十多户人家,五六十口人居住。显然,90年代出生的我,已见不到老宅子曾经的辉煌,她却给我的童年留下许多神秘的色彩。
童年,最喜欢听老人们讲这座老屋的故事,每听完一段,总尽是意犹未,神秘感愈浓。老人们说,老屋修建的时候找的当地最有名的先生看的风水,坐北朝南,门向正子午线,开山而建,房屋的柱、梁都就地取材。与老屋一天上梁的还有其他四座,为赶上良辰吉日,主事者骑着毛驴一天之内来回于五地之间,活活累死了三只毛驴。每当他们说起这些,总是显得格外自豪。
年少,总有一股“寻宝”的冲动,或许是看多了金先生的小说,而老屋神秘感让这股冲动愈加强烈。一次一次在厅堂搜索“机关”,像屏幕里演的一样,镇定地摇晃每一个可能的“机关”,希望能出现一道石门,或者找到一张藏宝图,嘴里面还咕噜咕噜着自己都听不懂的“咒语”。因为担心小伙伴们夺走“宝藏”,时常一个人偷偷“寻宝”,结果总是失望而归,“寻宝”的决心却从来没有动摇过。
在老屋里“躲猫猫”是童年玩得最多的一个游戏,老屋复杂的结构使得藏身之地更多,游戏玩起来更有意思。小伙伴们分成两拨,“躲”与“找”轮流进行。有一次,我躲在柴火堆最下面,憋住呼吸,小伙伴们怎么也找不着。后来我在里面睡着了,他们都以为我回家了,也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还在那睡觉。后来被家人找到,领回家被狠狠地揍了一顿。
无论是“寻宝”还是“躲猫猫”,在老屋里面,有两个地方我们从来不敢接近。一处是主厅祖宗灵位下面依墙而建的暗箱,有道门,印象中从来没有被打开过。老人们说,里面是祖宗“居住”的地方,不敢去打扰;另一处是天花板上的暗格,因为老人们经常说,有两条大蛇住在里面,是“镇屋之龙”,不能惊扰。无论是传说还是事实,我们也一直遵守原则,不敢去亵渎。
池塘
一座老屋门前一口池塘,好似年代久远的老宅子的标配。
老屋门前池塘,很明显是人工开凿的,居于正中,呈方带状,与老屋同时而修。“前塘似砚池,子孙登高第,塘清犹如镜,贵生聪明子”,或许是因为风水考虑,祖先们在建房之时,修建了“风水池”。在生活中,池塘,不仅能防火,还为人们日常洗刷提供了方便。
池塘,和老房子一样,每家都有一块自己的“领地”,用竹竿围起来,养殖水葫莲,用于喂猪。现在已经见不到满塘青绿色了,猪肉随时都能买到,养一、两头猪的高成本也让很多人放弃了养殖。
以前,池塘里除了水葫莲,还有莲藕。荷叶是童年的“玩具”之一,它可以做帽子,雨天可以当“伞”来遮雨,最喜欢滴水在荷叶上浮动的样子。采藕也是童年最大的乐趣之一,矮小的个头在泥泞里蠕动,拔出一节节雪白的莲藕,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一个冬天,莲藕遭遇了灭绝。池塘干涸,邻村有人不惧冬寒,在干涸的池塘里采了足足有两担藕,第二年春天,就再也没见藕芽出现。
顶着烈日,在池塘边钓鱼日子最快活了。一根竹竿,花五毛钱买一串鱼线和鱼钩,鸭子羽毛做浮漂,挖几条蚯蚓,就可以开始钓鱼了。小伙伴们围在池塘边,或蹲、或站、或坐,手持鱼竿伸向池塘,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浮漂,不放过每一次鱼上钩机会。钓鱼的小伙伴们越来越多了,钓到的鱼越来越少了,却没有人因为钓不到鱼而放弃,因为谁也不在乎能钓多少条鱼,而是拾得童趣。
总感觉孩童时冬天比现在的冬天要更像冬天,气温要更低,雪会下得更大,池塘里的冰也更结实。小孩们身上裹着厚厚的棉衣,像个圆球球,脸蛋冻得红扑扑,满是喜感。冬天,老屋门前的池塘自然又成了小伙伴们的游乐场,冻实的冰面上,小伙伴们把取暖火桶当滑雪板,在冰面上悠闲的玩耍。
滑冰,最担心的是冰面突然破碎,无数次的担心,终于有一次被我赶上,掉进了冰冷的水中,母亲把我抱回家,晚上就发烧,大哭不止。隐隐约约听见她低声重复地喃喃道“儿呀,莫嘿(不要受吓)耶,嘿着噶来跟我(吓着了回家来跟我)诶”。大概是哭了一夜,第二天和我落水的差不多时间,母亲抱着我,拿着竹扫把,在落水地点,把扫把放在水里,拖上来,反复相同的动作,嘴里重复喃喃着同样的话。
母亲说,我掉水里,水神带走了我魂魄,所以发烧、大哭不止,只有通过那种仪式才能把魂魄要回来。仪式完成后,过了不长时间,我就又活蹦乱跳了,这也让年幼的我更加崇拜母亲,坚信是母亲通过仪式要回了我的魂魄,甚至是找回了我的性命。
栀子花开
栀子树生长在池塘边,紧挨着有两棵杏树。农历四、五月,是栀子花开的季节,悠悠芳香,伴着杏子成熟的味道,格外诱人。
打我记事开始,栀子树就生长在那里,与杏树像恋人一样相伴而生,繁茂的枝叶形成了一片遮阴地。每当花开,杏子也快成熟了,两股香味混在一起,使得我至今都分不清栀子花香和杏子成熟的味道。总以为,有栀子花香的地方就有杏子吃。
栀子花开的季节,是泥泞芳香的季节,田间耕泥的老黄牛发出低微的呻吟声,大人们用熟练的动作在平整整齐的梯田里插上希望的秧苗。
栀子花开的季节,也是小伙伴们最期待的季节,山上的春果,河里的螃蟹,田里的黄鳝,天上的鸟儿,都在向我们“招手”。脱掉厚厚棉袄的小伙伴们,赤着脚丫,晒得黝黑皮肤,个个愣头愣脑,三五成群,像花脚猫一样四处乱窜。
在山上,红红的果实,让人爱不释手。春日果、秧日果、麦包、茶干…美美的都是大自然的味道。小伙伴们从这个山头翻到那个山头,寻找大自然的馈赠。
在河里,小心翼翼地翻开每一块石头,找到躲藏在里面的螃蟹,直接掰开大脚丫,吃将起来,咸咸的带一点腥味,却吃有滋有味。玩累了,就躺石头上睡一觉,或钻入水里洗个冲凉澡。
在田间,小伙伴们跟在老黄牛后面,模仿老黄牛主人的动作,挥舞鞭子。幸运的话,还能坐在牛背上,像骑马一样,摆式各种得意的动作。等秧苗插好,稻田里蓄水了,就到了钓黄鳝的时候了,小伙伴们凭借“老道”的经验寻找黄鳝出入洞口,然后放入挂上蚯蚓的钩子,不出三分钟定有收获。
在烈日下,用毛竹枝干搜集蜘蛛网,网罗漫天飞舞的蜻蜓和趴在树上的知鸟。小伙伴们最喜欢那种“大头王”蜻蜓,大块个头,七彩颜色。用线绑住它的尾巴,像放风筝一样,看他满天乱窜。
… …
等栀子花谢了,会结出果实,两头尖尖,中间胖,四周有棱角,头上长出几片叶子。用手掰开一点,会露出红红的瓤,可以拿来在墙上写字。奶奶说种,栀子是一药材,可以用来治疗跌打扭伤。
栀子成熟的季节,也是小山村收获的季节。奶奶会精心从熟透了的栀子中挑选一些壮实的晒干,留作药用。稻田里,伴随着咚咚的砸稻声,金黄的水稻变成一排排稻草人,大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小伙伴们自然也不会闲下来,爬上田头,捉蚂蚱;用稻草人搭成小房子,在里面美美地睡上一觉;爬到树上,跳到堆起的稻草上,“表演”空中飞跃。调皮捣蛋的我,每次玩耍时不幸挂彩,奶奶都会将留存的栀子 取出来,捣烂,给我敷药,不出一个礼拜就是痊愈。
························
池塘边的栀子花正是盛开的季节,老屋却日渐衰落,童年也一去不返。
如今,漏雨已在老屋厅堂里流过一条条沟壑,天井里、石质门框、石阶上满是青苔,两块匾额上满是灰尘,西头厢房也已倒塌,唯有数十根立柱还坚强地支撑着。
老屋前池塘边也不见小伙伴们嬉戏的身影,塘面上漂浮着杂物,一阵风吹过,塘底沉积了多年淤泥散发出的味道隐隐作臭。
栀子花年复一年如期盛开,童年的记忆挥之不去,而人们已经抛弃了这座本身就是宝的老屋。
2014年端午,于涡阳
一座老屋,一口池塘,还有池塘边盛开的栀子花。
——题记
大别山南缘,皖西南边陲的一个自然村落,四周环山,喇叭状出口,一条小路通向外,因地形似燕窝,故取名燕屋。在这里,我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
老屋
老屋,已有几百年历史,有人说是明代建筑,也有说是清朝所建,具体何时,不得而知。三进深厅堂,主厅供奉先祖的灵位,两块清代光绪年间的匾额悬于中厅的正中和右侧。进门,每一步石阶都经过精心雕琢,石制门框宛如工艺品,天井边沿一排精致的凤凰雕,整木雕刻的镂空天花些许沧桑,却掩饰不了工匠们的匠心独运。数十根一人多合抱的柱子撑起了房屋的框架,让这座老屋显得格外结实。
入门的墙上“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格外显眼,见证了老屋曾经的兴盛。最多时候,有十多户人家,五六十口人居住。显然,90年代出生的我,已见不到老宅子曾经的辉煌,她却给我的童年留下许多神秘的色彩。
童年,最喜欢听老人们讲这座老屋的故事,每听完一段,总尽是意犹未,神秘感愈浓。老人们说,老屋修建的时候找的当地最有名的先生看的风水,坐北朝南,门向正子午线,开山而建,房屋的柱、梁都就地取材。与老屋一天上梁的还有其他四座,为赶上良辰吉日,主事者骑着毛驴一天之内来回于五地之间,活活累死了三只毛驴。每当他们说起这些,总是显得格外自豪。
年少,总有一股“寻宝”的冲动,或许是看多了金先生的小说,而老屋神秘感让这股冲动愈加强烈。一次一次在厅堂搜索“机关”,像屏幕里演的一样,镇定地摇晃每一个可能的“机关”,希望能出现一道石门,或者找到一张藏宝图,嘴里面还咕噜咕噜着自己都听不懂的“咒语”。因为担心小伙伴们夺走“宝藏”,时常一个人偷偷“寻宝”,结果总是失望而归,“寻宝”的决心却从来没有动摇过。
在老屋里“躲猫猫”是童年玩得最多的一个游戏,老屋复杂的结构使得藏身之地更多,游戏玩起来更有意思。小伙伴们分成两拨,“躲”与“找”轮流进行。有一次,我躲在柴火堆最下面,憋住呼吸,小伙伴们怎么也找不着。后来我在里面睡着了,他们都以为我回家了,也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还在那睡觉。后来被家人找到,领回家被狠狠地揍了一顿。
无论是“寻宝”还是“躲猫猫”,在老屋里面,有两个地方我们从来不敢接近。一处是主厅祖宗灵位下面依墙而建的暗箱,有道门,印象中从来没有被打开过。老人们说,里面是祖宗“居住”的地方,不敢去打扰;另一处是天花板上的暗格,因为老人们经常说,有两条大蛇住在里面,是“镇屋之龙”,不能惊扰。无论是传说还是事实,我们也一直遵守原则,不敢去亵渎。
池塘
一座老屋门前一口池塘,好似年代久远的老宅子的标配。
老屋门前池塘,很明显是人工开凿的,居于正中,呈方带状,与老屋同时而修。“前塘似砚池,子孙登高第,塘清犹如镜,贵生聪明子”,或许是因为风水考虑,祖先们在建房之时,修建了“风水池”。在生活中,池塘,不仅能防火,还为人们日常洗刷提供了方便。
池塘,和老房子一样,每家都有一块自己的“领地”,用竹竿围起来,养殖水葫莲,用于喂猪。现在已经见不到满塘青绿色了,猪肉随时都能买到,养一、两头猪的高成本也让很多人放弃了养殖。
以前,池塘里除了水葫莲,还有莲藕。荷叶是童年的“玩具”之一,它可以做帽子,雨天可以当“伞”来遮雨,最喜欢滴水在荷叶上浮动的样子。采藕也是童年最大的乐趣之一,矮小的个头在泥泞里蠕动,拔出一节节雪白的莲藕,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一个冬天,莲藕遭遇了灭绝。池塘干涸,邻村有人不惧冬寒,在干涸的池塘里采了足足有两担藕,第二年春天,就再也没见藕芽出现。
顶着烈日,在池塘边钓鱼日子最快活了。一根竹竿,花五毛钱买一串鱼线和鱼钩,鸭子羽毛做浮漂,挖几条蚯蚓,就可以开始钓鱼了。小伙伴们围在池塘边,或蹲、或站、或坐,手持鱼竿伸向池塘,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浮漂,不放过每一次鱼上钩机会。钓鱼的小伙伴们越来越多了,钓到的鱼越来越少了,却没有人因为钓不到鱼而放弃,因为谁也不在乎能钓多少条鱼,而是拾得童趣。
总感觉孩童时冬天比现在的冬天要更像冬天,气温要更低,雪会下得更大,池塘里的冰也更结实。小孩们身上裹着厚厚的棉衣,像个圆球球,脸蛋冻得红扑扑,满是喜感。冬天,老屋门前的池塘自然又成了小伙伴们的游乐场,冻实的冰面上,小伙伴们把取暖火桶当滑雪板,在冰面上悠闲的玩耍。
滑冰,最担心的是冰面突然破碎,无数次的担心,终于有一次被我赶上,掉进了冰冷的水中,母亲把我抱回家,晚上就发烧,大哭不止。隐隐约约听见她低声重复地喃喃道“儿呀,莫嘿(不要受吓)耶,嘿着噶来跟我(吓着了回家来跟我)诶”。大概是哭了一夜,第二天和我落水的差不多时间,母亲抱着我,拿着竹扫把,在落水地点,把扫把放在水里,拖上来,反复相同的动作,嘴里重复喃喃着同样的话。
母亲说,我掉水里,水神带走了我魂魄,所以发烧、大哭不止,只有通过那种仪式才能把魂魄要回来。仪式完成后,过了不长时间,我就又活蹦乱跳了,这也让年幼的我更加崇拜母亲,坚信是母亲通过仪式要回了我的魂魄,甚至是找回了我的性命。
栀子花开
栀子树生长在池塘边,紧挨着有两棵杏树。农历四、五月,是栀子花开的季节,悠悠芳香,伴着杏子成熟的味道,格外诱人。
打我记事开始,栀子树就生长在那里,与杏树像恋人一样相伴而生,繁茂的枝叶形成了一片遮阴地。每当花开,杏子也快成熟了,两股香味混在一起,使得我至今都分不清栀子花香和杏子成熟的味道。总以为,有栀子花香的地方就有杏子吃。
栀子花开的季节,是泥泞芳香的季节,田间耕泥的老黄牛发出低微的呻吟声,大人们用熟练的动作在平整整齐的梯田里插上希望的秧苗。
栀子花开的季节,也是小伙伴们最期待的季节,山上的春果,河里的螃蟹,田里的黄鳝,天上的鸟儿,都在向我们“招手”。脱掉厚厚棉袄的小伙伴们,赤着脚丫,晒得黝黑皮肤,个个愣头愣脑,三五成群,像花脚猫一样四处乱窜。
在山上,红红的果实,让人爱不释手。春日果、秧日果、麦包、茶干…美美的都是大自然的味道。小伙伴们从这个山头翻到那个山头,寻找大自然的馈赠。
在河里,小心翼翼地翻开每一块石头,找到躲藏在里面的螃蟹,直接掰开大脚丫,吃将起来,咸咸的带一点腥味,却吃有滋有味。玩累了,就躺石头上睡一觉,或钻入水里洗个冲凉澡。
在田间,小伙伴们跟在老黄牛后面,模仿老黄牛主人的动作,挥舞鞭子。幸运的话,还能坐在牛背上,像骑马一样,摆式各种得意的动作。等秧苗插好,稻田里蓄水了,就到了钓黄鳝的时候了,小伙伴们凭借“老道”的经验寻找黄鳝出入洞口,然后放入挂上蚯蚓的钩子,不出三分钟定有收获。
在烈日下,用毛竹枝干搜集蜘蛛网,网罗漫天飞舞的蜻蜓和趴在树上的知鸟。小伙伴们最喜欢那种“大头王”蜻蜓,大块个头,七彩颜色。用线绑住它的尾巴,像放风筝一样,看他满天乱窜。
… …
等栀子花谢了,会结出果实,两头尖尖,中间胖,四周有棱角,头上长出几片叶子。用手掰开一点,会露出红红的瓤,可以拿来在墙上写字。奶奶说种,栀子是一药材,可以用来治疗跌打扭伤。
栀子成熟的季节,也是小山村收获的季节。奶奶会精心从熟透了的栀子中挑选一些壮实的晒干,留作药用。稻田里,伴随着咚咚的砸稻声,金黄的水稻变成一排排稻草人,大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小伙伴们自然也不会闲下来,爬上田头,捉蚂蚱;用稻草人搭成小房子,在里面美美地睡上一觉;爬到树上,跳到堆起的稻草上,“表演”空中飞跃。调皮捣蛋的我,每次玩耍时不幸挂彩,奶奶都会将留存的栀子 取出来,捣烂,给我敷药,不出一个礼拜就是痊愈。
························
池塘边的栀子花正是盛开的季节,老屋却日渐衰落,童年也一去不返。
如今,漏雨已在老屋厅堂里流过一条条沟壑,天井里、石质门框、石阶上满是青苔,两块匾额上满是灰尘,西头厢房也已倒塌,唯有数十根立柱还坚强地支撑着。
老屋前池塘边也不见小伙伴们嬉戏的身影,塘面上漂浮着杂物,一阵风吹过,塘底沉积了多年淤泥散发出的味道隐隐作臭。
栀子花年复一年如期盛开,童年的记忆挥之不去,而人们已经抛弃了这座本身就是宝的老屋。
2014年端午,于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