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之四读书笔记 the value of art
(哈哈,尝试用scrivener写的这篇)
怕犯困,最近一直在用读出声的方式来消化这本书。原来只觉得念得口干舌燥,但今天居然读一些有趣的章节读到笑出了声。这说明我和作者有了互动,对于他讲的故事和他的想法有了回应。
在读第一章的时候,我从wow慢慢转变为了哎。wow是因为我读到了一些从前不知道的艺术品行业的事。 比如艺术家的作品走向市场要经过的途径,比如艺术作品的价格会受到它曾经的收藏者的地位名声的影响。而到后来,在作者更深入的讨论艺术的商业价值,以及举出很多藏家的例子之后,我深深感觉到收藏艺术,或者说在艺术圈玩游戏真不是一般人能够玩得起的。出身的事情我们真的没法改变,我并不是说努力是无效的,而是说有的人真的是生下来就拥有了别人要努力才能得到的东西。一些藏家是这样诞生的:他们有一个富裕(极其富裕)的家庭,父母早已开始收藏各种名家作品。当我们还苦于当地的博物馆没有引进高质量的展览时,人家已经在自己餐桌上一边吃饭一边欣赏对面墙上的毕加索了。他们父母会在家中举办派对,邀请同样既富又贵的朋友来家中欣赏自己刚刚收藏的伦勃朗,赞美声,评论与探讨,还有高脚杯和红酒。于是在他们成年以后,顺理成章并轻而易举地扩充自家的收藏。或自己投资建一个博物馆来放这些作品,或者在有名的博物馆出资新建一个展厅并冠以他们家族的姓氏。这个时候看一下自己,你觉得自己家小康水平吗?衣食无忧甚至有好多闲钱吗?全部家当可能在苏富比上还拍不到一件作品呢。于是就有了哎的感受。仿佛我想要学的这些东西,并不是我这个阶层能够驾驭的。当然,我很快就忘记了这个想法。毕竟写这本书的作者自己也只是一个在佳士得工作多年,为有钱人做收藏顾问的人。所以说,没钱,有知识有经验,照样可以混吧。
关于第二章艺术的社会价值,我居然不记得什么了。这也说明了,就像本书作者评价艺术作品一样,也许这一章并没有什么引起我共鸣,让我深有感触的东西。我最喜欢的是the essence of art这一个章节,因为我本身对于任何东西都倾向于它最本质纯朴的那一面。art for art‘s sake。书中有一段非常有意思:有一位女士(是收藏家还是艺术家还是评论家我已记不清)说,她在受邀去藏家家中欣赏作品的时候,一定会找借口用一下他们家楼上的卫生间。因为她想看一看这家主人摆放在私人生活区域的都是什么作品。她认为,一个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会把他视为珍宝的作品放在自己最常能看到的地方,也就是卧室等房间。而如果他把最好的东西摆在了客厅或者餐厅里,尤其是客人用餐时抬头就能看见的地方,那么他的收藏就是为了show off。
作者谈了很多如何欣赏绘画作品的观点,我觉得受益匪浅。他觉得大部分的人,都没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看懂艺术。他们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去看label,去听audio guide,去读专家对作品的分析和点评,而只花很少的时间去看,纯粹地看眼前的画。读到这些的时候我仿佛觉得他就在说我。作为一个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我总觉得我要看门道,看内涵,看表象背后的东西。但我忘的很快,看过一个展之后的收获并没有很大。现在我大概明白一点,原因是我没有被感动,我根本没有投入到这些作品当中。作者分析了人们看艺术时常常用的三种逻辑方式:historical,biographical,comparative。也就是说,人们希望把艺术作品放到它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希望把作品和艺术家的生平经历联系在一起,喜欢把作品和作品对比着分析。这些都是正确的,能帮助理解艺术的。但作者认为,即使完全没有这些背景知识,一个人也可以很好的去欣赏艺术,从纯粹视觉的角度。因为他认为,真正好的艺术是可以穿越时间空间而去感动眼前人的。他甚至拿音乐来做比较,当我们听rap听jazz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并不了解这些音乐风格的来源,不知道歌手的背景,但这完全没有影响我们去欣赏好的音乐,但为什么到了绘画和类似的艺术作品,人们就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了呢?在书中我看到了一种有趣的看展方法,是一个12岁的孩子对她爸爸说的:我不知道你怎么做到从头看到尾的,如果是我,我就会站在最中间,看周围的哪一幅画最吸引我眼球,我就上前去看。也许下一次看展时,我该试试这种方法,而不要逼自己去读curator解读过的text wall。
Art for art’s sake. 一位女士向作者咨询了一副价值不菲的名画,并强调自己不是收藏家。她因小时候机缘巧合见过这幅画并深深被感动,在父亲过世后她得到了足够的遗产来购买它。当她得知自己匿名在拍卖会上成功买下这幅画时,激动流泪。很久以后,作者问起她的画,她说只有她和她丈夫知道这是原作,而邻居们都以为这只是很普通的复制品,他们根本不需要关门来防止它被盗走。没有show off,每天都能用最纯粹的心情赏画。我很开心在读完这么多后,脑海里已经浮现出最让我感动的画了。曾今因为解读的太多,觉得作者的原意和我看到它的感觉完全不同,而不能好好的欣赏。庆幸的是,它就长期地被展出在MoMA,我决定明天再去静下心来好好地看看它。
怕犯困,最近一直在用读出声的方式来消化这本书。原来只觉得念得口干舌燥,但今天居然读一些有趣的章节读到笑出了声。这说明我和作者有了互动,对于他讲的故事和他的想法有了回应。
在读第一章的时候,我从wow慢慢转变为了哎。wow是因为我读到了一些从前不知道的艺术品行业的事。 比如艺术家的作品走向市场要经过的途径,比如艺术作品的价格会受到它曾经的收藏者的地位名声的影响。而到后来,在作者更深入的讨论艺术的商业价值,以及举出很多藏家的例子之后,我深深感觉到收藏艺术,或者说在艺术圈玩游戏真不是一般人能够玩得起的。出身的事情我们真的没法改变,我并不是说努力是无效的,而是说有的人真的是生下来就拥有了别人要努力才能得到的东西。一些藏家是这样诞生的:他们有一个富裕(极其富裕)的家庭,父母早已开始收藏各种名家作品。当我们还苦于当地的博物馆没有引进高质量的展览时,人家已经在自己餐桌上一边吃饭一边欣赏对面墙上的毕加索了。他们父母会在家中举办派对,邀请同样既富又贵的朋友来家中欣赏自己刚刚收藏的伦勃朗,赞美声,评论与探讨,还有高脚杯和红酒。于是在他们成年以后,顺理成章并轻而易举地扩充自家的收藏。或自己投资建一个博物馆来放这些作品,或者在有名的博物馆出资新建一个展厅并冠以他们家族的姓氏。这个时候看一下自己,你觉得自己家小康水平吗?衣食无忧甚至有好多闲钱吗?全部家当可能在苏富比上还拍不到一件作品呢。于是就有了哎的感受。仿佛我想要学的这些东西,并不是我这个阶层能够驾驭的。当然,我很快就忘记了这个想法。毕竟写这本书的作者自己也只是一个在佳士得工作多年,为有钱人做收藏顾问的人。所以说,没钱,有知识有经验,照样可以混吧。
关于第二章艺术的社会价值,我居然不记得什么了。这也说明了,就像本书作者评价艺术作品一样,也许这一章并没有什么引起我共鸣,让我深有感触的东西。我最喜欢的是the essence of art这一个章节,因为我本身对于任何东西都倾向于它最本质纯朴的那一面。art for art‘s sake。书中有一段非常有意思:有一位女士(是收藏家还是艺术家还是评论家我已记不清)说,她在受邀去藏家家中欣赏作品的时候,一定会找借口用一下他们家楼上的卫生间。因为她想看一看这家主人摆放在私人生活区域的都是什么作品。她认为,一个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会把他视为珍宝的作品放在自己最常能看到的地方,也就是卧室等房间。而如果他把最好的东西摆在了客厅或者餐厅里,尤其是客人用餐时抬头就能看见的地方,那么他的收藏就是为了show off。
作者谈了很多如何欣赏绘画作品的观点,我觉得受益匪浅。他觉得大部分的人,都没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看懂艺术。他们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去看label,去听audio guide,去读专家对作品的分析和点评,而只花很少的时间去看,纯粹地看眼前的画。读到这些的时候我仿佛觉得他就在说我。作为一个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我总觉得我要看门道,看内涵,看表象背后的东西。但我忘的很快,看过一个展之后的收获并没有很大。现在我大概明白一点,原因是我没有被感动,我根本没有投入到这些作品当中。作者分析了人们看艺术时常常用的三种逻辑方式:historical,biographical,comparative。也就是说,人们希望把艺术作品放到它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希望把作品和艺术家的生平经历联系在一起,喜欢把作品和作品对比着分析。这些都是正确的,能帮助理解艺术的。但作者认为,即使完全没有这些背景知识,一个人也可以很好的去欣赏艺术,从纯粹视觉的角度。因为他认为,真正好的艺术是可以穿越时间空间而去感动眼前人的。他甚至拿音乐来做比较,当我们听rap听jazz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并不了解这些音乐风格的来源,不知道歌手的背景,但这完全没有影响我们去欣赏好的音乐,但为什么到了绘画和类似的艺术作品,人们就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了呢?在书中我看到了一种有趣的看展方法,是一个12岁的孩子对她爸爸说的:我不知道你怎么做到从头看到尾的,如果是我,我就会站在最中间,看周围的哪一幅画最吸引我眼球,我就上前去看。也许下一次看展时,我该试试这种方法,而不要逼自己去读curator解读过的text wall。
Art for art’s sake. 一位女士向作者咨询了一副价值不菲的名画,并强调自己不是收藏家。她因小时候机缘巧合见过这幅画并深深被感动,在父亲过世后她得到了足够的遗产来购买它。当她得知自己匿名在拍卖会上成功买下这幅画时,激动流泪。很久以后,作者问起她的画,她说只有她和她丈夫知道这是原作,而邻居们都以为这只是很普通的复制品,他们根本不需要关门来防止它被盗走。没有show off,每天都能用最纯粹的心情赏画。我很开心在读完这么多后,脑海里已经浮现出最让我感动的画了。曾今因为解读的太多,觉得作者的原意和我看到它的感觉完全不同,而不能好好的欣赏。庆幸的是,它就长期地被展出在MoMA,我决定明天再去静下心来好好地看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