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人说吃之鱼
春节时候,和公司路哥一桌,二两酒下肚,路哥开始豪侃,眉飞色舞的说起家乡春节菜肴的做法,说到某道菜品的时候更是加上动作比划,俨然亲临厨房一般,末了,他酒意微醺的拍着隆起的肚子不无骄傲的说:我是一个吃货!
或许是从《舌尖上的中国》开始,或许更早一些,“吃货”成为可以炫耀的词汇,能够达到吃货级别的人通常品过大江南北的各种美食,还能够说出其中的美妙所在,在真正的吃货面前,千万不要说你知道中国的几大菜系,就像不要在深谙茶道的方家面前谈论茶叶的口感一样,那只会降低自己在对方心中的逼格。
我不是吃货,远未达到那个级别,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喜欢吃,对食物有一丁点的品鉴能力的未入格爱好者。因此,只能谈谈自己吃到为数不多的自认为的美食,先说说鱼。
有人说擅长钓鱼的人未必爱吃鱼,我没考究过,本身对钓鱼谈不上爱好,对吃鱼反到有些喜欢。早些年在老家农村,干旱少雨,吃鱼是件奢侈的事,通常都在重大节气的时候才能够吃到,鱼的品种也无外乎最入门级别的鲤鱼,还是人工饲养的,个头大,杀一条,切几大块,红辣椒,川花椒,姜,蒜入料,佐以老家独特的腌酸菜,一大锅用柴火煮就,趁热上桌,在寒冷的腊月,足以填满晚归游子的乡愁。味酸辣麻,近川味却不是川味,是家乡特有的味道。
或许是现在物质条件有了很大 的改善,或许是人的心境有了变化,总之,那鲜美的味道再没品出来。
读书的时候,总觉得隔壁学校的东西好吃,有次去新校区,十来个人围在学校外面的大排档吃鱼,说是乌江片片鱼,滚烫沸腾的汤里放入刚刚杀好片过的鱼,锅下的煤气火焰发出呼呼的响声,沸腾片刻即食,鱼片极嫩,鲜味没有被滚汤烫走,再在蘸水里滚一下,入口,甚至不用怎么咀嚼。因为路远,只在那里吃过一次,同样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民族学院附近的宾川海稍鱼和财经大学的罗非鱼。海稍鱼有酸味和清汤,我喜酸味,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它的蘸水,极其讲究,在碗里放入辣椒面、花椒面、蒜泥、芝麻用滚油淋,淋完就上桌,上桌的时候碗里面的油还在沸腾,香气扑鼻,这时再放入其他调味料然后加上高汤。鱼入口,酸、辣、麻加上鲜嫩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罗非鱼便宜,花很少的钱就可以饱餐一顿,成为穷学生时代款待朋友的首选,鱼都不大,最好现吃现杀,否则味道大打折扣,偏罗非鱼打捞起来以后很难存活,所以吃罗非鱼容易,但吃到新鲜的罗非鱼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昆明还有一种制作罗非鱼的办法很赞,烤,罗非鱼首先用小米椒、蒜、姜、料酒等调料腌制,烤时在鱼上覆上香草,用烤夹夹住炭火烤,上桌时取开烤焦的香草,鱼和鱼腹里的作料冒着热气,混合着鲜香扑鼻而来,食之,鲜、辣。
某次出差四川,绵阳城边渔庄,点紫鲢鱼,个头比泥鳅大些,一大盘,混在满是辣椒的底料里,底料不多,还没将鱼没完,却入味,川菜的麻辣鱼的嫩滑等到了完美的统一,尤喜鱼头,个小却鲜美。
在贵州,或许是吃过的地方还不够多,一直没有吃到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鱼,倒是在看别人做了几次红烧鱼后慢慢的学会了这道菜的做法。直到有次出差贵阳,从贵阳回来,一行五人,一路聊天,不觉天色已晚,饥肠辘辘,师傅带我们到关兴公路的醉仙楼,点了从北盘江里打捞上来的河鱼,清汤,现杀,河鱼不大,每条一斤左右,整条入锅煮,汤料极为讲究,老板还在其中加入了当地有名的顶坛花椒,不多,恰好刺激充满期待的味蕾,不知不觉,一餐下来,每个人竟差不多吃了近两斤鱼,回来后,我在微博上写:“关兴公路旁的醉仙楼,全竹子装修,独具风格,他家的打邦河鱼足以甩贞丰大多数鱼餐馆好几条慧兴高速。”后来,竟有博友看到微博后亲去品尝回来。
有了女儿以后,学会了做简单的鱼头汤,鱼头剖开,去喉间牙,加清水,少许姜片,少许盐,控制火候,起锅前加几段葱白。每次看到女儿就着鱼头汤泡饭大快朵颐,心中那种温暖和满足感是难于名状的。或许,这不是做的最好的鱼头汤,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碗传递爱的汤
关于鱼,做法和吃法数不胜数,煮、蒸、炸、红烧……很难尝遍各地特色。但,喜鱼之人,有时候在湖边等待一天,终获二两一条,白水煮就,也足以慰藉一个空荡荡的胃。
或许是从《舌尖上的中国》开始,或许更早一些,“吃货”成为可以炫耀的词汇,能够达到吃货级别的人通常品过大江南北的各种美食,还能够说出其中的美妙所在,在真正的吃货面前,千万不要说你知道中国的几大菜系,就像不要在深谙茶道的方家面前谈论茶叶的口感一样,那只会降低自己在对方心中的逼格。
我不是吃货,远未达到那个级别,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喜欢吃,对食物有一丁点的品鉴能力的未入格爱好者。因此,只能谈谈自己吃到为数不多的自认为的美食,先说说鱼。
有人说擅长钓鱼的人未必爱吃鱼,我没考究过,本身对钓鱼谈不上爱好,对吃鱼反到有些喜欢。早些年在老家农村,干旱少雨,吃鱼是件奢侈的事,通常都在重大节气的时候才能够吃到,鱼的品种也无外乎最入门级别的鲤鱼,还是人工饲养的,个头大,杀一条,切几大块,红辣椒,川花椒,姜,蒜入料,佐以老家独特的腌酸菜,一大锅用柴火煮就,趁热上桌,在寒冷的腊月,足以填满晚归游子的乡愁。味酸辣麻,近川味却不是川味,是家乡特有的味道。
或许是现在物质条件有了很大 的改善,或许是人的心境有了变化,总之,那鲜美的味道再没品出来。
读书的时候,总觉得隔壁学校的东西好吃,有次去新校区,十来个人围在学校外面的大排档吃鱼,说是乌江片片鱼,滚烫沸腾的汤里放入刚刚杀好片过的鱼,锅下的煤气火焰发出呼呼的响声,沸腾片刻即食,鱼片极嫩,鲜味没有被滚汤烫走,再在蘸水里滚一下,入口,甚至不用怎么咀嚼。因为路远,只在那里吃过一次,同样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民族学院附近的宾川海稍鱼和财经大学的罗非鱼。海稍鱼有酸味和清汤,我喜酸味,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它的蘸水,极其讲究,在碗里放入辣椒面、花椒面、蒜泥、芝麻用滚油淋,淋完就上桌,上桌的时候碗里面的油还在沸腾,香气扑鼻,这时再放入其他调味料然后加上高汤。鱼入口,酸、辣、麻加上鲜嫩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罗非鱼便宜,花很少的钱就可以饱餐一顿,成为穷学生时代款待朋友的首选,鱼都不大,最好现吃现杀,否则味道大打折扣,偏罗非鱼打捞起来以后很难存活,所以吃罗非鱼容易,但吃到新鲜的罗非鱼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昆明还有一种制作罗非鱼的办法很赞,烤,罗非鱼首先用小米椒、蒜、姜、料酒等调料腌制,烤时在鱼上覆上香草,用烤夹夹住炭火烤,上桌时取开烤焦的香草,鱼和鱼腹里的作料冒着热气,混合着鲜香扑鼻而来,食之,鲜、辣。
某次出差四川,绵阳城边渔庄,点紫鲢鱼,个头比泥鳅大些,一大盘,混在满是辣椒的底料里,底料不多,还没将鱼没完,却入味,川菜的麻辣鱼的嫩滑等到了完美的统一,尤喜鱼头,个小却鲜美。
在贵州,或许是吃过的地方还不够多,一直没有吃到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鱼,倒是在看别人做了几次红烧鱼后慢慢的学会了这道菜的做法。直到有次出差贵阳,从贵阳回来,一行五人,一路聊天,不觉天色已晚,饥肠辘辘,师傅带我们到关兴公路的醉仙楼,点了从北盘江里打捞上来的河鱼,清汤,现杀,河鱼不大,每条一斤左右,整条入锅煮,汤料极为讲究,老板还在其中加入了当地有名的顶坛花椒,不多,恰好刺激充满期待的味蕾,不知不觉,一餐下来,每个人竟差不多吃了近两斤鱼,回来后,我在微博上写:“关兴公路旁的醉仙楼,全竹子装修,独具风格,他家的打邦河鱼足以甩贞丰大多数鱼餐馆好几条慧兴高速。”后来,竟有博友看到微博后亲去品尝回来。
有了女儿以后,学会了做简单的鱼头汤,鱼头剖开,去喉间牙,加清水,少许姜片,少许盐,控制火候,起锅前加几段葱白。每次看到女儿就着鱼头汤泡饭大快朵颐,心中那种温暖和满足感是难于名状的。或许,这不是做的最好的鱼头汤,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碗传递爱的汤
关于鱼,做法和吃法数不胜数,煮、蒸、炸、红烧……很难尝遍各地特色。但,喜鱼之人,有时候在湖边等待一天,终获二两一条,白水煮就,也足以慰藉一个空荡荡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