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有什么人生万无一失
《在路上》有什么人生万无一失
公路青春的大框架
不得不提到原著,《在路上》这本小说称得上是家喻户晓级别,而电影版本在有限的时长下必然要做出取舍,这对于文学的影像化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所诠释的这一版本对原著篇幅改动不小,小说中的众多人物也只挑选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来展示。
关于改编的争议不少,有人认为导演不遵从原著,拍得乱七八糟,有些书迷则在观影后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无论如何,与其为了电影版与原著内容的相似度而争论不休,不如暂时抛却“改编”这一负累,单纯从观看一部影像故事的角度出发,仔细体会电影人在其作品中注入的心血。而关于“乱七八糟”的节奏和情节设置,我倒认为导演恰恰还原了原小说中琐碎迷离又意味深长的调调。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的场面调度与情绪把控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实力派,曾执导过享有盛誉的《中央车站》,讲述了狡猾大妈陪同早熟少年寻找父亲的故事,深情质朴为人称道;时隔六年,描绘切•格瓦拉南美洲机车之旅的《摩托日记》出炉,片中年轻的切•格瓦拉一骑绝尘,对生活苦难的心痛与改变社会的激情牵扯着多少少年澎湃决绝的心。。。。。。塞勒斯对于离家远行的小男孩们(各个年龄层)都能拿捏得当,总是轻易将他们微妙地与大地和大陆交缠的生活描绘得精准动人,当然,《在路上》也不例外。
而电影《在路上》中的“小男孩”,还得从狄安•莫里亚蒂说起。
美国1950年代,战后疲惫、寥落的社会氛围使得许多年轻人陷入异常压抑和迷茫的状态之中。彼时混乱又热血的生活方式却意外地造就了不少艺术青年,比如作家赛尔和诗人卡洛。他们最初是在朋友口中听说了一个“三进宫”的著名疯子,却从未当真,直到有一天这个传说中的狄安出现在他们面前。
那一天他们喝得神情恍惚,与牛掰的黑人萨克斯手讨论着游离于曲谱之外的那个“it”,却说不出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只知道它直指内心令人激动。赛尔和卡洛都是这样的“it先生”,在迷惘的路上渴望找到这个出口,“it”或许是自由、或许是生命的真相、或许是爱及其他,他们如饥似渴地寻找着,最终在狄安身上看出了一点“it”的影子,觉得自己和目的地从未如此接近,随即泥足深陷。
着火的神圣青春
原著小说风靡时被誉为“垮掉的一代”人手一本的《圣经》,而电影版则更具象地呈现给观众,什么叫做“垮掉”。
赛尔作为线索人物带领我们一起追随着那些疯狂又愤怒的年轻生命。音乐、热情、性、毒品、文学以及自由,这是有关青春梦想的一切。拥有不羁灵魂和童真笑容的狄安,流淌着诗人血液的卡洛,狄安狂放早熟的16岁妻子玛丽露。。。。。。他们如此耀眼和洒脱,人们情不自禁地陷入这漩涡,这是因为每个人在年轻时都渴望追求的,或是因为错过而在长大成人后遗憾悔恨的——赛尔在午夜缓步跟随着喝得烂醉、大笑大叫的狄安和卡洛,就像他每一次追随那些吸引他的人,那些人永远充满愤怒,燃烧着青春,仿佛空中瞬间爆开的闪耀烟火。
而很快我们就会看明白,狄安,这个迷人身躯和飞扬灵魂的所有者,才是真正的主角,赛尔、玛丽露、卡洛,所有人都为他着迷,都不惜远走他乡地追随着他,狄安•莫里亚蒂,他令所有人都沦为自己青春故事的线索和配角。从纽约、丹佛、旧金山、新奥尔良再回到纽约,一路上的超速、大麻、艳遇、偷窃和冰雪,这些都是属于他的生活。
这也就是后来人口中的“垮掉”了。
而“垮掉”,究竟是不是一个贬义词?
在一些出彩的讲述离经叛道年轻人故事的作品中,有几个角色多少与狄安有些重合,比如《无因的反抗》中的詹姆斯蒂恩、《戏梦巴黎》中迷人的哥哥、《皮囊》中的cook大魔王等等,但狄安又比他们多了些奇特的气质,是什么呢?电影中,赛尔的长辈好友老布劝诫赛尔远离狄安,说他没有责任感,人格不正常,而赛尔却反驳,“那是你没有看到他神圣的那一面”。
在赛尔、卡洛、玛丽露,所有这些抱有青春狂热的少年心中,狄安在很多时候确实是“神圣”的。在美国二战后经济繁荣同时思想匮乏的压抑氛围下,一群流离失所的少年心因为空虚而不断渴望,而狄安像救世主一般降临,他从未停止拯救他们脱离迷惘的苦海,从未停止为他们指明方向,从未停止带他们上路。他令少年们内心再度丰盛、肉身灵动鲜活,映衬着原作者杰克那句著名的:“因为我很贫穷,所有我拥有一切。”
所谓万无一失
一首叫《疯子》的歌里唱过“有什么人生能够万无一失”、“没什么能比快乐还真实”。狄安疯狂地奔跑在他的大路上,带领着所有迷惑的孩子寻找艺术、激情、自由和爱——这样的岁月片段你我可能都有些熟悉,年少的时候我们身边或许都蹦跶着一个狄安般的疯子,圣人一样带来诱人的自由之光,魅惑着我们跟随他闯出一条疯狂的血路,令我们幻想自己像他一样可以抛下一切去追寻。
然后我们回到现实中来,不论疯狂到哪一步,我们终究都走了回来,殊途同归。我们开始一面大谈当年勇,一面嘲讽那些正在疯狂着的年轻人如何重蹈自己覆辙狄投入垮掉的行列,面露鄙夷的神色。于是忘记了真正为文学为艺术着迷时的激情和创作,忘记了跋山涉水时一往无前的并肩。
多么像离开了狄安的赛尔:
故事的最后,赛尔回到现实中,因为他又一次被狄安抛弃,他终于明白那些疯狂的路自由的风其实都是华而不实的幻影,然后他与狄安重逢。那时赛尔过着文艺而安全的生活,与友人晚餐,共赴一场音乐会,身着妥帖高雅的黑色长风衣,举手投足仿佛彻底脱离曾经野小子的气息,狄安却突然出现。赛尔被朋友催促着,他礼貌又陌生狄与狄安道别,狄安眼中闪烁泪光,告诉他自己永远爱他。车子越走越远,狄安不舍的面孔和落拓的身影逐渐消失,狄安彻底离开了赛尔,独自一人镇守着幻影般的路上人生。此处狄安的扮演者加内特•赫德兰的微红眼眶和流离失所的神情短短几秒却倾泻出无尽的心酸和孤独,力透纸背令人动容。他恢复了孑然一身的状态,依旧是鲜衣怒马的少年模样。
此时的赛尔终于找出多年前的合影,找出一路上写下的琐碎故事,把它们拼凑在一起,狄安的声音充斥在他的脑海,他随着记忆而惊慌或兴奋,原来那是他人生中最跌宕和精彩的时光。他再次想起狄安渐远的身影突然热泪盈眶。
或许我们都没有资格斥责或轻视那些越走越远的少年们和他们无因的反抗,毕竟那是所有青春都曾迷恋的树和风,我们却没有坚持下去,我们安慰自己那些只是虚无,从中抽身并自以为找到了真实和光明,却始终和沉默的大多数人一样惶惶度日,叹尘缘茫茫,春华尽落。有谁能说离开道路的我们是绝不迷惘和恐惧的呢?谁能否认那个永远在行走的少年始终抱有的坚定?如同Kurt Cobain诀别书中的那一句,“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从容燃烧。”
赛尔最后封笔的段落,“此时此刻,黑夜完全降临大地,隐没河流,笼罩山峰,淹没最后一处堤岸。。。。。。没有人,没有任何人知道自己和别人将会遭遇些什么,只知道我们都在迅速地悲哀地老去。”
除了一个人,生在路上活在路上死在路上的,狄安•莫里亚蒂,他掳走了每个人的青春,并藏匿其中死守着不愿离开。
或许他就是青春本身。
公路青春的大框架
不得不提到原著,《在路上》这本小说称得上是家喻户晓级别,而电影版本在有限的时长下必然要做出取舍,这对于文学的影像化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所诠释的这一版本对原著篇幅改动不小,小说中的众多人物也只挑选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来展示。
关于改编的争议不少,有人认为导演不遵从原著,拍得乱七八糟,有些书迷则在观影后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无论如何,与其为了电影版与原著内容的相似度而争论不休,不如暂时抛却“改编”这一负累,单纯从观看一部影像故事的角度出发,仔细体会电影人在其作品中注入的心血。而关于“乱七八糟”的节奏和情节设置,我倒认为导演恰恰还原了原小说中琐碎迷离又意味深长的调调。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的场面调度与情绪把控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实力派,曾执导过享有盛誉的《中央车站》,讲述了狡猾大妈陪同早熟少年寻找父亲的故事,深情质朴为人称道;时隔六年,描绘切•格瓦拉南美洲机车之旅的《摩托日记》出炉,片中年轻的切•格瓦拉一骑绝尘,对生活苦难的心痛与改变社会的激情牵扯着多少少年澎湃决绝的心。。。。。。塞勒斯对于离家远行的小男孩们(各个年龄层)都能拿捏得当,总是轻易将他们微妙地与大地和大陆交缠的生活描绘得精准动人,当然,《在路上》也不例外。
而电影《在路上》中的“小男孩”,还得从狄安•莫里亚蒂说起。
美国1950年代,战后疲惫、寥落的社会氛围使得许多年轻人陷入异常压抑和迷茫的状态之中。彼时混乱又热血的生活方式却意外地造就了不少艺术青年,比如作家赛尔和诗人卡洛。他们最初是在朋友口中听说了一个“三进宫”的著名疯子,却从未当真,直到有一天这个传说中的狄安出现在他们面前。
那一天他们喝得神情恍惚,与牛掰的黑人萨克斯手讨论着游离于曲谱之外的那个“it”,却说不出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只知道它直指内心令人激动。赛尔和卡洛都是这样的“it先生”,在迷惘的路上渴望找到这个出口,“it”或许是自由、或许是生命的真相、或许是爱及其他,他们如饥似渴地寻找着,最终在狄安身上看出了一点“it”的影子,觉得自己和目的地从未如此接近,随即泥足深陷。
着火的神圣青春
原著小说风靡时被誉为“垮掉的一代”人手一本的《圣经》,而电影版则更具象地呈现给观众,什么叫做“垮掉”。
赛尔作为线索人物带领我们一起追随着那些疯狂又愤怒的年轻生命。音乐、热情、性、毒品、文学以及自由,这是有关青春梦想的一切。拥有不羁灵魂和童真笑容的狄安,流淌着诗人血液的卡洛,狄安狂放早熟的16岁妻子玛丽露。。。。。。他们如此耀眼和洒脱,人们情不自禁地陷入这漩涡,这是因为每个人在年轻时都渴望追求的,或是因为错过而在长大成人后遗憾悔恨的——赛尔在午夜缓步跟随着喝得烂醉、大笑大叫的狄安和卡洛,就像他每一次追随那些吸引他的人,那些人永远充满愤怒,燃烧着青春,仿佛空中瞬间爆开的闪耀烟火。
而很快我们就会看明白,狄安,这个迷人身躯和飞扬灵魂的所有者,才是真正的主角,赛尔、玛丽露、卡洛,所有人都为他着迷,都不惜远走他乡地追随着他,狄安•莫里亚蒂,他令所有人都沦为自己青春故事的线索和配角。从纽约、丹佛、旧金山、新奥尔良再回到纽约,一路上的超速、大麻、艳遇、偷窃和冰雪,这些都是属于他的生活。
这也就是后来人口中的“垮掉”了。
而“垮掉”,究竟是不是一个贬义词?
在一些出彩的讲述离经叛道年轻人故事的作品中,有几个角色多少与狄安有些重合,比如《无因的反抗》中的詹姆斯蒂恩、《戏梦巴黎》中迷人的哥哥、《皮囊》中的cook大魔王等等,但狄安又比他们多了些奇特的气质,是什么呢?电影中,赛尔的长辈好友老布劝诫赛尔远离狄安,说他没有责任感,人格不正常,而赛尔却反驳,“那是你没有看到他神圣的那一面”。
在赛尔、卡洛、玛丽露,所有这些抱有青春狂热的少年心中,狄安在很多时候确实是“神圣”的。在美国二战后经济繁荣同时思想匮乏的压抑氛围下,一群流离失所的少年心因为空虚而不断渴望,而狄安像救世主一般降临,他从未停止拯救他们脱离迷惘的苦海,从未停止为他们指明方向,从未停止带他们上路。他令少年们内心再度丰盛、肉身灵动鲜活,映衬着原作者杰克那句著名的:“因为我很贫穷,所有我拥有一切。”
所谓万无一失
一首叫《疯子》的歌里唱过“有什么人生能够万无一失”、“没什么能比快乐还真实”。狄安疯狂地奔跑在他的大路上,带领着所有迷惑的孩子寻找艺术、激情、自由和爱——这样的岁月片段你我可能都有些熟悉,年少的时候我们身边或许都蹦跶着一个狄安般的疯子,圣人一样带来诱人的自由之光,魅惑着我们跟随他闯出一条疯狂的血路,令我们幻想自己像他一样可以抛下一切去追寻。
然后我们回到现实中来,不论疯狂到哪一步,我们终究都走了回来,殊途同归。我们开始一面大谈当年勇,一面嘲讽那些正在疯狂着的年轻人如何重蹈自己覆辙狄投入垮掉的行列,面露鄙夷的神色。于是忘记了真正为文学为艺术着迷时的激情和创作,忘记了跋山涉水时一往无前的并肩。
多么像离开了狄安的赛尔:
故事的最后,赛尔回到现实中,因为他又一次被狄安抛弃,他终于明白那些疯狂的路自由的风其实都是华而不实的幻影,然后他与狄安重逢。那时赛尔过着文艺而安全的生活,与友人晚餐,共赴一场音乐会,身着妥帖高雅的黑色长风衣,举手投足仿佛彻底脱离曾经野小子的气息,狄安却突然出现。赛尔被朋友催促着,他礼貌又陌生狄与狄安道别,狄安眼中闪烁泪光,告诉他自己永远爱他。车子越走越远,狄安不舍的面孔和落拓的身影逐渐消失,狄安彻底离开了赛尔,独自一人镇守着幻影般的路上人生。此处狄安的扮演者加内特•赫德兰的微红眼眶和流离失所的神情短短几秒却倾泻出无尽的心酸和孤独,力透纸背令人动容。他恢复了孑然一身的状态,依旧是鲜衣怒马的少年模样。
此时的赛尔终于找出多年前的合影,找出一路上写下的琐碎故事,把它们拼凑在一起,狄安的声音充斥在他的脑海,他随着记忆而惊慌或兴奋,原来那是他人生中最跌宕和精彩的时光。他再次想起狄安渐远的身影突然热泪盈眶。
或许我们都没有资格斥责或轻视那些越走越远的少年们和他们无因的反抗,毕竟那是所有青春都曾迷恋的树和风,我们却没有坚持下去,我们安慰自己那些只是虚无,从中抽身并自以为找到了真实和光明,却始终和沉默的大多数人一样惶惶度日,叹尘缘茫茫,春华尽落。有谁能说离开道路的我们是绝不迷惘和恐惧的呢?谁能否认那个永远在行走的少年始终抱有的坚定?如同Kurt Cobain诀别书中的那一句,“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从容燃烧。”
赛尔最后封笔的段落,“此时此刻,黑夜完全降临大地,隐没河流,笼罩山峰,淹没最后一处堤岸。。。。。。没有人,没有任何人知道自己和别人将会遭遇些什么,只知道我们都在迅速地悲哀地老去。”
除了一个人,生在路上活在路上死在路上的,狄安•莫里亚蒂,他掳走了每个人的青春,并藏匿其中死守着不愿离开。
或许他就是青春本身。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