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社会化媒体矩阵和秋叶的渠道矩阵
自2007年《名博是怎样炼成的》出版起,我们一直在总结和分享经验,不过我想,这两篇文章,可能太枯燥了,并且因为需要较长时间的踏实经营才能见到实效,所以不会像《微信卖米月赚百万》这样吸引眼球。
但是,不管这个社会如何浮躁,我们,有自己的坚持,始终,都不会放弃努力。
【一、萧秋水的社会化媒体矩阵】
写这篇文章前,我先吃了三枚红通通的杏、一袋野山椒凤爪,被辣得呼呼喘气,所以又从冰箱里抓出冰橄榄,哇卡卡,冰凉爽口!
然后,我才开始动笔。
一个生活化的场景,一个严肃的课题,这并不存在矛盾。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人为割裂了工作、学习、生活,其实它们原可以水乳交融。
下面的列表,是我的社交媒体矩阵:
①博客:逍遥游,知识积累、长期坚持写作和分享的革命根据地。目前访问量每天200多IP。5年。
②新浪微博:分享短小精悍的工作学习生活理念、生活和思想状态、好的方法和工具,树立幸福生活家形象。目前4.6万关注,活跃度还行。4年。
③豆瓣:书评、影评、日记、故事、攻略。目前2.4万关注,活跃度还行。注册9年,近一年来才参与互动。
④微信公众号:二四六固定更新,一三五随机发送(可能会按性别、区域等定向发送,也可能不发)。目前3.2万关注,活跃度还行。1年多。
⑤网易云阅读:精选有价值文章,含微信一三五更新文章、豆瓣精品书评和日记等,电子书发布。目前1000多关注。半年多。
⑥知乎专栏知识兵工厂:系统整合知识,提供多种知识地图。目前知乎5000多关注。专栏1000多关注,不到一月(指专栏时间,知乎是刚发布时就注册了,没怎么打理,近一月才互动多些)。
以上数据,除微信公众号订阅数、活跃度外,其他都可以在外部观察到。“活跃度还行”是个保守的说法,因为不可能每篇文章每条微博都受欢迎,必然有起伏。但相比十几万粉丝零评论的博主,略好一点。
没有夸大和虚饰,数据就是这样。
1998年触网以来,一直走透明路线,如果不是某些网站消失了,踪迹会始终在那里。我并不能说在那时就有个人品牌的概念,只是凭着“君子慎独”的理念一路走下来,喜欢玩,喜欢新事物,乐意尝试,以及坚持,于是,就是现在的样子。
公允地讲,这不是多好的成绩,只不过,这就是我要的“状态”。微信公众号始终都没怎么宣传,别人问,我都不愿意说,因为明明自己可以搜索到,功能介绍也明显有点拒人以千里之外,因为就是想要筛选掉懒惰、不愿思考和动手的人。曾经有人质疑,说你就这点粉丝,你凭什么写出《微博控》和《微信控》?其实,那有什么难的呢?我是一个知识管理研究者,我热衷于用知识管理解构一切,而且我实践的是另类运营模式,一样有独到心得,和我互补的,是万般能折腾的秋叶大叔,在他的折腾下,微博、秋夜青语、秋叶PPT的粉丝数都非常可观,而且能量巨大——这个词,是对未来的潜力而言。
基本上,我和秋叶的路子,有同,也有异。我有自己的优势(知识管理、好学、好奇)和劣势(懒、贪图享受、缺少耐心),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来设计媒体矩阵,以玩+专业的心态进行,做为一个胸无大志的人,满足于小而美的模式,不疾不徐,攻下一城,再下一城。
很多人和我相反,只想付出比我少的努力,却想得到超过秋叶的成就,当然这也是有可能的,比如天赋过人、魅力惊人。
我有位朋友,非常有才华,有次我们吃饭,他给我讲故事,是他当时在构思的小说,长篇大论地说下来,条理分明,人物鲜活,情节曲折,搞笑度也很高,我当时都听呆了。文字也非常棒,并且,执着于写作,我觉得他原则上可以成为宁财神第二,不过,很可惜,目前还不是。我替他分析过,觉得他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微博和微信,都做了,比较随意,并不是做为个人品牌渠道来建设。可惜。就是说,并没能打通社交媒体为自己所用。
曾经有人建议我换头像,我问为什么。这就是不懂个人品牌建设的人才会提出来的建议。在列出的所有社交媒体平台上,我都使用一个名字、一个头像。每个平台,都有不同的定位,这样才会形成合力。有些人做微信,和微博内容一致,两边copy,我不太清楚这个意义何在。长达一年的时间,我每天一篇原创文章,这是一个实验,就是要看自己能不能坚持、以及能不能写出还能看的东西来(不能保证每一篇的可看度都高)。
我重视平台,但是,不依赖任何一个平台,所以在矩阵排名里,我的博客是居第一位的,因为这是自己的地盘,不需要有任何担心,其他的地方,关了就关了,我也不会可惜,因为我有内容有个人魅力,总还是有人需要我,怕什么呢?
我用的词是“需要”而非“喜欢”。个人品牌经营的核心,其实有一层涵意:你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
喜欢是一种缥缈的情感,罗胖说过,有人喜欢你,就是想让你死,因为他们要的喜欢方式,是有前提的,比如免费、比如迎合他们的要求,今天改个头像,明天写个什么文章,不能吃狗肉……如果把个人品牌维系在喜欢上,这是不牢靠的。观众今天喜欢文章,明天就去喜欢黄晓明去了。有的人并不喜欢我,但还是会读我的文章,因为有用。
个人品牌,可以说是社交媒体矩阵的核心,我所展现出的,是一种独行侠式的个体经营方式。秋叶所经营的,是渠道矩阵,这是更强大的一种方式,当然相应的,也会更耗心力。
既然我想悠哉乐哉地多些时间吃杏啃凤爪享受冰橄榄,既然秋叶团队兢兢业业答题的时候,我却在武吉士热带雨林里闲逛,我就安于自己的方式。再说反正以我和秋叶大叔这么好的交情,我的就是他的,他的就是我的,这是矩阵中所未显现出来的另一部分:关系管理。以后有时间再谈吧。
限于篇幅,这篇文章只算是一个线索,涉及到矩阵的整体运营、每个平台的单独运营,一篇短文无法说清。只希望这个线索能够起到启发作用。
在矩阵建设上,我也看到过失败的例子:已经算是成功的个人品牌,但是被胜利冲昏头脑、不可一世起来。
我总相信,表面可以狂放,骨子里必须谦卑。
【二、秋叶是怎样经营网络渠道的】
本来没打算写这篇文章,但是秋水说要我总结下,就写了,我一般写干货,信息量很大,你们看不懂的,自己慢慢琢磨,别问我,我真没有时间给你们解释。
渠道和厂家的关系,可以用三句话来说明:
1、是店大欺客,还是客大欺店?
2、是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篮子里还是独家合作?
3、是整合为王还是一招鲜吃遍天?
因为我是一个小创业团队,所以我没有客大欺店的本事,我最好的选择是聚焦精力到一个点,也就是一个产品,一个门店,一种服务模式。
我自己做互联网新媒体营销的策略是:要整合不同的流量渠道,把鸡蛋可以放在一个靠谱的门面里面卖。
在互联网上,我提倡不要把渠道也都放在一个渠道里面。博客火的时候,主要渠道可以是博客,微博红的时候,主要渠道可以是微博,微信热的时候,主要渠道可以是微信,但是不要偏废,任何渠道经营好了,都可以带来稳定的转化率,只不过有些渠道在特定时期带来的回报率更高而已。
但如果你彻底绑定一个渠道,万一博客不火了,你怎么办?博客已经过气了,微博现在争议很多,微信,也不是没有唱衰的声音。
我做在线教育,第一门课选择网易云课堂独家合作,好处就是网易对任何渠道都算是一个中性门面,淘宝也好,微博也好,微信也好,百度也好,都不会为难网易,这一点,在互联网上很重要,但是很多人会忽略。
在移动互联网,选择一个网络门店,特别是刚刚起步的时候,选择一个稳定的,不会被互联网渠道巨头之间内斗搞灭顶的平台,是很费心思的,这是我对网络渠道的第一考虑:尽量找对渠道最兼容的平台。
找到这个平台,不等于有业务,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流量。
我目前云课堂的流量40%来自微博,20%来自微信,10%来自纸质书电子书,10%来自网盘,5%来自线下讲座,15%来自学员口碑,算是建立了8个渠道。无论是哪个渠道垮了,对我的业务有影响,但都不至于马上致命,让很多人意外的是,我的微博转化作用远远大于微信。
还有虽然高校讲座转化率不高,但是作为一个长线投资,这个事情我觉得值得做。我甚至还在争取一些影响力足够大的讲座或者论坛,比如我已经上了上海的TEDxjingan ,北京新精英的“做自己”论坛,中欧商学院的私享会,上海财经大学的EMBA的“宜思读书会”等等,我还在考虑能否有机会进入“一席”、“CC公益论坛”这样在全国富有影响力论坛讲座,借助视频传播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虽然比不上罗永浩,但是可以向他学习。
纸质图书也是很多人忽略的渠道,一本好书,不仅仅自身通过销售可以为你带来潜在客户,更重要的是,好书会得到当当,京东,亚马逊这样的网店重视,他们会主动给你做推广,比如这样的活动,都不是我策划的。
但我还需要继续建设渠道,所以我还在维护百度文库,百度经验,百度知道,知乎,豆瓣,锐普PPT,多看阅读,网易云阅读,百度阅读这些网络渠道,希望这些渠道搜索结果,只要是和“PPT”相关的,和“秋叶PPT”相关的信息可以显示在第一或者前三。目前我可以说,在这些渠道上,很少有人的关键词表现比我好。
在微博,我除了经营自己的微博,还指导小伙伴们维护好自己的微博,尽量涨粉,目前我已经培养了超过3000粉丝的小伙伴十多个,过万的就有6个,@小巴_1990 @读书笔记PPT @simon_阿文 @秦阳 @曹将PPTao @乔布简历 。
同样的,我也在扶持小伙伴的微信,希望有一批好的微信公众账户,粉丝超过5000的微信公号,我的小伙伴也有一批,分别是@乔布简历 @simon_阿文 @秦友团 @刘健亮 。
我现在注册了公司,重要可以考虑一些广告投放,比如百度搜索,360搜索,粉丝通,广点通,这些也是我考虑的营销渠道,只不过我需要直接付费。
除此之外我还创造性建设一些渠道,比如和前程无忧,人人网合作开设专栏,在《电脑爱好者》杂志投稿,我甚至和出版社合作,在畅销书海报页置换成我们的学员PPT,把这些书也变成我们的潜在渠道,不信你去当当搜《图解力》,去京东搜《小强升职记(增强版)》,注意打开海报页面看到底部,然后你懂的。
甚至我准备把各个在线教育平台都变成我的渠道,我准备六月份在各大主流在线教育平台逐步推出“秋叶PPT--一起玩转2013工具栏”在线视频课程,走低价路线,我相信入门的小白,会选择更高阶的课程,那么你懂的,后面的事情,简单了。
未来我还会考虑把我的学员社群和一些有趣的企业推广结合,这样我们有可能是别人的推广独家暗器,别人的客户也成为我们的潜在客户,那么企业的能量也变成我们的渠道。
没错,我在建设渠道矩阵,我的渠道矩阵特点是:
1、我重视传统的地面渠道(纸质书,论坛讲座,杂志),也重视各种网络渠道。
2、我重视主流的新媒体,也不放过曾经是主流,有可能变主流的网络媒体渠道建设。
3、我重视个人品牌的建设,也重视小伙伴的个人品牌建设,形成在特别渠道的品牌矩阵群。
4、我重视免费的流量渠道(资源置换),也重视付费的流量渠道(竞价排名)。
5、我重视社群的内部渠道(口碑),也重视社群的跨界渠道(链接)。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思维和视野的局限才是最大的问题,很多所谓的网络营销专家,真要落地建设渠道,你会发现,还不如你自己老老实实琢磨更好。
但是,不管这个社会如何浮躁,我们,有自己的坚持,始终,都不会放弃努力。
【一、萧秋水的社会化媒体矩阵】
写这篇文章前,我先吃了三枚红通通的杏、一袋野山椒凤爪,被辣得呼呼喘气,所以又从冰箱里抓出冰橄榄,哇卡卡,冰凉爽口!
然后,我才开始动笔。
一个生活化的场景,一个严肃的课题,这并不存在矛盾。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人为割裂了工作、学习、生活,其实它们原可以水乳交融。
下面的列表,是我的社交媒体矩阵:
①博客:逍遥游,知识积累、长期坚持写作和分享的革命根据地。目前访问量每天200多IP。5年。
②新浪微博:分享短小精悍的工作学习生活理念、生活和思想状态、好的方法和工具,树立幸福生活家形象。目前4.6万关注,活跃度还行。4年。
③豆瓣:书评、影评、日记、故事、攻略。目前2.4万关注,活跃度还行。注册9年,近一年来才参与互动。
④微信公众号:二四六固定更新,一三五随机发送(可能会按性别、区域等定向发送,也可能不发)。目前3.2万关注,活跃度还行。1年多。
⑤网易云阅读:精选有价值文章,含微信一三五更新文章、豆瓣精品书评和日记等,电子书发布。目前1000多关注。半年多。
⑥知乎专栏知识兵工厂:系统整合知识,提供多种知识地图。目前知乎5000多关注。专栏1000多关注,不到一月(指专栏时间,知乎是刚发布时就注册了,没怎么打理,近一月才互动多些)。
以上数据,除微信公众号订阅数、活跃度外,其他都可以在外部观察到。“活跃度还行”是个保守的说法,因为不可能每篇文章每条微博都受欢迎,必然有起伏。但相比十几万粉丝零评论的博主,略好一点。
没有夸大和虚饰,数据就是这样。
1998年触网以来,一直走透明路线,如果不是某些网站消失了,踪迹会始终在那里。我并不能说在那时就有个人品牌的概念,只是凭着“君子慎独”的理念一路走下来,喜欢玩,喜欢新事物,乐意尝试,以及坚持,于是,就是现在的样子。
公允地讲,这不是多好的成绩,只不过,这就是我要的“状态”。微信公众号始终都没怎么宣传,别人问,我都不愿意说,因为明明自己可以搜索到,功能介绍也明显有点拒人以千里之外,因为就是想要筛选掉懒惰、不愿思考和动手的人。曾经有人质疑,说你就这点粉丝,你凭什么写出《微博控》和《微信控》?其实,那有什么难的呢?我是一个知识管理研究者,我热衷于用知识管理解构一切,而且我实践的是另类运营模式,一样有独到心得,和我互补的,是万般能折腾的秋叶大叔,在他的折腾下,微博、秋夜青语、秋叶PPT的粉丝数都非常可观,而且能量巨大——这个词,是对未来的潜力而言。
基本上,我和秋叶的路子,有同,也有异。我有自己的优势(知识管理、好学、好奇)和劣势(懒、贪图享受、缺少耐心),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来设计媒体矩阵,以玩+专业的心态进行,做为一个胸无大志的人,满足于小而美的模式,不疾不徐,攻下一城,再下一城。
很多人和我相反,只想付出比我少的努力,却想得到超过秋叶的成就,当然这也是有可能的,比如天赋过人、魅力惊人。
我有位朋友,非常有才华,有次我们吃饭,他给我讲故事,是他当时在构思的小说,长篇大论地说下来,条理分明,人物鲜活,情节曲折,搞笑度也很高,我当时都听呆了。文字也非常棒,并且,执着于写作,我觉得他原则上可以成为宁财神第二,不过,很可惜,目前还不是。我替他分析过,觉得他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微博和微信,都做了,比较随意,并不是做为个人品牌渠道来建设。可惜。就是说,并没能打通社交媒体为自己所用。
曾经有人建议我换头像,我问为什么。这就是不懂个人品牌建设的人才会提出来的建议。在列出的所有社交媒体平台上,我都使用一个名字、一个头像。每个平台,都有不同的定位,这样才会形成合力。有些人做微信,和微博内容一致,两边copy,我不太清楚这个意义何在。长达一年的时间,我每天一篇原创文章,这是一个实验,就是要看自己能不能坚持、以及能不能写出还能看的东西来(不能保证每一篇的可看度都高)。
我重视平台,但是,不依赖任何一个平台,所以在矩阵排名里,我的博客是居第一位的,因为这是自己的地盘,不需要有任何担心,其他的地方,关了就关了,我也不会可惜,因为我有内容有个人魅力,总还是有人需要我,怕什么呢?
我用的词是“需要”而非“喜欢”。个人品牌经营的核心,其实有一层涵意:你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
喜欢是一种缥缈的情感,罗胖说过,有人喜欢你,就是想让你死,因为他们要的喜欢方式,是有前提的,比如免费、比如迎合他们的要求,今天改个头像,明天写个什么文章,不能吃狗肉……如果把个人品牌维系在喜欢上,这是不牢靠的。观众今天喜欢文章,明天就去喜欢黄晓明去了。有的人并不喜欢我,但还是会读我的文章,因为有用。
个人品牌,可以说是社交媒体矩阵的核心,我所展现出的,是一种独行侠式的个体经营方式。秋叶所经营的,是渠道矩阵,这是更强大的一种方式,当然相应的,也会更耗心力。
既然我想悠哉乐哉地多些时间吃杏啃凤爪享受冰橄榄,既然秋叶团队兢兢业业答题的时候,我却在武吉士热带雨林里闲逛,我就安于自己的方式。再说反正以我和秋叶大叔这么好的交情,我的就是他的,他的就是我的,这是矩阵中所未显现出来的另一部分:关系管理。以后有时间再谈吧。
限于篇幅,这篇文章只算是一个线索,涉及到矩阵的整体运营、每个平台的单独运营,一篇短文无法说清。只希望这个线索能够起到启发作用。
在矩阵建设上,我也看到过失败的例子:已经算是成功的个人品牌,但是被胜利冲昏头脑、不可一世起来。
我总相信,表面可以狂放,骨子里必须谦卑。
【二、秋叶是怎样经营网络渠道的】
本来没打算写这篇文章,但是秋水说要我总结下,就写了,我一般写干货,信息量很大,你们看不懂的,自己慢慢琢磨,别问我,我真没有时间给你们解释。
渠道和厂家的关系,可以用三句话来说明:
1、是店大欺客,还是客大欺店?
2、是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篮子里还是独家合作?
3、是整合为王还是一招鲜吃遍天?
因为我是一个小创业团队,所以我没有客大欺店的本事,我最好的选择是聚焦精力到一个点,也就是一个产品,一个门店,一种服务模式。
我自己做互联网新媒体营销的策略是:要整合不同的流量渠道,把鸡蛋可以放在一个靠谱的门面里面卖。
在互联网上,我提倡不要把渠道也都放在一个渠道里面。博客火的时候,主要渠道可以是博客,微博红的时候,主要渠道可以是微博,微信热的时候,主要渠道可以是微信,但是不要偏废,任何渠道经营好了,都可以带来稳定的转化率,只不过有些渠道在特定时期带来的回报率更高而已。
但如果你彻底绑定一个渠道,万一博客不火了,你怎么办?博客已经过气了,微博现在争议很多,微信,也不是没有唱衰的声音。
我做在线教育,第一门课选择网易云课堂独家合作,好处就是网易对任何渠道都算是一个中性门面,淘宝也好,微博也好,微信也好,百度也好,都不会为难网易,这一点,在互联网上很重要,但是很多人会忽略。
在移动互联网,选择一个网络门店,特别是刚刚起步的时候,选择一个稳定的,不会被互联网渠道巨头之间内斗搞灭顶的平台,是很费心思的,这是我对网络渠道的第一考虑:尽量找对渠道最兼容的平台。
找到这个平台,不等于有业务,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流量。
我目前云课堂的流量40%来自微博,20%来自微信,10%来自纸质书电子书,10%来自网盘,5%来自线下讲座,15%来自学员口碑,算是建立了8个渠道。无论是哪个渠道垮了,对我的业务有影响,但都不至于马上致命,让很多人意外的是,我的微博转化作用远远大于微信。
还有虽然高校讲座转化率不高,但是作为一个长线投资,这个事情我觉得值得做。我甚至还在争取一些影响力足够大的讲座或者论坛,比如我已经上了上海的TEDxjingan ,北京新精英的“做自己”论坛,中欧商学院的私享会,上海财经大学的EMBA的“宜思读书会”等等,我还在考虑能否有机会进入“一席”、“CC公益论坛”这样在全国富有影响力论坛讲座,借助视频传播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虽然比不上罗永浩,但是可以向他学习。
纸质图书也是很多人忽略的渠道,一本好书,不仅仅自身通过销售可以为你带来潜在客户,更重要的是,好书会得到当当,京东,亚马逊这样的网店重视,他们会主动给你做推广,比如这样的活动,都不是我策划的。
但我还需要继续建设渠道,所以我还在维护百度文库,百度经验,百度知道,知乎,豆瓣,锐普PPT,多看阅读,网易云阅读,百度阅读这些网络渠道,希望这些渠道搜索结果,只要是和“PPT”相关的,和“秋叶PPT”相关的信息可以显示在第一或者前三。目前我可以说,在这些渠道上,很少有人的关键词表现比我好。
在微博,我除了经营自己的微博,还指导小伙伴们维护好自己的微博,尽量涨粉,目前我已经培养了超过3000粉丝的小伙伴十多个,过万的就有6个,@小巴_1990 @读书笔记PPT @simon_阿文 @秦阳 @曹将PPTao @乔布简历 。
同样的,我也在扶持小伙伴的微信,希望有一批好的微信公众账户,粉丝超过5000的微信公号,我的小伙伴也有一批,分别是@乔布简历 @simon_阿文 @秦友团 @刘健亮 。
我现在注册了公司,重要可以考虑一些广告投放,比如百度搜索,360搜索,粉丝通,广点通,这些也是我考虑的营销渠道,只不过我需要直接付费。
除此之外我还创造性建设一些渠道,比如和前程无忧,人人网合作开设专栏,在《电脑爱好者》杂志投稿,我甚至和出版社合作,在畅销书海报页置换成我们的学员PPT,把这些书也变成我们的潜在渠道,不信你去当当搜《图解力》,去京东搜《小强升职记(增强版)》,注意打开海报页面看到底部,然后你懂的。
甚至我准备把各个在线教育平台都变成我的渠道,我准备六月份在各大主流在线教育平台逐步推出“秋叶PPT--一起玩转2013工具栏”在线视频课程,走低价路线,我相信入门的小白,会选择更高阶的课程,那么你懂的,后面的事情,简单了。
未来我还会考虑把我的学员社群和一些有趣的企业推广结合,这样我们有可能是别人的推广独家暗器,别人的客户也成为我们的潜在客户,那么企业的能量也变成我们的渠道。
没错,我在建设渠道矩阵,我的渠道矩阵特点是:
1、我重视传统的地面渠道(纸质书,论坛讲座,杂志),也重视各种网络渠道。
2、我重视主流的新媒体,也不放过曾经是主流,有可能变主流的网络媒体渠道建设。
3、我重视个人品牌的建设,也重视小伙伴的个人品牌建设,形成在特别渠道的品牌矩阵群。
4、我重视免费的流量渠道(资源置换),也重视付费的流量渠道(竞价排名)。
5、我重视社群的内部渠道(口碑),也重视社群的跨界渠道(链接)。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思维和视野的局限才是最大的问题,很多所谓的网络营销专家,真要落地建设渠道,你会发现,还不如你自己老老实实琢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