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琴就像鬼上身——谈谈力度问题
我有一次去学古筝,课快结束的时候,下一个学生来了。等我弹完,那个学生很惊叹地对老师说,她怎么弹得那么响?老师说,她是学钢琴的。又对我解释道,她(指那个发出惊叹的学生)从小就学古筝,但是声音一直弹不响。
事实上,我本身力气不大,做俯卧撑只能一次做七个,弹钢琴也一贯属于声音不大的,何况我不喜欢那种硬梆梆、凶巴巴的声音,从来不会砸。但为什么弹古筝声音就大了呢?跟学过钢琴应该还是有点关系。钢琴和古筝虽然技巧不同,但音乐表现却有很多相通之处。可能跟那个学生相比,我更加懂得怎样让弹出的声音去到达别人、感染别人吧。
力度实际上跟感情的强度有关。比如说,一首激昂的曲子,当你感情上越是投入,你就越可能弹出力度来。不是民间传说,鬼上身的人力气都特别大吗?音乐演奏某种程度上跟鬼上身差不多,你要让一种平时不属于你的力量来“接管”你的部分身体。如果你弹贝多芬,你就要让贝多芬上你的身,通过你操作乐器,来说出贝多芬想说的话。曲子如果是愤怒的,那你就算刚刚表白成功,也要马上进入愤怒的状态,愤怒会教你怎么用力。假如你没有让愤怒上身,你弹出来的东西就没有愤怒,哪怕你再知道如何弹得响、一直弹得很响,也不能称为有力度,不能让别人对你的愤怒(贝多芬的愤怒)感同身受。
说起来好像很玄,怎么才让贝多芬上身呢?乐谱就是我们和作曲家的阴魂沟通的媒介。一次大师班上也有位大师指着乐谱上的表情术语说过,this is a dead man talking to you,这是死人在向你说话。我们要把音符在我们心中组织成带有感情的语言,分析谱子,不放过一个细节,揣摩、感受。当你感觉把谱子读懂了,你就和作曲家有了共鸣,演奏时他就会上你的身。力度这种东西,自然就有了。
【关于如何读谱,请参考《致爱丽丝的11个细节》:
http://www.douban.com/note/340164497/】
当然,如果你弹自己的作品,就不用贝多芬来上身。但那个弹琴的你,也肯定和平时的你不完全是同一个人。
具体一点讲,力度不是琴声的物理分贝值,不是越响越有力度。力度与节奏有关。拍子打得极准的,会比摇摇摆摆忽快忽慢的更有力度——注意,这里的拍子也不是绝对的时间值,而是一种内心节奏感,比如和声紧密的地方,就会缓一些。重音出现在该出现的时候,会特别有力度,早一点点晚一点点,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力度也与变化幅度有关。有两个演奏,一个从头到尾都是ff,另一个只有两处短暂达到ff,大部分是p,你猜哪个更有力度?肯定是第二个。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一句话谱子上标注的是p,句尾有重音sf。功力不足的演奏者常常弹得太强,以致于乐句涣散缺乏张力,重音处也无法集中爆发。大师的演奏一般都控制得很弱,给人压抑感,气场极强。
以往对力度问题,更多人关注动作。技巧固然也是值得探讨的,但仅仅从动作上去讨论,未免本末倒置、导致僵尸弹琴,只有手没有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力度就跟我们从前讨论过的歌唱性一样,是一种感觉,甚至你可以说是一种错觉。但艺术不就是这样吗?只要感觉打动了你,就是好的艺术。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达达音乐
我们的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230519/
事实上,我本身力气不大,做俯卧撑只能一次做七个,弹钢琴也一贯属于声音不大的,何况我不喜欢那种硬梆梆、凶巴巴的声音,从来不会砸。但为什么弹古筝声音就大了呢?跟学过钢琴应该还是有点关系。钢琴和古筝虽然技巧不同,但音乐表现却有很多相通之处。可能跟那个学生相比,我更加懂得怎样让弹出的声音去到达别人、感染别人吧。
力度实际上跟感情的强度有关。比如说,一首激昂的曲子,当你感情上越是投入,你就越可能弹出力度来。不是民间传说,鬼上身的人力气都特别大吗?音乐演奏某种程度上跟鬼上身差不多,你要让一种平时不属于你的力量来“接管”你的部分身体。如果你弹贝多芬,你就要让贝多芬上你的身,通过你操作乐器,来说出贝多芬想说的话。曲子如果是愤怒的,那你就算刚刚表白成功,也要马上进入愤怒的状态,愤怒会教你怎么用力。假如你没有让愤怒上身,你弹出来的东西就没有愤怒,哪怕你再知道如何弹得响、一直弹得很响,也不能称为有力度,不能让别人对你的愤怒(贝多芬的愤怒)感同身受。
说起来好像很玄,怎么才让贝多芬上身呢?乐谱就是我们和作曲家的阴魂沟通的媒介。一次大师班上也有位大师指着乐谱上的表情术语说过,this is a dead man talking to you,这是死人在向你说话。我们要把音符在我们心中组织成带有感情的语言,分析谱子,不放过一个细节,揣摩、感受。当你感觉把谱子读懂了,你就和作曲家有了共鸣,演奏时他就会上你的身。力度这种东西,自然就有了。
【关于如何读谱,请参考《致爱丽丝的11个细节》:
http://www.douban.com/note/340164497/】
当然,如果你弹自己的作品,就不用贝多芬来上身。但那个弹琴的你,也肯定和平时的你不完全是同一个人。
具体一点讲,力度不是琴声的物理分贝值,不是越响越有力度。力度与节奏有关。拍子打得极准的,会比摇摇摆摆忽快忽慢的更有力度——注意,这里的拍子也不是绝对的时间值,而是一种内心节奏感,比如和声紧密的地方,就会缓一些。重音出现在该出现的时候,会特别有力度,早一点点晚一点点,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力度也与变化幅度有关。有两个演奏,一个从头到尾都是ff,另一个只有两处短暂达到ff,大部分是p,你猜哪个更有力度?肯定是第二个。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一句话谱子上标注的是p,句尾有重音sf。功力不足的演奏者常常弹得太强,以致于乐句涣散缺乏张力,重音处也无法集中爆发。大师的演奏一般都控制得很弱,给人压抑感,气场极强。
![]() |
以往对力度问题,更多人关注动作。技巧固然也是值得探讨的,但仅仅从动作上去讨论,未免本末倒置、导致僵尸弹琴,只有手没有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力度就跟我们从前讨论过的歌唱性一样,是一种感觉,甚至你可以说是一种错觉。但艺术不就是这样吗?只要感觉打动了你,就是好的艺术。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达达音乐
我们的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230519/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