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罗马史or(古)希腊史和(古)罗马史
【艺论阁】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意大利和利比亚发生的一切与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一切密切相关,所有各种事件,最终只归于希腊的结局……”
看到标题,很多人可能人奇怪。
首先,“古”是相对于今天而言的,意在说明这些历史都是上古史前希腊和罗马的历史,绝不同于今天亚平宁半岛上的主权国家。
其二,对于古希腊和罗马艺术史的断代一直是艺术史学界富有争议的话题。题目前半段把“希腊罗马”放在一起是认为两个时代虽然在政治上有后者强奸前者,奴隶前者的关系,但其艺术传承,文化根基是一致的,有点类似于元灭宋但被宋文化上“同化”的结果。而后半段显然认为两者泾渭分明。
虽然我个人相对偏向于后者,但艺术属于文化,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上层建筑不仅不像事件那样清晰明白,且必然有前后的影响和关联。所以我的看法相对“中庸”:
一则,我认为艺术史和历史学一样,有“大小断代”之分。其标准在于:不关乎时间长短,而在于传承还是反叛。于中国艺术史,秦汉,隋唐,宋元,明和清初就是小断代,而唐和宋,清初和清末到民国就是大断代,秦汉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开始,其文化上相对质朴,粗糙,艺术的审美观点开始逐渐建立;宋元是中国封建文化史之高峰,从文人艺术纵情山水,出世独善其身,到艺术上讲究诗书画结合,再到对艺术描述对象的选择等都相对稳定且不断传承。董源,巨然,董其昌,宋南北流派,元四大家等,艺术上的师承已经有了明显脉络可延。而清末民国和清高峰时期就可以是艺术大断代,因为绘画主题更加自由,内容更加扩充,艺术不仅仅是皇室的附属品,不仅仅是帝王享受的手段,而真正开始走进民间,走进岭南,江浙,上海等开始反映真正的生活主题。于西方艺术史,希腊罗马是明显的小断代,希腊罗马到跨越千年的中世界基督艺术史大断代,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也是大断代。因为基督艺术的严肃,彼岸,保守和禁欲来自对罗马毫无节制的感官享受,纵情神色的反叛;而文艺复兴则是对忽视人性,压抑受难的宗教文化以及玩弄权术的神职人员的对抗。
从这点看,希腊和罗马则更多的在于传承和发展。
先看希腊:作为西方艺术史的起源,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23年的八九百年里,希腊的古典时期是西方艺术、文学、哲学和政治高度繁荣昌盛的时代也是多艺术门类源头的孕育时代。而雅典作为半岛上众多“集权民主”制度和“小国寡民”生态城邦的一员,不仅在历次对敌战役中起到领导作用,且先见的提出相对完整的美学价值、审美观念和社会文化风尚。这种被后来成为“古典美”的体系是“柏拉图式的”“理想美学”,这种“理想美学”从哲学层面讲就是“大宇宙”观念,克里特的几大哲学流派一早就开始思考本质性的哲学问题:我们是什么?什么造就了我们?并先后提出了:水本源说,气本源说,原子论以及毕达哥拉斯的“数”本源说(数是音乐和宇宙天体运行的共同规则——毕达哥拉斯),而这些观念移植到文学艺术上后,就形成了“理性”的观念,希腊人认为:
1) 人本身就是一个和谐体,美的东西是整体的各个部分成比例的完美的毫无瑕疵的“组装”在一起;于是,在雕塑中,我们看到1:7的黄金分割点;看到了对肌肉骨骼相对完整的分割;看到了维纳斯背部“S”型的曲线;看到了胜利女神前跨的左腿和展开的双翼。
2) “完美”是可以达到的。希腊人崇尚运动,是他们第一个发明了奥林匹克,发明了奖杯,于战争中看到了“马拉松”,之所以如此崇尚“运动”和野蛮罗马人的“尚武”不同,他们看到了运动中完美的人体,看到了运动中人对自己的突破,看到了无比雄强的生命力和跨越力。
3) 对于“美”是无比容忍的。“特洛伊战争”相比大家都不陌生。海伦的惊天美貌引发了十几年旷日持久的战争,人/神无不参与其中。要按中国人的观点,海伦就是妲己,褒姒,就是“祸水”的“红颜”,玩死难救其罪。但希腊人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为了“美丽”,为了得到极致的美丽,再多的牺牲都是值得的,都是值得歌颂的。
对希腊人而言,“美学”的最好境界就是“如神般的人体”,人自身是可以并应该被歌颂的,当一个人站在奥林匹克胜利的舞台上,手举奖杯,头戴月桂枝的时刻,是一个无比荣耀的时刻,那时候“希腊人就成了神”。
![]() |
希腊巴特农神庙 |
看到标题,很多人可能人奇怪。
首先,“古”是相对于今天而言的,意在说明这些历史都是上古史前希腊和罗马的历史,绝不同于今天亚平宁半岛上的主权国家。
其二,对于古希腊和罗马艺术史的断代一直是艺术史学界富有争议的话题。题目前半段把“希腊罗马”放在一起是认为两个时代虽然在政治上有后者强奸前者,奴隶前者的关系,但其艺术传承,文化根基是一致的,有点类似于元灭宋但被宋文化上“同化”的结果。而后半段显然认为两者泾渭分明。
虽然我个人相对偏向于后者,但艺术属于文化,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上层建筑不仅不像事件那样清晰明白,且必然有前后的影响和关联。所以我的看法相对“中庸”:
一则,我认为艺术史和历史学一样,有“大小断代”之分。其标准在于:不关乎时间长短,而在于传承还是反叛。于中国艺术史,秦汉,隋唐,宋元,明和清初就是小断代,而唐和宋,清初和清末到民国就是大断代,秦汉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开始,其文化上相对质朴,粗糙,艺术的审美观点开始逐渐建立;宋元是中国封建文化史之高峰,从文人艺术纵情山水,出世独善其身,到艺术上讲究诗书画结合,再到对艺术描述对象的选择等都相对稳定且不断传承。董源,巨然,董其昌,宋南北流派,元四大家等,艺术上的师承已经有了明显脉络可延。而清末民国和清高峰时期就可以是艺术大断代,因为绘画主题更加自由,内容更加扩充,艺术不仅仅是皇室的附属品,不仅仅是帝王享受的手段,而真正开始走进民间,走进岭南,江浙,上海等开始反映真正的生活主题。于西方艺术史,希腊罗马是明显的小断代,希腊罗马到跨越千年的中世界基督艺术史大断代,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也是大断代。因为基督艺术的严肃,彼岸,保守和禁欲来自对罗马毫无节制的感官享受,纵情神色的反叛;而文艺复兴则是对忽视人性,压抑受难的宗教文化以及玩弄权术的神职人员的对抗。
从这点看,希腊和罗马则更多的在于传承和发展。
先看希腊:作为西方艺术史的起源,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23年的八九百年里,希腊的古典时期是西方艺术、文学、哲学和政治高度繁荣昌盛的时代也是多艺术门类源头的孕育时代。而雅典作为半岛上众多“集权民主”制度和“小国寡民”生态城邦的一员,不仅在历次对敌战役中起到领导作用,且先见的提出相对完整的美学价值、审美观念和社会文化风尚。这种被后来成为“古典美”的体系是“柏拉图式的”“理想美学”,这种“理想美学”从哲学层面讲就是“大宇宙”观念,克里特的几大哲学流派一早就开始思考本质性的哲学问题:我们是什么?什么造就了我们?并先后提出了:水本源说,气本源说,原子论以及毕达哥拉斯的“数”本源说(数是音乐和宇宙天体运行的共同规则——毕达哥拉斯),而这些观念移植到文学艺术上后,就形成了“理性”的观念,希腊人认为:
1) 人本身就是一个和谐体,美的东西是整体的各个部分成比例的完美的毫无瑕疵的“组装”在一起;于是,在雕塑中,我们看到1:7的黄金分割点;看到了对肌肉骨骼相对完整的分割;看到了维纳斯背部“S”型的曲线;看到了胜利女神前跨的左腿和展开的双翼。
![]() |
米洛的维纳斯-现存于法国卢浮宫 |
2) “完美”是可以达到的。希腊人崇尚运动,是他们第一个发明了奥林匹克,发明了奖杯,于战争中看到了“马拉松”,之所以如此崇尚“运动”和野蛮罗马人的“尚武”不同,他们看到了运动中完美的人体,看到了运动中人对自己的突破,看到了无比雄强的生命力和跨越力。
![]() |
掷铁饼者-现存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
3) 对于“美”是无比容忍的。“特洛伊战争”相比大家都不陌生。海伦的惊天美貌引发了十几年旷日持久的战争,人/神无不参与其中。要按中国人的观点,海伦就是妲己,褒姒,就是“祸水”的“红颜”,玩死难救其罪。但希腊人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为了“美丽”,为了得到极致的美丽,再多的牺牲都是值得的,都是值得歌颂的。
![]() |
特洛伊战争-海报 |
![]() |
诱拐海伦 圭多·雷尼 |
对希腊人而言,“美学”的最好境界就是“如神般的人体”,人自身是可以并应该被歌颂的,当一个人站在奥林匹克胜利的舞台上,手举奖杯,头戴月桂枝的时刻,是一个无比荣耀的时刻,那时候“希腊人就成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