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二)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by北岛《波兰来客》
那些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三)
http://www.douban.com/note/381483579/
庄子:《庄子》
中国古贤,我尤好庄子。或是因庄子身上的自由与浪漫气息。鲁迅先生说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又有刘熙载说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中,我极喜欢《逍遥游》、《秋水》、《齐物论》、《养生主》。
庄子为人为文,皆逍遥而游,是为梦蝶。
沈复:《浮生六记》
我是在图书馆里看《浮生六记》的,一边看一边会想,如果我拥有陈氏那样的妻子,该是何等幸福生活?
爱情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说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有人说爱情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疏一饭,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也有人说,爱情是两个同样丰富并具有相同频率的灵魂之间的共振。
《浮生六记》里,爱是谈诗论文,是赌书消茶,是被醒春重.。而浮生是什么呢?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中国古诗水平极高。他与李叔同,几乎是古诗最后的高峰了。郁达夫以《沉沦》得名,其中可见他古文与西文的功底。在年少时,即木心诗所写‘我纷纷的情欲’的年纪,读《沉沦》还是挺有震撼的。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毕竟开放的多,也个人的多。《春风沉醉的夜晚》《迟桂花》也好。
沈从文:《湘行散记》《从文自传》
迷人的自然文字,迷人的湘西世界。我对沈从文的喜欢,可能与我同样出生那样的山水有关。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乐,其乐无穷。
《从文自传》沈从文只写了三个星期,一切皆从心底而发,自笔端而出。侯孝贤常常提到《从文自传》。大师与大师的通在人生与艺术的共同领悟上。
费孝通:《乡土中国》
这是读大学时写过读书笔记的书。作为学术著作,仍旧为一代又一代人读下去,可见其经典。乡土性、地缘、血缘、家族等等问题是研究中国社会极好的突破口。
史铁生:《我与地坛》、《命若琴弦》
史铁生是2010年12月31日逝世的。我记得我从澡堂出来,外面正下着细雨,我在一个叉路口遇见朋友,他告诉了我说史铁生先生死了。之后,我和他分别,一个人走回寝室的路上,一切都显得清冷,我差点哭出来。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死是必然会降临的。死,终于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降临在史铁生身上了。
命若琴弦,说得多好呀!
阿来:《尘埃落定》
去了一趟西南之后,我才决定要把《尘埃落定》读一读。西南、土司、爱情、战争、宗教、历史都是迷人而不由自控的。最终,一切都尘归尘,土归土了吧。《尘埃落地》也被拍成了电视剧。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其实,个人来说,我不太喜欢这类小说。我更喜欢看一些具有‘迷人而独特’的色彩的小说。所以,我也没有推荐余华《活着》、莫言《红高龄》、陈忠实《白鹿原》等小说。怎样描述我们民族的历史,怎样描述我们生活的土地,怎样描写哪些苦难的人,确乎是一件困难的事。
但这丝毫不阻挡《平凡的世界》让很多人所喜欢。
阿城:《棋王》、《孩子王》
阿城的文越来越少了。然而是少而精,功力实在深厚。陈丹青说过阿城是一个极其博闻强识的人。看阿城的文,文学、电影等如数家珍,如享盛宴。
《棋王》写‘何以解忧,唯有下棋’,写的是生活与哲学。《孩子王》由陈凯歌拍成了电影。
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描写劳伦斯的一部传记《不是我,是风》写得极好。篮球迷说,史蒂夫·纳什是如风一样的男子。那在文学领域,DH劳伦斯或许也是如风一样的。
《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要稍微沉闷一些。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就好读得多。或许是因为故事性和情欲性更强。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有关尼采的故事太多。崇拜尼采的人也太多。我接受尼采,接受的是‘超人哲学’,并忠实于大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真正是哲学与诗的结合,难怪尼采也说,德语世界里,除了海涅,唯有他自己是诗人。
尤记初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的彻夜畅读!’老鹰会为我们这些孤寂的人带来食物‘,以书中的此句,为所有热爱艺术并孤独的人共勉。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夜》
陀氏是真正受过大苦难的人。他犯癫痫。从死刑下赦免,流放西伯利亚。陀氏用其敏锐,把那些苦难细细地剥给我们看。就像电影里用慢动作,拍那些犯罪过程。
托翁是富裕贵族,可以十年二十年精致地写一本小说,陀氏则最快二十六天写一本小说,原因是因为要还债(与巴尔扎克类似,巴尔扎克还债,是因为做生意总是亏本)。如他的小说《赌徒》一样,陀氏嗜赌,并常常输得身无分文。
陀氏因写作上的快,小说富含冲击力。他可以是诗人、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病人、囚犯、赌徒。他曾经是我最喜爱的作家。《被侮辱与被损坏的人》、《卡拉马佐夫兄弟》要花心思看。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
我从来不敢说自己是读书人,因为我连《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源氏物语》等都没有读过。当然也不是不想读。我的体验是这样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我总是读了又停停了又读,仍没读完。《灯塔行》读了一部分也放下了。因这些原因,我常常觉得羞愧。
但《都柏林人》好读得多,也确乎美好。一生只写四本书的人,每一本书都是心血。《都柏林人》我最喜欢的是《阿拉比》、《往生者》。
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这些异域迷人所在,如梦。《我的名字叫红》中纷繁的细密画的冲击,让人炫目。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追忆甚至盖住了里面描写的爱情和谋杀。我还喜欢他的《新人生》,以及他的诺奖获奖演说《父亲的手提箱》。
那些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三)
http://www.douban.com/note/381483579/
庄子:《庄子》
中国古贤,我尤好庄子。或是因庄子身上的自由与浪漫气息。鲁迅先生说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又有刘熙载说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中,我极喜欢《逍遥游》、《秋水》、《齐物论》、《养生主》。
庄子为人为文,皆逍遥而游,是为梦蝶。
沈复:《浮生六记》
我是在图书馆里看《浮生六记》的,一边看一边会想,如果我拥有陈氏那样的妻子,该是何等幸福生活?
爱情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说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有人说爱情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疏一饭,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也有人说,爱情是两个同样丰富并具有相同频率的灵魂之间的共振。
《浮生六记》里,爱是谈诗论文,是赌书消茶,是被醒春重.。而浮生是什么呢?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中国古诗水平极高。他与李叔同,几乎是古诗最后的高峰了。郁达夫以《沉沦》得名,其中可见他古文与西文的功底。在年少时,即木心诗所写‘我纷纷的情欲’的年纪,读《沉沦》还是挺有震撼的。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毕竟开放的多,也个人的多。《春风沉醉的夜晚》《迟桂花》也好。
沈从文:《湘行散记》《从文自传》
迷人的自然文字,迷人的湘西世界。我对沈从文的喜欢,可能与我同样出生那样的山水有关。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乐,其乐无穷。
《从文自传》沈从文只写了三个星期,一切皆从心底而发,自笔端而出。侯孝贤常常提到《从文自传》。大师与大师的通在人生与艺术的共同领悟上。
费孝通:《乡土中国》
这是读大学时写过读书笔记的书。作为学术著作,仍旧为一代又一代人读下去,可见其经典。乡土性、地缘、血缘、家族等等问题是研究中国社会极好的突破口。
史铁生:《我与地坛》、《命若琴弦》
史铁生是2010年12月31日逝世的。我记得我从澡堂出来,外面正下着细雨,我在一个叉路口遇见朋友,他告诉了我说史铁生先生死了。之后,我和他分别,一个人走回寝室的路上,一切都显得清冷,我差点哭出来。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死是必然会降临的。死,终于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降临在史铁生身上了。
命若琴弦,说得多好呀!
阿来:《尘埃落定》
去了一趟西南之后,我才决定要把《尘埃落定》读一读。西南、土司、爱情、战争、宗教、历史都是迷人而不由自控的。最终,一切都尘归尘,土归土了吧。《尘埃落地》也被拍成了电视剧。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其实,个人来说,我不太喜欢这类小说。我更喜欢看一些具有‘迷人而独特’的色彩的小说。所以,我也没有推荐余华《活着》、莫言《红高龄》、陈忠实《白鹿原》等小说。怎样描述我们民族的历史,怎样描述我们生活的土地,怎样描写哪些苦难的人,确乎是一件困难的事。
但这丝毫不阻挡《平凡的世界》让很多人所喜欢。
阿城:《棋王》、《孩子王》
阿城的文越来越少了。然而是少而精,功力实在深厚。陈丹青说过阿城是一个极其博闻强识的人。看阿城的文,文学、电影等如数家珍,如享盛宴。
《棋王》写‘何以解忧,唯有下棋’,写的是生活与哲学。《孩子王》由陈凯歌拍成了电影。
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描写劳伦斯的一部传记《不是我,是风》写得极好。篮球迷说,史蒂夫·纳什是如风一样的男子。那在文学领域,DH劳伦斯或许也是如风一样的。
《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要稍微沉闷一些。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就好读得多。或许是因为故事性和情欲性更强。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有关尼采的故事太多。崇拜尼采的人也太多。我接受尼采,接受的是‘超人哲学’,并忠实于大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真正是哲学与诗的结合,难怪尼采也说,德语世界里,除了海涅,唯有他自己是诗人。
尤记初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的彻夜畅读!’老鹰会为我们这些孤寂的人带来食物‘,以书中的此句,为所有热爱艺术并孤独的人共勉。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夜》
陀氏是真正受过大苦难的人。他犯癫痫。从死刑下赦免,流放西伯利亚。陀氏用其敏锐,把那些苦难细细地剥给我们看。就像电影里用慢动作,拍那些犯罪过程。
托翁是富裕贵族,可以十年二十年精致地写一本小说,陀氏则最快二十六天写一本小说,原因是因为要还债(与巴尔扎克类似,巴尔扎克还债,是因为做生意总是亏本)。如他的小说《赌徒》一样,陀氏嗜赌,并常常输得身无分文。
陀氏因写作上的快,小说富含冲击力。他可以是诗人、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病人、囚犯、赌徒。他曾经是我最喜爱的作家。《被侮辱与被损坏的人》、《卡拉马佐夫兄弟》要花心思看。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
我从来不敢说自己是读书人,因为我连《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源氏物语》等都没有读过。当然也不是不想读。我的体验是这样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我总是读了又停停了又读,仍没读完。《灯塔行》读了一部分也放下了。因这些原因,我常常觉得羞愧。
但《都柏林人》好读得多,也确乎美好。一生只写四本书的人,每一本书都是心血。《都柏林人》我最喜欢的是《阿拉比》、《往生者》。
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这些异域迷人所在,如梦。《我的名字叫红》中纷繁的细密画的冲击,让人炫目。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追忆甚至盖住了里面描写的爱情和谋杀。我还喜欢他的《新人生》,以及他的诺奖获奖演说《父亲的手提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