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直到看到安娜卧轨自杀的那一刻我才对她怜悯、同情起来,多希望她能在自杀前一刻想清楚死并非她的唯一选择,而不是在火车撞上她的头、即将碾过她的背的时候才突然醒悟,那也不至于酿成她和他(伏伦斯基)的爱情悲剧。
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我没有过多的喜悦、也没有过多的悲伤、更没有一丁点的愤怒,总之心里很平静,没有太大的波澜。这或许跟我自己的人生阅历与文化底蕴有关吧,目前太浅薄的我还不能更深刻地去体会这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里面纠结的爱情、堕落的俄国贵族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这也许就是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的原因吧。
全文的故事以安娜与伏伦斯基、列文与结娣的爱情为主要线索,伴随着他们爱情的发展情节逐渐推进,在他们爱情的磨合中把故事推向高潮,最后以安娜自杀、伏伦斯基从军、列文找到自己的信仰获得幸福(当然还有结娣)结束。把一首用生命吟唱的爱情悲歌唱得哀转久绝,把一副旧世纪俄国贵族奢靡、堕落的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安娜与伏伦斯基的爱情
就像伏伦斯基自己说的——基于安娜作为一个有夫之妇的处境,他们的爱情有两个结局,要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要么只得以悲剧下场。但当时俄国贵族的社会风气以及安娜丈夫卡列宁对她抛夫弃子行为的态度,导致了他们俩的爱情注定会沦为悲剧。至于是何种悲剧,他应该至始至终都没有想到吧,要不然在安娜死后,他又怎会如此一蹶不振、一心去塞尔维亚寻死呢?
郎才女貌的伏伦斯基与安娜似乎是注定会在一起,第一次见面伏伦斯基便被安娜的美貌与优雅所折服,而安娜对他也是颇有好感,这就为接下来伏伦斯基抛弃结娣转而取悦她埋下了悲剧的种子。继而我们看到他义无反顾地跑到彼得堡去向安娜求爱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原本就暗生情愫的两人感情很快就迅速升温,超越了他们自身的全部感情,不论爱情、亲情还是友情。通过痛苦的纠结,内心的折磨,她终于下定决心跟随伏伦斯基离开彼得堡,抛弃那个连想起来就会令她万般嫌恶的虚伪、冷酷的丈夫卡列宁,以及那个她爱如生命的儿子谢辽查。她为伏伦斯基放弃了一切,而伏伦斯基也为他放弃了自己不可限量的光明前途。两人终于如愿以偿地在一起了。不过他们的爱情并得不到世俗的承认,他们超越了那种在贵族眼中有夫之妇背着丈夫和别人“玩玩”也无可厚非的界限,因为那在他们看来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玩腻了终究会回归家庭。安娜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就抛夫弃子的行为在他们眼中是十恶不赦的,无法让人接受的。
只要两人彼此心中有爱,又何必在乎世俗的眼光呢?这句轻描淡写的话即使在如此开放的今天我们看来要做到也并非易事,更何况在当时还很落后的俄国。的确,安娜和伏伦斯基起初是做到了,两人在国外也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可那是因为他们在国外没有遇到“世俗”的眼光,在那些人眼中他们跟一般情侣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他们能落得个自由快活。然而,当他们在远离亲人、朋友的国外呆腻了回到彼得堡时,他们才真正体会到被整个彼得堡上流社会拒绝的无奈与痛苦。他们仿佛达成一致协议一般,谁也不邀请安娜参加舞会、看歌剧、聚餐,就连去安娜家都觉得是一种耻辱。这些人中大部分是一些女人,甚至连曾经极力撮合他们俩的培特西伯爵夫人亦如此。这样的拒绝,与安娜无疑是一种身心的折磨,在彼得堡只待了两个礼拜就在伏伦斯基的陪同下匆匆去了乡下。当然,即使他们竭力排斥、拒绝安娜,但仍旧不影响伏伦斯基的社交,他也像以前那样乐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这也就为他们以后生活矛盾地升级埋下了隐患。(从这里也反应出了那个时代对女性的歧视和不公平。当然,我相信在现在,在俄国,仍旧存在这种对女性的歧视,甚至不仅在俄国,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应该存在这个问题吧,只是看孰多孰少罢了)。
在乡下生活的几个月无疑是他俩在一起最快乐的几个月,可是这样的快乐毕竟是短暂的,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到访伏伦斯基的朋友越来越少,由于忍受不了单调乏味的生活他们又搬回了城里。在伏伦斯基丰富的社交生活的映衬下安娜的被“禁锢”显得格外让她自己无法忍受。于是他们的矛盾越来越多,她整日胡思乱想,担心他爱上其他女人弃她而去,他觉得她整日诚惶诚恐日子没有办法过下去。俩人都把过错往对方身上推,她认为是他使她沦落到那个痛苦不堪的境地的,他认为他为她放弃了前途,是她阻碍了他的晋升。两人经常就因为这些事情埋怨、争吵,落得两败俱伤。可是对彼此坚定不移的爱并没有使生活中的总总不如意磨灭,反而使得他俩更加期待成为合法夫妻。因为他们一次次地跟卡列宁交涉,祈求他能答应她的离婚请求,她甚至连儿子都不争了。
虚伪、冷酷的卡列宁又岂能如此轻易地就还给她自由呢,在他心里他把自己的权利与名誉看得比他的爱情重一千一万倍,安娜的离开让他首先想到的也就是她让他丢了脸面,荣誉受损,他为难他、折磨他完全是为了报复她,报复他对她对他的不忠,与爱情无关。因此,她又怎能奢望他答应离婚呢?在她一心认为伏伦斯基不爱她打算另取别的女人时他的断然拒绝似乎切断了她的所有道路,她痛苦、她绝望、她看不到生的任何意思,最终她选择了死亡——一种在贵族眼里不体面的死法——卧轨自杀。她的死对伏伦斯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毕竟他是用生命在爱她,只可惜她却再也体会不到了。心灰意冷的他选择了去塞尔维亚做志愿军其实也无非只是想去寻死罢了,因为他不止一次对她说过——没有她,他就不能活。现在他真的彻底失去她了。
安娜把伏伦斯基和儿子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只要他们两个她拥有任何一个或许她的结局亦不会如此。在对伏伦斯基的爱产生怀疑后她一度认为自己一无所有了,情人、儿子没有一个在她身边,那时的她因为儿子的缘故或许也怀疑,甚至后悔过自己当初的选择——放弃一切只愿能同伏伦斯基一起。然而,怀疑、后悔早已无济于事,从他同伏伦斯基离开彼得堡那一刻起无情的卡列宁就已经把她从那个家驱逐了,即使他们俩一直保持着法律上的夫妻关系,那个家她自己也应该清楚,她不可能回得去了,这也就意味着儿子永远地离开她了。对于伏伦斯基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怀疑更是让她陷入痛苦的泥淖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了她走上自杀的道路。
伏伦斯基预料到他俩的爱情也许会有一个悲剧的结局,但是他可能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如此残忍的悲剧,在他得知安娜自杀的消息后他会后悔当初义无反顾的选择?会后悔没有完完全全地对安娜表达自己的爱意?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看到他痛苦得生不如死,一蹶不振,其实安娜的死对于他才是真正的残忍。
爱,本身没有错,错的只是爱的方式,安娜对伏伦斯基的爱太过沉重,沉重到不仅伏伦斯基难以承受,最后连她自己都无法承受。这样沉重的爱又怎能期待她开出最甜美的果实?
列文与结娣的爱
比起安娜和伏伦斯基轰轰烈烈的爱情,列文与结娣的就显得平淡多了,但太疯狂的爱情往往不会有太过美满的结局,相反平淡即真,这也许就是列文和结娣的爱情能够修成正果的缘故吧。
列文相较于伏伦斯基的乐观、果断是显得悲观、纠结的。这种悲观和纠结不仅表现在他的为人处世方面,还体现在他对结娣的爱。他不论在处理家务还是农业上总是抱着悲观、纠结的态度,对社会上的很多东西、很多人都饱含不满。他深爱结娣却由于害怕她的拒绝而久久不敢向她求婚。即便再“抱得美人归”以后他通常还是会因为一些小事怀疑结娣对她的爱,并为找不到人生的真正意义而时常迷茫、痛苦、甚至动过自杀的念头。但他亦有自己的长处,他的不善交际使得他总是避免参加过多的社交活动,这就多出了时间陪伴她。在他们因为一些小事(安娜和伏伦斯基也精彩因为无中生有的小事吵嘴)的时候他总是能在事后主动道歉,和妻子言归于好而没有隔阂(安娜和伏伦斯基虽然也能和好,但是会有隔阂,因为伏伦斯基的态度总是不忍让,反而是安娜经常主动道歉)。无论是在外劳作或是参加社交活动他总是把妻子放在心上,并且回家后总会主动跟分享当天的所见所闻。作为军人出身的伏伦斯基显然不如列文对待妻子的耐心和细心。
相较于安娜的勇敢,结娣显得要胆小一些,她没有勇气向安娜那样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在拒绝了列文的求婚,继而伏伦斯基抛弃她之后她大病一场。对于这些事情她能选择的仿佛就只有逆来顺受,完全没有自己主动去追求的决心和信心。但是,同样她也有安娜所没有的优点,作为人妻,虽然她也一度对丈夫产生过怀疑,但在丈夫解释清楚之后她选择的是信任。这一点安娜正好相反,一旦对伏伦斯基产生怀疑,这种疑虑便难以消除,总是不时的用这种怀疑折磨自己、折磨伏伦斯基。然而,我们都清楚,夫妻之间最重要的不就是信任,而最忌讳的不正是怀疑吗?结娣和列文的互相信任正是他们俩的爱情能细水长流的基础。
当然,比起安娜与伏伦斯基的悲剧爱情,列文与结娣的爱情能有一个圆满结局还因为他们俩在结合一起都是两个自由的个体,他们有权选择自己所爱的人,他们的结合光明正大,具有合法性,能够得到亲朋好友和社会的认同和祝福。而这一点是无论安娜和伏伦斯基怎么互相迁就、互相信任都不可能得到的。
俄国上流社会(贵族)的爱情观
一提到“上流社会”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奢侈”、“糜烂”、“纸醉金迷”等具有贬低意义的词语,我们在书本中所看到的欧洲上流社会的生活大多也都这样,这正如今天我们普通人看待富二代的生活一般(当然这里面肯定饱含了羡慕的成分)。的确,那时俄国上流社会也正是如此的。他们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舞会、话剧、歌剧……一网打尽。他们热衷于攀比谁的衣服更加时髦、谁的马车更加豪华;他们热衷于聚在一起道“东加长西家短”;在这些“他们”当中有不少男人还热衷于与各式各样的女人调情,有不少女人热衷于与被各式各样的男人挑逗。总之,他们社交活动几乎都是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图的只是有那么一群气味相投的人互相解乏,完全没有友谊这东西可言。
在这样的群体中,丈夫或是妻子出轨那是再正常不过的,只要当事人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妻子(或是丈夫)在场时多加注意收敛自己的行为便行了。这也是为什么当伏伦斯基刚开始追求安娜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其他贵族持的是支持并且赞扬的态度,因为他们能跟像安娜这样美丽优雅的女人走得近一些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当时的培特西伯爵夫人更是大力支持,不断地给他们俩创造机会。可是等到他们俩真的在一起时,所有人的态度都变了,他的母亲要他彻底离开她,她以前的“朋友”在公众场合指责她,把她看成一个不要脸的荡妇。更加让人唏嘘的是,就连培特西伯爵夫人也不加入了反对他们的阵营,声称只要安娜跟伏伦斯基没有取得合法的夫妻关系她就不再跟她来往。
而对他们说三道四的人,尤其的是女人,没有几个不比安娜更“安分”。培特西伯爵夫人与土施凯维奇长期保持着不正当的关系几乎是众人皆知的。李迪雅伯爵夫人更甚,不仅与不止一个圈中男人保持不正常关系,最后居然恬不知耻地向卡列宁大献殷勤。而这些竟都是数落安娜最为厉害的贵族人物。在他们眼里,安娜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抛夫弃子,抛弃家庭,越过了他们没有明文规定的规则——社交活动中的爱情终究是逢场作戏,玩腻了就该回归家庭。
可是他们又岂能知道,他们的逢场作戏又怎能同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相提并论,那简直是对他俩至死不渝的爱情的一种侮辱。他们又怎能理解那种为了一己私欲出卖肉体的“戏”又怎能同那种用生命去相爱的“爱”?他们又怎能配拥有最真挚、最感人的爱情?
作者把安娜与伏伦斯基的爱情和列文与结娣的爱情同时交替着向前推进,然而结局却是截然相反,似乎就是在告诉我们俄国当时腐败堕落的上流社会绝不容许违反他们的游戏规则,谁违反谁的下场都不会好看。我想或许作者也正是想借安娜与伏伦斯基的爱情悲剧来表达对上流社会的不满与批判吧。
2014年6月12日星期四
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我没有过多的喜悦、也没有过多的悲伤、更没有一丁点的愤怒,总之心里很平静,没有太大的波澜。这或许跟我自己的人生阅历与文化底蕴有关吧,目前太浅薄的我还不能更深刻地去体会这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里面纠结的爱情、堕落的俄国贵族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这也许就是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的原因吧。
全文的故事以安娜与伏伦斯基、列文与结娣的爱情为主要线索,伴随着他们爱情的发展情节逐渐推进,在他们爱情的磨合中把故事推向高潮,最后以安娜自杀、伏伦斯基从军、列文找到自己的信仰获得幸福(当然还有结娣)结束。把一首用生命吟唱的爱情悲歌唱得哀转久绝,把一副旧世纪俄国贵族奢靡、堕落的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安娜与伏伦斯基的爱情
就像伏伦斯基自己说的——基于安娜作为一个有夫之妇的处境,他们的爱情有两个结局,要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要么只得以悲剧下场。但当时俄国贵族的社会风气以及安娜丈夫卡列宁对她抛夫弃子行为的态度,导致了他们俩的爱情注定会沦为悲剧。至于是何种悲剧,他应该至始至终都没有想到吧,要不然在安娜死后,他又怎会如此一蹶不振、一心去塞尔维亚寻死呢?
郎才女貌的伏伦斯基与安娜似乎是注定会在一起,第一次见面伏伦斯基便被安娜的美貌与优雅所折服,而安娜对他也是颇有好感,这就为接下来伏伦斯基抛弃结娣转而取悦她埋下了悲剧的种子。继而我们看到他义无反顾地跑到彼得堡去向安娜求爱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原本就暗生情愫的两人感情很快就迅速升温,超越了他们自身的全部感情,不论爱情、亲情还是友情。通过痛苦的纠结,内心的折磨,她终于下定决心跟随伏伦斯基离开彼得堡,抛弃那个连想起来就会令她万般嫌恶的虚伪、冷酷的丈夫卡列宁,以及那个她爱如生命的儿子谢辽查。她为伏伦斯基放弃了一切,而伏伦斯基也为他放弃了自己不可限量的光明前途。两人终于如愿以偿地在一起了。不过他们的爱情并得不到世俗的承认,他们超越了那种在贵族眼中有夫之妇背着丈夫和别人“玩玩”也无可厚非的界限,因为那在他们看来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玩腻了终究会回归家庭。安娜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就抛夫弃子的行为在他们眼中是十恶不赦的,无法让人接受的。
只要两人彼此心中有爱,又何必在乎世俗的眼光呢?这句轻描淡写的话即使在如此开放的今天我们看来要做到也并非易事,更何况在当时还很落后的俄国。的确,安娜和伏伦斯基起初是做到了,两人在国外也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可那是因为他们在国外没有遇到“世俗”的眼光,在那些人眼中他们跟一般情侣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他们能落得个自由快活。然而,当他们在远离亲人、朋友的国外呆腻了回到彼得堡时,他们才真正体会到被整个彼得堡上流社会拒绝的无奈与痛苦。他们仿佛达成一致协议一般,谁也不邀请安娜参加舞会、看歌剧、聚餐,就连去安娜家都觉得是一种耻辱。这些人中大部分是一些女人,甚至连曾经极力撮合他们俩的培特西伯爵夫人亦如此。这样的拒绝,与安娜无疑是一种身心的折磨,在彼得堡只待了两个礼拜就在伏伦斯基的陪同下匆匆去了乡下。当然,即使他们竭力排斥、拒绝安娜,但仍旧不影响伏伦斯基的社交,他也像以前那样乐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这也就为他们以后生活矛盾地升级埋下了隐患。(从这里也反应出了那个时代对女性的歧视和不公平。当然,我相信在现在,在俄国,仍旧存在这种对女性的歧视,甚至不仅在俄国,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应该存在这个问题吧,只是看孰多孰少罢了)。
在乡下生活的几个月无疑是他俩在一起最快乐的几个月,可是这样的快乐毕竟是短暂的,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到访伏伦斯基的朋友越来越少,由于忍受不了单调乏味的生活他们又搬回了城里。在伏伦斯基丰富的社交生活的映衬下安娜的被“禁锢”显得格外让她自己无法忍受。于是他们的矛盾越来越多,她整日胡思乱想,担心他爱上其他女人弃她而去,他觉得她整日诚惶诚恐日子没有办法过下去。俩人都把过错往对方身上推,她认为是他使她沦落到那个痛苦不堪的境地的,他认为他为她放弃了前途,是她阻碍了他的晋升。两人经常就因为这些事情埋怨、争吵,落得两败俱伤。可是对彼此坚定不移的爱并没有使生活中的总总不如意磨灭,反而使得他俩更加期待成为合法夫妻。因为他们一次次地跟卡列宁交涉,祈求他能答应她的离婚请求,她甚至连儿子都不争了。
虚伪、冷酷的卡列宁又岂能如此轻易地就还给她自由呢,在他心里他把自己的权利与名誉看得比他的爱情重一千一万倍,安娜的离开让他首先想到的也就是她让他丢了脸面,荣誉受损,他为难他、折磨他完全是为了报复她,报复他对她对他的不忠,与爱情无关。因此,她又怎能奢望他答应离婚呢?在她一心认为伏伦斯基不爱她打算另取别的女人时他的断然拒绝似乎切断了她的所有道路,她痛苦、她绝望、她看不到生的任何意思,最终她选择了死亡——一种在贵族眼里不体面的死法——卧轨自杀。她的死对伏伦斯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毕竟他是用生命在爱她,只可惜她却再也体会不到了。心灰意冷的他选择了去塞尔维亚做志愿军其实也无非只是想去寻死罢了,因为他不止一次对她说过——没有她,他就不能活。现在他真的彻底失去她了。
安娜把伏伦斯基和儿子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只要他们两个她拥有任何一个或许她的结局亦不会如此。在对伏伦斯基的爱产生怀疑后她一度认为自己一无所有了,情人、儿子没有一个在她身边,那时的她因为儿子的缘故或许也怀疑,甚至后悔过自己当初的选择——放弃一切只愿能同伏伦斯基一起。然而,怀疑、后悔早已无济于事,从他同伏伦斯基离开彼得堡那一刻起无情的卡列宁就已经把她从那个家驱逐了,即使他们俩一直保持着法律上的夫妻关系,那个家她自己也应该清楚,她不可能回得去了,这也就意味着儿子永远地离开她了。对于伏伦斯基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怀疑更是让她陷入痛苦的泥淖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了她走上自杀的道路。
伏伦斯基预料到他俩的爱情也许会有一个悲剧的结局,但是他可能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如此残忍的悲剧,在他得知安娜自杀的消息后他会后悔当初义无反顾的选择?会后悔没有完完全全地对安娜表达自己的爱意?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看到他痛苦得生不如死,一蹶不振,其实安娜的死对于他才是真正的残忍。
爱,本身没有错,错的只是爱的方式,安娜对伏伦斯基的爱太过沉重,沉重到不仅伏伦斯基难以承受,最后连她自己都无法承受。这样沉重的爱又怎能期待她开出最甜美的果实?
列文与结娣的爱
比起安娜和伏伦斯基轰轰烈烈的爱情,列文与结娣的就显得平淡多了,但太疯狂的爱情往往不会有太过美满的结局,相反平淡即真,这也许就是列文和结娣的爱情能够修成正果的缘故吧。
列文相较于伏伦斯基的乐观、果断是显得悲观、纠结的。这种悲观和纠结不仅表现在他的为人处世方面,还体现在他对结娣的爱。他不论在处理家务还是农业上总是抱着悲观、纠结的态度,对社会上的很多东西、很多人都饱含不满。他深爱结娣却由于害怕她的拒绝而久久不敢向她求婚。即便再“抱得美人归”以后他通常还是会因为一些小事怀疑结娣对她的爱,并为找不到人生的真正意义而时常迷茫、痛苦、甚至动过自杀的念头。但他亦有自己的长处,他的不善交际使得他总是避免参加过多的社交活动,这就多出了时间陪伴她。在他们因为一些小事(安娜和伏伦斯基也精彩因为无中生有的小事吵嘴)的时候他总是能在事后主动道歉,和妻子言归于好而没有隔阂(安娜和伏伦斯基虽然也能和好,但是会有隔阂,因为伏伦斯基的态度总是不忍让,反而是安娜经常主动道歉)。无论是在外劳作或是参加社交活动他总是把妻子放在心上,并且回家后总会主动跟分享当天的所见所闻。作为军人出身的伏伦斯基显然不如列文对待妻子的耐心和细心。
相较于安娜的勇敢,结娣显得要胆小一些,她没有勇气向安娜那样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在拒绝了列文的求婚,继而伏伦斯基抛弃她之后她大病一场。对于这些事情她能选择的仿佛就只有逆来顺受,完全没有自己主动去追求的决心和信心。但是,同样她也有安娜所没有的优点,作为人妻,虽然她也一度对丈夫产生过怀疑,但在丈夫解释清楚之后她选择的是信任。这一点安娜正好相反,一旦对伏伦斯基产生怀疑,这种疑虑便难以消除,总是不时的用这种怀疑折磨自己、折磨伏伦斯基。然而,我们都清楚,夫妻之间最重要的不就是信任,而最忌讳的不正是怀疑吗?结娣和列文的互相信任正是他们俩的爱情能细水长流的基础。
当然,比起安娜与伏伦斯基的悲剧爱情,列文与结娣的爱情能有一个圆满结局还因为他们俩在结合一起都是两个自由的个体,他们有权选择自己所爱的人,他们的结合光明正大,具有合法性,能够得到亲朋好友和社会的认同和祝福。而这一点是无论安娜和伏伦斯基怎么互相迁就、互相信任都不可能得到的。
俄国上流社会(贵族)的爱情观
一提到“上流社会”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奢侈”、“糜烂”、“纸醉金迷”等具有贬低意义的词语,我们在书本中所看到的欧洲上流社会的生活大多也都这样,这正如今天我们普通人看待富二代的生活一般(当然这里面肯定饱含了羡慕的成分)。的确,那时俄国上流社会也正是如此的。他们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舞会、话剧、歌剧……一网打尽。他们热衷于攀比谁的衣服更加时髦、谁的马车更加豪华;他们热衷于聚在一起道“东加长西家短”;在这些“他们”当中有不少男人还热衷于与各式各样的女人调情,有不少女人热衷于与被各式各样的男人挑逗。总之,他们社交活动几乎都是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图的只是有那么一群气味相投的人互相解乏,完全没有友谊这东西可言。
在这样的群体中,丈夫或是妻子出轨那是再正常不过的,只要当事人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妻子(或是丈夫)在场时多加注意收敛自己的行为便行了。这也是为什么当伏伦斯基刚开始追求安娜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其他贵族持的是支持并且赞扬的态度,因为他们能跟像安娜这样美丽优雅的女人走得近一些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当时的培特西伯爵夫人更是大力支持,不断地给他们俩创造机会。可是等到他们俩真的在一起时,所有人的态度都变了,他的母亲要他彻底离开她,她以前的“朋友”在公众场合指责她,把她看成一个不要脸的荡妇。更加让人唏嘘的是,就连培特西伯爵夫人也不加入了反对他们的阵营,声称只要安娜跟伏伦斯基没有取得合法的夫妻关系她就不再跟她来往。
而对他们说三道四的人,尤其的是女人,没有几个不比安娜更“安分”。培特西伯爵夫人与土施凯维奇长期保持着不正当的关系几乎是众人皆知的。李迪雅伯爵夫人更甚,不仅与不止一个圈中男人保持不正常关系,最后居然恬不知耻地向卡列宁大献殷勤。而这些竟都是数落安娜最为厉害的贵族人物。在他们眼里,安娜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抛夫弃子,抛弃家庭,越过了他们没有明文规定的规则——社交活动中的爱情终究是逢场作戏,玩腻了就该回归家庭。
可是他们又岂能知道,他们的逢场作戏又怎能同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相提并论,那简直是对他俩至死不渝的爱情的一种侮辱。他们又怎能理解那种为了一己私欲出卖肉体的“戏”又怎能同那种用生命去相爱的“爱”?他们又怎能配拥有最真挚、最感人的爱情?
作者把安娜与伏伦斯基的爱情和列文与结娣的爱情同时交替着向前推进,然而结局却是截然相反,似乎就是在告诉我们俄国当时腐败堕落的上流社会绝不容许违反他们的游戏规则,谁违反谁的下场都不会好看。我想或许作者也正是想借安娜与伏伦斯基的爱情悲剧来表达对上流社会的不满与批判吧。
2014年6月12日星期四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