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利休
这部电影是根据长篇历史小说《寻访利休》改编拍摄的。而这一小说曾在2008年荣获第140届直木奖。作者山本兼一用出人意料的手法揭开了完成“寂茶(侘茶)”,被尊崇为“茶圣”的千利休这一传说的面纱。谈起自己的作品时,他这样说:“寂茶,是利休居士集大成的“茶之汤”,顾名思义,幽寂(优雅的境界)、闲寂(古雅的境界),这两个词道出了寂茶的真髓。但是,由于利休居士是禅道开悟之人,因此很容易让人产生也无非是在淡泊的境界煮水侍茶而已这样的想法。但是我感觉利休居士的茶之汤的本质,是充满了热情和激情的。立足于这样的想象之上,我写出了《寻访利休》这本书。”
带着崇敬,我走进了利休的历史。他否定了将茶具尊奉为贵重之物的既有价值观念,创造出了乐茶碗和万代屋釜(煮茶的茶壶);设计并建造了草庵茶室(囲い),值得称道的是,他的设计理念中的和理性和自由程度,对现代的日本建筑依然产生着极大的影响;他将过去仅是作为通道的空间发展成为茶庭,从而完成了,从客人到来开始招待,然后共同品茶,直至退出的“一期一会”的完美的“综合艺术”。
“花をのみ 待たっらん人に 山里の雪間の 草の春を見せばや”(也许你只是在期待花儿芬芳的春天,但是在薄薄的春日阳光里,山间融雪中小草萌芽,悄悄伸出的鹅黄嫩绿,是你还未曾涉足的春天)的“侘び”之美,是利休的寂茶之心髓,现在,已经成为日本美学理念的第一基础。
然而这一切,在他的历史中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你,可以走进电影,了解利休不屈不挠,不畏权势的人格魅力;你,也可以捧起书籍,沉浸在利休那执着不舍的青春爱情里;你,还可以掀开历史,随着他的足迹,探寻他思想的光芒。
小说的第一章末尾这样写道:
美的境界是任何人都无法夺走的,因为这一境界具有震撼天地、动摇人心的力量,无人可以掌控。
你看,那高贵的唐瓷、名人的书法、绘画,无不闪现着美的灵魂。
就连那床头一枝即将枯寂的茶花,也在静静地开放着她的优雅淡然……
即便她是一枝柔弱的茶花,都不会屈服于你的强权和淫威之下。
这,是从遥远的战国时代传来的利休的声音。
这是一个用信念对抗权势的故事,这里有一颗孤独高傲但又怀着一腔热爱的心,这是一个深刻理解美、创造了美、守护着美的艺术家——他,是只向美顶礼膜拜的利休。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却将薄光中鹅黄嫩绿、草色青青的春天留给了我们。
注:乐茶碗:是一种彻底表现利休美学思想的茶碗,融合了中国的陶瓷技术、朝鲜的陶瓷设计、日本的精神文化,三合一于大成的终极茶碗。在日本,乐茶碗是超越的茶碗、是利休的灵魂、日本的国粹,人们对其有着难以释怀的感情。它有黑乐和赤乐之分,利休极端追求庄严肃穆,所以他非常偏爱黑色。每个茶人都有一种代表性的茶碗,而这些茶碗也代表着茶人,无疑名气最大、极具岩感的黑乐,代表着茶圣——千利休。
-----
茶圣千利休和京都的渊源颇深,他以一介商人,受贵族和武将的赏识,进而成为茶道宗师。织田信长于京都召开茶会时,任命千利休为茶头(茶道领头人);直到丰臣秀吉时代,也曾受命在京都北野天满宫举行大型茶会。千利休不但成为一代宗匠,而且在政治上成为丰臣秀吉的亲信,具有一定的势力。
千利休先后受两位武将重用,继往开来、精研茶道,使过往铺张奢华的茶风变成孤独清闲,成为休养身心的一种手段。来参加茶会的人希望超脱世俗,进入洁心净身的境界,要求茶室具有山间自然的风情,千利休因此创造了“市中山居”——闹中取静的茶室。
千利休把“茶”和“禅”的精神结合起来,创造一种以简索清寂为本体的“佗茶”。这种以隐逸思想为背景的茶会,与当代的书院式茶会相反,一扫豪华风气,只是邀请几位知己在一间狭小而陈设简单的屋里,利用简单的吃茶器皿,在闲静中追求乐趣。
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但丰臣秀吉爱茶却是以茶道作为一种手段,用以炫耀财富、播弄权力——在大阪城兴建聚乐第,打造“黄金茶室”;以价值连城的珍贵茶器馈赠有战功的家臣。
两个出身背景和价值观相异的人,不管如何惺惺相惜、如何互相欣赏,终究会有决裂的时候。丰臣秀吉爱好奢华的“黄金茶室”美学观与千利休爱好清淡的“草庵茶室”美学观火水不融,同时亦使两人的心灵鸿沟越来越深。处于最高统治地位、强调等级秩序的丰臣秀吉与不承认权威和秩序的千利休最终彻底破裂,从爱变成恨、从恨进而置之死地。
带着崇敬,我走进了利休的历史。他否定了将茶具尊奉为贵重之物的既有价值观念,创造出了乐茶碗和万代屋釜(煮茶的茶壶);设计并建造了草庵茶室(囲い),值得称道的是,他的设计理念中的和理性和自由程度,对现代的日本建筑依然产生着极大的影响;他将过去仅是作为通道的空间发展成为茶庭,从而完成了,从客人到来开始招待,然后共同品茶,直至退出的“一期一会”的完美的“综合艺术”。
“花をのみ 待たっらん人に 山里の雪間の 草の春を見せばや”(也许你只是在期待花儿芬芳的春天,但是在薄薄的春日阳光里,山间融雪中小草萌芽,悄悄伸出的鹅黄嫩绿,是你还未曾涉足的春天)的“侘び”之美,是利休的寂茶之心髓,现在,已经成为日本美学理念的第一基础。
然而这一切,在他的历史中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你,可以走进电影,了解利休不屈不挠,不畏权势的人格魅力;你,也可以捧起书籍,沉浸在利休那执着不舍的青春爱情里;你,还可以掀开历史,随着他的足迹,探寻他思想的光芒。
小说的第一章末尾这样写道:
美的境界是任何人都无法夺走的,因为这一境界具有震撼天地、动摇人心的力量,无人可以掌控。
你看,那高贵的唐瓷、名人的书法、绘画,无不闪现着美的灵魂。
就连那床头一枝即将枯寂的茶花,也在静静地开放着她的优雅淡然……
即便她是一枝柔弱的茶花,都不会屈服于你的强权和淫威之下。
这,是从遥远的战国时代传来的利休的声音。
这是一个用信念对抗权势的故事,这里有一颗孤独高傲但又怀着一腔热爱的心,这是一个深刻理解美、创造了美、守护着美的艺术家——他,是只向美顶礼膜拜的利休。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却将薄光中鹅黄嫩绿、草色青青的春天留给了我们。
注:乐茶碗:是一种彻底表现利休美学思想的茶碗,融合了中国的陶瓷技术、朝鲜的陶瓷设计、日本的精神文化,三合一于大成的终极茶碗。在日本,乐茶碗是超越的茶碗、是利休的灵魂、日本的国粹,人们对其有着难以释怀的感情。它有黑乐和赤乐之分,利休极端追求庄严肃穆,所以他非常偏爱黑色。每个茶人都有一种代表性的茶碗,而这些茶碗也代表着茶人,无疑名气最大、极具岩感的黑乐,代表着茶圣——千利休。
-----
茶圣千利休和京都的渊源颇深,他以一介商人,受贵族和武将的赏识,进而成为茶道宗师。织田信长于京都召开茶会时,任命千利休为茶头(茶道领头人);直到丰臣秀吉时代,也曾受命在京都北野天满宫举行大型茶会。千利休不但成为一代宗匠,而且在政治上成为丰臣秀吉的亲信,具有一定的势力。
千利休先后受两位武将重用,继往开来、精研茶道,使过往铺张奢华的茶风变成孤独清闲,成为休养身心的一种手段。来参加茶会的人希望超脱世俗,进入洁心净身的境界,要求茶室具有山间自然的风情,千利休因此创造了“市中山居”——闹中取静的茶室。
千利休把“茶”和“禅”的精神结合起来,创造一种以简索清寂为本体的“佗茶”。这种以隐逸思想为背景的茶会,与当代的书院式茶会相反,一扫豪华风气,只是邀请几位知己在一间狭小而陈设简单的屋里,利用简单的吃茶器皿,在闲静中追求乐趣。
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但丰臣秀吉爱茶却是以茶道作为一种手段,用以炫耀财富、播弄权力——在大阪城兴建聚乐第,打造“黄金茶室”;以价值连城的珍贵茶器馈赠有战功的家臣。
两个出身背景和价值观相异的人,不管如何惺惺相惜、如何互相欣赏,终究会有决裂的时候。丰臣秀吉爱好奢华的“黄金茶室”美学观与千利休爱好清淡的“草庵茶室”美学观火水不融,同时亦使两人的心灵鸿沟越来越深。处于最高统治地位、强调等级秩序的丰臣秀吉与不承认权威和秩序的千利休最终彻底破裂,从爱变成恨、从恨进而置之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