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男剩女
原文 外国人如何看“剩女”
今天看了一篇豆瓣首页推荐的文章,主要是就国外对“剩女”一词的看法理解以及国内对于这种现象的各种观点的探讨。作者并没有明显偏向哪一种观点,但我看完这篇文章不禁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周边,从而有了些感慨。
我老家是个叫"石油局"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在中国算是比较稀少的。类似于同类的地方还有像“航天城”这种,全国也没多少个。这里的人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说哪里方言的都有,因此我老家是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圈子。这导致我从小就不会说方言,只会一口标准的堪比新闻联播的普通话,后来进入社会谁听我说话都不知道我是哪里人。
毕业后就来到魔都,到现在差不多7、8年。当中的艰辛不再赘述,总之到现在还算能安稳活着。随着年纪的增长,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多,懂得的新事物也越来越多。而和我差不多年纪的人当中,回老家的基本都已结婚生子孩子都能打酱油,而在魔都的却更多的变成了一个这几年社会新定义下的类型--剩男或剩女。
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这样类型的人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的身边。剩男无外乎有这么几种:一,没钱买房结不起的;二,有钱买房但没玩够的;三,有钱买房也愿意结婚但是心气儿高找不到合适的;四,有钱买房但是认为婚姻是爱情坟墓只谈恋爱不结婚的;五,有钱买房但拼事业没结婚那心思的;当然最后还有个方面都不行包括身高长相确实找不着对象的。而女人反而简单一些:一,自身条件一般但是要嫁白马王子的但白马看不上她的;二,自身条件相对较好但要嫁金龟婿却找不着的;三,自身条件优越但因为眼光高看不上大众青年的;四,自身条件优越但不认为婚姻是人生必需品的。
剩男或剩女何解?从字面分析就是剩下来的男人或者剩下来的女人。无论什么原因,反正就是被这个社会剩下的。我身边的很多大龄女青年,不然对这个词深恶痛绝,觉得是对她们的侮辱;不然就是觉得是对她们的赞美,她们为之自豪。
在上海这个特殊的地方,结婚在我看来确实是个非常奢侈的事。很多上海男孩子结婚,如果家里是本地的,有钱家庭不多说,但绝大多数普通家庭都是要父母把房子腾出来让给孩子结婚,而男方父母出去租房子生活。外地的就更别提了,一般家庭在当地还算有头有脸的,面对上海动辄三五百万的房价,根本直不起腰杆,更别说车子婚礼这样的花销了。结不起,才是大多普通男青年成为剩男的根本原因。 而因为毕竟社会男精英们是少数,也导致了大部分年龄适婚的女性找不到合适的如意郎君,就莫名的变成了“剩女”。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在上海这样的人真是遍地跑,一抓一大把。
我有几个“剩女”朋友,虽然都是大龄未婚,但是各自的状态都很不一样。女A在一家外企工作,比我小一岁,年薪差不多30多个,家里也是书香门第,真心可以称之为白富美了。但是她一直找不到可以结婚的男友,看着身边一个个的女性朋友同事结婚的结婚生娃的生娃,心里一急就从一个有点鹤立鸡群心态的女人变成了一个恨嫁的妹子,各种注册婚恋网站,参加相亲会,让朋友介绍,可到现在两年时间还是一直在重复这样的事。记得有一次在微信上问她新谈的一个男人如何,她说半个月就拜了。我就纳闷怎么才谈了半个月啊,之前不是说还不错?她回答是对方是个财务,生活太规律她有点接受不了,不合适就立刻分手不耽误彼此时间。我还是没想明白,才开始半个月,聊聊微信聊聊QQ见面了就吃个饭逛个展会什么的就知道合适不合适了?她的各种对象从她这么开始寻觅以来基本都没超过2个月的,现在她还是活在自己深深的对未能结婚的苦闷中。
女B的家里也挺富裕,国内排名前十大学毕业,英国排名前3硕士毕业,长相也蛮好。但是家人的干涉比较严重,她也是比较听家人话的乖乖女。她有些感情洁癖,对自己在感情方面也有点不自信,必须要完全相信自己未来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的才能结婚。谈了个男朋友好几年现在还耗着,两方家人都急但是由于女B的对未来的信心(或者是说对自己的信心)都有那么些不足,又太过在意家人的看法,所以一直没结成,每天都活在对婚姻本身的恐慌中。
女C经济和学历一般,但是由于能说会道性格外向,所以认识了很多公子哥儿圈子的朋友。总是觉得自己未来的男人也得是这个圈子里的才行,让我这个普通青年总是各种被打击。至今对象未果。
女D是社会女精英,为自己成为剩女表示毫不在意,甚至有些人拿剩女对她说事儿她还有些洋洋自得。此女非常有想法,日子也被自己安排的丰富多彩,对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爱情婚姻男人子嗣都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有了也许会很精彩,没有也未必就要遗憾,更别说会去强求。对那种认为没男人就会死的女人总是嗤之以鼻。追她的优质男很多,但大多因为无法理解她的人生,或者是说无法忍受自己只能成为她生活中N多成分中的一种而不是重心偏移的大部分而未果。所以我总是笑着对她说和她做朋友其实才是最好最开心的事,不然以现代社会男人的价值观还不得憋屈死。看着她装的满满的书柜和房间里随意摆放的各种CD、唱片,我总是不禁会想怎样的男人才能融入她的世界。
这几个妹子都和我关系还不错,所以有时候唠嗑就会各种言论都往我身上灌输,说男人要怎样怎样才能拥有爱情婚姻。好在我也算意志坚定不会轻易被同化,不然也没办法和那么多不同类型的人成为朋友了(笑)。
剩男/女这个词,在国内毫无疑问是带有贬义的评价。但是“剩”真的就那么不好,这么为人恐慌?我总是用女D的思想去劝慰女ABC。当然,基本没啥效果。毕竟每个人到这个年纪,各种观念都差不多已经定型,外人很难去改变了。只是不管是因为哪种原因被“剩”了下来,追求幸福都应该是每个这样人群中个体的目标吧?
怎样才能不被剩下?方法太多,可以简单粗暴到随便找个异性搞定,也可以励志到把自己提升到怎样怎样的高度再去考虑门当户对。 但是“剩”这个状态真的就和幸福挂钩吗?不被“剩”就是幸福的吗?那也未必。其实都是看个人的。幸福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事,使每个人幸福的点本来就不同。那为何不能先让自己变的优秀呢?不由得让我想起类似的事,我有些在上海的朋友都觉得我拒绝回家进局机关工作,跑到上海一个人生活那就叫瞎折腾。多少人求之不得挤破头的进国企,我自己非要瞎蹦达。也有朋友说很佩服我,觉得我这样很纯爷们真汉子。我几年前还会和他们聊聊我的想法,现在都只是笑笑不语转移话题。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但在中国这个环境里,拥有随大流、别人有我也得有、别人如何做了多幸福我们也得这么做这样的盲从心理还是占了绝大多数,所以民意调查中国人民的幸福感是很低的。社会舆论、大众价值观导向是很可怕的东西,而我们这一代连带90后身处的却是一个东西文化大碰撞的年代,生长在一个口号是男女平等却又男尊女卑更是男人就负责要出车出房女人负责花容月貌的奇葩年代。思想的碰撞导致了80 90后当中彼此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都会大大的不同。
不管别人如何,作为一个马上奔3还没结婚的男性,我觉得“剩”没什么不好,但是“剩”也要“剩”的漂亮。前几天看到一句对女性观念的建议,你只有活得像个王后,才能吸引国王。其实对男人更是如此。你只有成为国王,你才能吸引不管是王后还是除王后外其他所有的女人。做好自己,单身或不单身都要活的精彩。探寻自我的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再为之去付出努力。当你做到这些,“剩”这个观念也就变的不再重要,而就算你憧憬想要的爱情甚至是婚姻或者完美单身,也有能力去做到这些了。
今天看了一篇豆瓣首页推荐的文章,主要是就国外对“剩女”一词的看法理解以及国内对于这种现象的各种观点的探讨。作者并没有明显偏向哪一种观点,但我看完这篇文章不禁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周边,从而有了些感慨。
我老家是个叫"石油局"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在中国算是比较稀少的。类似于同类的地方还有像“航天城”这种,全国也没多少个。这里的人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说哪里方言的都有,因此我老家是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圈子。这导致我从小就不会说方言,只会一口标准的堪比新闻联播的普通话,后来进入社会谁听我说话都不知道我是哪里人。
毕业后就来到魔都,到现在差不多7、8年。当中的艰辛不再赘述,总之到现在还算能安稳活着。随着年纪的增长,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多,懂得的新事物也越来越多。而和我差不多年纪的人当中,回老家的基本都已结婚生子孩子都能打酱油,而在魔都的却更多的变成了一个这几年社会新定义下的类型--剩男或剩女。
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这样类型的人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的身边。剩男无外乎有这么几种:一,没钱买房结不起的;二,有钱买房但没玩够的;三,有钱买房也愿意结婚但是心气儿高找不到合适的;四,有钱买房但是认为婚姻是爱情坟墓只谈恋爱不结婚的;五,有钱买房但拼事业没结婚那心思的;当然最后还有个方面都不行包括身高长相确实找不着对象的。而女人反而简单一些:一,自身条件一般但是要嫁白马王子的但白马看不上她的;二,自身条件相对较好但要嫁金龟婿却找不着的;三,自身条件优越但因为眼光高看不上大众青年的;四,自身条件优越但不认为婚姻是人生必需品的。
剩男或剩女何解?从字面分析就是剩下来的男人或者剩下来的女人。无论什么原因,反正就是被这个社会剩下的。我身边的很多大龄女青年,不然对这个词深恶痛绝,觉得是对她们的侮辱;不然就是觉得是对她们的赞美,她们为之自豪。
在上海这个特殊的地方,结婚在我看来确实是个非常奢侈的事。很多上海男孩子结婚,如果家里是本地的,有钱家庭不多说,但绝大多数普通家庭都是要父母把房子腾出来让给孩子结婚,而男方父母出去租房子生活。外地的就更别提了,一般家庭在当地还算有头有脸的,面对上海动辄三五百万的房价,根本直不起腰杆,更别说车子婚礼这样的花销了。结不起,才是大多普通男青年成为剩男的根本原因。 而因为毕竟社会男精英们是少数,也导致了大部分年龄适婚的女性找不到合适的如意郎君,就莫名的变成了“剩女”。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在上海这样的人真是遍地跑,一抓一大把。
我有几个“剩女”朋友,虽然都是大龄未婚,但是各自的状态都很不一样。女A在一家外企工作,比我小一岁,年薪差不多30多个,家里也是书香门第,真心可以称之为白富美了。但是她一直找不到可以结婚的男友,看着身边一个个的女性朋友同事结婚的结婚生娃的生娃,心里一急就从一个有点鹤立鸡群心态的女人变成了一个恨嫁的妹子,各种注册婚恋网站,参加相亲会,让朋友介绍,可到现在两年时间还是一直在重复这样的事。记得有一次在微信上问她新谈的一个男人如何,她说半个月就拜了。我就纳闷怎么才谈了半个月啊,之前不是说还不错?她回答是对方是个财务,生活太规律她有点接受不了,不合适就立刻分手不耽误彼此时间。我还是没想明白,才开始半个月,聊聊微信聊聊QQ见面了就吃个饭逛个展会什么的就知道合适不合适了?她的各种对象从她这么开始寻觅以来基本都没超过2个月的,现在她还是活在自己深深的对未能结婚的苦闷中。
女B的家里也挺富裕,国内排名前十大学毕业,英国排名前3硕士毕业,长相也蛮好。但是家人的干涉比较严重,她也是比较听家人话的乖乖女。她有些感情洁癖,对自己在感情方面也有点不自信,必须要完全相信自己未来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的才能结婚。谈了个男朋友好几年现在还耗着,两方家人都急但是由于女B的对未来的信心(或者是说对自己的信心)都有那么些不足,又太过在意家人的看法,所以一直没结成,每天都活在对婚姻本身的恐慌中。
女C经济和学历一般,但是由于能说会道性格外向,所以认识了很多公子哥儿圈子的朋友。总是觉得自己未来的男人也得是这个圈子里的才行,让我这个普通青年总是各种被打击。至今对象未果。
女D是社会女精英,为自己成为剩女表示毫不在意,甚至有些人拿剩女对她说事儿她还有些洋洋自得。此女非常有想法,日子也被自己安排的丰富多彩,对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爱情婚姻男人子嗣都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有了也许会很精彩,没有也未必就要遗憾,更别说会去强求。对那种认为没男人就会死的女人总是嗤之以鼻。追她的优质男很多,但大多因为无法理解她的人生,或者是说无法忍受自己只能成为她生活中N多成分中的一种而不是重心偏移的大部分而未果。所以我总是笑着对她说和她做朋友其实才是最好最开心的事,不然以现代社会男人的价值观还不得憋屈死。看着她装的满满的书柜和房间里随意摆放的各种CD、唱片,我总是不禁会想怎样的男人才能融入她的世界。
这几个妹子都和我关系还不错,所以有时候唠嗑就会各种言论都往我身上灌输,说男人要怎样怎样才能拥有爱情婚姻。好在我也算意志坚定不会轻易被同化,不然也没办法和那么多不同类型的人成为朋友了(笑)。
剩男/女这个词,在国内毫无疑问是带有贬义的评价。但是“剩”真的就那么不好,这么为人恐慌?我总是用女D的思想去劝慰女ABC。当然,基本没啥效果。毕竟每个人到这个年纪,各种观念都差不多已经定型,外人很难去改变了。只是不管是因为哪种原因被“剩”了下来,追求幸福都应该是每个这样人群中个体的目标吧?
怎样才能不被剩下?方法太多,可以简单粗暴到随便找个异性搞定,也可以励志到把自己提升到怎样怎样的高度再去考虑门当户对。 但是“剩”这个状态真的就和幸福挂钩吗?不被“剩”就是幸福的吗?那也未必。其实都是看个人的。幸福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事,使每个人幸福的点本来就不同。那为何不能先让自己变的优秀呢?不由得让我想起类似的事,我有些在上海的朋友都觉得我拒绝回家进局机关工作,跑到上海一个人生活那就叫瞎折腾。多少人求之不得挤破头的进国企,我自己非要瞎蹦达。也有朋友说很佩服我,觉得我这样很纯爷们真汉子。我几年前还会和他们聊聊我的想法,现在都只是笑笑不语转移话题。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但在中国这个环境里,拥有随大流、别人有我也得有、别人如何做了多幸福我们也得这么做这样的盲从心理还是占了绝大多数,所以民意调查中国人民的幸福感是很低的。社会舆论、大众价值观导向是很可怕的东西,而我们这一代连带90后身处的却是一个东西文化大碰撞的年代,生长在一个口号是男女平等却又男尊女卑更是男人就负责要出车出房女人负责花容月貌的奇葩年代。思想的碰撞导致了80 90后当中彼此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都会大大的不同。
不管别人如何,作为一个马上奔3还没结婚的男性,我觉得“剩”没什么不好,但是“剩”也要“剩”的漂亮。前几天看到一句对女性观念的建议,你只有活得像个王后,才能吸引国王。其实对男人更是如此。你只有成为国王,你才能吸引不管是王后还是除王后外其他所有的女人。做好自己,单身或不单身都要活的精彩。探寻自我的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再为之去付出努力。当你做到这些,“剩”这个观念也就变的不再重要,而就算你憧憬想要的爱情甚至是婚姻或者完美单身,也有能力去做到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