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时代的寓言和童话——评卓别林《摩登时代》
《摩登时代》开头的文字旁白道出了电影的主题:“一个描述工业时代的故事,描述了私营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间的冲突。”这部作品刻画了一个工业时代企业运营的经典寓言,如工厂里拥挤的工人和羊圈中拥挤的羊这组经典的对比场景,用上了一种伊索寓言式的表达。另外,作为这个悲观、无奈的寓言的对位补充,卓别林加上了一个有关爱情、有关家的童话,就是他这个社会边缘的小子与一个漂亮的流浪女之间追求幸福的故事。
说这部电影是伟大的经典的,更多的人侧重的是电影的主题上,比如对工业时代工人机械工作的刻画,对工业时代造成重大的社会问题的刻画等。但我认为,作为一部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对社会问题的独特回应,其伟大之处更在于他用上了一种独特的表达——一种用轻松活泼的音乐、层出不穷的偶然、笨拙可笑的动作组合成的幽默讽刺。在这种幽默笼罩下,一些严肃的主题,如传统与现代性、经济主义与民生主义、阶级斗争、社会的规训化与人的机械化等,得到了一种艺术上轻松的但又不乏深刻的“回答”。以下举三个例子具体说明一下其中的艺术巧妙。
工厂的流水生产,是工业时代的经典场景。工人重复着简单的某一个流程任务,成了机器的附庸,这是对工业时代人的机械性批判的一大直观证据。卓别林却“神奇”地给流水线机械生产的场景配上了轻松活泼的音乐。当卓别林饰演的工厂小工因为要赶上拧螺母的进度而掉进机器里面时,电影却幽默地响起了孩童时期音乐盒的轻快伴奏。音乐达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观感效果:卓别林卷进机器轮盘的场景,让人有一种愉悦,音乐盒伴奏产生了一种童年般的纯真愉悦。当卓别林饰演的小子发疯了在厂里捣乱的时候,电影配上了活泼的舞蹈伴奏。这些音乐“神奇”地产生了一种轻松愉悦,虽然理智告诉我们,工人被卷进了机器,由于机械重复的工作而发疯,是多么凄惨的事情。卓别林巧妙地让观众愉悦地观看着工业时代的悲剧,在欢笑中积淀着一种深沉的愧疚。
街头的工人游行,也是工业时代的经典场景。工人失业,不能维持生活,“吃饭权”被剥夺而上街呐喊,这是阶级斗争的经典写照。阶级斗争是伟大的轰烈的,卓别林饰演的小子却胆小如鼠。电影通过投下两个“合理的偶然”,让这个胆小的小子滑稽地投入了轰烈的斗争中。第一次是小子拿到一面旗,突然上来了一群激动的游行工人,小子偶然地变成了游行队伍的领导“旗手”。第二次是小子从工厂出来,厂外是一群激动的罢工工人,小子笨拙地踩到一块木板,一块砖头砸中了警察,小子偶然地成为了“开第一枪”的“英雄”。另外,当小子在商店当守夜人遭遇盗贼,却是曾经的工友,工友感概“只是因为饥饿而已”。这种偶然因素的投放,让观众体验到一种巨大的滑稽。我们习以为常的阶级斗争被戏谑地改编,被抽掉了其伟大的历史意义。有关工业时代的阶级斗争,一般认为是伟大的革命,因此过分地赋予了工业时代一种“革新开创”的意义和力量。然而卓别林打碎了这一神话,给我们传导了这样一种信息:所谓的斗争,只是不自觉地举了旗,只是不自觉地动了力,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并没有宏大的目标与历史意义,只是堆积着零碎的卑微的生存诉求而已。观众失去了声讨工业文明的伟大理由,历史悲剧不再让观众产生激烈的情绪。观众被偶然与滑稽吸引,逃离了历史神话的束缚。
另外,两处经典的场景值得进行对比赏析。第一处是卓别林在流水线上笨拙的“拧螺母”动作,一处是卓别林在舞厅中精湛的歌舞表演。前者的笨拙,凸显着人在机器面前可笑的不适应(跟不上进度),或者是可笑的适应(换班了拧螺母的动作难以停止)。这里,传统的问题已经消失了:人应不应该适应着机器,适应着工业文明。通过一个直观的审美角度,我们体验到这样一个命题:在与机器的相处中,人永远滑稽可笑。是“笑”,是“滑稽”,让我们一下子找到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工业社会奥秘。后者的精彩,作为前者的一种对位补充,我们同样体验到一种滑稽,一种卓别林挤眉弄眼、摆臀扭腰带来的欢笑。但这里,是卓别林的即兴表演,没有了任务,逃离了流水线,站立在只属于他的舞台,通过姿势、眼神、语调的自由随意的组合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无国界的欢笑。两处同样的笑,同样的滑稽,前后补充,意味深长。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可以说,卓别林这部电影,完成了一种艺术上丰富而深刻的,有关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一个无奈的社会悲剧的独特回答。同样,为什么在本应该浪漫的追求幸福的童话中穿插着层不出穷的笨拙与滑稽,也体现着电影艺术对传统思考戏谑性的深化。
卓别林的滑稽与欢乐无国界,抛开所有理性的思考,我们同样得到一种真切的感性愉悦。卓别林的电影主题极广,《大独裁者》涉及战争与自由,《城市之光》、《淘金记》涉及命运与爱情,但这些主题其实都是相通的。《摩登时代》中即兴的歌舞表演,和《大独裁者》中自由幸福的演讲,前者轻松,后者严肃,同样表达着人在自由中幸福满溢的主题。《城市之光》的无奈结局,和《淘金记》的美好结局,同样表达着命运无常但爱情永远神圣的主题。卓别林电影中所有的悲喜,最后汇集成了一股暖流,让我们在欢笑和愉悦中,获取爱生命的力量。
要记着《摩登时代》的结局,不管远方是什么,小子和流浪女依然面带微笑。
说这部电影是伟大的经典的,更多的人侧重的是电影的主题上,比如对工业时代工人机械工作的刻画,对工业时代造成重大的社会问题的刻画等。但我认为,作为一部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对社会问题的独特回应,其伟大之处更在于他用上了一种独特的表达——一种用轻松活泼的音乐、层出不穷的偶然、笨拙可笑的动作组合成的幽默讽刺。在这种幽默笼罩下,一些严肃的主题,如传统与现代性、经济主义与民生主义、阶级斗争、社会的规训化与人的机械化等,得到了一种艺术上轻松的但又不乏深刻的“回答”。以下举三个例子具体说明一下其中的艺术巧妙。
工厂的流水生产,是工业时代的经典场景。工人重复着简单的某一个流程任务,成了机器的附庸,这是对工业时代人的机械性批判的一大直观证据。卓别林却“神奇”地给流水线机械生产的场景配上了轻松活泼的音乐。当卓别林饰演的工厂小工因为要赶上拧螺母的进度而掉进机器里面时,电影却幽默地响起了孩童时期音乐盒的轻快伴奏。音乐达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观感效果:卓别林卷进机器轮盘的场景,让人有一种愉悦,音乐盒伴奏产生了一种童年般的纯真愉悦。当卓别林饰演的小子发疯了在厂里捣乱的时候,电影配上了活泼的舞蹈伴奏。这些音乐“神奇”地产生了一种轻松愉悦,虽然理智告诉我们,工人被卷进了机器,由于机械重复的工作而发疯,是多么凄惨的事情。卓别林巧妙地让观众愉悦地观看着工业时代的悲剧,在欢笑中积淀着一种深沉的愧疚。
街头的工人游行,也是工业时代的经典场景。工人失业,不能维持生活,“吃饭权”被剥夺而上街呐喊,这是阶级斗争的经典写照。阶级斗争是伟大的轰烈的,卓别林饰演的小子却胆小如鼠。电影通过投下两个“合理的偶然”,让这个胆小的小子滑稽地投入了轰烈的斗争中。第一次是小子拿到一面旗,突然上来了一群激动的游行工人,小子偶然地变成了游行队伍的领导“旗手”。第二次是小子从工厂出来,厂外是一群激动的罢工工人,小子笨拙地踩到一块木板,一块砖头砸中了警察,小子偶然地成为了“开第一枪”的“英雄”。另外,当小子在商店当守夜人遭遇盗贼,却是曾经的工友,工友感概“只是因为饥饿而已”。这种偶然因素的投放,让观众体验到一种巨大的滑稽。我们习以为常的阶级斗争被戏谑地改编,被抽掉了其伟大的历史意义。有关工业时代的阶级斗争,一般认为是伟大的革命,因此过分地赋予了工业时代一种“革新开创”的意义和力量。然而卓别林打碎了这一神话,给我们传导了这样一种信息:所谓的斗争,只是不自觉地举了旗,只是不自觉地动了力,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并没有宏大的目标与历史意义,只是堆积着零碎的卑微的生存诉求而已。观众失去了声讨工业文明的伟大理由,历史悲剧不再让观众产生激烈的情绪。观众被偶然与滑稽吸引,逃离了历史神话的束缚。
另外,两处经典的场景值得进行对比赏析。第一处是卓别林在流水线上笨拙的“拧螺母”动作,一处是卓别林在舞厅中精湛的歌舞表演。前者的笨拙,凸显着人在机器面前可笑的不适应(跟不上进度),或者是可笑的适应(换班了拧螺母的动作难以停止)。这里,传统的问题已经消失了:人应不应该适应着机器,适应着工业文明。通过一个直观的审美角度,我们体验到这样一个命题:在与机器的相处中,人永远滑稽可笑。是“笑”,是“滑稽”,让我们一下子找到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工业社会奥秘。后者的精彩,作为前者的一种对位补充,我们同样体验到一种滑稽,一种卓别林挤眉弄眼、摆臀扭腰带来的欢笑。但这里,是卓别林的即兴表演,没有了任务,逃离了流水线,站立在只属于他的舞台,通过姿势、眼神、语调的自由随意的组合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无国界的欢笑。两处同样的笑,同样的滑稽,前后补充,意味深长。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可以说,卓别林这部电影,完成了一种艺术上丰富而深刻的,有关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一个无奈的社会悲剧的独特回答。同样,为什么在本应该浪漫的追求幸福的童话中穿插着层不出穷的笨拙与滑稽,也体现着电影艺术对传统思考戏谑性的深化。
卓别林的滑稽与欢乐无国界,抛开所有理性的思考,我们同样得到一种真切的感性愉悦。卓别林的电影主题极广,《大独裁者》涉及战争与自由,《城市之光》、《淘金记》涉及命运与爱情,但这些主题其实都是相通的。《摩登时代》中即兴的歌舞表演,和《大独裁者》中自由幸福的演讲,前者轻松,后者严肃,同样表达着人在自由中幸福满溢的主题。《城市之光》的无奈结局,和《淘金记》的美好结局,同样表达着命运无常但爱情永远神圣的主题。卓别林电影中所有的悲喜,最后汇集成了一股暖流,让我们在欢笑和愉悦中,获取爱生命的力量。
要记着《摩登时代》的结局,不管远方是什么,小子和流浪女依然面带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