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稚嫩到平静-记我的阅读历程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出生在太行山东麓的一个小山村,名字叫杨家岭(后来上了小学才知道原来延安也有一个“杨家岭”)。我还是婴儿时,我的记忆几乎都没有成像,也许都“储存”在长辈那里吧。看起来我写下的是我的“传记”,其实不算,我记录的都是我的阅读史。不过,我的阅读史也许还算是漫长的--已有近二十年。
第一次看书是什么时候已经不记得了,拥有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也没有印象了。如果听有声“图书”也算阅读的话,那我能记起的最早的“阅读”就是听母亲讲故事。那是小时候睡前必经的“步骤”。虽然母亲一共就那几个故事轮流讲,我们兄妹从未听腻过。她给我们讲过的故事有三兄弟分家的故事。我至今记得这个故事的一些情节:一个不算富裕的大家庭的老爹去世了,三兄弟商量着分家,老大要了猫,老二要了狗,老三要了牛……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做人不能好吃懒做,要勤劳才能过好日子。还有一些其他的故事,多是关于妖精之类的。我们就这样听着故事慢慢睡着了。
再大一点儿时,大略是六七岁的样子,一次偶然的机会,大伯送给我们一些小人书(连环画),记得有《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那时还没有爱书的意识。再看了一些日子后,因为小伙伴们之间开始流行起“打四角”(一种游戏),于是,这些小人书就遭殃了,被我撕来折“四角”玩。现在想起来,却有点儿后悔,那么珍贵的书,就那样失去了。
七岁上学前班开学时,记得老师给我们发了几本画儿书(类似现在的图画书),不过也因为我的懵懂,这些书也慢慢遗失了。直到上了一年级,仿佛是经历了某种仪式似的,我好像长大了一点儿。新学期发了新书,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翻着那些还留着墨香的图书。小心翼翼的翻着,生怕弄坏了。回家后,马上找来报纸把书包起来。现在还能想起来,一年级我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小兔乖乖》。里面的一些童话故事,虽然已经记得很少了,但是那时候能读到这些温暖的故事,还是很开心的。后来,每次新学期,我最盼望的时刻就是发新书,因为总能收到一本课外书,里面有很有趣的故事。现在还能马上想起来的书名有《神笔马良》 、《一串紫葡萄》、《小郑和造船》、《在古观象台上》。书中有讲动物童话的,有讲历史人物的,偶尔也有诗歌,当然也有讲小英雄赖宁之类的故事的。这些精神食粮让我的小学生活很快乐、很充实。虽然那时候很难自己或让父母帮忙买课外书,但是学校每年发的这些书就已经让我很满意了。
由稚嫩到平静-记我的阅读历程
当然,除了学校发的课外书,也还是时常读到其他一些文字的。那时候,因为一些较为特殊的原因,我时常看到过期的报刊。印象深的有日报类、经济类、社会类以及偶尔看到《参考消息》、《半月谈》、《瞭望》等时政军事期刊。现在想起,就是因为看多了这些日报,我小小年纪就大概知道了政治局是怎么一回事。也对国家领导人有了一些印象,知道那时政治舞台上活跃的是江李二人。不过,最感兴趣的还是两个类型的报刊,一个是政治军事类的新闻,一个是文化类的副刊。因此,《参考消息》和日报副刊是我很喜爱的部分。我还常常剪下自己喜欢的内容。我想这是对我日后习惯关注时政及喜爱文学的一个重要启蒙来源。当然,偶尔也会读到“不合时宜”的内容。
小学时代值得一提的还有一本书,记得是借来的一本泛黄的书,似乎连封面都没有。现在已经记不起书的很多细节。大致是讲八路军如何和日伪军进行游击战的。读此书,我往往都要对八路军的机智神勇大加仰慕,对敌人残害同胞咬牙切齿。这种心情在看那时流行的战争片时更加明显。
2001年,我开始读初中。因学校条件比较好(位于县城),门岗处每天都有一些新杂志卖。我和伙伴常买来《读者》来看。这个杂志那时是3元一本,抵得上当时一顿不错的饭菜(指在学校食堂)。杂志虽不便宜,但精神食粮也是需要的。《读者》的刊物很不错,上面有短篇小说,有故事,有插画,有笑话,还有诗歌。其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很好看的,几乎每一期都能找到喜欢的文章。里面的情感故事总能打动我,有亲情、爱情、友情。其实我很热衷读那些情感故事,尤其是有乡村元素的故事-毕竟更易引起共鸣。也喜欢那些爱情小说。例如我至今还记得有一短篇,表达了对故事主人公(男孩)的赞美。一个细节是:两位情侣相约爬山,而后遇雨,男孩并未像其他故事中的男孩做出浪漫的行动(脱掉自己的T恤为女友遮雨),而是将脱下的上衣迅速放进随身带的塑料袋中。女孩不理解,以为男孩不爱她了。谁知,当雨停后,男孩让女孩换上自己的干衣服……
初中时还有几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的,虽然我并不能说出所有的影响。一次去书店逛,买了一本语文阅读理解方面的书(叫什么“阅读黑马”来着),其中的题目暂且不提,文章却是不错的,入选的几乎全是一些名篇,现在还记得上面有余杰的文章。同时入手的一本叫《我是韩国人》。当时果断买此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本书的序是崔永元写的,题目叫《辣椒不怕小》。作者是一位前往美国留学的韩国男帅哥,虽然家境丰裕,但却努力奋斗,不仅读了美国的一所名校,还去读了英国的剑桥。他在美国的努力以及体会到的人情世故让那时的我羡慕不已。这种类型的书尚且属于少年励志型的吧。当时还是抱着十分崇拜的心情去阅读的。另外一本则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首篇似乎是讲莫高窟的,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散文式的笔触抒发其对莫高窟的复杂情感,有不舍,有愤怒,还有寄托。书中还讲了作者与长江岸边的傩戏、都江堰、天一阁等的故事。后来还陆续找来作者的《行者无疆》《山居笔记》、《借我一生》 等书来读,对作者本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尽管后来作者本人在社会上被引起一些争论,但他前期的著作对我的影响是不小的,让我了解了我国许多历史遗迹所附带的文人情怀。)我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阅历和阅读的经验有了“互文性”的关联,比如我在大学期间就两度游览了天一阁,实地感受了数年前《文化苦旅》对其的情感。又如,大学期间翻王元化先生的书,发现余原来和王还有一层联系(王元化的夫人曾是余秋雨的老师)。这种发现真是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
转眼就到了2004年,中考“失利”的我没能考上市里的重点中学,就继续留在了县城读高中。不过这并未影响我依然保持着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机会接触到好书时,总会翻一翻)。这时期,我读过的且印象比较深的书有《围城》、《狼图腾》、《瓦尔登湖》、《元红》,也曾粗略地翻过刘墉心灵鸡汤系列的书及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那时毕竟心智尚且幼稚,看《围城》差不多是当做一本非常精彩的小说来阅读的,未能读出太多人生无奈的东西。姜戎的《狼图腾》给我的影响却是很大的。书中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内蒙古的一些故事,突出了当地草原民族的人们与外来人口(主要是汉族)的文化意识及生活方式的冲突。我很认同书中提及的草原民族的生态立场:在草原上,草是“大命”,羊的命是“小命”。没有了健康的草场,其他动物(如狼、羊、鼠等)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如此明白的道理,草原上的外来人却视而不见!他们大肆开垦草地、捕猎草原野生动物,就像一群蝗虫一样,蚕食着脆弱的草原。许多汉人虽然有点文化,但却见识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如今,中国大陆环境严重恶化,和人们这种饮鸩止渴的自杀行为是有着直接的关联的。自然生态环境很多时候是不可逆的,人类每一个破坏环境的行径,都是在为自己挖掘坟墓。读《瓦尔登湖》,常常很喜欢梭罗在林间那种安宁、独处的生活状态,在大自然中可以常体验到四时变迁,又与动物为邻,生活变得简洁而充满自然的生趣,这也激发了我内心亲近自然的种子。后来大学时接触了同类型的图书如《沙郡年记》、《所罗门王的指环》、《寂静的春天》、《在乌苏里的莽林中》等书,我愈发将自己的灵魂的一部分“依赖”于美丽的大自然。
在复读了一年之后,2008年幸运的进入了宁波大学,开启了我的新的阅读天地。那时候,我的阅读兴趣比较广泛,文学、人文、艺术、历史、地理等均有所涉猎。不过,深刻影响自己的图书其实并不多。记得大概在大一下学期时,在中文阅览室看书,那次偶遇了王元化。我已经记不起那本书的名字了。不过这并不要紧。从那个时刻起,我知道了一个让我极其钦佩的女子-林昭。我想我不必在此过多的介绍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我只知道,在这片广袤的国土上,能及林的,不会有太多的人。可正是这样一批“少数者”,用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惊醒着大众。书中提及了一首写给林的短诗: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到生命的天平上/使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分量。我想这是对林最好的褒扬了吧。以此为契机,我又找来相关的纪录片来看。我相信每一个心存敬畏与爱的人看了之后都会流泪。我慢慢地了解到人类自身的一些恶是多么可怖。也明白了我们这个社会文明的进步,是需要大家的努力的。这种努力包括不同的形式,可以是建设性的批评或呼吁,也可以是亲身的动手实践。总之,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与这个社会相关的,是需要为之美好而努力的。
大约是在大三下学期(2011),又是在偶然之际读了一本叫《幼儿文学》的小书,那是一本小学教育专业的教科书。那一次,我仿佛从这本泛着黄色的薄册子中看到了一些熟悉的影子-那是童年的影子。至今我还记得书中收录了叶圣陶先生的《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读着这样的诗,那是多么惬意的体验啊。依稀记得我学这首诗时在读小学一年级。在高声朗读它时也会幻想着我坐在月牙儿上的景象,或是在晚上盯着月亮,想象着嫦娥、吴刚等仙人的生活。正是这本小书,似乎唤醒了我内心的什么东西。我想我依然是热爱孩子的。而儿童文学是一种用文字建筑起来的孩子的世界,它可以帮助你了解、理解孩子,可以让你唤醒童年的记忆,可以让你暂时的远离成人世界的复杂与无趣。这个小小的契机还影响了我日后的道路。不管是决定考儿童文学的研究生,还是投身儿童阅读的民间公益机构,都有一部分关键原因是我愿意去追随儿童文学的脚步。
最终还是放弃了考研,加入了一家乡村儿童阅读推广的民间公益机构。现在回想,刚开始遭到了很大的阻力。不过,现在看来,那是一段很有意义的成长。在成为全职公益人的两年时间,接触了更多专业性的阅读题材,涉及到儿童文学、儿童教育、儿童哲学等内容。比较重要的几本书有《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儿童精神哲学》、《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夏山学校》、《朗读手册》、《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以及更多的儿童文学或图画书等。从这些广阔的阅读中,我知道了孩子的世界是不能缺乏爱的,是需要快乐的游戏的,是需要常常融入大自然之中的。孩子有其独立的人格世界、道德规则、幻想空间及“科学精神”。他们虽然常常浸染在自我愉悦的状态之下,但是他们的思考力有时并不逊色于成人。比如,孩子问爸爸妈妈,我怎么知道现在是真实的还是在梦里,为什么三个人的自私比一个人的自私好。他们对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会长时间的专注于做一次自然观察或实验。不同地方的孩子的命运迥异。读了刘铁芳老师的书以及《中国留守儿童调查》等,我对乡村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原本有着很好的乡土传统,可现在在都市化的大潮下,很多乡村在快速的破落,这是一件憾事。没有了乡土精神,中国应该会变成另外一种样子吧,但会成为西方式的文明乡村吗?而要保持我们乡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那里的孩子当然是极重要的力量!怎么教育孩子,这又是一个庞大的议题。不过,我们成人得虚心一点,不要过于相信我们教育的力量。与其如此,我们更加重视孩子的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阅读就是一个顶好的途径。
由稚嫩到平静-记我的阅读历程
我是一只野猫,与其在大都市下光彩夺目的活一百万次,不如在乡间做回我的野猫。并且要做一只有思想的野猫,有魔法的野猫,帮助更多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做一名帅气的大自然卫士。我想,当我读了很多很多优秀的图书时,我走路就更加铿锵有力,更加坚实。我还会在路上遇到水孩子、彼得潘,还有最可爱的毛毛,她会带着我去见候拉先生的时间之花,还有那个好心人乌龟先生!
石头要微笑啊
2014-6-9 初稿
第一次看书是什么时候已经不记得了,拥有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也没有印象了。如果听有声“图书”也算阅读的话,那我能记起的最早的“阅读”就是听母亲讲故事。那是小时候睡前必经的“步骤”。虽然母亲一共就那几个故事轮流讲,我们兄妹从未听腻过。她给我们讲过的故事有三兄弟分家的故事。我至今记得这个故事的一些情节:一个不算富裕的大家庭的老爹去世了,三兄弟商量着分家,老大要了猫,老二要了狗,老三要了牛……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做人不能好吃懒做,要勤劳才能过好日子。还有一些其他的故事,多是关于妖精之类的。我们就这样听着故事慢慢睡着了。
再大一点儿时,大略是六七岁的样子,一次偶然的机会,大伯送给我们一些小人书(连环画),记得有《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那时还没有爱书的意识。再看了一些日子后,因为小伙伴们之间开始流行起“打四角”(一种游戏),于是,这些小人书就遭殃了,被我撕来折“四角”玩。现在想起来,却有点儿后悔,那么珍贵的书,就那样失去了。
七岁上学前班开学时,记得老师给我们发了几本画儿书(类似现在的图画书),不过也因为我的懵懂,这些书也慢慢遗失了。直到上了一年级,仿佛是经历了某种仪式似的,我好像长大了一点儿。新学期发了新书,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翻着那些还留着墨香的图书。小心翼翼的翻着,生怕弄坏了。回家后,马上找来报纸把书包起来。现在还能想起来,一年级我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小兔乖乖》。里面的一些童话故事,虽然已经记得很少了,但是那时候能读到这些温暖的故事,还是很开心的。后来,每次新学期,我最盼望的时刻就是发新书,因为总能收到一本课外书,里面有很有趣的故事。现在还能马上想起来的书名有《神笔马良》 、《一串紫葡萄》、《小郑和造船》、《在古观象台上》。书中有讲动物童话的,有讲历史人物的,偶尔也有诗歌,当然也有讲小英雄赖宁之类的故事的。这些精神食粮让我的小学生活很快乐、很充实。虽然那时候很难自己或让父母帮忙买课外书,但是学校每年发的这些书就已经让我很满意了。
由稚嫩到平静-记我的阅读历程
当然,除了学校发的课外书,也还是时常读到其他一些文字的。那时候,因为一些较为特殊的原因,我时常看到过期的报刊。印象深的有日报类、经济类、社会类以及偶尔看到《参考消息》、《半月谈》、《瞭望》等时政军事期刊。现在想起,就是因为看多了这些日报,我小小年纪就大概知道了政治局是怎么一回事。也对国家领导人有了一些印象,知道那时政治舞台上活跃的是江李二人。不过,最感兴趣的还是两个类型的报刊,一个是政治军事类的新闻,一个是文化类的副刊。因此,《参考消息》和日报副刊是我很喜爱的部分。我还常常剪下自己喜欢的内容。我想这是对我日后习惯关注时政及喜爱文学的一个重要启蒙来源。当然,偶尔也会读到“不合时宜”的内容。
小学时代值得一提的还有一本书,记得是借来的一本泛黄的书,似乎连封面都没有。现在已经记不起书的很多细节。大致是讲八路军如何和日伪军进行游击战的。读此书,我往往都要对八路军的机智神勇大加仰慕,对敌人残害同胞咬牙切齿。这种心情在看那时流行的战争片时更加明显。
2001年,我开始读初中。因学校条件比较好(位于县城),门岗处每天都有一些新杂志卖。我和伙伴常买来《读者》来看。这个杂志那时是3元一本,抵得上当时一顿不错的饭菜(指在学校食堂)。杂志虽不便宜,但精神食粮也是需要的。《读者》的刊物很不错,上面有短篇小说,有故事,有插画,有笑话,还有诗歌。其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很好看的,几乎每一期都能找到喜欢的文章。里面的情感故事总能打动我,有亲情、爱情、友情。其实我很热衷读那些情感故事,尤其是有乡村元素的故事-毕竟更易引起共鸣。也喜欢那些爱情小说。例如我至今还记得有一短篇,表达了对故事主人公(男孩)的赞美。一个细节是:两位情侣相约爬山,而后遇雨,男孩并未像其他故事中的男孩做出浪漫的行动(脱掉自己的T恤为女友遮雨),而是将脱下的上衣迅速放进随身带的塑料袋中。女孩不理解,以为男孩不爱她了。谁知,当雨停后,男孩让女孩换上自己的干衣服……
初中时还有几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的,虽然我并不能说出所有的影响。一次去书店逛,买了一本语文阅读理解方面的书(叫什么“阅读黑马”来着),其中的题目暂且不提,文章却是不错的,入选的几乎全是一些名篇,现在还记得上面有余杰的文章。同时入手的一本叫《我是韩国人》。当时果断买此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本书的序是崔永元写的,题目叫《辣椒不怕小》。作者是一位前往美国留学的韩国男帅哥,虽然家境丰裕,但却努力奋斗,不仅读了美国的一所名校,还去读了英国的剑桥。他在美国的努力以及体会到的人情世故让那时的我羡慕不已。这种类型的书尚且属于少年励志型的吧。当时还是抱着十分崇拜的心情去阅读的。另外一本则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首篇似乎是讲莫高窟的,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散文式的笔触抒发其对莫高窟的复杂情感,有不舍,有愤怒,还有寄托。书中还讲了作者与长江岸边的傩戏、都江堰、天一阁等的故事。后来还陆续找来作者的《行者无疆》《山居笔记》、《借我一生》 等书来读,对作者本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尽管后来作者本人在社会上被引起一些争论,但他前期的著作对我的影响是不小的,让我了解了我国许多历史遗迹所附带的文人情怀。)我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阅历和阅读的经验有了“互文性”的关联,比如我在大学期间就两度游览了天一阁,实地感受了数年前《文化苦旅》对其的情感。又如,大学期间翻王元化先生的书,发现余原来和王还有一层联系(王元化的夫人曾是余秋雨的老师)。这种发现真是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
转眼就到了2004年,中考“失利”的我没能考上市里的重点中学,就继续留在了县城读高中。不过这并未影响我依然保持着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机会接触到好书时,总会翻一翻)。这时期,我读过的且印象比较深的书有《围城》、《狼图腾》、《瓦尔登湖》、《元红》,也曾粗略地翻过刘墉心灵鸡汤系列的书及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那时毕竟心智尚且幼稚,看《围城》差不多是当做一本非常精彩的小说来阅读的,未能读出太多人生无奈的东西。姜戎的《狼图腾》给我的影响却是很大的。书中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内蒙古的一些故事,突出了当地草原民族的人们与外来人口(主要是汉族)的文化意识及生活方式的冲突。我很认同书中提及的草原民族的生态立场:在草原上,草是“大命”,羊的命是“小命”。没有了健康的草场,其他动物(如狼、羊、鼠等)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如此明白的道理,草原上的外来人却视而不见!他们大肆开垦草地、捕猎草原野生动物,就像一群蝗虫一样,蚕食着脆弱的草原。许多汉人虽然有点文化,但却见识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如今,中国大陆环境严重恶化,和人们这种饮鸩止渴的自杀行为是有着直接的关联的。自然生态环境很多时候是不可逆的,人类每一个破坏环境的行径,都是在为自己挖掘坟墓。读《瓦尔登湖》,常常很喜欢梭罗在林间那种安宁、独处的生活状态,在大自然中可以常体验到四时变迁,又与动物为邻,生活变得简洁而充满自然的生趣,这也激发了我内心亲近自然的种子。后来大学时接触了同类型的图书如《沙郡年记》、《所罗门王的指环》、《寂静的春天》、《在乌苏里的莽林中》等书,我愈发将自己的灵魂的一部分“依赖”于美丽的大自然。
在复读了一年之后,2008年幸运的进入了宁波大学,开启了我的新的阅读天地。那时候,我的阅读兴趣比较广泛,文学、人文、艺术、历史、地理等均有所涉猎。不过,深刻影响自己的图书其实并不多。记得大概在大一下学期时,在中文阅览室看书,那次偶遇了王元化。我已经记不起那本书的名字了。不过这并不要紧。从那个时刻起,我知道了一个让我极其钦佩的女子-林昭。我想我不必在此过多的介绍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我只知道,在这片广袤的国土上,能及林的,不会有太多的人。可正是这样一批“少数者”,用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惊醒着大众。书中提及了一首写给林的短诗: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到生命的天平上/使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分量。我想这是对林最好的褒扬了吧。以此为契机,我又找来相关的纪录片来看。我相信每一个心存敬畏与爱的人看了之后都会流泪。我慢慢地了解到人类自身的一些恶是多么可怖。也明白了我们这个社会文明的进步,是需要大家的努力的。这种努力包括不同的形式,可以是建设性的批评或呼吁,也可以是亲身的动手实践。总之,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与这个社会相关的,是需要为之美好而努力的。
大约是在大三下学期(2011),又是在偶然之际读了一本叫《幼儿文学》的小书,那是一本小学教育专业的教科书。那一次,我仿佛从这本泛着黄色的薄册子中看到了一些熟悉的影子-那是童年的影子。至今我还记得书中收录了叶圣陶先生的《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读着这样的诗,那是多么惬意的体验啊。依稀记得我学这首诗时在读小学一年级。在高声朗读它时也会幻想着我坐在月牙儿上的景象,或是在晚上盯着月亮,想象着嫦娥、吴刚等仙人的生活。正是这本小书,似乎唤醒了我内心的什么东西。我想我依然是热爱孩子的。而儿童文学是一种用文字建筑起来的孩子的世界,它可以帮助你了解、理解孩子,可以让你唤醒童年的记忆,可以让你暂时的远离成人世界的复杂与无趣。这个小小的契机还影响了我日后的道路。不管是决定考儿童文学的研究生,还是投身儿童阅读的民间公益机构,都有一部分关键原因是我愿意去追随儿童文学的脚步。
最终还是放弃了考研,加入了一家乡村儿童阅读推广的民间公益机构。现在回想,刚开始遭到了很大的阻力。不过,现在看来,那是一段很有意义的成长。在成为全职公益人的两年时间,接触了更多专业性的阅读题材,涉及到儿童文学、儿童教育、儿童哲学等内容。比较重要的几本书有《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儿童精神哲学》、《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夏山学校》、《朗读手册》、《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以及更多的儿童文学或图画书等。从这些广阔的阅读中,我知道了孩子的世界是不能缺乏爱的,是需要快乐的游戏的,是需要常常融入大自然之中的。孩子有其独立的人格世界、道德规则、幻想空间及“科学精神”。他们虽然常常浸染在自我愉悦的状态之下,但是他们的思考力有时并不逊色于成人。比如,孩子问爸爸妈妈,我怎么知道现在是真实的还是在梦里,为什么三个人的自私比一个人的自私好。他们对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会长时间的专注于做一次自然观察或实验。不同地方的孩子的命运迥异。读了刘铁芳老师的书以及《中国留守儿童调查》等,我对乡村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原本有着很好的乡土传统,可现在在都市化的大潮下,很多乡村在快速的破落,这是一件憾事。没有了乡土精神,中国应该会变成另外一种样子吧,但会成为西方式的文明乡村吗?而要保持我们乡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那里的孩子当然是极重要的力量!怎么教育孩子,这又是一个庞大的议题。不过,我们成人得虚心一点,不要过于相信我们教育的力量。与其如此,我们更加重视孩子的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阅读就是一个顶好的途径。
由稚嫩到平静-记我的阅读历程
我是一只野猫,与其在大都市下光彩夺目的活一百万次,不如在乡间做回我的野猫。并且要做一只有思想的野猫,有魔法的野猫,帮助更多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做一名帅气的大自然卫士。我想,当我读了很多很多优秀的图书时,我走路就更加铿锵有力,更加坚实。我还会在路上遇到水孩子、彼得潘,还有最可爱的毛毛,她会带着我去见候拉先生的时间之花,还有那个好心人乌龟先生!
石头要微笑啊
2014-6-9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