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奖四十年幕后八卦
布克奖四十年幕后八卦
曾有评委威胁跳楼,也有人拳脚相见,还有人在和索尔·贝娄拼车时被调戏……在布克奖四十周年之际,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回顾展揭露了布克奖评选过程的幕后故事,令人大开眼界。
你想知道英语小说界的最高荣誉布克奖(Booker Prize)是怎样选出获奖小说的吗?今年是布克奖四十周年大寿,英国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回顾展(2008年9月6日—2009年5月17日),公布了大量材料,展示了历年布克奖作品的诞生过程。
1969年第一届布克奖的评委会主席吕贝卡·维斯特(Rebecca West)曾说:“爱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写小说有大年有小年,今年是小年。”“穆丽尔·斯帕克(Muriel Spark)聪明但不够活泼。”轻描淡写便将两位女作家踢出局。最后选出的纽比(PH Newby)的Something to Answer For是折衷的结果。1970年的评委主席依旧是维斯特夫人,她又对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的作品说了刻薄话,于是另一位评委安东尼娅·弗拉瑟(Antonia Fraser)分析道:“可能是这位优秀的老太太感觉到了年轻女人的威胁。”
1971年弗拉瑟再度担任评委,一次她和索尔·贝娄拼车回家,贝娄突然凑过来说:“有人说过你长得很漂亮吗?”她正想着既谦虚又有点挑逗的回答,这位大人物却闭上眼睡着了,一直睡到下车。1972年则有点像诺贝尔奖预告,获奖者奈保尔成为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评委索尔·贝娄则是1976年得主。据说贝娄不顾预算的紧张,坚持要住丽兹饭店,之后还抱怨他的房间看不到格林公园。
几乎所有的评委们都对从长名单到短名单的筛选过程抱怨不已,有时简直是一场拉锯战。几个月中,评委们要做的就是读书、讨论、接着读书,读到烂书时便大骂出版社白痴,只有那些在几个月后仍旧清晰地印在你脑海中没有褪色的书,才有机会出现在短名单上,接受其他评委的挑战。1977年的评委博伊尔·本布里奇(Beryl Bainbridge)在最后一次讨论上睡着了,布兰丹·吉尔(Brendan Gill)威胁说他要跳楼、他受够了,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则一言不发,没有人敢跟他说话;唯一比较正常的是罗宾·雷(Robin Ray),于是大家决定全听他的,他选了保罗·斯科特(Paul Scott)的小说Staying On,结果斯科特生了重病没能来领奖。1978年五位评委的首选都不一样,而且谁也没法说服谁。有个人建议了一个折衷选择,大家都觉得无可无不可,但评委之一的德文特·梅(Derwent May)认为如果选出的小说本来不是任何一个人的首选,那是一种灾难。于是他决定力推自己的首选:爱丽丝·默多克的《大海,大海》,这也是另一位评委的第二选择,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1981年的获奖作品至今风头无两。它在布克奖25周年评选“布克中的布克”时夺冠,又在今年无可争议地当选“历年最佳布克小说”,这就是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据当年的评委之一赫米昂·李(Hermione Lee)说,尽管《午夜的孩子》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但当年赢得并不轻松。同年的竞争者有穆丽尔·斯帕克、伊安·麦克尤恩、多丽丝·莱辛等文坛名宿,而拉什迪只是个无名小卒。最后五位评委分为两派,分别支持拉什迪和D. M. 托马斯,当拉什迪最终以3:2的优势险胜时,支持托马斯的一位评委噙着眼泪走出了房间。布克奖将拉什迪的文学事业推上了一个高峰。
1983年发生了一场混战。最后的讨论是拉什迪和库切的对决,费·威尔登(Fay Weldon)作为评委会主席有投决定票的权利,她衡量了两方支持者的辩论,最终决定将票投给库切。作为一个积极的女权主义者,威尔登开了个玩笑,说:“我没有让丈夫来帮我做决定呢。”结果话传出去就变了味儿,大家真以为她完全没有判断能力。在颁奖的那天,她又在演讲中抨击出版社总是开出苛刻的条件盘剥作家,等她坐定,出版商协会的主席冲过来,因为不能打女人,于是她的经纪人吉尔斯·戈登遭了殃,替她挨了一顿老拳。
当好评委会主席的确不容易,1986年的主席安东尼·斯维特(Anthony Thwaite)就抱怨自己被八卦流言给玷污了。有人散布小道消息说他给其他评委上了一堂“如何读小说”的课;还有人说他给朱利安·巴内斯(Julian Barnes)写信,表示很同情他没能进短名单,并把原因归罪于“那些娘儿们”(当年的其他四位评委都是女性)。
1989年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折桂,并成为布克奖历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评委大卫·洛奇(David Lodge)说道:“一种奖项的成功会对文学小说的写作与接受产生巨大影响,除了直接作用之外,还会间接通过一系列模仿该奖项的其他奖项产生作用。所以,评奖委员会也是一种文学批评的手段。”当然评选过程并不总是如理想中那样高尚,灰色交易也是常有的事。1994年的评委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就曾发誓再也不担任任何小说奖的评委,他说每个评委都有自己喜爱的小说,而且根本没有可能说服其他人改换门庭,于是一天他接到了这样的电话:“我知道你特别喜欢小说X,你也知道我特别喜欢小说Y。如果这两本书都能进短名单该多好啊!对不对?这样吧,你投Y一票,我也投X一票,如何?”伍德称所有的短名单和获奖作品都是这样选出来的,虽然他对当年的获奖小说詹姆斯·凯尔曼(James Kelman)的How Late It Was, How Late很满意,但他十分痛恨整个过程中的勾心斗角和政治把戏。而据1997年的评委杰森·考利(Jason Cowley)说,在长名单公布之前,只要跟布克奖行政部门的头儿马廷·高夫(Martyn Goff)秘密吃顿饭,就能得到内部消息。高夫通过是否泄露消息来影响评选过程。
以布克奖如今的影响力,一部小说只要能进入长名单,出版社就会收到无数书店的订单,能进入短名单,作者立刻成为焦点人物,而一旦得奖,更是名利双收,除了大笔奖金之外,获奖作品通常会引起一股销售热潮,因为英国人都喜欢买本新鲜出炉的获奖作品送给亲朋好友做圣诞礼物,显得既时髦又有品位。
当然也有人批评布克奖偏爱那些冷门、难读的小说,大牌作家的作品往往在初选时就被淘汰了。布克奖的评委们尽管常常因为对具体小说的喜好不同而争得不可开交,但他们大致认同一条准则:文学奖的意义在于,要推介平时读者平时不太会注意的好小说、好作家,大牌作家不需要拿奖,对他们来说,名声早已奠定,拿奖不过是增加些身外之物而已。所以,布克奖应当雪中送炭,而不必锦上添花。
http://9.douban.com/site/entry/68258844/view
曾有评委威胁跳楼,也有人拳脚相见,还有人在和索尔·贝娄拼车时被调戏……在布克奖四十周年之际,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回顾展揭露了布克奖评选过程的幕后故事,令人大开眼界。
你想知道英语小说界的最高荣誉布克奖(Booker Prize)是怎样选出获奖小说的吗?今年是布克奖四十周年大寿,英国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回顾展(2008年9月6日—2009年5月17日),公布了大量材料,展示了历年布克奖作品的诞生过程。
1969年第一届布克奖的评委会主席吕贝卡·维斯特(Rebecca West)曾说:“爱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写小说有大年有小年,今年是小年。”“穆丽尔·斯帕克(Muriel Spark)聪明但不够活泼。”轻描淡写便将两位女作家踢出局。最后选出的纽比(PH Newby)的Something to Answer For是折衷的结果。1970年的评委主席依旧是维斯特夫人,她又对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的作品说了刻薄话,于是另一位评委安东尼娅·弗拉瑟(Antonia Fraser)分析道:“可能是这位优秀的老太太感觉到了年轻女人的威胁。”
1971年弗拉瑟再度担任评委,一次她和索尔·贝娄拼车回家,贝娄突然凑过来说:“有人说过你长得很漂亮吗?”她正想着既谦虚又有点挑逗的回答,这位大人物却闭上眼睡着了,一直睡到下车。1972年则有点像诺贝尔奖预告,获奖者奈保尔成为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评委索尔·贝娄则是1976年得主。据说贝娄不顾预算的紧张,坚持要住丽兹饭店,之后还抱怨他的房间看不到格林公园。
几乎所有的评委们都对从长名单到短名单的筛选过程抱怨不已,有时简直是一场拉锯战。几个月中,评委们要做的就是读书、讨论、接着读书,读到烂书时便大骂出版社白痴,只有那些在几个月后仍旧清晰地印在你脑海中没有褪色的书,才有机会出现在短名单上,接受其他评委的挑战。1977年的评委博伊尔·本布里奇(Beryl Bainbridge)在最后一次讨论上睡着了,布兰丹·吉尔(Brendan Gill)威胁说他要跳楼、他受够了,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则一言不发,没有人敢跟他说话;唯一比较正常的是罗宾·雷(Robin Ray),于是大家决定全听他的,他选了保罗·斯科特(Paul Scott)的小说Staying On,结果斯科特生了重病没能来领奖。1978年五位评委的首选都不一样,而且谁也没法说服谁。有个人建议了一个折衷选择,大家都觉得无可无不可,但评委之一的德文特·梅(Derwent May)认为如果选出的小说本来不是任何一个人的首选,那是一种灾难。于是他决定力推自己的首选:爱丽丝·默多克的《大海,大海》,这也是另一位评委的第二选择,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1981年的获奖作品至今风头无两。它在布克奖25周年评选“布克中的布克”时夺冠,又在今年无可争议地当选“历年最佳布克小说”,这就是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据当年的评委之一赫米昂·李(Hermione Lee)说,尽管《午夜的孩子》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但当年赢得并不轻松。同年的竞争者有穆丽尔·斯帕克、伊安·麦克尤恩、多丽丝·莱辛等文坛名宿,而拉什迪只是个无名小卒。最后五位评委分为两派,分别支持拉什迪和D. M. 托马斯,当拉什迪最终以3:2的优势险胜时,支持托马斯的一位评委噙着眼泪走出了房间。布克奖将拉什迪的文学事业推上了一个高峰。
1983年发生了一场混战。最后的讨论是拉什迪和库切的对决,费·威尔登(Fay Weldon)作为评委会主席有投决定票的权利,她衡量了两方支持者的辩论,最终决定将票投给库切。作为一个积极的女权主义者,威尔登开了个玩笑,说:“我没有让丈夫来帮我做决定呢。”结果话传出去就变了味儿,大家真以为她完全没有判断能力。在颁奖的那天,她又在演讲中抨击出版社总是开出苛刻的条件盘剥作家,等她坐定,出版商协会的主席冲过来,因为不能打女人,于是她的经纪人吉尔斯·戈登遭了殃,替她挨了一顿老拳。
当好评委会主席的确不容易,1986年的主席安东尼·斯维特(Anthony Thwaite)就抱怨自己被八卦流言给玷污了。有人散布小道消息说他给其他评委上了一堂“如何读小说”的课;还有人说他给朱利安·巴内斯(Julian Barnes)写信,表示很同情他没能进短名单,并把原因归罪于“那些娘儿们”(当年的其他四位评委都是女性)。
1989年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折桂,并成为布克奖历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评委大卫·洛奇(David Lodge)说道:“一种奖项的成功会对文学小说的写作与接受产生巨大影响,除了直接作用之外,还会间接通过一系列模仿该奖项的其他奖项产生作用。所以,评奖委员会也是一种文学批评的手段。”当然评选过程并不总是如理想中那样高尚,灰色交易也是常有的事。1994年的评委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就曾发誓再也不担任任何小说奖的评委,他说每个评委都有自己喜爱的小说,而且根本没有可能说服其他人改换门庭,于是一天他接到了这样的电话:“我知道你特别喜欢小说X,你也知道我特别喜欢小说Y。如果这两本书都能进短名单该多好啊!对不对?这样吧,你投Y一票,我也投X一票,如何?”伍德称所有的短名单和获奖作品都是这样选出来的,虽然他对当年的获奖小说詹姆斯·凯尔曼(James Kelman)的How Late It Was, How Late很满意,但他十分痛恨整个过程中的勾心斗角和政治把戏。而据1997年的评委杰森·考利(Jason Cowley)说,在长名单公布之前,只要跟布克奖行政部门的头儿马廷·高夫(Martyn Goff)秘密吃顿饭,就能得到内部消息。高夫通过是否泄露消息来影响评选过程。
以布克奖如今的影响力,一部小说只要能进入长名单,出版社就会收到无数书店的订单,能进入短名单,作者立刻成为焦点人物,而一旦得奖,更是名利双收,除了大笔奖金之外,获奖作品通常会引起一股销售热潮,因为英国人都喜欢买本新鲜出炉的获奖作品送给亲朋好友做圣诞礼物,显得既时髦又有品位。
当然也有人批评布克奖偏爱那些冷门、难读的小说,大牌作家的作品往往在初选时就被淘汰了。布克奖的评委们尽管常常因为对具体小说的喜好不同而争得不可开交,但他们大致认同一条准则:文学奖的意义在于,要推介平时读者平时不太会注意的好小说、好作家,大牌作家不需要拿奖,对他们来说,名声早已奠定,拿奖不过是增加些身外之物而已。所以,布克奖应当雪中送炭,而不必锦上添花。
http://9.douban.com/site/entry/68258844/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