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银圆
墨西哥银圆 墨西哥银圆又叫做“墨银”或“鹰洋”,后讹为“英洋”。是墨西哥独立为共和国以后于1823-24年铸造。币面为墨西哥国徽,一只鹰嘴中叼着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币径、重量均与本洋相同,银色为90.18%。墨西哥银圆于1854年初入中国,先是在广州使用,其后流行各地,代替“本洋”成为主要通货。直到1905年,墨西哥改用金本位制,鹰洋来源断绝。
----------------------------------------------------------------------
墨西哥银元,俗称鹰洋。是世界金融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货币。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这种外国货币逐渐成为我国华东、华南地区使用最广、最受欢迎、最有势力、流通量最大的银币,风行数十年不衰。对我国货币制度影响深远。鹰洋是著名的西班牙“PESO"(比索)的继承者。
十六世纪四十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先后在秘鲁(今玻利维亚)的波托西和墨西哥的萨卡特拉斯等地发现大银矿,此后三、四百年,巨额美洲白银源源涌出,对全世界的经济、社会变革产生深刻影响。按照欧洲传统,西班牙人在本土和美洲殖民地铸造“8里亚尔”的大银币(PESO),以供贸易之用。里亚尔(REAL)是西班牙货币单位,重3克多,合中国库平九分。1732年,墨西哥城的总督造币厂用机器开铸,遂为PESO的主要产地。作为美洲白银的重要载体,PESO被欧美商人带到世界各地,十七、十八世纪是“从印度、南洋直到阿非利加诸港所有的贸易场所内流通着的货币”。十九世纪中叶以前更在美国、印度和中国东南沿海广泛流通、势力强大。美元标记“$”便来自PESO银币背面卷轴绕着的双柱。今天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和菲律宾仍沿用PESO为货币单位的名称。
1821年墨西哥独立,西班牙PESO停铸。1823年开铸墨西哥PESO,形制完全继承前者,重8个里亚尔(合中国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0.90。图案则改变,正面镌墨西哥国徽,为一只鹰两翅奋张,作侧视状,口衔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上端镌字,意为墨西哥民主共和国,下为橡叶之圈。背面镌一“自由之帽”,帽周围是呈放射状的三十二道阳光。下端示币值、造币厂标记、发行年份。流入我国后,因鹰徽图案被称为鹰洋。
鹰洋所含银质精纯,成色重量准确。不久便取代西班牙PESO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地位。1870年左右势力极盛时,大量流通在南美、北美、西印度、太平洋各海岛、日本、南洋、朝鲜、安南、印度、香港、中国东南沿海等地。1903年墨西哥准备采用金本位,鹰洋停铸。其铸造额总计超过十一亿元,大概八成以上出口。
鹰洋进入中国之际,正值我国货币制度发生重大变动,它适应了这种需要,不久获得成功。
明朝中叶迄清朝,在商品经济发展和美洲、日本白银大量输入的双重推动下,银两制度趋于成熟,与铜钱一起,形成一种银钱平行本位的币制。银两是非标准化的货币。民间所用白银成色不一,自很低到所谓十足,随时折合计算。重量单位(平)更是因地而异,全国有一百数十种,同为一两,相差可以达到百分之十几。虽然各地也有自己的宝银(元宝),每种宝银成色和重量的标准一定,类似铸币。但只在当地有效,到外地则须适应不同的标准,改铸使用。甚至同一地方会有数种宝银,成色重量标准不一。
十八世纪中叶以降,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要求在更大范围内、更频繁地使用货币,银两制度愈发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银两的非标准化特点决定了使用时兑换成本的高昂和“平”“色”称量检验的复杂。其“用之于市肆,则耗损颇多,有加耗,有贴费,有减水,有折色,有库平、湘平之异,酒平、规平之殊,畸轻畸重,但凭市侩把持垄断,隐受其亏。”跨地区贸易中的兑换损失尤其惊人,有人估计银子每经一次兑换仅“平”上面的亏折至少有百分之零点五。“客行责千金,驰万里,稍不留神核记,南北往返,数月后,囊中物无事而坐耗其半矣。”因此,突破银两制度的藩篱,引入标准化的、地域色彩淡化的银币势在必行。
在这种情况下,外国银元(洋钱)趁虚而入。明代以来随贸易流入的洋钱长期被视作银两,十八世纪后期,因机器铸造的外国银元重量、成色能够标准化,使用时不象银两那样须“较银色之高低”、“称分两之轻重”,且式样精美,适应了当时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计枚核值”,凭个数流通,成为异于银两的另一种白银货币,日渐流行。鹰洋之前最流行的洋钱是西班牙PESO中的加罗拉四世币(本洋、佛头)。鸦片战争前已在两广、江浙、闽台、皖、赣建立了稳固的势力,因供不应求而有升水,流通时作价高于实价(实际含银量)。
五口通商后,银元这一新式货币日益受到欢迎,鹰洋也进入中国。但在十多年里非常缓慢地为人使用—而且只是折价使用。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已经停铸多年的本洋,以至对包括鹰洋在内的其它银元都持怀疑态度。“有时认其它银币皆系荒洋,拒绝接受,只能按分量计算。”在广州,当四十年代时,本洋往往超出鹰洋的兑价百分之十二,而重量和纯度鹰洋都稍胜。
虽然本洋在中国的升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加罗拉四世币源源流入,但其来源渐绝。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人们更大量囤积这种硬通货,使其日益稀少,价格愈高。本洋严重短缺的结果是鹰洋开始取而代之。1853年10月,两广总督叶名琛谕令在缴纳关税、盐课和国家税收的各种项目上,准许鹰洋和本洋按其含银量等价流通。这时本洋在上海仍然维持着特权,主要是因为钱庄庄主们的囤积和炒作。到1856年9月,钱庄主的力量达到了顶点,这种重7钱2分,比纯银锭的含银量少10%的银元却能买到重一两的纯银锭。非理性的价格终于动摇了人们对本洋的信念,“中国人的心理似乎醒悟过来,觉得此事太不合理,于是(加罗拉)银元像潮水一般地流到上海来掉换白银。”贸易的记算单位在1857年初由本洋改为上海规元。与此同时,鹰洋得到推广。1856年初,一部分外商试图改变通货,从使用本洋改为使用鹰洋这一努力流产。11月,上海道台用官方的力量推行鹰洋,成立三家钱店收兑墨西哥银元。又令各布店向农民兑出墨西哥银元。鹰洋终于“攻克”上海,到1857年“西班牙银元已经完全不受欢迎,更受喜欢的是墨西哥银元”。同年,在福州,道台拒绝接受以墨西哥银元缴税,因而美国领事准许美国船只得不凭海关火印结关。迫使道台同意按百分之二的折扣以墨西哥银元缴税。
从此,鹰洋在华东、华南地区被广泛接受。香港殖民地总督卡利斯.鲁宾逊1863年谈到,鹰洋不仅是香港唯一的法偿货币,也在中国广泛流通。它们当时既在广州也在上海大量通行,而且“在中国中部的产丝区付款,必须用没有磨损的墨西哥银元,它有很高的升水”。
-----------------------------------------------------------------------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迄清末是墨西哥银元在中国的“黄金时代”。
鹰洋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顶点。“沿江、沿海各省大率行用洋银,历有年所,官吏商民,习以为便”。而“通用之洋钱大半皆系墨西哥国所铸”。“外洋墨西哥小国银元乃充斥于中国,初行沿海省分,近且流及内地”。具体地说,鹰洋的大本营是上海,它在这里几乎是主币。苏南、浙江、安徽、江西、两广、福建、台湾是它的主要势力范围,在这些地区,它的流通量超过银两。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地区的增加,它在长江上、中游的汉口、宜昌、沙市、重庆、长沙等地,北方的天津、牛庄、营口、大连甚至黑河等商埠都有流通。在华东、华南的许多都市,鹰洋一度成为标准通货,早期的兑换券多规定以鹰洋兑现,尤其是上海一带,银元券照例是要兑鹰洋的。
输入中国的鹰洋没有具体统计,但数量巨大。1899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提到,“中国行用洋元以墨西哥所铸鹰洋为最多,……前经饰查上海进口之数,每年不下千余万元”。据彭信威先生估计,“鹰洋的输出额,在铸造总额中大概要占八成以上,约九亿六千万元。流入中国的总不下于三亿元。”这个“三亿元”是什么概念呢?清朝末年全中国的货币总量折合银元不到二十一亿元,它占到近1/5。全国银两总额大约2.5亿两(合3.47亿元)左右,与鹰洋数量相当。
墨西哥银元在流通时始终保持一定的升水,市价根据供求关系在实际含银量之上波动。以金融中心上海的行情为例,鹰洋实际含银量合上海两(即九八规元,一种虚拟的银两单位。酒平,成色0.91666) 7钱1分3厘。1865年后的鹰洋洋厘(折合九八规元的市价)都有记载,仅1866、1867出现过0.715两的低价,此后每年低点多在0.72两(升水0.9%、之上.每年高点多超过0.75两(升水5.19 %)。在1872、1876、1911、1912几年还有8钱(升水12.2%)以上的高价。影响洋厘的因素既有季节性的农产品收购和进出口贸易,也有国内外政治经济情势的变化,致使洋厘每年总有几次较大的波动。
因洋厘的波动,上海金融界出现了一种类似于今天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行为,即针对鹰洋的买空卖空,俗名吊盘空盘。这可能是世界金融史上最早的货币期货。多空双方以洋厘涨跌为赌注,到期结算,输家照差价付钱。“彼此皆不过如大赌一场耳”。“其间卜市面之迟速而作多头空头者,赢则半日之间可成巨富,输则一宿之久,可以立贫。若赢者固自得计,而输者竟有荡产倾家至于自尽者。此其弊在银圆来自外洋,止凭市面存积之多少,为价值之低昂,故贪夫侩得以垄断而左右望也”。有些富商大贾更藉此互相勾结,做庄炒作,“买空”的同时“大收其洋,使市上存之者少,而价乃翔贵”。做多赚一回钱之后,忽然反手做空,“及(洋厘)贵至于极,而一旦出其所藏,市价忽然平跌矣。此时,料洋钱之长而多买洋者,大受累焉”。这样卖空又赚一回钱。1881年江苏巡抚、1887及1889年上海县、1897年上海道都曾明令禁止这种“空盘之弊”,但无济于事。
----------------------------------------------------------------------
墨西哥银元,俗称鹰洋。是世界金融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货币。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这种外国货币逐渐成为我国华东、华南地区使用最广、最受欢迎、最有势力、流通量最大的银币,风行数十年不衰。对我国货币制度影响深远。鹰洋是著名的西班牙“PESO"(比索)的继承者。
十六世纪四十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先后在秘鲁(今玻利维亚)的波托西和墨西哥的萨卡特拉斯等地发现大银矿,此后三、四百年,巨额美洲白银源源涌出,对全世界的经济、社会变革产生深刻影响。按照欧洲传统,西班牙人在本土和美洲殖民地铸造“8里亚尔”的大银币(PESO),以供贸易之用。里亚尔(REAL)是西班牙货币单位,重3克多,合中国库平九分。1732年,墨西哥城的总督造币厂用机器开铸,遂为PESO的主要产地。作为美洲白银的重要载体,PESO被欧美商人带到世界各地,十七、十八世纪是“从印度、南洋直到阿非利加诸港所有的贸易场所内流通着的货币”。十九世纪中叶以前更在美国、印度和中国东南沿海广泛流通、势力强大。美元标记“$”便来自PESO银币背面卷轴绕着的双柱。今天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和菲律宾仍沿用PESO为货币单位的名称。
1821年墨西哥独立,西班牙PESO停铸。1823年开铸墨西哥PESO,形制完全继承前者,重8个里亚尔(合中国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0.90。图案则改变,正面镌墨西哥国徽,为一只鹰两翅奋张,作侧视状,口衔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上端镌字,意为墨西哥民主共和国,下为橡叶之圈。背面镌一“自由之帽”,帽周围是呈放射状的三十二道阳光。下端示币值、造币厂标记、发行年份。流入我国后,因鹰徽图案被称为鹰洋。
鹰洋所含银质精纯,成色重量准确。不久便取代西班牙PESO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地位。1870年左右势力极盛时,大量流通在南美、北美、西印度、太平洋各海岛、日本、南洋、朝鲜、安南、印度、香港、中国东南沿海等地。1903年墨西哥准备采用金本位,鹰洋停铸。其铸造额总计超过十一亿元,大概八成以上出口。
鹰洋进入中国之际,正值我国货币制度发生重大变动,它适应了这种需要,不久获得成功。
明朝中叶迄清朝,在商品经济发展和美洲、日本白银大量输入的双重推动下,银两制度趋于成熟,与铜钱一起,形成一种银钱平行本位的币制。银两是非标准化的货币。民间所用白银成色不一,自很低到所谓十足,随时折合计算。重量单位(平)更是因地而异,全国有一百数十种,同为一两,相差可以达到百分之十几。虽然各地也有自己的宝银(元宝),每种宝银成色和重量的标准一定,类似铸币。但只在当地有效,到外地则须适应不同的标准,改铸使用。甚至同一地方会有数种宝银,成色重量标准不一。
十八世纪中叶以降,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要求在更大范围内、更频繁地使用货币,银两制度愈发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银两的非标准化特点决定了使用时兑换成本的高昂和“平”“色”称量检验的复杂。其“用之于市肆,则耗损颇多,有加耗,有贴费,有减水,有折色,有库平、湘平之异,酒平、规平之殊,畸轻畸重,但凭市侩把持垄断,隐受其亏。”跨地区贸易中的兑换损失尤其惊人,有人估计银子每经一次兑换仅“平”上面的亏折至少有百分之零点五。“客行责千金,驰万里,稍不留神核记,南北往返,数月后,囊中物无事而坐耗其半矣。”因此,突破银两制度的藩篱,引入标准化的、地域色彩淡化的银币势在必行。
在这种情况下,外国银元(洋钱)趁虚而入。明代以来随贸易流入的洋钱长期被视作银两,十八世纪后期,因机器铸造的外国银元重量、成色能够标准化,使用时不象银两那样须“较银色之高低”、“称分两之轻重”,且式样精美,适应了当时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计枚核值”,凭个数流通,成为异于银两的另一种白银货币,日渐流行。鹰洋之前最流行的洋钱是西班牙PESO中的加罗拉四世币(本洋、佛头)。鸦片战争前已在两广、江浙、闽台、皖、赣建立了稳固的势力,因供不应求而有升水,流通时作价高于实价(实际含银量)。
五口通商后,银元这一新式货币日益受到欢迎,鹰洋也进入中国。但在十多年里非常缓慢地为人使用—而且只是折价使用。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已经停铸多年的本洋,以至对包括鹰洋在内的其它银元都持怀疑态度。“有时认其它银币皆系荒洋,拒绝接受,只能按分量计算。”在广州,当四十年代时,本洋往往超出鹰洋的兑价百分之十二,而重量和纯度鹰洋都稍胜。
虽然本洋在中国的升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加罗拉四世币源源流入,但其来源渐绝。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人们更大量囤积这种硬通货,使其日益稀少,价格愈高。本洋严重短缺的结果是鹰洋开始取而代之。1853年10月,两广总督叶名琛谕令在缴纳关税、盐课和国家税收的各种项目上,准许鹰洋和本洋按其含银量等价流通。这时本洋在上海仍然维持着特权,主要是因为钱庄庄主们的囤积和炒作。到1856年9月,钱庄主的力量达到了顶点,这种重7钱2分,比纯银锭的含银量少10%的银元却能买到重一两的纯银锭。非理性的价格终于动摇了人们对本洋的信念,“中国人的心理似乎醒悟过来,觉得此事太不合理,于是(加罗拉)银元像潮水一般地流到上海来掉换白银。”贸易的记算单位在1857年初由本洋改为上海规元。与此同时,鹰洋得到推广。1856年初,一部分外商试图改变通货,从使用本洋改为使用鹰洋这一努力流产。11月,上海道台用官方的力量推行鹰洋,成立三家钱店收兑墨西哥银元。又令各布店向农民兑出墨西哥银元。鹰洋终于“攻克”上海,到1857年“西班牙银元已经完全不受欢迎,更受喜欢的是墨西哥银元”。同年,在福州,道台拒绝接受以墨西哥银元缴税,因而美国领事准许美国船只得不凭海关火印结关。迫使道台同意按百分之二的折扣以墨西哥银元缴税。
从此,鹰洋在华东、华南地区被广泛接受。香港殖民地总督卡利斯.鲁宾逊1863年谈到,鹰洋不仅是香港唯一的法偿货币,也在中国广泛流通。它们当时既在广州也在上海大量通行,而且“在中国中部的产丝区付款,必须用没有磨损的墨西哥银元,它有很高的升水”。
-----------------------------------------------------------------------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迄清末是墨西哥银元在中国的“黄金时代”。
鹰洋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顶点。“沿江、沿海各省大率行用洋银,历有年所,官吏商民,习以为便”。而“通用之洋钱大半皆系墨西哥国所铸”。“外洋墨西哥小国银元乃充斥于中国,初行沿海省分,近且流及内地”。具体地说,鹰洋的大本营是上海,它在这里几乎是主币。苏南、浙江、安徽、江西、两广、福建、台湾是它的主要势力范围,在这些地区,它的流通量超过银两。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地区的增加,它在长江上、中游的汉口、宜昌、沙市、重庆、长沙等地,北方的天津、牛庄、营口、大连甚至黑河等商埠都有流通。在华东、华南的许多都市,鹰洋一度成为标准通货,早期的兑换券多规定以鹰洋兑现,尤其是上海一带,银元券照例是要兑鹰洋的。
输入中国的鹰洋没有具体统计,但数量巨大。1899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提到,“中国行用洋元以墨西哥所铸鹰洋为最多,……前经饰查上海进口之数,每年不下千余万元”。据彭信威先生估计,“鹰洋的输出额,在铸造总额中大概要占八成以上,约九亿六千万元。流入中国的总不下于三亿元。”这个“三亿元”是什么概念呢?清朝末年全中国的货币总量折合银元不到二十一亿元,它占到近1/5。全国银两总额大约2.5亿两(合3.47亿元)左右,与鹰洋数量相当。
墨西哥银元在流通时始终保持一定的升水,市价根据供求关系在实际含银量之上波动。以金融中心上海的行情为例,鹰洋实际含银量合上海两(即九八规元,一种虚拟的银两单位。酒平,成色0.91666) 7钱1分3厘。1865年后的鹰洋洋厘(折合九八规元的市价)都有记载,仅1866、1867出现过0.715两的低价,此后每年低点多在0.72两(升水0.9%、之上.每年高点多超过0.75两(升水5.19 %)。在1872、1876、1911、1912几年还有8钱(升水12.2%)以上的高价。影响洋厘的因素既有季节性的农产品收购和进出口贸易,也有国内外政治经济情势的变化,致使洋厘每年总有几次较大的波动。
因洋厘的波动,上海金融界出现了一种类似于今天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行为,即针对鹰洋的买空卖空,俗名吊盘空盘。这可能是世界金融史上最早的货币期货。多空双方以洋厘涨跌为赌注,到期结算,输家照差价付钱。“彼此皆不过如大赌一场耳”。“其间卜市面之迟速而作多头空头者,赢则半日之间可成巨富,输则一宿之久,可以立贫。若赢者固自得计,而输者竟有荡产倾家至于自尽者。此其弊在银圆来自外洋,止凭市面存积之多少,为价值之低昂,故贪夫侩得以垄断而左右望也”。有些富商大贾更藉此互相勾结,做庄炒作,“买空”的同时“大收其洋,使市上存之者少,而价乃翔贵”。做多赚一回钱之后,忽然反手做空,“及(洋厘)贵至于极,而一旦出其所藏,市价忽然平跌矣。此时,料洋钱之长而多买洋者,大受累焉”。这样卖空又赚一回钱。1881年江苏巡抚、1887及1889年上海县、1897年上海道都曾明令禁止这种“空盘之弊”,但无济于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