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LoveLive二期11话的一些想法
并非是不认同各种各样的看法,只是将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一些观点写在这里。无论什么样的观点都是每个LLer对11话的解读,对11话之后的故事的期望。类似的解读很多,我仅仅只是做了一个粗略的总结:
解读一:大会结束后是「おしまい(结束)」而不是「解散」
这样的解读有点抠字眼,大会结束后μ's的活动终止,那么重点就是“活动”指的是什么活动。因此,对“活动”的理解又有三个分支:
1)参加LL的活动结束,不再参加下次LoveLive;
2)作为School Idol的活动结束,今后不再以School Idol的名义活动;
3)作为偶像的全部活动结束,即μ’s的终结。
对于前两种猜想,或多或少都是希望μ’s有关的内容不要结束,哪怕是将来毕业成员职业出道作为外援,都会继续以μ’s的名义进行偶像活动,而不只是限定在School Idol的活动中。
至于这种解读是不是合理,我认为无所谓,这只是一个期望而已,官方有心可以制作一个所谓的后日谈讲述毕业后的故事,从而继续挖掘μ’s所能带来的商业价值。但即便如此,我也不认同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挖掘所谓的商业价值,原因会在后面“纯脑洞”部分进行说明。
解读二:实现梦想,μ’s的终结
从一单开始,这个系列中一个最重要的口号是「叶え私たちの夢」。动画的第一季讲述了实现不废校的愿望,实现结成School Idol团体μ’s的愿望;第二季实现(10话)LoveLive地区优胜的愿望(同时也是全校的愿望),和11话中实现μ’s永远都是9人的μ’s的愿望。从这个思路上解读,对于九人来说还有最后一个愿望——LoveLive总优胜的愿望。那么这个愿望实现后,应该是μ’s功成身退的时候,正好也迎来了三年级毕业的时候,从主观和客观上来说都是μ’s解散的时候。
当然这种解读并没有很明确的对思路进行阐述,通过整理零碎的想法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本身也是上一种解读中第三分支解读(μ’s终结)的延伸,区别在于脑补倾向不同。通过这种结论产生了一些对今后内容的设想,比如只保留Printemps小组,继续进行School Idol的活动;雪穗和亚丽莎组成新的School Idol继续代表音乃木阪参加LoveLive;还有以A-Rise为主视角讲述UTX线等设想。就设想本身来说挺有意思,而且也不是没可能,在现在每个角色(包括妹妹们和A-Rise)都有一定人气的情况下挖掘商业价值也不是不行。但终究还是感觉到内容的单薄,因为这种解读所能挖掘的还是μ’s所遗留下来的影响力……
解读三:平行世界,动画的终结不是整个μ’s的终结
我们都知道,动画只是整个LoveLive企划顺势发展的产物。京极尚彦X花田十辉的组合打造了LoveLive的动画,整个动画的设定和公野樱子老师原案的内容有很大的出入,所以我们所迎来的只是动画企划的终结,对整个LoveLive企划而言只是结束了一部分而已,将来的内容还能继续照常发展,单曲、手游、小说、漫画和演唱会还是会继续发展下去。所以即便动画完结,我还是会有接下来的期待。
这样的解读很粗暴简单,但也容易让人接受,说服力很强。甚至已经开始讨论究竟哪个世界观才是正统世界观,有人认为手游的故事才是最正统的MainStory。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动画带来的影响,如果说二期BD第一卷是因为提前券而卖的好的话,怎么解释后六卷也卖的很不错呢?怎么解释一期BD也一同出现在销量榜前20呢?所以只能说,动画还是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的,甚至在日本主流的电视节目也在说“人气动画LoveLive”。所以动画的终结,也会让很多因为动画喜欢这个作品的LLer认为是作品的终结,因为他们就是因为这个平行世界吸引过来的,很自然的结果。这样的解读终究是有弊病,无论从整个企划本身而言还是挖掘商业价值而言,都是比较片面的。
============================脑洞部分=========================
从11话结束后,我一直在关注各种不同的解读11话的思路,从而整理出上面三个解读思路。接下来才是自己真正脑洞的内容,这个脑洞也是一直在考虑的事情,借此机会写出来。
回到企划最初时期,我们都知道2010年8月的CM,是整个LoveLive一单诞生的时期。它的诞生我觉得是一种二次元中AKB系模式,即“粉丝可以接触”的模式。虚拟偶像无法像真正的偶像(AKB48)那样和粉丝面对面的接触。但是可以让粉丝参与制作,于是企划相关内容由真正喜欢她的人参与制作,利用投票的方式渗透到企划制定中,做到了虚拟偶像与粉丝的“面对面”。AKB系当然不是只有面对面那一种模式,说简单点也是“亲民”中的一种表现。对于LL而言,“亲民”不光是“参与制作”,也是每次的用高质量水准和内容上的诚意回馈给粉丝。关于这个模式对于电击G’s magazine而言已经很成熟了,这个模式称为「電撃G's magazineの読者参加企画」,最早在《妹妹公主》就已经开始使用,之后是《惊爆草莓》和《双恋》,第四次读者参与计划才是《LoveLive》,这四次企划中三次原著都是公野樱子老师,可见电击在这方面经验丰富。这样展开说有些说远了,主要想说的是,LL的企划从原案制作角度而言,和AKB系走的是同一个模式,只是形式表现上有一定区别而已。
我们重新把一单翻出来看看,翻遍了也找不到μ's的名字,即便听完所有成员的自我介绍,也只是说“成为偶像”。对,因为我们都知道,一单实际上是2010年8月的CM上首次发售的,对group名的募集却是在同年10月(电击G’s magazine 2010年11月号)才展开,在这之后二单(同年12月)才出现了μ's的字眼,并且有一句「ラブライブから!μ's(ミューズ)へ!」。对比一单「「ラブライブ」ついにシングルデビュー!!」这句话,更像是对整个计划做了修正,本来名为LoveLive的作品是主角们作为偶像出道,但是到了10月份的时候将这个计划改成了LoveLive中的某个团体μ’s的故事。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对应:LoveLive的主角是μ’s这个团体,故事是围绕μ’s展开的。这样的想法很自然,也容易成为一种默认的理解方式。但是,如果我们这样想呢:
LoveLive最初就是九人作为School Idol活动的故事,中途因为某个原因修改了一次设定,让LoveLive成为一个更大的企划。在没有一定数量的粉丝支持的情况下,生推这个大企划并不会顺利。因此利用一个团体(原计划的LoveLive),并冠上“μ’s”的名字,从整个企划整个世界观的一角来窥视LoveLive企划。
而这个模式最好支撑方式就是和粉丝互动,让粉丝自己为这个企划出力,于是为group名和unit名开始募集和投票,让粉丝自己完善整个企划的设定。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完善设定方式,例如“一问一答”投稿等。同时,这种方式直到现在仍然在进行中,例如今年3月发表的全国所有School Idol的团体名字,这个也是通过募集的模式制定的,并且在还有一句说明「今後のプロジェクト内で各ユニット名が登場」。更让我觉得是LoveLive才是整个大计划,μ’s不过是一角而已,只是没想到光μ’s就已经很成功了,也许今后还会继续沿用这个模式。
除了上述这些猜测,在每次大型活动,例如ASL活动、Lantis祭和Lisuani活动上,对九人组合的命名是“μ’s(from LoveLive)”,为何要这样特意分写呢?我也就只能通过之前的脑洞继续扩大脑洞。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么回到“解读一”中我对它的看法,因为整个LL企划很大,μ’s只是一个引子而已,过度挖掘μ’s的剩余价值,只会开始走下坡路,所以完全没必要过分的强调今后解散了的μ’s的内容。
这些想法也只是纯粹脑洞想法,也许还有很多我没有考虑到的情况,和没有查阅到的资料,甚至这也可能只是自己对自己的暗示,不想陷入动画中μ’s“解散”的不安想法。但即便这样我也想乘着这个机会,把自己所想的内容在这里表达出来。
好了,扯了这么多,我对于11话的解读和今后内容的走向,只是觉得无所谓了,如果μ’s还只是冰山一角的话,我对整个企划有了更高的兴趣,即使只是动画的结束,也不代表作为μ’s就永远不会结束,即便是平行世界,每个世界终究会迎来终结……那么还不如迎来一个最好的终结!
关于以后——
关于以后,即新的Next Project,按照LoveLive企划的惯例,在大型活动后会有重大发表,所以纷纷猜测:
1) 剧场版决定;
2) 动画第三季制作决定;
3) 5th Live→The Last Live;
4) 职业出道,个人计划;
5) μ’s作为三次元偶像团体出道;
6) 7th single;
最不愿意见到的当然是第三条,也有人猜测会是在5th Live上做出相关重大发表,因为每次都是奇数次的Live出现重大发表……不管是什么时候发表,我都不希望是有这样的发表……也许会有μ’s迎来最终完结的时期,像《妹妹公主》、《惊爆草莓》和《双恋》一样,故事会结束,但至少希望LL的整个企划不要结束,μ’s的企划也不要近期结束。
单就本文而言啰啰嗦嗦写了很多东西,将自己想法表达出来,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以免让我继续误入歧途。最后,也是之前有说过,LL的动画临近完结,staff们作出的决定我能接受,在最美好最合适的时候让动画中的μ’s完结,九人成为独一无二的传说!感谢staff给我带来这么多美好的回忆。
P.S.我不知道这一段应该放在那里说明,所以单独作为备注而写了。早在二期动画开播前,畑亚贵就在推上说“想写毕业歌了”。也就是说动画二期的总剧情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那么在整个企划中处于什么位置呢?我觉得根据已有的信息还解读不了……
解读一:大会结束后是「おしまい(结束)」而不是「解散」
这样的解读有点抠字眼,大会结束后μ's的活动终止,那么重点就是“活动”指的是什么活动。因此,对“活动”的理解又有三个分支:
1)参加LL的活动结束,不再参加下次LoveLive;
2)作为School Idol的活动结束,今后不再以School Idol的名义活动;
3)作为偶像的全部活动结束,即μ’s的终结。
对于前两种猜想,或多或少都是希望μ’s有关的内容不要结束,哪怕是将来毕业成员职业出道作为外援,都会继续以μ’s的名义进行偶像活动,而不只是限定在School Idol的活动中。
至于这种解读是不是合理,我认为无所谓,这只是一个期望而已,官方有心可以制作一个所谓的后日谈讲述毕业后的故事,从而继续挖掘μ’s所能带来的商业价值。但即便如此,我也不认同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挖掘所谓的商业价值,原因会在后面“纯脑洞”部分进行说明。
解读二:实现梦想,μ’s的终结
从一单开始,这个系列中一个最重要的口号是「叶え私たちの夢」。动画的第一季讲述了实现不废校的愿望,实现结成School Idol团体μ’s的愿望;第二季实现(10话)LoveLive地区优胜的愿望(同时也是全校的愿望),和11话中实现μ’s永远都是9人的μ’s的愿望。从这个思路上解读,对于九人来说还有最后一个愿望——LoveLive总优胜的愿望。那么这个愿望实现后,应该是μ’s功成身退的时候,正好也迎来了三年级毕业的时候,从主观和客观上来说都是μ’s解散的时候。
当然这种解读并没有很明确的对思路进行阐述,通过整理零碎的想法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本身也是上一种解读中第三分支解读(μ’s终结)的延伸,区别在于脑补倾向不同。通过这种结论产生了一些对今后内容的设想,比如只保留Printemps小组,继续进行School Idol的活动;雪穗和亚丽莎组成新的School Idol继续代表音乃木阪参加LoveLive;还有以A-Rise为主视角讲述UTX线等设想。就设想本身来说挺有意思,而且也不是没可能,在现在每个角色(包括妹妹们和A-Rise)都有一定人气的情况下挖掘商业价值也不是不行。但终究还是感觉到内容的单薄,因为这种解读所能挖掘的还是μ’s所遗留下来的影响力……
解读三:平行世界,动画的终结不是整个μ’s的终结
我们都知道,动画只是整个LoveLive企划顺势发展的产物。京极尚彦X花田十辉的组合打造了LoveLive的动画,整个动画的设定和公野樱子老师原案的内容有很大的出入,所以我们所迎来的只是动画企划的终结,对整个LoveLive企划而言只是结束了一部分而已,将来的内容还能继续照常发展,单曲、手游、小说、漫画和演唱会还是会继续发展下去。所以即便动画完结,我还是会有接下来的期待。
这样的解读很粗暴简单,但也容易让人接受,说服力很强。甚至已经开始讨论究竟哪个世界观才是正统世界观,有人认为手游的故事才是最正统的MainStory。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动画带来的影响,如果说二期BD第一卷是因为提前券而卖的好的话,怎么解释后六卷也卖的很不错呢?怎么解释一期BD也一同出现在销量榜前20呢?所以只能说,动画还是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的,甚至在日本主流的电视节目也在说“人气动画LoveLive”。所以动画的终结,也会让很多因为动画喜欢这个作品的LLer认为是作品的终结,因为他们就是因为这个平行世界吸引过来的,很自然的结果。这样的解读终究是有弊病,无论从整个企划本身而言还是挖掘商业价值而言,都是比较片面的。
============================脑洞部分=========================
从11话结束后,我一直在关注各种不同的解读11话的思路,从而整理出上面三个解读思路。接下来才是自己真正脑洞的内容,这个脑洞也是一直在考虑的事情,借此机会写出来。
回到企划最初时期,我们都知道2010年8月的CM,是整个LoveLive一单诞生的时期。它的诞生我觉得是一种二次元中AKB系模式,即“粉丝可以接触”的模式。虚拟偶像无法像真正的偶像(AKB48)那样和粉丝面对面的接触。但是可以让粉丝参与制作,于是企划相关内容由真正喜欢她的人参与制作,利用投票的方式渗透到企划制定中,做到了虚拟偶像与粉丝的“面对面”。AKB系当然不是只有面对面那一种模式,说简单点也是“亲民”中的一种表现。对于LL而言,“亲民”不光是“参与制作”,也是每次的用高质量水准和内容上的诚意回馈给粉丝。关于这个模式对于电击G’s magazine而言已经很成熟了,这个模式称为「電撃G's magazineの読者参加企画」,最早在《妹妹公主》就已经开始使用,之后是《惊爆草莓》和《双恋》,第四次读者参与计划才是《LoveLive》,这四次企划中三次原著都是公野樱子老师,可见电击在这方面经验丰富。这样展开说有些说远了,主要想说的是,LL的企划从原案制作角度而言,和AKB系走的是同一个模式,只是形式表现上有一定区别而已。
我们重新把一单翻出来看看,翻遍了也找不到μ's的名字,即便听完所有成员的自我介绍,也只是说“成为偶像”。对,因为我们都知道,一单实际上是2010年8月的CM上首次发售的,对group名的募集却是在同年10月(电击G’s magazine 2010年11月号)才展开,在这之后二单(同年12月)才出现了μ's的字眼,并且有一句「ラブライブから!μ's(ミューズ)へ!」。对比一单「「ラブライブ」ついにシングルデビュー!!」这句话,更像是对整个计划做了修正,本来名为LoveLive的作品是主角们作为偶像出道,但是到了10月份的时候将这个计划改成了LoveLive中的某个团体μ’s的故事。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对应:LoveLive的主角是μ’s这个团体,故事是围绕μ’s展开的。这样的想法很自然,也容易成为一种默认的理解方式。但是,如果我们这样想呢:
LoveLive最初就是九人作为School Idol活动的故事,中途因为某个原因修改了一次设定,让LoveLive成为一个更大的企划。在没有一定数量的粉丝支持的情况下,生推这个大企划并不会顺利。因此利用一个团体(原计划的LoveLive),并冠上“μ’s”的名字,从整个企划整个世界观的一角来窥视LoveLive企划。
而这个模式最好支撑方式就是和粉丝互动,让粉丝自己为这个企划出力,于是为group名和unit名开始募集和投票,让粉丝自己完善整个企划的设定。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完善设定方式,例如“一问一答”投稿等。同时,这种方式直到现在仍然在进行中,例如今年3月发表的全国所有School Idol的团体名字,这个也是通过募集的模式制定的,并且在还有一句说明「今後のプロジェクト内で各ユニット名が登場」。更让我觉得是LoveLive才是整个大计划,μ’s不过是一角而已,只是没想到光μ’s就已经很成功了,也许今后还会继续沿用这个模式。
除了上述这些猜测,在每次大型活动,例如ASL活动、Lantis祭和Lisuani活动上,对九人组合的命名是“μ’s(from LoveLive)”,为何要这样特意分写呢?我也就只能通过之前的脑洞继续扩大脑洞。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么回到“解读一”中我对它的看法,因为整个LL企划很大,μ’s只是一个引子而已,过度挖掘μ’s的剩余价值,只会开始走下坡路,所以完全没必要过分的强调今后解散了的μ’s的内容。
这些想法也只是纯粹脑洞想法,也许还有很多我没有考虑到的情况,和没有查阅到的资料,甚至这也可能只是自己对自己的暗示,不想陷入动画中μ’s“解散”的不安想法。但即便这样我也想乘着这个机会,把自己所想的内容在这里表达出来。
好了,扯了这么多,我对于11话的解读和今后内容的走向,只是觉得无所谓了,如果μ’s还只是冰山一角的话,我对整个企划有了更高的兴趣,即使只是动画的结束,也不代表作为μ’s就永远不会结束,即便是平行世界,每个世界终究会迎来终结……那么还不如迎来一个最好的终结!
关于以后——
关于以后,即新的Next Project,按照LoveLive企划的惯例,在大型活动后会有重大发表,所以纷纷猜测:
1) 剧场版决定;
2) 动画第三季制作决定;
3) 5th Live→The Last Live;
4) 职业出道,个人计划;
5) μ’s作为三次元偶像团体出道;
6) 7th single;
最不愿意见到的当然是第三条,也有人猜测会是在5th Live上做出相关重大发表,因为每次都是奇数次的Live出现重大发表……不管是什么时候发表,我都不希望是有这样的发表……也许会有μ’s迎来最终完结的时期,像《妹妹公主》、《惊爆草莓》和《双恋》一样,故事会结束,但至少希望LL的整个企划不要结束,μ’s的企划也不要近期结束。
单就本文而言啰啰嗦嗦写了很多东西,将自己想法表达出来,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以免让我继续误入歧途。最后,也是之前有说过,LL的动画临近完结,staff们作出的决定我能接受,在最美好最合适的时候让动画中的μ’s完结,九人成为独一无二的传说!感谢staff给我带来这么多美好的回忆。
P.S.我不知道这一段应该放在那里说明,所以单独作为备注而写了。早在二期动画开播前,畑亚贵就在推上说“想写毕业歌了”。也就是说动画二期的总剧情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那么在整个企划中处于什么位置呢?我觉得根据已有的信息还解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