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发怀古之幽情,以悼凭生
月伴良宵,微风徐徐,携美酒、此夜温婉如旧;
舞影凌乱,笙色萧萧,念如今、直叹光阴似箭;
还是喜欢用笔墨书写的感觉,看着字体的线条,在心情的牵引下,隐隐呈现纸端。已经许久没有领略何为闲适了,今日,足不出户,翻出字帖,配古乐,焚香习字;一是唐诗,二是宋词,喜音律,故更好宋词些许。
在所有的文字中,觉得最美的文字应该是中文和法文,当然中文更胜一筹,它的写意,是文字中独有的美,仅几个字,就能道尽一切的沧海桑田。这也难怪,就连精通八国语言文字的陈寅恪先生,也要坚持用古文旧体写作。作为一种源于东方的古老文字,它承载了这座古国的千年文明,因此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思维方式和根源的审美意识。
某次,听了复旦一位中文系教授的课,讲中国的古诗词。说起他曾在哈佛游学期间的思乡心境,在80年代离开妻儿远赴千里之外,一年多不能相见,那时的通讯也不发达,更感受到身在异国他乡的度日如年。每晚必在灯下,捧卷夜读唐宋诗词,与古人交流,去体验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苏东坡的“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在那样的境遇下,诗词的意境给了他从未发现的另一番人生况味,其味无穷。
古人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情怀,“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婉约气质,那种在诗词中蕴含的欲语还休,使得我心有千千结,结着古、也结着今。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还是“举杯邀明月”吧!其实我并不太能喝,顶多也只能算个小酒鬼吧!今夜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让我能偶尔发发怀古之幽情,感受感受古人那“明月清风”般与日月同饮的幽幽情怀。
对一个感性的人而言,最怕的是伤离别,如果在离别时,友人与我同饮,并来上一句“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杯酒我一定会哭着喝完,感觉那不像酒,更像是泪啊!
又忆起友人曾赠予的一封笔墨书信,是研墨书写的竖写体,里面写到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当时也正是我独处异乡,读此信,哽咽到失声。被一种莫名的巨大孤独感笼罩,那是一种震荡于天地间的孤独。
耳边,响起李煜的词《虞美人》写的歌,这也是我最喜欢的词之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这首词中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让李后主掉了脑袋,但即便如此,这首词中那婉约而富有灵性的气质,仍能传唱至今;让我感叹的是,那样重大的历史变故,可为何读来却只有那么一层淡淡的忧伤呢?
徐志摩说,他最喜欢的是“愁”这个字,一个秋一颗心,所以秋天是最能拨动人愁绪的季节;这样的季节,读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最是吻合心境。
在中国所有的词人中,最令我钟情的却还是东坡居士,都是千锤百炼的经典!比如翘楚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平仄得极有韵律感。
而每逢中秋时节又会浮现出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尽了月圆之夜,相思的人儿面对悲欢离合的千言万语。
还有他悼念亡妻之词《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十年生死两茫茫”又是述说着怎样的别离啊!
在面对人生中最失意的时候,却写出了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又是多么的气势磅礴啊!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无数的悲欢离合,在那么多糟糕的人生际遇里,他没有怨天尤人,始终都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用一种达观而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逍遥而自在的经营此生。他那逆流而上的气节,以及留存的艺术杰作,换化成他独特的人格品质,垂范后人、留赠来者!
今夜与东坡居士一同怀古,倍感幸福,且用改动后的《牡丹亭》中词作结:曾这般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断景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目谁家怜,只怜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舞影凌乱,笙色萧萧,念如今、直叹光阴似箭;
还是喜欢用笔墨书写的感觉,看着字体的线条,在心情的牵引下,隐隐呈现纸端。已经许久没有领略何为闲适了,今日,足不出户,翻出字帖,配古乐,焚香习字;一是唐诗,二是宋词,喜音律,故更好宋词些许。
在所有的文字中,觉得最美的文字应该是中文和法文,当然中文更胜一筹,它的写意,是文字中独有的美,仅几个字,就能道尽一切的沧海桑田。这也难怪,就连精通八国语言文字的陈寅恪先生,也要坚持用古文旧体写作。作为一种源于东方的古老文字,它承载了这座古国的千年文明,因此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思维方式和根源的审美意识。
某次,听了复旦一位中文系教授的课,讲中国的古诗词。说起他曾在哈佛游学期间的思乡心境,在80年代离开妻儿远赴千里之外,一年多不能相见,那时的通讯也不发达,更感受到身在异国他乡的度日如年。每晚必在灯下,捧卷夜读唐宋诗词,与古人交流,去体验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苏东坡的“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在那样的境遇下,诗词的意境给了他从未发现的另一番人生况味,其味无穷。
古人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情怀,“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婉约气质,那种在诗词中蕴含的欲语还休,使得我心有千千结,结着古、也结着今。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还是“举杯邀明月”吧!其实我并不太能喝,顶多也只能算个小酒鬼吧!今夜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让我能偶尔发发怀古之幽情,感受感受古人那“明月清风”般与日月同饮的幽幽情怀。
对一个感性的人而言,最怕的是伤离别,如果在离别时,友人与我同饮,并来上一句“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杯酒我一定会哭着喝完,感觉那不像酒,更像是泪啊!
又忆起友人曾赠予的一封笔墨书信,是研墨书写的竖写体,里面写到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当时也正是我独处异乡,读此信,哽咽到失声。被一种莫名的巨大孤独感笼罩,那是一种震荡于天地间的孤独。
耳边,响起李煜的词《虞美人》写的歌,这也是我最喜欢的词之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这首词中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让李后主掉了脑袋,但即便如此,这首词中那婉约而富有灵性的气质,仍能传唱至今;让我感叹的是,那样重大的历史变故,可为何读来却只有那么一层淡淡的忧伤呢?
徐志摩说,他最喜欢的是“愁”这个字,一个秋一颗心,所以秋天是最能拨动人愁绪的季节;这样的季节,读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最是吻合心境。
在中国所有的词人中,最令我钟情的却还是东坡居士,都是千锤百炼的经典!比如翘楚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平仄得极有韵律感。
而每逢中秋时节又会浮现出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尽了月圆之夜,相思的人儿面对悲欢离合的千言万语。
还有他悼念亡妻之词《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十年生死两茫茫”又是述说着怎样的别离啊!
在面对人生中最失意的时候,却写出了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又是多么的气势磅礴啊!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无数的悲欢离合,在那么多糟糕的人生际遇里,他没有怨天尤人,始终都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用一种达观而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逍遥而自在的经营此生。他那逆流而上的气节,以及留存的艺术杰作,换化成他独特的人格品质,垂范后人、留赠来者!
今夜与东坡居士一同怀古,倍感幸福,且用改动后的《牡丹亭》中词作结:曾这般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断景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目谁家怜,只怜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