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
舌尖2开播一段时间,生活单调的我,除了上班,下班,每周五晚上必定会吃的饱饱8点下班,8点59坐在电脑前收看舌尖2.,这已经成了习惯,就像之前每周等《爸爸去哪儿》一样准时,一样风雨无阻。
一二三集看过就过了,印象深刻的除了剽窃BBC记录片上大树采蜂蜜,就是麦客的那段了,雷抒雁《麦天》中描写了麦客收麦的场景,也描写了女人们做臊子面的过程。一碗臊子面,唤起多少对家的记忆。臊子面,家乡红白事常有,做法简单,面条压细下锅,洋芋,胡萝卜,木耳,豆腐,煎蛋,肉,切成小丁,炝一锅酸汤备着,捞面,浇酸汤,盖上一层臊子,再配上一朵大蒜,食客连汤带水一碗下肚早已大汗漓漓,吃的那叫酣畅淋漓。臊子材料多却不固定,各家有各家的做法,穷人家洋芋配上胡萝卜豆腐,富人家精瘦肉,黄花,鸡蛋,黑木耳;酸汤浇上滋味也差的不是很多。无论达官贵人,贫苦百姓,一碗酸汤臊子面都会是西北人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家的味道。
舌尖2第四集,家常,本以为该是令我这离家近五年的异乡游子泪眼婆娑的一集,但是却没有,第四集中大篇幅的叙述着一个上海女孩拉小提琴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在很多年前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电影中就已经被我所知,煽情的泪水也在N年前观影时流下。初看这一集时失望至极,与众网友一道微博批评导演为了煽情而编故事。当然,四川泡菜那段还是勾起了我的共鸣,在家的时候,总能吃到父亲泡的泡菜,白菜抑或包菜,切碎备着,煮开水等其放凉,浇在切碎的菜上,撒盐,倒白醋,放尖椒。一周后,酸咧爽口的泡菜就泡好了,每顿饭浇着辣椒油的泡菜绝对会让人胃口大开。老家在农村,时令蔬菜购买不方便,各种泡菜,腌菜就会成为餐桌的绝对主角,腌雪里红,腌韭菜,腌大白菜,腌辣椒,洋姜,地露露,各样来一叠,浇上辣椒油,即使是吃白皮面都能让人吃的津津有味。最令人向往的是腌猪肉了,由于回老家的次数不是很多,腌猪肉记忆中只吃到过两次,即使只吃过两次,可现在敲下腌猪肉三个字,唾液就已经不可抑制的开始分泌了,其好吃程度可见一斑。
老家的猪是自己养的,猪食是麦麸配以各种剩饭菜,相较于市场里买的猪肉,老家的猪肉有种说不出的好味道。每年过年宰猪后保留节目便是啃猪骨头了,猪骨头一定会在亲戚都到的当天煮,晚上打着扑克,嗑着瓜子,舅母挨个屋通知,“猪骨头煮好啦,吃猪骨头啦!”刹那间,所有人都奔向厨房,无论是手中拿着一副已经停了三道口的麻将牌,还是正在对小辈们言辞说教,听到舅母通知,无一例外的奔向厨房啃猪骨头,有一年饮料喝多,睡的太早,错过吃猪骨头,那一年都在耿耿于怀这件事。家乡猪身上的宝贝还有"奇玛",猪肠洗净,灌以猪血,米面,待起凝固,储备起来。想吃时候,切几片儿,油煎,佐以葱花,盐,花椒面。入口略脆,咬下后香醇。每年从老家回的时候,都会装一袋奇玛,这已经成了惯例,以至于,每年快过年舅妈们就会电话跟我们讲已经给我们准备好奇玛,即使当年不宰猪,也会想方设法的从别家给我们整些奇玛来。
图片
舌尖2第五集,重庆火锅是主角。由于前女友的原因,大学期间几次去重庆。之前对川蜀之地的概念只有川菜,价廉味美的川菜一度是我家出门下馆子的首选,水煮肉片,回锅肉,麻辣豆腐也成为了印象中挥之不去的下馆子老三样。可是当我亲身踏上巴蜀之地的时候,我却意外的一家川菜馆都没找到。街头巷尾几乎都是火锅,串串香的身影。重庆这个城市是属于火锅的城市。舌尖2第五集对重庆火锅的讲述已经很是详细,我就不再赘述,只想提醒想去重庆吃火锅的伙伴吃前一定备好餐巾纸,我几次吃都是左手擦鼻涕,右手吃东西从头都尾的节奏。
昨天看了最新一集,秘境。我总是向身边的同学,同事夸赞宁夏的大米好,宁夏的西瓜好,宁夏的羊肉好,宁夏的洋芋好,然而却总是没人相信。昨天这集终于可以为其中的宁夏羊肉甲天下正名了。在南京近五年应该没有吃到过真正的羊肉,普通菜场只有猪肉,禽类,鱼类。火锅城的猪肉味同嚼塑料,还有一次直接在自助火锅城的冰箱里看到装羊肉的袋子上写着“混合肉”三个字。宁夏的大米好,晶莹剔透,煮熟后整齐而饱满,自古的贡米都是选宁夏大米。宁夏的西瓜好,硒沙瓜,从沙地厚厚石头层里长出来,个大,瓤沙,水多,皮薄。宁夏的羊肉好,羊手抓羊羔肉,做法大体同舌尖2所述,清水煮出,蘸椒盐咬着吃,不膻不腻,有嚼劲,香气能飘出几里地。我最爱的羊肉做法是爆炒,羊肉切块,佐以青椒粉条葱头等,大火爆炒,大盘装盘上桌,几筷子下去粉条便被抢个一干二净,包裹了羊肉汤汁的粉条在盘子里是绝对的主角。宁夏的洋芋好,位于北回归线的宁夏,日照充足且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生产出大量的糖被转换为淀粉存贮,晚间温度降低,呼吸作用被抑制,宁夏的洋芋(土豆,马铃薯)个大,瓷实,淀粉含量高,用宁夏洋芋做成的粉条,爽滑筋道。宁夏的好东西如此之好,而且还能做到在价格上平易近人。 宁夏大米应该是宁夏最容易买到价格最平价的大米,家家户户都吃。宁夏的西瓜,七八月本地瓜上市,农民手扶拖拉机一车一车西瓜开进城里买,前些年一两毛一斤,甚至几分钱一斤,5毛钱一个,这几年物价飞涨基本稳定在5毛钱一斤。买回西瓜,一切两半,我与哥哥一半,爸妈一半,勺子挖着吃。宁夏的羊肉虽然稍贵,羔羊肉大抵卖到30一斤,不过肉质鲜美偶尔买得一斤两斤做做蒸碗子,羊肉臊子炒面,爆炒羊羔肉之类的也能解好久的馋气。穷人家实在不舍得买羊肉,市场买个羊架子,也能让家人大快朵颐一顿。小时候,家里不怎么富裕,周末的早上,父亲总会用那辆二八自行车从市场上十二块钱买回一整只羊架子,羊架子上的肉已经被肉贩子刮的干干净净了,然而,煮出来的羊架子依旧吃的过瘾。至于洋芋,那是家乡最多最廉价的蔬菜,家乡干旱,农村成片成片的种着洋芋,冬天过冬,菜窖里储藏着一麻袋又一麻袋的洋芋,沿清水河两岸是络绎不绝的做洋芋粉条的作坊工厂。舌尖2上让孩子们难以忘记的是好吃的洋芋擦擦,而让我难以忘记的是父亲做的洋芋饺子,只有自己家能吃的到的独特美味。
图片
家乡是我出生的地方,家乡是我呆了十几年的地方,家乡是我父母兄长家人的地方。而现在家乡被物化成一道道菜,通过一道道菜,让我回忆起一个个人,一件件事。 家乡是臊子面,家乡是羊羔肉,家乡是洋芋面,家乡是植入我舌尖味蕾上的一个个神经。无论我现在在哪里,无论我将来去哪里,我想我一定会不时的给自己做碗臊子面,油泼碗辣椒,泡一盆小泡菜……因为,那是家的味道。
一二三集看过就过了,印象深刻的除了剽窃BBC记录片上大树采蜂蜜,就是麦客的那段了,雷抒雁《麦天》中描写了麦客收麦的场景,也描写了女人们做臊子面的过程。一碗臊子面,唤起多少对家的记忆。臊子面,家乡红白事常有,做法简单,面条压细下锅,洋芋,胡萝卜,木耳,豆腐,煎蛋,肉,切成小丁,炝一锅酸汤备着,捞面,浇酸汤,盖上一层臊子,再配上一朵大蒜,食客连汤带水一碗下肚早已大汗漓漓,吃的那叫酣畅淋漓。臊子材料多却不固定,各家有各家的做法,穷人家洋芋配上胡萝卜豆腐,富人家精瘦肉,黄花,鸡蛋,黑木耳;酸汤浇上滋味也差的不是很多。无论达官贵人,贫苦百姓,一碗酸汤臊子面都会是西北人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家的味道。
![]() |
舌尖2第四集,家常,本以为该是令我这离家近五年的异乡游子泪眼婆娑的一集,但是却没有,第四集中大篇幅的叙述着一个上海女孩拉小提琴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在很多年前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电影中就已经被我所知,煽情的泪水也在N年前观影时流下。初看这一集时失望至极,与众网友一道微博批评导演为了煽情而编故事。当然,四川泡菜那段还是勾起了我的共鸣,在家的时候,总能吃到父亲泡的泡菜,白菜抑或包菜,切碎备着,煮开水等其放凉,浇在切碎的菜上,撒盐,倒白醋,放尖椒。一周后,酸咧爽口的泡菜就泡好了,每顿饭浇着辣椒油的泡菜绝对会让人胃口大开。老家在农村,时令蔬菜购买不方便,各种泡菜,腌菜就会成为餐桌的绝对主角,腌雪里红,腌韭菜,腌大白菜,腌辣椒,洋姜,地露露,各样来一叠,浇上辣椒油,即使是吃白皮面都能让人吃的津津有味。最令人向往的是腌猪肉了,由于回老家的次数不是很多,腌猪肉记忆中只吃到过两次,即使只吃过两次,可现在敲下腌猪肉三个字,唾液就已经不可抑制的开始分泌了,其好吃程度可见一斑。
老家的猪是自己养的,猪食是麦麸配以各种剩饭菜,相较于市场里买的猪肉,老家的猪肉有种说不出的好味道。每年过年宰猪后保留节目便是啃猪骨头了,猪骨头一定会在亲戚都到的当天煮,晚上打着扑克,嗑着瓜子,舅母挨个屋通知,“猪骨头煮好啦,吃猪骨头啦!”刹那间,所有人都奔向厨房,无论是手中拿着一副已经停了三道口的麻将牌,还是正在对小辈们言辞说教,听到舅母通知,无一例外的奔向厨房啃猪骨头,有一年饮料喝多,睡的太早,错过吃猪骨头,那一年都在耿耿于怀这件事。家乡猪身上的宝贝还有"奇玛",猪肠洗净,灌以猪血,米面,待起凝固,储备起来。想吃时候,切几片儿,油煎,佐以葱花,盐,花椒面。入口略脆,咬下后香醇。每年从老家回的时候,都会装一袋奇玛,这已经成了惯例,以至于,每年快过年舅妈们就会电话跟我们讲已经给我们准备好奇玛,即使当年不宰猪,也会想方设法的从别家给我们整些奇玛来。
图片
舌尖2第五集,重庆火锅是主角。由于前女友的原因,大学期间几次去重庆。之前对川蜀之地的概念只有川菜,价廉味美的川菜一度是我家出门下馆子的首选,水煮肉片,回锅肉,麻辣豆腐也成为了印象中挥之不去的下馆子老三样。可是当我亲身踏上巴蜀之地的时候,我却意外的一家川菜馆都没找到。街头巷尾几乎都是火锅,串串香的身影。重庆这个城市是属于火锅的城市。舌尖2第五集对重庆火锅的讲述已经很是详细,我就不再赘述,只想提醒想去重庆吃火锅的伙伴吃前一定备好餐巾纸,我几次吃都是左手擦鼻涕,右手吃东西从头都尾的节奏。
昨天看了最新一集,秘境。我总是向身边的同学,同事夸赞宁夏的大米好,宁夏的西瓜好,宁夏的羊肉好,宁夏的洋芋好,然而却总是没人相信。昨天这集终于可以为其中的宁夏羊肉甲天下正名了。在南京近五年应该没有吃到过真正的羊肉,普通菜场只有猪肉,禽类,鱼类。火锅城的猪肉味同嚼塑料,还有一次直接在自助火锅城的冰箱里看到装羊肉的袋子上写着“混合肉”三个字。宁夏的大米好,晶莹剔透,煮熟后整齐而饱满,自古的贡米都是选宁夏大米。宁夏的西瓜好,硒沙瓜,从沙地厚厚石头层里长出来,个大,瓤沙,水多,皮薄。宁夏的羊肉好,羊手抓羊羔肉,做法大体同舌尖2所述,清水煮出,蘸椒盐咬着吃,不膻不腻,有嚼劲,香气能飘出几里地。我最爱的羊肉做法是爆炒,羊肉切块,佐以青椒粉条葱头等,大火爆炒,大盘装盘上桌,几筷子下去粉条便被抢个一干二净,包裹了羊肉汤汁的粉条在盘子里是绝对的主角。宁夏的洋芋好,位于北回归线的宁夏,日照充足且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生产出大量的糖被转换为淀粉存贮,晚间温度降低,呼吸作用被抑制,宁夏的洋芋(土豆,马铃薯)个大,瓷实,淀粉含量高,用宁夏洋芋做成的粉条,爽滑筋道。宁夏的好东西如此之好,而且还能做到在价格上平易近人。 宁夏大米应该是宁夏最容易买到价格最平价的大米,家家户户都吃。宁夏的西瓜,七八月本地瓜上市,农民手扶拖拉机一车一车西瓜开进城里买,前些年一两毛一斤,甚至几分钱一斤,5毛钱一个,这几年物价飞涨基本稳定在5毛钱一斤。买回西瓜,一切两半,我与哥哥一半,爸妈一半,勺子挖着吃。宁夏的羊肉虽然稍贵,羔羊肉大抵卖到30一斤,不过肉质鲜美偶尔买得一斤两斤做做蒸碗子,羊肉臊子炒面,爆炒羊羔肉之类的也能解好久的馋气。穷人家实在不舍得买羊肉,市场买个羊架子,也能让家人大快朵颐一顿。小时候,家里不怎么富裕,周末的早上,父亲总会用那辆二八自行车从市场上十二块钱买回一整只羊架子,羊架子上的肉已经被肉贩子刮的干干净净了,然而,煮出来的羊架子依旧吃的过瘾。至于洋芋,那是家乡最多最廉价的蔬菜,家乡干旱,农村成片成片的种着洋芋,冬天过冬,菜窖里储藏着一麻袋又一麻袋的洋芋,沿清水河两岸是络绎不绝的做洋芋粉条的作坊工厂。舌尖2上让孩子们难以忘记的是好吃的洋芋擦擦,而让我难以忘记的是父亲做的洋芋饺子,只有自己家能吃的到的独特美味。
图片
家乡是我出生的地方,家乡是我呆了十几年的地方,家乡是我父母兄长家人的地方。而现在家乡被物化成一道道菜,通过一道道菜,让我回忆起一个个人,一件件事。 家乡是臊子面,家乡是羊羔肉,家乡是洋芋面,家乡是植入我舌尖味蕾上的一个个神经。无论我现在在哪里,无论我将来去哪里,我想我一定会不时的给自己做碗臊子面,油泼碗辣椒,泡一盆小泡菜……因为,那是家的味道。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