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een patterns and chaos ——说说waits的诗《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
很喜欢这首小诗。简直是太喜欢了。所以我一定要说说它,也说说我自己。
不过在此之前,先要借用灵灵的一句话:唉,是时候亮出我理科生的身份了,哈哈!
原诗如下:
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 by waits
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
细雨中的日光,春天的冷,
秋千摇碎大风,
堤岸上河水游荡。
总是第二乐章
在半开的房间里盘桓;
有些水果不会腐烂,它们干枯成
轻盈的纪念品。
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
琥珀里的时间,微暗的火,
一生都在半途而废,
一生都怀抱热望。
夹竹桃掉落在青草上,
是刚刚醒来的风车;
静止多年的水
轻轻晃动成冰。
我喜爱你忽然捂住我喋喋不休的口,
教我沉默。
这首诗立刻令我联想到一种停泊式的生活状态。在停泊的瞬息里可以不必知道从何而来,厌烦了尽可以离去——而在那之前也可以久居,信誓旦旦地许诺一生。这种状态,就像辛巴达的航海故事一样迷人。
这种状态,也可以说是,不彻底。“细雨中的日光 / 春天的冷 / 秋千摇碎大风 / 堤岸上河水游荡。”这些景物在整首诗里面是最高的象征,大概因为它们最是没有意义,最是不需要思考,也最是没有对答案的迫切渴求。简单地讲,它们没有人们所定义的pattern(模式)。强调是“人们所定义的”,因为这不是自然的。我摘录BBC《The Secret Life of Chaos》中的一段话来解释:
They(scientists) discovered that the natural world could be deeply, profoundly unpredictable. But the very same things that make it unpredictable also allow it to create pattern and structure.
混沌理论(Chaos)证明罗素式的哲学是空想——他试图用一个数理逻辑支撑的pattern来解释整个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精密的仪器,只要找出这个仪器的构造便可彻底预知一切,就好像一种固定的模式。
因此人们善于概括某一种模式,但是却阻止不了它成为教条:试图去概括世界,越来越复杂地概括世界,随着情况的出现越来越累地概括世界。一套哲理出了漏洞要用另一套哲理来补充,而另一套哲理又免不了也有漏洞—— 一个无限的死循环。这个时候的pattern未免很尴尬,除了威压之外他没法解释自己,犹如遭到了孩童鄙弃的皇帝,哪怕剩下的所有人都在赞扬他的新装美,哪怕他自己还强作姿态。
由图灵率先提出的有关于“混沌”的理论,说明Pattern的出现是时间问题而不是终极问题。一切的一切的开始,并不是一个已然设定好的庞大机器,而只是最最简单地数学公式所引导的,相似物质的不断重复与叠加(类似曼德勃罗集)。你可以设定好它的开始,然后喊着“123”放手,但这之后,所有的运行尽管都遵循着某一种似乎最简单的规律,结果仍然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在最初一个无法测量的微小差异经过无数次放大之后会产生无法预料的结果。大多数的时间里它们循规蹈矩,给出一个pattern来迷惑你,但是挡不住有那么几个调皮鬼呢?少的只是时间,而人的生命太短了。
所以前人对于pattern的种种概括,只看到了造物复杂的呈现。这种概括是现象而不是根本。因而当它被错误地认为具有了“彻底”的终极性的同时,也必然预示了它将被推翻的讽刺性结局。
所以这里的一串景物,是接下来“总是第二乐章 / 在半开的房间里盘桓……”必不可少的起兴之笔。这种不具有“人为pattern”的风景,是“我”所喜爱的“不彻底”在自然里无处不在的体现。
但也不仅仅是如此。用最俗最俗的语言来讲,它们与“我”的状态遥相呼应,又参差对照,是整首诗最艳羡的事物,是在一开头就提出的不彻底的最完美状态。这个“总是”为什么要加在“第二乐章”之前而非“细雨中的日光”之前,恐怕恰恰因为“第二乐章”才是不可能永远徘徊的。这种“总是”就更像是自我的人为的安慰与强调。
我要为“人为”作出辩解。刚才提到开篇的那些完美的体现了自然的不彻底性的景物。但是这种“完美的体现”使它们同时又极为彻底。它们令人艳羡,却不够触动人心。
混沌理论不受欢迎,大概就是因为他把自笛卡尔以来所有关于人的伟大、人的不朽、人的主宰,人类最终pattern的幻想一一推翻,而要把他说成是与海水波动、砂砾堆积、尘埃漂浮没有分别的环节。这是对人类野心的狠狠嘲讽,不过也是救赎。“我喜爱你忽然捂住我喋喋不休的口 / 教我沉默。”结束这种聒噪的,焦急的状态,去叙述而不是反省,去观察而不是定义。
不过就算这种救赎听上去这样诱人,我总发现生活的本质就是喋喋不休。即便这一刻沉默,也依然阻止不了天性里要争强好胜的欲望。“一生都在半途而废 / 一生都怀抱热望。”如果说半途而废是沉默的表现的话,那么怀抱热望,憧憬未来就好像是改不掉的喋喋不休的“劣根性”。半途而废就像是模式里小小的脱轨,小小的chaos,是一切事物的起点,也是热望(pattern)的起点,或许会变成它的下一个终点,但它阻止不了热望的发生。而这种热望未必不具有意义。
Rurutia在《The Lost Butterfly》中唱到:
“来吧 日复一日的平常生活
渐渐变作未来
名为梦想的蛛丝 焦急地缠绕
……
降临世间的意义 定是在临死前才能意识到
可是 那岂不是太迟太迟
彷徨的我们
来吧 碎裂溃散的现实 定会把你改变的吧
正因能够改变 你将保持自我 继续存在……”
启蒙之后人的生命越发变成了反省式的而不是叙述式的——因为知道自己不可能永远叙述下去而用反省来给自己盖棺定论,反复确认自己降临世间的意义。故此“梦想”成为了高贵的词汇,成为一种pattern,迫不及待地要找到方向。这也并不是不能理解的,相对于整个世界的运转,人的生命长度实在太短。故此模式成为了一种可能,因为死亡授予我们可乘之机去终局性地评价一个人,然后为我们自己必将到来的某一天唏嘘一番,愁闷着如果只有到死亡的时候才能明白自己降临世间的意义,那就太迟了,这是自己所无法掌控的。
最终变成未来的不是梦想的规划,而只是日复一日的平常生活。梦想所起的作用日益变成蛛丝般的缠绕束缚,使人焦急,终有一日无法坚持。故此半途而废与怀抱热望就好像是时松时紧的弦,竭力保持不断掉的平衡。想想一个人,他的每一步都走在极为精准的pattern上从不失控,直到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但在句号之前他无法预料自己会否脱轨,在句号之后的一切他有心无力,未免是一种讽刺,好像他的生命悬空地吊挂在一个句号上。
在接下来的诗中所提到的那些不腐的水果,琥珀中的时间,微暗的火,掉落为风车的夹竹桃还有晃动成冰的水,与先前的日光秋千都不同,因为附着了人的情感而成为温暖脆弱的一瞬。一瞬就是顿悟,它的价值就在于一瞬间的停滞,是感觉不是思索,只要体会而不要阐述,然后生活复又返回到模式上去。在这一瞬间里人大概是非常快乐非常解脱的,至少我在感知到每一个这样的一瞬过后都要如野心家一般张嘴哈哈大笑,觉得自己一定是体会到了张爱玲《色,戒》里所说的那种“终极的占有,虎与伥的关系。”
莫言曾经讲过一件事。他说在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部队里值班,一个老干部走进来看了看,说这里怎么都找不到人呢?莫言当即霍然起身质问:“难道我不是人吗?”当时自以为洋洋得意地堵得别人说不出话,痛快淋漓,多年后想起来却总是羞愧懊悔于自己的不成熟。
这个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好褒贬的,我只是觉得,这种感觉多么可爱啊!
不过在此之前,先要借用灵灵的一句话:唉,是时候亮出我理科生的身份了,哈哈!
原诗如下:
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 by waits
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
细雨中的日光,春天的冷,
秋千摇碎大风,
堤岸上河水游荡。
总是第二乐章
在半开的房间里盘桓;
有些水果不会腐烂,它们干枯成
轻盈的纪念品。
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
琥珀里的时间,微暗的火,
一生都在半途而废,
一生都怀抱热望。
夹竹桃掉落在青草上,
是刚刚醒来的风车;
静止多年的水
轻轻晃动成冰。
我喜爱你忽然捂住我喋喋不休的口,
教我沉默。
这首诗立刻令我联想到一种停泊式的生活状态。在停泊的瞬息里可以不必知道从何而来,厌烦了尽可以离去——而在那之前也可以久居,信誓旦旦地许诺一生。这种状态,就像辛巴达的航海故事一样迷人。
这种状态,也可以说是,不彻底。“细雨中的日光 / 春天的冷 / 秋千摇碎大风 / 堤岸上河水游荡。”这些景物在整首诗里面是最高的象征,大概因为它们最是没有意义,最是不需要思考,也最是没有对答案的迫切渴求。简单地讲,它们没有人们所定义的pattern(模式)。强调是“人们所定义的”,因为这不是自然的。我摘录BBC《The Secret Life of Chaos》中的一段话来解释:
They(scientists) discovered that the natural world could be deeply, profoundly unpredictable. But the very same things that make it unpredictable also allow it to create pattern and structure.
混沌理论(Chaos)证明罗素式的哲学是空想——他试图用一个数理逻辑支撑的pattern来解释整个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精密的仪器,只要找出这个仪器的构造便可彻底预知一切,就好像一种固定的模式。
因此人们善于概括某一种模式,但是却阻止不了它成为教条:试图去概括世界,越来越复杂地概括世界,随着情况的出现越来越累地概括世界。一套哲理出了漏洞要用另一套哲理来补充,而另一套哲理又免不了也有漏洞—— 一个无限的死循环。这个时候的pattern未免很尴尬,除了威压之外他没法解释自己,犹如遭到了孩童鄙弃的皇帝,哪怕剩下的所有人都在赞扬他的新装美,哪怕他自己还强作姿态。
由图灵率先提出的有关于“混沌”的理论,说明Pattern的出现是时间问题而不是终极问题。一切的一切的开始,并不是一个已然设定好的庞大机器,而只是最最简单地数学公式所引导的,相似物质的不断重复与叠加(类似曼德勃罗集)。你可以设定好它的开始,然后喊着“123”放手,但这之后,所有的运行尽管都遵循着某一种似乎最简单的规律,结果仍然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在最初一个无法测量的微小差异经过无数次放大之后会产生无法预料的结果。大多数的时间里它们循规蹈矩,给出一个pattern来迷惑你,但是挡不住有那么几个调皮鬼呢?少的只是时间,而人的生命太短了。
所以前人对于pattern的种种概括,只看到了造物复杂的呈现。这种概括是现象而不是根本。因而当它被错误地认为具有了“彻底”的终极性的同时,也必然预示了它将被推翻的讽刺性结局。
所以这里的一串景物,是接下来“总是第二乐章 / 在半开的房间里盘桓……”必不可少的起兴之笔。这种不具有“人为pattern”的风景,是“我”所喜爱的“不彻底”在自然里无处不在的体现。
但也不仅仅是如此。用最俗最俗的语言来讲,它们与“我”的状态遥相呼应,又参差对照,是整首诗最艳羡的事物,是在一开头就提出的不彻底的最完美状态。这个“总是”为什么要加在“第二乐章”之前而非“细雨中的日光”之前,恐怕恰恰因为“第二乐章”才是不可能永远徘徊的。这种“总是”就更像是自我的人为的安慰与强调。
我要为“人为”作出辩解。刚才提到开篇的那些完美的体现了自然的不彻底性的景物。但是这种“完美的体现”使它们同时又极为彻底。它们令人艳羡,却不够触动人心。
混沌理论不受欢迎,大概就是因为他把自笛卡尔以来所有关于人的伟大、人的不朽、人的主宰,人类最终pattern的幻想一一推翻,而要把他说成是与海水波动、砂砾堆积、尘埃漂浮没有分别的环节。这是对人类野心的狠狠嘲讽,不过也是救赎。“我喜爱你忽然捂住我喋喋不休的口 / 教我沉默。”结束这种聒噪的,焦急的状态,去叙述而不是反省,去观察而不是定义。
不过就算这种救赎听上去这样诱人,我总发现生活的本质就是喋喋不休。即便这一刻沉默,也依然阻止不了天性里要争强好胜的欲望。“一生都在半途而废 / 一生都怀抱热望。”如果说半途而废是沉默的表现的话,那么怀抱热望,憧憬未来就好像是改不掉的喋喋不休的“劣根性”。半途而废就像是模式里小小的脱轨,小小的chaos,是一切事物的起点,也是热望(pattern)的起点,或许会变成它的下一个终点,但它阻止不了热望的发生。而这种热望未必不具有意义。
Rurutia在《The Lost Butterfly》中唱到:
“来吧 日复一日的平常生活
渐渐变作未来
名为梦想的蛛丝 焦急地缠绕
……
降临世间的意义 定是在临死前才能意识到
可是 那岂不是太迟太迟
彷徨的我们
来吧 碎裂溃散的现实 定会把你改变的吧
正因能够改变 你将保持自我 继续存在……”
启蒙之后人的生命越发变成了反省式的而不是叙述式的——因为知道自己不可能永远叙述下去而用反省来给自己盖棺定论,反复确认自己降临世间的意义。故此“梦想”成为了高贵的词汇,成为一种pattern,迫不及待地要找到方向。这也并不是不能理解的,相对于整个世界的运转,人的生命长度实在太短。故此模式成为了一种可能,因为死亡授予我们可乘之机去终局性地评价一个人,然后为我们自己必将到来的某一天唏嘘一番,愁闷着如果只有到死亡的时候才能明白自己降临世间的意义,那就太迟了,这是自己所无法掌控的。
最终变成未来的不是梦想的规划,而只是日复一日的平常生活。梦想所起的作用日益变成蛛丝般的缠绕束缚,使人焦急,终有一日无法坚持。故此半途而废与怀抱热望就好像是时松时紧的弦,竭力保持不断掉的平衡。想想一个人,他的每一步都走在极为精准的pattern上从不失控,直到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但在句号之前他无法预料自己会否脱轨,在句号之后的一切他有心无力,未免是一种讽刺,好像他的生命悬空地吊挂在一个句号上。
在接下来的诗中所提到的那些不腐的水果,琥珀中的时间,微暗的火,掉落为风车的夹竹桃还有晃动成冰的水,与先前的日光秋千都不同,因为附着了人的情感而成为温暖脆弱的一瞬。一瞬就是顿悟,它的价值就在于一瞬间的停滞,是感觉不是思索,只要体会而不要阐述,然后生活复又返回到模式上去。在这一瞬间里人大概是非常快乐非常解脱的,至少我在感知到每一个这样的一瞬过后都要如野心家一般张嘴哈哈大笑,觉得自己一定是体会到了张爱玲《色,戒》里所说的那种“终极的占有,虎与伥的关系。”
莫言曾经讲过一件事。他说在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部队里值班,一个老干部走进来看了看,说这里怎么都找不到人呢?莫言当即霍然起身质问:“难道我不是人吗?”当时自以为洋洋得意地堵得别人说不出话,痛快淋漓,多年后想起来却总是羞愧懊悔于自己的不成熟。
这个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好褒贬的,我只是觉得,这种感觉多么可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