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绩的纯臣之要
做部属不太容易,为别人工作,等于把命运交了出去,自己很难把握。比如,你可能被重视,备不住也受冷落;你也许和领导走得近,受到信任,可一旦换了头儿,很难说还能过上好日子。当然,难易相对,有人难,就一定有人不难。李绩就是这样一位活得很顺无难可言的人。
李绩生于594年,祖籍曹州离孤(今属山东),17岁出道,先在李密手下为将,后投李渊,其间,曾败于窦建德,并在该处做短暂停留。620年,再投李渊,随后跟李家老二南征北讨,天天打仗。李世民登基后,他镇守并州,继之入朝理政,在平定天下,特别是灭突厥、取高丽等军事活动中,屡立奇功。先后担任将军都督总管仆射,最后晋升司空、太子太师,封英国公。669年病逝,时年76岁。
李绩原叫徐世绩,投唐之初,被赐姓李,因避太宗名讳,又减一字,徐世绩成了李绩。姓名变了,人也脱胎换骨,由草莽而为纯臣。他历经李渊以下三代帝王,官儿越做越大,部属越当越明白。李渊称他纯臣,李世民把他列入凌烟阁功臣榜,李治让他掌管朝政。爷儿仨都把他看做纯臣,给予了深度信赖。他就像写意画,冷眼看不出什么,细琢磨才有味道。《资治通鉴》记述了他的纯臣之路,概括起来,要点有三。
要点之一:做纯臣必须有真本事
纯臣首先是臣,是臣就要替领导办事。通常,领导身边总少不了两种人,一种人以技巧见长,靠手段生存;另一种人以实力立身,凭本事吃饭。纯臣总要从后者产生,理由很简单,有实力才能办大事,才有机会表现自己的“纯”。李渊称李绩是纯臣,缘于这个人“不背德,不邀功”,给出的是道德评价,肯定的却是能力,离开了能力,也就无德以背,无功可邀。对此,李绩整得相当明白。他知道自己除了打打杀杀,再无别的专长,只有用心打仗,才能让自己出头露脸。从17岁造反到76岁病故,在近50年的时间里,他穿行于烽火之中,抖擞于两军阵前,专注打仗那点儿事儿,把自己的本事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军事生涯可分3个阶段,一是武德年间,随李世民征讨群雄,先后消灭了窦建德、王世充和刘黑达,以主将身分打败了徐园朗,与人配合灭了辅公佑,大唐政权由此得以屹立。二是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了东突厥,然后坚守并州,边境由乱而安,为贞观之治创立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太宗李世民深有感触地说:“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朕唯置李世绩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三是高宗时期,他成功地平定了高丽国,圆了隋唐皇帝们多次亲征不果的美梦。
他堪称战神,在隋末唐初的所有军事将领中,唯有他参战次数最多,历时最长,功绩也最大。如果仅凭这些,就自以为了不起,那就错了。李绩功高勋重,但有功不居,由此才彰显了真本事,才让他扛起了纯臣招牌。军人历来渴望立功,也多有争功邀功抢功乃至骗功的案例。刘帮一统天下后,曾为将领们日夜争功烦躁不已。即便是文明社会,评功授奖也是敏感话题,不仅领导头痛,同事间也会滋生事端。这也说明,世上多有功臣,却鲜有纯臣。李绩立了多少功?已无法统计,如果建档的话,单个档案袋是肯定不够的。对李绩来说,立功本已寻常,装多少个袋子无关紧要,既然要做纯臣,就得与众不同,让目光远离功劳簿,心存一份超脱和淡然。他显然参透了功名的玄机,为而不持,功多不傲。正如司马光所说:“绩为将,有谋善断,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要点之二,做纯臣不能有非份之念
纯臣的核心在纯。所谓纯,大而言之,就是对上绝对忠诚,没半点儿政治野心。李绩就是按照这个标准,自觉自愿地纯起来的。无论是战乱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都做得极好,姿态完美,举止规范,谁都抓不到他的把柄,史家也找不到他的漏洞。从生到死,他都是一副很纯臣很部属的模样。事实上,他具备了非份的条件,也遭遇过非份的机会,狂妄一下,也在情理之中。比如,李密兵败后率众降唐,行前没通知他,意思很明白,人家不要你了,剩下的事儿你看着办吧。此时的他有自己的人马,有多个大小粮仓,有大片的土地人口,完全可以另立门户,打出自己的旗号。但是,他没这样做,而是听从魏征的建议,决定归降李渊。决定做出后,他说了一段话,“魏公(李密)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即是利主之败,自以为功,以邀富贵,吾所耻也。”话说得挺纯,事儿做得更纯,他把所有的兵马钱粮土地人口统统登记造册,送给李密,让人家拿去领赏。李渊得知了这事儿,大为感动,夸李绩“不背主,不邀功,真纯臣也”。
作为纯臣,仅仅没有野心是不够的,职务待遇也不能奢求。李绩归唐之初,就被任命为黎阳总管,此后,就一直在总管都督将军之类的岗位上转来转去,大功立了许多,职务却不看涨。他好像无所谓,只顾埋头打仗,哪里起烽烟,他就在哪里露面,整个儿心无旁鹜。贞观初,他任并州都督,后又改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也兼过一些虚职,人却从未离开并州,且一干就是16年。替他去想,谁都得生出些酸楚。该地临近边境,人稀地贫,且战事频繁,既险又累,一般人肯定受不了。他却认可这种环境,不发牢骚,不拉关系,也不跑不送,天天努力工作。史称其“令行禁止,号为称职”,表现了十足的纯臣本色。贞观十五年,他终于挂上了兵部尚书头衔,十七年,才从并州彻底挣脱出来,被安排在太子身边,职务是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同中书门下三品。5年后,他又成了道具,让领导演了一场戏。彼时,李世民病危,死前玩儿了个手腕,无故把李绩贬为叠州都督。皇帝的用意是,自己把老李贬到外地,太子继位后,再把他调回并升任丞相,通过一贬一升,让李绩感谢太子,死命辅佐。不知老李是否参透了内中深意,总之,他没任何含糊,接到命令,连家都未回就赶去赴任。李治登基后,马上任命老李为左仆射,参掌朝政。
要点之三:做纯臣要有些策略
官场就像个讲究的饭局,你坐在哪儿,说什么话,何时举杯,是抿一下还是一口干,都有或明或暗的规则。做官和喝酒类似,既要遵循规则,又要运用策略方法。李绩的策略是,多干实事,少管闲事,没把握就不表态,实在绕不过去了,就顺着皇帝的意思说。他知道自己不过是“山东一田夫”,好不容易有了纯臣之誉,决不能轻举妄动,更不能惹皇帝生气。所以,他极少上疏言事,从不批评领导,即使遇到矛盾,也要想法儿把自己摘出去。比如,高祖的儿子们明争暗斗,过节很深,他坚持不表态不惨和。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曾找过他,希望得到支持,被他回绝。在他看来,人家兄弟相争,外人是不好多问的。他身在局中,又似在局外,只关注自己的酒杯,需要时就意思一下,至于别人怎么喝,他可不管。当然,他也不是处处当哑巴,需要表态时,他就看领导的眼色,顺着意思去说。特别是贞观后期,他已有了经验,学会了周旋,甚至懂得了奉承。比如:太宗皇帝想打高丽,遭到大臣的反对,只有他投了赞成票。因为他看出了皇帝的心思,知道他老人家想“震动四方,夸耀千古”。再比如,高宗李治曾为没人批评朝政而内心不安,反复追问大家说:我“虚心求谏,而竟无谏者,何也?”李绩竟回答说:您做得完美无缺,大家实在找不到毛病啊。话说得太腻,被司马光定性为“献谀而苟利禄”。李绩最受诟病的事件是,支持高宗立武昭仪为皇后。李治废立皇后的想法由来已久,每次提出,都受非议,有人叩头流血,有人提出罢工。李绩却支持,他对皇帝说:这是您家里的事儿,何必问外人呢!是时,李绩位高权重,说话极有分量,李治由此下了决心,让武则天女士走上前台,贞观盛世就此完蛋。
李绩生于594年,祖籍曹州离孤(今属山东),17岁出道,先在李密手下为将,后投李渊,其间,曾败于窦建德,并在该处做短暂停留。620年,再投李渊,随后跟李家老二南征北讨,天天打仗。李世民登基后,他镇守并州,继之入朝理政,在平定天下,特别是灭突厥、取高丽等军事活动中,屡立奇功。先后担任将军都督总管仆射,最后晋升司空、太子太师,封英国公。669年病逝,时年76岁。
李绩原叫徐世绩,投唐之初,被赐姓李,因避太宗名讳,又减一字,徐世绩成了李绩。姓名变了,人也脱胎换骨,由草莽而为纯臣。他历经李渊以下三代帝王,官儿越做越大,部属越当越明白。李渊称他纯臣,李世民把他列入凌烟阁功臣榜,李治让他掌管朝政。爷儿仨都把他看做纯臣,给予了深度信赖。他就像写意画,冷眼看不出什么,细琢磨才有味道。《资治通鉴》记述了他的纯臣之路,概括起来,要点有三。
要点之一:做纯臣必须有真本事
纯臣首先是臣,是臣就要替领导办事。通常,领导身边总少不了两种人,一种人以技巧见长,靠手段生存;另一种人以实力立身,凭本事吃饭。纯臣总要从后者产生,理由很简单,有实力才能办大事,才有机会表现自己的“纯”。李渊称李绩是纯臣,缘于这个人“不背德,不邀功”,给出的是道德评价,肯定的却是能力,离开了能力,也就无德以背,无功可邀。对此,李绩整得相当明白。他知道自己除了打打杀杀,再无别的专长,只有用心打仗,才能让自己出头露脸。从17岁造反到76岁病故,在近50年的时间里,他穿行于烽火之中,抖擞于两军阵前,专注打仗那点儿事儿,把自己的本事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军事生涯可分3个阶段,一是武德年间,随李世民征讨群雄,先后消灭了窦建德、王世充和刘黑达,以主将身分打败了徐园朗,与人配合灭了辅公佑,大唐政权由此得以屹立。二是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了东突厥,然后坚守并州,边境由乱而安,为贞观之治创立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太宗李世民深有感触地说:“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朕唯置李世绩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三是高宗时期,他成功地平定了高丽国,圆了隋唐皇帝们多次亲征不果的美梦。
他堪称战神,在隋末唐初的所有军事将领中,唯有他参战次数最多,历时最长,功绩也最大。如果仅凭这些,就自以为了不起,那就错了。李绩功高勋重,但有功不居,由此才彰显了真本事,才让他扛起了纯臣招牌。军人历来渴望立功,也多有争功邀功抢功乃至骗功的案例。刘帮一统天下后,曾为将领们日夜争功烦躁不已。即便是文明社会,评功授奖也是敏感话题,不仅领导头痛,同事间也会滋生事端。这也说明,世上多有功臣,却鲜有纯臣。李绩立了多少功?已无法统计,如果建档的话,单个档案袋是肯定不够的。对李绩来说,立功本已寻常,装多少个袋子无关紧要,既然要做纯臣,就得与众不同,让目光远离功劳簿,心存一份超脱和淡然。他显然参透了功名的玄机,为而不持,功多不傲。正如司马光所说:“绩为将,有谋善断,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要点之二,做纯臣不能有非份之念
纯臣的核心在纯。所谓纯,大而言之,就是对上绝对忠诚,没半点儿政治野心。李绩就是按照这个标准,自觉自愿地纯起来的。无论是战乱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都做得极好,姿态完美,举止规范,谁都抓不到他的把柄,史家也找不到他的漏洞。从生到死,他都是一副很纯臣很部属的模样。事实上,他具备了非份的条件,也遭遇过非份的机会,狂妄一下,也在情理之中。比如,李密兵败后率众降唐,行前没通知他,意思很明白,人家不要你了,剩下的事儿你看着办吧。此时的他有自己的人马,有多个大小粮仓,有大片的土地人口,完全可以另立门户,打出自己的旗号。但是,他没这样做,而是听从魏征的建议,决定归降李渊。决定做出后,他说了一段话,“魏公(李密)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即是利主之败,自以为功,以邀富贵,吾所耻也。”话说得挺纯,事儿做得更纯,他把所有的兵马钱粮土地人口统统登记造册,送给李密,让人家拿去领赏。李渊得知了这事儿,大为感动,夸李绩“不背主,不邀功,真纯臣也”。
作为纯臣,仅仅没有野心是不够的,职务待遇也不能奢求。李绩归唐之初,就被任命为黎阳总管,此后,就一直在总管都督将军之类的岗位上转来转去,大功立了许多,职务却不看涨。他好像无所谓,只顾埋头打仗,哪里起烽烟,他就在哪里露面,整个儿心无旁鹜。贞观初,他任并州都督,后又改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也兼过一些虚职,人却从未离开并州,且一干就是16年。替他去想,谁都得生出些酸楚。该地临近边境,人稀地贫,且战事频繁,既险又累,一般人肯定受不了。他却认可这种环境,不发牢骚,不拉关系,也不跑不送,天天努力工作。史称其“令行禁止,号为称职”,表现了十足的纯臣本色。贞观十五年,他终于挂上了兵部尚书头衔,十七年,才从并州彻底挣脱出来,被安排在太子身边,职务是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同中书门下三品。5年后,他又成了道具,让领导演了一场戏。彼时,李世民病危,死前玩儿了个手腕,无故把李绩贬为叠州都督。皇帝的用意是,自己把老李贬到外地,太子继位后,再把他调回并升任丞相,通过一贬一升,让李绩感谢太子,死命辅佐。不知老李是否参透了内中深意,总之,他没任何含糊,接到命令,连家都未回就赶去赴任。李治登基后,马上任命老李为左仆射,参掌朝政。
要点之三:做纯臣要有些策略
官场就像个讲究的饭局,你坐在哪儿,说什么话,何时举杯,是抿一下还是一口干,都有或明或暗的规则。做官和喝酒类似,既要遵循规则,又要运用策略方法。李绩的策略是,多干实事,少管闲事,没把握就不表态,实在绕不过去了,就顺着皇帝的意思说。他知道自己不过是“山东一田夫”,好不容易有了纯臣之誉,决不能轻举妄动,更不能惹皇帝生气。所以,他极少上疏言事,从不批评领导,即使遇到矛盾,也要想法儿把自己摘出去。比如,高祖的儿子们明争暗斗,过节很深,他坚持不表态不惨和。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曾找过他,希望得到支持,被他回绝。在他看来,人家兄弟相争,外人是不好多问的。他身在局中,又似在局外,只关注自己的酒杯,需要时就意思一下,至于别人怎么喝,他可不管。当然,他也不是处处当哑巴,需要表态时,他就看领导的眼色,顺着意思去说。特别是贞观后期,他已有了经验,学会了周旋,甚至懂得了奉承。比如:太宗皇帝想打高丽,遭到大臣的反对,只有他投了赞成票。因为他看出了皇帝的心思,知道他老人家想“震动四方,夸耀千古”。再比如,高宗李治曾为没人批评朝政而内心不安,反复追问大家说:我“虚心求谏,而竟无谏者,何也?”李绩竟回答说:您做得完美无缺,大家实在找不到毛病啊。话说得太腻,被司马光定性为“献谀而苟利禄”。李绩最受诟病的事件是,支持高宗立武昭仪为皇后。李治废立皇后的想法由来已久,每次提出,都受非议,有人叩头流血,有人提出罢工。李绩却支持,他对皇帝说:这是您家里的事儿,何必问外人呢!是时,李绩位高权重,说话极有分量,李治由此下了决心,让武则天女士走上前台,贞观盛世就此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