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书作的摘录
最近很迷短篇小说,考试前两周就看了一些,感觉很好。许多对我而言是好句子的,我都做了摘录,贴上来,算是共享、推荐。
《九故事》是好不容易在图书馆借到的一本书,塞林格的经典短篇小说集。塞氏的小说情节一点也不复杂,语言简练,纯乎口语,那种具体而微的细节描写最显塞氏风格。他喜欢在若无其事的闲谈中推动情节发展,在人物不经意的动作言语之中凸显人物个性,优点或者缺点。人物活脱跳荡,故事简单独特,语言凝练生动,于细微处表达人的困境、失落、绝望,或者希望,敏锐而独特。
这本集子中,我最喜欢的是《献给埃斯美——怀着爱和凄楚》《笑面人》,还有《逮香蕉鱼的日子》以及《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献给埃斯美》是第二次读了,对真善美的追求,读了依然感动并喜欢。
“一堵墙跟另一堵墙说了什么?”——“墙角见”——《献给埃斯美》
“亲爱的,生活是地狱。”“什么是地狱?因为不能爱而受苦,这就是地狱。”——同上
只要一个人真正有了睡意,那么他总有希望能重新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如初的人。——同上。
“我走出这扇门,我只活在我所有熟人的心里!”特迪说,“我会成为一片橘子皮。”——《特迪》
《枕边的辉煌——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苏童选的,是第二次借了,第一次只选看了几篇。印象都很深的有《威克菲尔德》《傻瓜金佩尔》《阿拉比》等,最喜欢的是莫泊桑的《羊脂球》、博尔赫斯的《第三者》张爱玲的《鸿鸾禧》以及福克纳的《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非常值得学习。
伤害人的感情很危险,倒不是伤口会裂的又长又宽——而是它那么快有长拢来。——霍桑《威克菲尔德》
对于二乔和四美,(新娘子)玉清是银幕上最后映出的雪白的‘完’字,而她们则是精彩的下期佳片预告。——张爱玲《红鸾禧》
《一生要读的60本书》这样的题目虽然有些排斥,但把经典的中外短篇集结到一起,还是省下不少功夫,而且还有许多珍贵的图片。像鲁迅的《在酒楼上》,普希金的《驿站长》、卡夫卡《判决》、海明威《杀人者》、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马尔克斯《巨翅老人》、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等等名家名篇,均有包括。
《福克纳短篇小说选》还没看完,四平八稳的,大家风范,要慢慢看。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我们都颇有微词。语言粗糙,故事老套,思想缺钙,品质低劣......翻翻那些杂志就知道,我们的作家们都喜欢执着于世俗生活,并美其名曰“写实”,写实并不等于copy生活,在“写实”的小圈子里左顾右盼,自我意淫,始终是突不了围的,“从现实中来,到灵魂中去”无疑是一句貌似体面的空话,流于表面的东西,往往是不堪入目的。就连莫言也承认:中国某些当代作家缺乏职业精神,还不如看港台作品。不过,还是借来《2008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看了一点,也有一些不错的。像李进祥的《撏脸》,迟子建的《一坛猪油》,迪安《圆寂》(不过,迪安这篇稍嫌做作,某些地方略微稚嫩)。还有在《人民文学》第四期上看到的叶弥的《桃花渡》,构思和语言都不错,清新干净,舒缓从容张弛有度。
另外两个短篇集子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和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是正在看的,两个小说在构思布局上有相似之处,不过《米格尔街》更简洁轻松,《小城畸人》更深沉低缓,有异曲同工之妙。
起初,世界年轻的时候,有许许多多思想,但是没有真理这东西。人自己创造真理,而每一个真理都是许多模糊思想的混合物。全世界到处是真理,而真理统统是美丽的。——安德森《小城畸人》
一个人一旦为自己掌握一个真理,称之为他的真理,并且努力依次真理过他的生活时,他便变成畸人,他拥抱的真理便变成了虚妄。——同上
另外还有一些小长篇,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以及杜拉斯的《情人》。
《时时刻刻》99年获普利策文学奖,是真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的作品,它洞烛幽微,将死亡,孤独,绝望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诉诸笔端,很稳很准,电影也拍得很棒,得了许多奖。
写死亡的:人在死时会感到极度舒服,极度自由,就这么离开而已。她觉得死亡蕴含着一种可怕的美,仿佛清晨的冰原和沙漠一般。
写恐惧:这么多的时间你怎么打发呢?刚过了一小时,另外一小时又来了。时间像一朵巨大的花朵的嘴,渐渐向我逼近。
这样的文字还很多,作家揣摩人物的内心很有一套,而这种文字的连续的出现并不显得突兀和拖沓,巧妙的构思应该功不可没。
第二次看杜拉斯的《情人》依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它依然是孤独,绝望,但不像《时时刻刻》那么压抑,它甚至故意隐藏内心,故意显出一种做张做致的情调,蛮横无理,底气相当的足。杜拉斯站在一个独特的高度絮叨她的故事,时而像局外人一样来打量她的人物,时而又把自己融入其中大肆抒情,但不用多久又抽身离开,小说里充斥着一种轻盈而又迷惑的气息,细致,琐碎,举重若轻。
这是一个厉害的女人。
那些经典的句子就不胜枚举了,略记两笔。
我们又到公寓去了。我们是情人。我们不能停止不爱。——《情人》P76
这少女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好像这次轮到她纵身投到海里自杀,后来,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间无法断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见过的爱情去爱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像水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情人》P136
当然,也依然借了两本诗集,一本《夸西莫多抒情诗选》,一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诗歌选》。《夸》是好不容易找到的,吕六同译,感觉译得并不好,过于中规中矩,没有网上看的电子版译的好,钱鸿嘉版本的:
我们的心太苍老无以去想一个孩子/并非全然因为生活充满敌意/而是我们对生活撒了谎/被困在命数不定的监牢。
在你身上我投入自己/教堂里的/冷静沉在心中/天使赤裸的脚步/想起/在那里/在黑暗中。
《诺》看了,虽是大家,但对于个人而言,并不一定对所有的诗都有共鸣,倒是喜欢上了帕斯,尤其是短诗。
他要唱歌/为了忘却/真正生活的虚伪/为了记住/虚伪生活的真实。——帕斯《诗人的墓志铭》
镜子的守夜/月亮陪伴它/反影上的反影/蜘蛛编织其阴谋//几乎未眨一眼/思想在戒备/既无幽灵也无概念/我的死亡是一个哨兵//没有活着,也没死去/醒着,我醒在/一只眼睛的沙漠中。——帕斯《失眠者》
还有一个记录:
好的短篇小说应该是一棵榕树。——何大草写作课
《九故事》是好不容易在图书馆借到的一本书,塞林格的经典短篇小说集。塞氏的小说情节一点也不复杂,语言简练,纯乎口语,那种具体而微的细节描写最显塞氏风格。他喜欢在若无其事的闲谈中推动情节发展,在人物不经意的动作言语之中凸显人物个性,优点或者缺点。人物活脱跳荡,故事简单独特,语言凝练生动,于细微处表达人的困境、失落、绝望,或者希望,敏锐而独特。
这本集子中,我最喜欢的是《献给埃斯美——怀着爱和凄楚》《笑面人》,还有《逮香蕉鱼的日子》以及《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献给埃斯美》是第二次读了,对真善美的追求,读了依然感动并喜欢。
“一堵墙跟另一堵墙说了什么?”——“墙角见”——《献给埃斯美》
“亲爱的,生活是地狱。”“什么是地狱?因为不能爱而受苦,这就是地狱。”——同上
只要一个人真正有了睡意,那么他总有希望能重新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如初的人。——同上。
“我走出这扇门,我只活在我所有熟人的心里!”特迪说,“我会成为一片橘子皮。”——《特迪》
《枕边的辉煌——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苏童选的,是第二次借了,第一次只选看了几篇。印象都很深的有《威克菲尔德》《傻瓜金佩尔》《阿拉比》等,最喜欢的是莫泊桑的《羊脂球》、博尔赫斯的《第三者》张爱玲的《鸿鸾禧》以及福克纳的《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非常值得学习。
伤害人的感情很危险,倒不是伤口会裂的又长又宽——而是它那么快有长拢来。——霍桑《威克菲尔德》
对于二乔和四美,(新娘子)玉清是银幕上最后映出的雪白的‘完’字,而她们则是精彩的下期佳片预告。——张爱玲《红鸾禧》
《一生要读的60本书》这样的题目虽然有些排斥,但把经典的中外短篇集结到一起,还是省下不少功夫,而且还有许多珍贵的图片。像鲁迅的《在酒楼上》,普希金的《驿站长》、卡夫卡《判决》、海明威《杀人者》、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马尔克斯《巨翅老人》、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等等名家名篇,均有包括。
《福克纳短篇小说选》还没看完,四平八稳的,大家风范,要慢慢看。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我们都颇有微词。语言粗糙,故事老套,思想缺钙,品质低劣......翻翻那些杂志就知道,我们的作家们都喜欢执着于世俗生活,并美其名曰“写实”,写实并不等于copy生活,在“写实”的小圈子里左顾右盼,自我意淫,始终是突不了围的,“从现实中来,到灵魂中去”无疑是一句貌似体面的空话,流于表面的东西,往往是不堪入目的。就连莫言也承认:中国某些当代作家缺乏职业精神,还不如看港台作品。不过,还是借来《2008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看了一点,也有一些不错的。像李进祥的《撏脸》,迟子建的《一坛猪油》,迪安《圆寂》(不过,迪安这篇稍嫌做作,某些地方略微稚嫩)。还有在《人民文学》第四期上看到的叶弥的《桃花渡》,构思和语言都不错,清新干净,舒缓从容张弛有度。
另外两个短篇集子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和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是正在看的,两个小说在构思布局上有相似之处,不过《米格尔街》更简洁轻松,《小城畸人》更深沉低缓,有异曲同工之妙。
起初,世界年轻的时候,有许许多多思想,但是没有真理这东西。人自己创造真理,而每一个真理都是许多模糊思想的混合物。全世界到处是真理,而真理统统是美丽的。——安德森《小城畸人》
一个人一旦为自己掌握一个真理,称之为他的真理,并且努力依次真理过他的生活时,他便变成畸人,他拥抱的真理便变成了虚妄。——同上
另外还有一些小长篇,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以及杜拉斯的《情人》。
《时时刻刻》99年获普利策文学奖,是真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的作品,它洞烛幽微,将死亡,孤独,绝望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诉诸笔端,很稳很准,电影也拍得很棒,得了许多奖。
写死亡的:人在死时会感到极度舒服,极度自由,就这么离开而已。她觉得死亡蕴含着一种可怕的美,仿佛清晨的冰原和沙漠一般。
写恐惧:这么多的时间你怎么打发呢?刚过了一小时,另外一小时又来了。时间像一朵巨大的花朵的嘴,渐渐向我逼近。
这样的文字还很多,作家揣摩人物的内心很有一套,而这种文字的连续的出现并不显得突兀和拖沓,巧妙的构思应该功不可没。
第二次看杜拉斯的《情人》依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它依然是孤独,绝望,但不像《时时刻刻》那么压抑,它甚至故意隐藏内心,故意显出一种做张做致的情调,蛮横无理,底气相当的足。杜拉斯站在一个独特的高度絮叨她的故事,时而像局外人一样来打量她的人物,时而又把自己融入其中大肆抒情,但不用多久又抽身离开,小说里充斥着一种轻盈而又迷惑的气息,细致,琐碎,举重若轻。
这是一个厉害的女人。
那些经典的句子就不胜枚举了,略记两笔。
我们又到公寓去了。我们是情人。我们不能停止不爱。——《情人》P76
这少女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好像这次轮到她纵身投到海里自杀,后来,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间无法断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见过的爱情去爱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像水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情人》P136
当然,也依然借了两本诗集,一本《夸西莫多抒情诗选》,一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诗歌选》。《夸》是好不容易找到的,吕六同译,感觉译得并不好,过于中规中矩,没有网上看的电子版译的好,钱鸿嘉版本的:
我们的心太苍老无以去想一个孩子/并非全然因为生活充满敌意/而是我们对生活撒了谎/被困在命数不定的监牢。
在你身上我投入自己/教堂里的/冷静沉在心中/天使赤裸的脚步/想起/在那里/在黑暗中。
《诺》看了,虽是大家,但对于个人而言,并不一定对所有的诗都有共鸣,倒是喜欢上了帕斯,尤其是短诗。
他要唱歌/为了忘却/真正生活的虚伪/为了记住/虚伪生活的真实。——帕斯《诗人的墓志铭》
镜子的守夜/月亮陪伴它/反影上的反影/蜘蛛编织其阴谋//几乎未眨一眼/思想在戒备/既无幽灵也无概念/我的死亡是一个哨兵//没有活着,也没死去/醒着,我醒在/一只眼睛的沙漠中。——帕斯《失眠者》
还有一个记录:
好的短篇小说应该是一棵榕树。——何大草写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