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键】右键→刷新
11.关键词:报复
这世上,好事会成双,坏事亦如此,没准还能成三。
好事成双的,比如蒜。她期中考试名次很不错,她们学校又抽中了成人礼的第二批,正乐得屁颠屁颠。
坏事成三的,比如我。但我不甘于独自郁闷,誓拉她做垫背,于是在她疯地忘乎所以的时候蓦然接到我的骚扰电话。
我告诉她:“是这样的,我前一天被他拒绝,后一天我爸说他近期出国,再后一天我妈与别人通话时,无意间透露出他其实有女朋友,一直都有。”
她的背景音堪称一片混乱,混乱到我以为她根本听不清。
那头无言了好久,接着响起她朦朦胧胧的嗓音。
“葱……”她问,夹带着丝丝提心吊胆,“你不会在哭吧?”
“……没有。”我哑然。
“那……”她又问,“是不是很想哭?”
“……倒也不是。”我摇头。
蒜似乎豁然开朗,音调也拔高了一个八度:“极好!那我开骂了!”
换我莫名:“开骂?”
“个小兔崽子算什么东西?!隐瞒正牌女朋友勾搭我家单纯善良小妹妹做什么?!亏他还是堂堂名校研究生简直衣冠禽兽!”
“你也没出息!当初就该听听十亿飞的话!暗恋谁不好暗恋两个世界的人!个小兔崽子别看他眉清目秀文质彬彬!啊呸!一肚子墨水早变了浑水!”
“葱!你给我争点气!忘了他!现在就忘!妈的马路上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男人还不到处爬!”
……
此时,我一定瞠目结舌地瞅着听筒发呆,为马巳苗同学千古流芳的泼妇风范所折腰,其震撼程度绝不亚于周星驰在《九品芝麻官》里惊涛骇浪的口舌功夫。
遥远的彼处,想必全体亦被目瞪口呆淹没。
她终于自觉失态,妙语连珠中断,顿了顿,又朝着手机“喂”了几下——不“喂”则已,一“喂”愈加反衬出她所处的环境,那真叫一个,无声无息万籁俱寂噤若寒蝉……
我打破宁静,笑:“谢谢你,朋友。”
“汗,不客气……”蒜大概尴尬了,步履匆匆转移阵地。
“你骂的都对,我喜欢错人了。”我叹气,“不过与他无关,尚既什么都没做过……”
她打断道:“你准备怎么办?”
“我能继续喜欢他吗?”我反问道。
蒜深吸了口气,一副恨铁不成钢:“不可以!我不想看到你为伊憔悴的模样。”
“……”
“给你两个选择:第一,忘记;第二,报复,即足够杰出到让他心甘情愿甩了现女友。”
长久的沉默之后,我选择了第二。
他低调的女朋友,是他的硕士同窗,现已供职于某家医院。同样,与我仍是两个世界的存在。
不过,并不妨碍素未谋面的她成为我人生中首位假想敌。想来她才是最无辜的,是为后话。
可惜自十六岁告白那夜起,我再也没见过他。
一个月后,他飞去了太平洋彼岸;全脱产苦读三年,学成归国;潜心蛰伏又三年,风云大起。正应和了老爸即他硕导当年的话:“尚既,将来会是个人物。”
这些年,他的一切,我皆靠听说。
因他所有信件都直接送至医院,我也缺乏盘问网络联系地址的理由。我们之间唯一仅有的一次联络,源于某年春节前夕收到了他寄到我家的贺年明信片,盖着英文的邮戳,填着英文的地址。
我胆大包天地按着地址回寄了一张,当然,只敢写些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之类的客套话。
又过了几个月,老爸带回片简陋卡纸给我,说是尚既附在塞满专业资料的包裹里的,写明:请转赠丛丛。
我欣喜若狂,抱着纸片在狭小的房间内四处欢腾,乃至一鼻子磕上书桌角,乐极生悲。
纸片上的话理所当然作为恪守的信条,贯穿我的整个青春时代:丛丛,希望我们重逢时,你已出落成美丽优秀的大姑娘了。
嗯,我也深信,我们必定会重逢。
依惯例,我们学校的文理分班比其它学校都要早。往往五月一过,新的班级就已分配完毕,即便六月的期末考大家仍坐在一块儿,身份却产生了变化。
2002年6月4号,校长办公室再次因足球被各班级代表挤爆,学生会主席甚至夺了体育老师的电喇叭,叉腰站在办公楼底下,冲着校长室声情并茂地开嚷。
“校长啊校长,多少年等来一回没有时差的世界杯,你忍心错过吗?”
“校长啊校长,多少年等来一回有中国队的世界杯,你忍心错过吗?”
当他说到“校长啊校长,这可是高一同学们在原班级最后的友情纪念”时,顿时所有高一教室掌声雷动。
而当他抑制不住强烈心理波折,沙哑略带哭腔地疯狂赞美道“校长啊校长,人民的好校长,我们永远记得您的好”时,全校师生笑到岔气。
校长终究受不住民心所向,特批中国对战哥斯达黎加的比赛时段暂停上课。不过,仅此一次。
事实证明,校长不愧是校长,果然英明。
比赛结束后的教学楼陷入死寂。片刻后,噼噼啪啪的噪音渐起——本用来加油鼓舞的工具沦为发泄用品。
班长蓦地唱起歌来,随后我们纷纷应和,最终演变为整幢楼的大合唱。
So I say a little prayer
And hope my dreams will take me there
Where the skies are blue to see you once again
My love
Over seas and coast to coast
To find a place I love the most
Where the fields are green to see you once again
My love
“有些人,也许生来并不漂亮,但说她漂亮的人多了,你也就趋之若鹜。就像有些歌,可能并不合我胃口,偏偏拧开广播无孔不入,于是我也不能免俗地赶到美亚,从一整排的最中间将这五个大男孩的蓝色卡带捎回了家。”
“每个人的回忆都需要几件承载物,我想,这首歌,即是如此。白驹过隙,再回首时,仅共处过一年的同学们连名字都不一定记得起,但整幢教学楼的大合唱却清晰如昨,参差的歌声,明朗如青春。”
中哥之战那晚,我写下了上述文字,权当乐评。如今我重温着杂志社退稿,身份已然变为高二物理班的一员。
蒜趴在一旁无精打采地瞅了半晌,拿过红笔画了个惨红惨红的圈。
“这里,”她戳戳我,“‘感谢这座城市的崇洋媚外,英伦情歌才幸以未被双节棍完全埋没’,就是退稿的原因,懂不?”
“哦?”
“这个世界不欢迎实话,”她强调,“从来就不欢迎。”
一愣,我倍感好奇地靠近她:“如何做到的境界飞升?”
她一拍历史教材:“读史明鉴。”
蒜准备选历史,问及未来的打算,她思路比我有条理多了:
“考虑过学什么专业吗?”
“财会方面。”
“为何?”
“如果想把我爸的酒店抢过来,首先得把握经济命脉。”
“……当真?”
“我要报复。既然他背叛了我们母女,那就让他的财富背叛他。”
我暗自细细瞧她,玩世不恭的上扬嘴角,无所畏惧的鄙夷神情,坚定刚强的清亮眼眸。
所以,我唯有咋舌的份。
面前的她,不禁、不断强迫我联想起现已形同陌路的姜。
我们仨曾和多数姑娘一样,热衷于各类杂志上形形色色的心理测试,接着再热衷于评头论足那些题目多么多么荒诞、结论多么多么扯淡——由外看来截然不同的她俩总能得出相近或相同的答案,从而被划为一类人。
因此没过多久,我在教学楼女厕所外的洗手槽与姜相遇,并且注意到了她的秘密时,习惯性咋舌。
这天我值日,不用出操,广播操时间用来清洁教室。
可巧她也是,提着水桶向我走来。
我们之间隔着四只水龙头的距离,我佯装认真地埋首洗着抹布,眼梢却一直在偷瞄她。也许她也在偷瞄我,好吧,只是也许。
桶里的脏水浸湿了她的长袖衬衫校服,她动作一滞,将袖管稍稍挽起。
然后我发现了,她的左手腕用什么东西画了半个不自然的十字架。
鬼使神差的,我扔下抹布,上前一把捉住她的手腕。
此时的脑海里,居然瞬间迸现了一大堆新闻关键词: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误入歧途、等等等等。这一大堆成语互相掐架,“腾”地炸开,炸得我头脑回归空空如也。
她狠狠甩了几下手臂,摆脱不能,反倒安定了下来,任由我紧捉。
衣袖再往上一寸,便露出了整个十字架。仿佛是用唇膏几天前画的,艳红褪去了些许。
而定睛一看,十字架的横轴努力掩盖着一道坑坑洼洼的伤疤。
我一颤,放开她的手:“这是……”
“割腕。”姜淡定地说道,似乎那是别人的事,与她无关。
“……你疯了?”
她什么都没说,放下被脏水浸湿的袖管,转身离去。
很多年后,再谈及此事,姜不无讶异地问我:“就凭你五百度的近视眼是怎么看出我手上的十字架的?”
我同样不解:“难不成是选择性近视?”
被她们吐槽:“滚开!还有这病?”
我们久违地聚在一起,因我要搬家了,需要帮忙整理房间的苦力。
理书桌是件苦差使,由于其历经长年的糟蹋,里头必然隐埋了不少悬梁刺股的回忆,说不定掩藏着更多不可告人的秘密,抑或来由不详的生物。
第一个打开的抽屉,最下方,压着厚厚一沓手稿。
抖落灰尘,引起感叹四起:“哇!我们葱葱的文艺时代!”
我随手翻阅,自己也不敢相信起来:“竟然写过这么多?啧啧,可惜只发表了几篇。”
“不明白你为什么会开始写乐评,”她们都纳闷,“明明语文那么凄惨。”
“因为尚既。他看过我的随笔,让我试试。”我如实回答,边抽出一份最得意之作给她们欣赏。
我最得意之作,有关森田童子的《我们的失败》。至今记得开头第一句话,我写道:“是不是哈日的孩子心理都比较阴暗?”下文,用十来岁女生的视角探讨了身边的报复与自杀。
现在想想,能发表才怪。
你问理由?
十六岁的蒜早就说过:这个世界不欢迎实话。
这世上,好事会成双,坏事亦如此,没准还能成三。
好事成双的,比如蒜。她期中考试名次很不错,她们学校又抽中了成人礼的第二批,正乐得屁颠屁颠。
坏事成三的,比如我。但我不甘于独自郁闷,誓拉她做垫背,于是在她疯地忘乎所以的时候蓦然接到我的骚扰电话。
我告诉她:“是这样的,我前一天被他拒绝,后一天我爸说他近期出国,再后一天我妈与别人通话时,无意间透露出他其实有女朋友,一直都有。”
她的背景音堪称一片混乱,混乱到我以为她根本听不清。
那头无言了好久,接着响起她朦朦胧胧的嗓音。
“葱……”她问,夹带着丝丝提心吊胆,“你不会在哭吧?”
“……没有。”我哑然。
“那……”她又问,“是不是很想哭?”
“……倒也不是。”我摇头。
蒜似乎豁然开朗,音调也拔高了一个八度:“极好!那我开骂了!”
换我莫名:“开骂?”
“个小兔崽子算什么东西?!隐瞒正牌女朋友勾搭我家单纯善良小妹妹做什么?!亏他还是堂堂名校研究生简直衣冠禽兽!”
“你也没出息!当初就该听听十亿飞的话!暗恋谁不好暗恋两个世界的人!个小兔崽子别看他眉清目秀文质彬彬!啊呸!一肚子墨水早变了浑水!”
“葱!你给我争点气!忘了他!现在就忘!妈的马路上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男人还不到处爬!”
……
此时,我一定瞠目结舌地瞅着听筒发呆,为马巳苗同学千古流芳的泼妇风范所折腰,其震撼程度绝不亚于周星驰在《九品芝麻官》里惊涛骇浪的口舌功夫。
遥远的彼处,想必全体亦被目瞪口呆淹没。
她终于自觉失态,妙语连珠中断,顿了顿,又朝着手机“喂”了几下——不“喂”则已,一“喂”愈加反衬出她所处的环境,那真叫一个,无声无息万籁俱寂噤若寒蝉……
我打破宁静,笑:“谢谢你,朋友。”
“汗,不客气……”蒜大概尴尬了,步履匆匆转移阵地。
“你骂的都对,我喜欢错人了。”我叹气,“不过与他无关,尚既什么都没做过……”
她打断道:“你准备怎么办?”
“我能继续喜欢他吗?”我反问道。
蒜深吸了口气,一副恨铁不成钢:“不可以!我不想看到你为伊憔悴的模样。”
“……”
“给你两个选择:第一,忘记;第二,报复,即足够杰出到让他心甘情愿甩了现女友。”
长久的沉默之后,我选择了第二。
他低调的女朋友,是他的硕士同窗,现已供职于某家医院。同样,与我仍是两个世界的存在。
不过,并不妨碍素未谋面的她成为我人生中首位假想敌。想来她才是最无辜的,是为后话。
可惜自十六岁告白那夜起,我再也没见过他。
一个月后,他飞去了太平洋彼岸;全脱产苦读三年,学成归国;潜心蛰伏又三年,风云大起。正应和了老爸即他硕导当年的话:“尚既,将来会是个人物。”
这些年,他的一切,我皆靠听说。
因他所有信件都直接送至医院,我也缺乏盘问网络联系地址的理由。我们之间唯一仅有的一次联络,源于某年春节前夕收到了他寄到我家的贺年明信片,盖着英文的邮戳,填着英文的地址。
我胆大包天地按着地址回寄了一张,当然,只敢写些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之类的客套话。
又过了几个月,老爸带回片简陋卡纸给我,说是尚既附在塞满专业资料的包裹里的,写明:请转赠丛丛。
我欣喜若狂,抱着纸片在狭小的房间内四处欢腾,乃至一鼻子磕上书桌角,乐极生悲。
纸片上的话理所当然作为恪守的信条,贯穿我的整个青春时代:丛丛,希望我们重逢时,你已出落成美丽优秀的大姑娘了。
嗯,我也深信,我们必定会重逢。
依惯例,我们学校的文理分班比其它学校都要早。往往五月一过,新的班级就已分配完毕,即便六月的期末考大家仍坐在一块儿,身份却产生了变化。
2002年6月4号,校长办公室再次因足球被各班级代表挤爆,学生会主席甚至夺了体育老师的电喇叭,叉腰站在办公楼底下,冲着校长室声情并茂地开嚷。
“校长啊校长,多少年等来一回没有时差的世界杯,你忍心错过吗?”
“校长啊校长,多少年等来一回有中国队的世界杯,你忍心错过吗?”
当他说到“校长啊校长,这可是高一同学们在原班级最后的友情纪念”时,顿时所有高一教室掌声雷动。
而当他抑制不住强烈心理波折,沙哑略带哭腔地疯狂赞美道“校长啊校长,人民的好校长,我们永远记得您的好”时,全校师生笑到岔气。
校长终究受不住民心所向,特批中国对战哥斯达黎加的比赛时段暂停上课。不过,仅此一次。
事实证明,校长不愧是校长,果然英明。
比赛结束后的教学楼陷入死寂。片刻后,噼噼啪啪的噪音渐起——本用来加油鼓舞的工具沦为发泄用品。
班长蓦地唱起歌来,随后我们纷纷应和,最终演变为整幢楼的大合唱。
So I say a little prayer
And hope my dreams will take me there
Where the skies are blue to see you once again
My love
Over seas and coast to coast
To find a place I love the most
Where the fields are green to see you once again
My love
“有些人,也许生来并不漂亮,但说她漂亮的人多了,你也就趋之若鹜。就像有些歌,可能并不合我胃口,偏偏拧开广播无孔不入,于是我也不能免俗地赶到美亚,从一整排的最中间将这五个大男孩的蓝色卡带捎回了家。”
“每个人的回忆都需要几件承载物,我想,这首歌,即是如此。白驹过隙,再回首时,仅共处过一年的同学们连名字都不一定记得起,但整幢教学楼的大合唱却清晰如昨,参差的歌声,明朗如青春。”
中哥之战那晚,我写下了上述文字,权当乐评。如今我重温着杂志社退稿,身份已然变为高二物理班的一员。
蒜趴在一旁无精打采地瞅了半晌,拿过红笔画了个惨红惨红的圈。
“这里,”她戳戳我,“‘感谢这座城市的崇洋媚外,英伦情歌才幸以未被双节棍完全埋没’,就是退稿的原因,懂不?”
“哦?”
“这个世界不欢迎实话,”她强调,“从来就不欢迎。”
一愣,我倍感好奇地靠近她:“如何做到的境界飞升?”
她一拍历史教材:“读史明鉴。”
蒜准备选历史,问及未来的打算,她思路比我有条理多了:
“考虑过学什么专业吗?”
“财会方面。”
“为何?”
“如果想把我爸的酒店抢过来,首先得把握经济命脉。”
“……当真?”
“我要报复。既然他背叛了我们母女,那就让他的财富背叛他。”
我暗自细细瞧她,玩世不恭的上扬嘴角,无所畏惧的鄙夷神情,坚定刚强的清亮眼眸。
所以,我唯有咋舌的份。
面前的她,不禁、不断强迫我联想起现已形同陌路的姜。
我们仨曾和多数姑娘一样,热衷于各类杂志上形形色色的心理测试,接着再热衷于评头论足那些题目多么多么荒诞、结论多么多么扯淡——由外看来截然不同的她俩总能得出相近或相同的答案,从而被划为一类人。
因此没过多久,我在教学楼女厕所外的洗手槽与姜相遇,并且注意到了她的秘密时,习惯性咋舌。
这天我值日,不用出操,广播操时间用来清洁教室。
可巧她也是,提着水桶向我走来。
我们之间隔着四只水龙头的距离,我佯装认真地埋首洗着抹布,眼梢却一直在偷瞄她。也许她也在偷瞄我,好吧,只是也许。
桶里的脏水浸湿了她的长袖衬衫校服,她动作一滞,将袖管稍稍挽起。
然后我发现了,她的左手腕用什么东西画了半个不自然的十字架。
鬼使神差的,我扔下抹布,上前一把捉住她的手腕。
此时的脑海里,居然瞬间迸现了一大堆新闻关键词: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误入歧途、等等等等。这一大堆成语互相掐架,“腾”地炸开,炸得我头脑回归空空如也。
她狠狠甩了几下手臂,摆脱不能,反倒安定了下来,任由我紧捉。
衣袖再往上一寸,便露出了整个十字架。仿佛是用唇膏几天前画的,艳红褪去了些许。
而定睛一看,十字架的横轴努力掩盖着一道坑坑洼洼的伤疤。
我一颤,放开她的手:“这是……”
“割腕。”姜淡定地说道,似乎那是别人的事,与她无关。
“……你疯了?”
她什么都没说,放下被脏水浸湿的袖管,转身离去。
很多年后,再谈及此事,姜不无讶异地问我:“就凭你五百度的近视眼是怎么看出我手上的十字架的?”
我同样不解:“难不成是选择性近视?”
被她们吐槽:“滚开!还有这病?”
我们久违地聚在一起,因我要搬家了,需要帮忙整理房间的苦力。
理书桌是件苦差使,由于其历经长年的糟蹋,里头必然隐埋了不少悬梁刺股的回忆,说不定掩藏着更多不可告人的秘密,抑或来由不详的生物。
第一个打开的抽屉,最下方,压着厚厚一沓手稿。
抖落灰尘,引起感叹四起:“哇!我们葱葱的文艺时代!”
我随手翻阅,自己也不敢相信起来:“竟然写过这么多?啧啧,可惜只发表了几篇。”
“不明白你为什么会开始写乐评,”她们都纳闷,“明明语文那么凄惨。”
“因为尚既。他看过我的随笔,让我试试。”我如实回答,边抽出一份最得意之作给她们欣赏。
我最得意之作,有关森田童子的《我们的失败》。至今记得开头第一句话,我写道:“是不是哈日的孩子心理都比较阴暗?”下文,用十来岁女生的视角探讨了身边的报复与自杀。
现在想想,能发表才怪。
你问理由?
十六岁的蒜早就说过:这个世界不欢迎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