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好书
我最近买了两本好书,一本是《都门四记》,一本是我《怎么画工笔画》。于非闇先生写的,我以前看周作人的散文时,里面有一篇文章叫“于非闇的笔记”。写一些市井间风俗和养鸟钓鱼的文章,周先生夸他写得“松脆隽永,没有人能及“。于先生是工笔花鸟的大家,我看过他不少画子。我初学画的时候,有一本叫《画刊》的书。上面经常登一些收藏家的文章。有一次我看过一篇吴祖光先生的文章,说他自己收藏的东西被文革“劫火”弄个精光,家里剩下一卷对联一轴画。对联是陈老莲的“何以至今心愈小,只因以往事皆非”。画则是于先生的云中双鸽。这两件东西因为搁在大橱的顶上,没十分当成宝贝,抄家的的时候反而漏了过去。书中还附有张黑白照片,两只鸽子盘旋在云端。下面是舒卷的云头。
后来在其它书上又看到彩色图片,画是画在泥青色的纸上。北京秋天赶上天好的时候,就是这种蓝,蓝得一丝渣滓也没有。青天上两只白色的鸽子相与佶伉,一上一下。脖子上有一圈黑色的羽毛。这种鸽子是中国的传统品种,跟现在肉鸽、广场鸽长得不一样。齐白石画的和平鸽就是这种鸽子,我看过他画过的一张草稿。用毛笔画在一张包鞋纸上。鸽子翅膀前端有个“拨风羽”,他都一枚一枚画得很清楚。从这个推测白石先生是懂鸽子的,就是不懂他也常听行家说起过的。后来他画了许多跟和平鸽有关的画。瓶子中插一株莲花,谐音“和”,一张画上有个瓶子,寓意是“平”。下面画一只鸽子,鸽子头上还有个冠子。于先生和白石老人画的鸽子都是这种传统品种的鸽子,这种鸽子形象比较入画。前几天我把这两本书买回来,读了觉得非常的有意思!《都门四记》是由这样几个部分组成,一、都门钓鱼记 二、都门艺兰记 三、都门豢鸽记 四、都门蟋蟀记。都讲得非常详细,可操作性很强。就说养兰这一条,于先生说要炒土,把土中的病毒和虫卵杀灭,我家里就经常干这种事情。外面的土运回来,放在铝盆里架在炉子上炒。炒得家里都没办法呆住人,气味实在太难闻了。北京这个地方能把兰花养活,而且年年还能开花。真是要有点本事!所以我觉得看这些东西才真正是长知识。不过话说回来了,彼之蜜糖 吾之砒霜,各人读书口味不一样,无法强求。
另外画工笔画的人我强烈推荐这本书《我怎样画工笔画》。如果我早二十年看了这本书,我也许就改行画工笔去了。于先生从怎么起稿,到怎么样把稿子度过来说得清清楚楚。天赋够的人你就照着这本书办去就行了。比如他就把做纸说得非常明白,因为我看好些技法书都是屋上叠屋。越看越糊涂,于先生不这样。他说:“画工笔花鸟画用纸,越薄越好,在新纸中我喜欢使用棉连纸,其次是六吉料半纸。这种纸在双勾时,行笔要快。比如熟纸的方法法是:四尺棉连十二至十五张、黄明胶一钱,温水泡经三日,水不要多。三、白芨片五分,温水泡三日,水不要多。四、明矾五分,温水泡三日,每日振荡一两次,以融解为度。————然后后把这三种水混合在一起,用排笔由左向右刷。或由上向下刷匀,阴干。这些非常具体的办法,很多工具书中都没有说,或者语焉不详,这个对初学者就很难办。对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是于先生是跟一个民间画工学的画,我们现在讲画画都是先从素描学起,实为大谬!中国画有它自己一套训练方式。于先生这个师傅是先教他养虫养鸟,虫鸟养好了又学着怎么制作颜料。于先生的颜色做得非常好,有专著行于世。叫《中国画的颜色颜色研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看看。
传统中国画训练人说描线的时候手指头不能动。就是臂肘动,所以一根线画几米都不失分毫。没事的时候练画圈,如果画圈就练波浪形的线。拿一支笔在废纸上画,一圈画下来折返头再画。要练到要什么样的线来什么线,这叫随心所欲。他谈创作谈得比较实在,中国画讲叫”目识心记“。画画起初都是要临摹大量的经典作品。要把这些东西死死记在心里,就是一种很好图式训练办法。然后再到自然中去,当你看到自然界的花花草草时,这种图式会跳出来提醒你怎么样去取舍它。于先生说画一株牡丹,那么多叶子,不可能一片一片画出来的。那就要找最典型的叶子,然后用最美的方式把它画出来。这种”目识心记“的方式后来就没有了,一般画画的人出去以前有个速写本子,现在带个相机或者手机一照。但这些速写或者照相回来的资料,在实际画画上派不上什么用场。因为这种东西没过过脑子,“目识心记”就是先用眼睛滤过一遍,然后脑子再滤一遍,剩下的是最能“入画”的东西。我以前看过中国民间画匠有个口诀,比如“一手捂半个脸”。这个画人物开脸的基本测量办法,有许多画人像的许多方法就没有留下来,于先生在书中谈到这些东西觉得还是非常惋惜的。
我看过一个资料说任伯年画人物肖像。晚上风把灯吹灭了,他就燃了一根纸捻子举在手中画。纸捻子烧完,他的把人物的脸部也勾完了。看他画册上的画的《酸寒尉像》,画中的主人是吴昌硕。做着清朝的一个穷县官,两只手笼着。好象随时准备打拱作揖的样子。脸部寥寥几笔非常传神,吴昌硕有照片可以对比着看看。照片上人反而呆乎乎的,衣服上有笔直的折痕,毕竟那个时候照像还是一件大事情。可能还怕洋人这个玩意儿把魂摄了去,吴昌硕先生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呵呵!
![]() |
后来在其它书上又看到彩色图片,画是画在泥青色的纸上。北京秋天赶上天好的时候,就是这种蓝,蓝得一丝渣滓也没有。青天上两只白色的鸽子相与佶伉,一上一下。脖子上有一圈黑色的羽毛。这种鸽子是中国的传统品种,跟现在肉鸽、广场鸽长得不一样。齐白石画的和平鸽就是这种鸽子,我看过他画过的一张草稿。用毛笔画在一张包鞋纸上。鸽子翅膀前端有个“拨风羽”,他都一枚一枚画得很清楚。从这个推测白石先生是懂鸽子的,就是不懂他也常听行家说起过的。后来他画了许多跟和平鸽有关的画。瓶子中插一株莲花,谐音“和”,一张画上有个瓶子,寓意是“平”。下面画一只鸽子,鸽子头上还有个冠子。于先生和白石老人画的鸽子都是这种传统品种的鸽子,这种鸽子形象比较入画。前几天我把这两本书买回来,读了觉得非常的有意思!《都门四记》是由这样几个部分组成,一、都门钓鱼记 二、都门艺兰记 三、都门豢鸽记 四、都门蟋蟀记。都讲得非常详细,可操作性很强。就说养兰这一条,于先生说要炒土,把土中的病毒和虫卵杀灭,我家里就经常干这种事情。外面的土运回来,放在铝盆里架在炉子上炒。炒得家里都没办法呆住人,气味实在太难闻了。北京这个地方能把兰花养活,而且年年还能开花。真是要有点本事!所以我觉得看这些东西才真正是长知识。不过话说回来了,彼之蜜糖 吾之砒霜,各人读书口味不一样,无法强求。
另外画工笔画的人我强烈推荐这本书《我怎样画工笔画》。如果我早二十年看了这本书,我也许就改行画工笔去了。于先生从怎么起稿,到怎么样把稿子度过来说得清清楚楚。天赋够的人你就照着这本书办去就行了。比如他就把做纸说得非常明白,因为我看好些技法书都是屋上叠屋。越看越糊涂,于先生不这样。他说:“画工笔花鸟画用纸,越薄越好,在新纸中我喜欢使用棉连纸,其次是六吉料半纸。这种纸在双勾时,行笔要快。比如熟纸的方法法是:四尺棉连十二至十五张、黄明胶一钱,温水泡经三日,水不要多。三、白芨片五分,温水泡三日,水不要多。四、明矾五分,温水泡三日,每日振荡一两次,以融解为度。————然后后把这三种水混合在一起,用排笔由左向右刷。或由上向下刷匀,阴干。这些非常具体的办法,很多工具书中都没有说,或者语焉不详,这个对初学者就很难办。对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是于先生是跟一个民间画工学的画,我们现在讲画画都是先从素描学起,实为大谬!中国画有它自己一套训练方式。于先生这个师傅是先教他养虫养鸟,虫鸟养好了又学着怎么制作颜料。于先生的颜色做得非常好,有专著行于世。叫《中国画的颜色颜色研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看看。
![]() |
传统中国画训练人说描线的时候手指头不能动。就是臂肘动,所以一根线画几米都不失分毫。没事的时候练画圈,如果画圈就练波浪形的线。拿一支笔在废纸上画,一圈画下来折返头再画。要练到要什么样的线来什么线,这叫随心所欲。他谈创作谈得比较实在,中国画讲叫”目识心记“。画画起初都是要临摹大量的经典作品。要把这些东西死死记在心里,就是一种很好图式训练办法。然后再到自然中去,当你看到自然界的花花草草时,这种图式会跳出来提醒你怎么样去取舍它。于先生说画一株牡丹,那么多叶子,不可能一片一片画出来的。那就要找最典型的叶子,然后用最美的方式把它画出来。这种”目识心记“的方式后来就没有了,一般画画的人出去以前有个速写本子,现在带个相机或者手机一照。但这些速写或者照相回来的资料,在实际画画上派不上什么用场。因为这种东西没过过脑子,“目识心记”就是先用眼睛滤过一遍,然后脑子再滤一遍,剩下的是最能“入画”的东西。我以前看过中国民间画匠有个口诀,比如“一手捂半个脸”。这个画人物开脸的基本测量办法,有许多画人像的许多方法就没有留下来,于先生在书中谈到这些东西觉得还是非常惋惜的。
我看过一个资料说任伯年画人物肖像。晚上风把灯吹灭了,他就燃了一根纸捻子举在手中画。纸捻子烧完,他的把人物的脸部也勾完了。看他画册上的画的《酸寒尉像》,画中的主人是吴昌硕。做着清朝的一个穷县官,两只手笼着。好象随时准备打拱作揖的样子。脸部寥寥几笔非常传神,吴昌硕有照片可以对比着看看。照片上人反而呆乎乎的,衣服上有笔直的折痕,毕竟那个时候照像还是一件大事情。可能还怕洋人这个玩意儿把魂摄了去,吴昌硕先生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呵呵!
![]() |
-
百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7-20 16:00:07
-
富贵有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7-08 16:09:03
-
RedRai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7-08 15:45:56
-
BO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23 03:43:07
-
白马如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19 14:34:37
-
乱看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18 22:10:42
-
feuer_z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18 21:53:16
-
王这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18 20:30:32
-
老z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15 21:10:30
-
瑞穗(๑°⌓°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11 16:43:54
-
lagun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11 13:29:38
-
longsca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11 09:17:18
-
祝英台与海菲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11 08:13:53
-
安安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11 06:38:45
-
李作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10 23:01:56
-
厨子J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10 22:06:25
-
食住嘢睇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10 21:05:01
-
云落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10 20:55:27
-
艾小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10 19:44:36
-
zilo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10 18:55:24
-
蔚蓝月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10 18: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