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影评献给《布达佩斯大饭店》
![]() |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一次偶然的点击看到时光网上的关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简介,于是决定去迅雷找找片源,竟然很意外的下到了高清版。所以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甚至连天气都变得应景起来,风雨交加的这个下午,我拉上窗帘在电脑前静静地看了一下午。
看完电影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写一篇影评,但是从没写过影评的我不自信的去找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章。草草的看了这些文章后毅然决定抛弃书本里的教条主意,写一篇也许不专业但是与我情趣点匹配的非传统意义的影评也不错。
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年轻的lobby boy——Zero,和他的主管礼宾员——M. Gustave因为无意中继承一件珍贵的画作——《苹果和少年》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关于M. Gustave这个人我是觉得他身上有几处是很发人深思的,作为一个喜欢和酒店里金发老少妇发生不伦关系的礼宾员,他并没有表现得那么卑鄙龌龊,唯利是图。恰恰是出人意料的坦率,并且真诚。他可以在老夫人死后亲吻她的手并且在棺材上和她说些亲密无常的对话,就像她还活着一样。所以这才使得后来发生了死去的老贵妇赠送名画给他这件事不那么出乎意外,尽管老妇人的家人并不觉得他多么善良。他的善良和和煦还表现在当他越狱出来后,接到他的求助电话里的所有人都会放下手边正事去完成他的请求,而且这个请求似乎真的很有难度,是一环扣一环的。当我看到在皑皑的雪山上,两个缆车在半空中的一点交汇,出现了神父打扮的接头人后我忍不住捧腹大笑。即使是这么掩人耳目的接头方式还是没有逃避掉老夫人家族派的连环杀人吗。说到这个杀人魔本身也是极其富有喜剧幽默感的,他的礼服内袋里除了装着一把转轮手枪外,还有一瓶不会担心被摩托颠掉,被雪橇甩出的一瓶方形洋酒。甚至在滑过长长的滑雪赛道后都要举杯喝一口,真是不失情趣的杀手,很遗憾这个地方没有关于酒瓶logo的特写,不然我一定会仔细看看那是什么酒。他高效的成功解决了之前的每一个绊脚石,但是他没想到最后居然会被Zero推下山崖。果然是带着浓厚黑色幽默的一部电影。
貌似在M. Gustave逃狱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肖申克的救赎被黑的影子嘿嘿,不过他的善良又一次在越狱的时候拯救了他,受他一饭之恩的大块头囚犯也不禁会为他扫清突发的致命小状况。所以我不得不说,人的善良真的会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回报的,虽然这不代表好人就一定活得长。最让我觉得想跳起来揪住M. Gustave揍一顿的场景是,当他成功站在监狱外面的时候,他根本没弄清他的情况,逃跑才是首要任务啊!还在那里喋喋不休的和zero说着一些无关痛痒的话,虽然这段也很感人,原来zero是个战争孤儿。可是这绝对没有让我减轻想打一巴掌M. Gustave的冲动。同样的一幕也是发生在他被zero从悬崖上救起后,一群士兵已经近在咫尺,他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用掉了一分钟去默哀,真的是个感性的细节控疯子啊。所以这也解释了他后来在火车上被士兵打死的原因,他就是这样一个不知道危险有多靠近自己的无厘头的lobby man 。在经历了这一切关乎生死的逃亡时间后,他俩无理由不变得生死与共。
而且同样善良的zero最后收获了自己的幸福,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虽然这个快乐持续的不长,不,是相当短暂。就像我们古话里说的那样,人间正道是沧桑,胎记女最后没有陪他走到白头偕老。除此之外,这部片子还让人对战争引发了深刻的反思,每次战争都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伤害,不仅是身体,更在精神上造成了不可愈合的伤害。
作为设计师的我由于职业原因会对电影的颜色构图镜头感很在意,韦斯·安德森的电影让我看到了他在电影里的一些执拗,对,关于颜色和构图的某种细节控。不得不说在粉红色的色调里故事的一切似乎发生的都很梦幻。尽管这不是一个关于公主和王子之间的爱情故事,但是依然在粉红色的氛围里让人看得乐此不疲。为数不多的几个带有蓝色调调的场景里,那个开场的古老的阿拉伯浴池以及后来胎记姑娘做出的类似马卡龙似的蛋糕和换装成蛋糕店员工的zero和M. Gustave身上那身简单的浅蓝色制服无一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画面的转换方式很古老但是充满了形式主义美感,像一首曲子向我们娓娓道来,不急不缓。一切似乎都那么恰到好处。我知道电影中一定还隐藏了许多深刻的涵义是我没有读懂的,就像每个画家都会在画作的某个角落留下只有自己才知道的记号一样。许多隐含的“标记”被散落在各个画面的角落,不关乎故事情节,只是一种细节控,或是一种那时的心态吧。
-
石榴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11 18: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