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比跟错的人在一起更寂寞的事
相信很多影迷对于今年角逐多项国际电影大奖的《她》(Her)中, 关于主人公与人工智能相爱的科幻爱情情节留下深刻印象。且不说这样的关系会否在不远的未来出现,像主人公因为婚姻失败等各种原因而独居的例子在现代的社会已经是相当普遍,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艾瑞克·克林南柏格《独居时代:一个人住,因为我可以》(Going Solo: 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就是一部深入探讨现今独居现象的著作。
克林南柏格现任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和《大众文化》(Public Culture)期刊编辑。
探讨如何管理因独居而衍生的问题
身为一名社会学家,他表示写《独居时代》一书的目标,并非仅仅叙述最震撼人心的独居故事,而更多是在说明单独生活基本特征的共同经验与方向的同时,尝试探讨独居者要如何管理最常从独居衍生出来的问题,包括如何平衡对于事业发展和社交及个人需求的投资;如何与他人组织起来,一同提升独居者的福利和地位;如何在失去长期伴侣后独自老去,以及让独居变得更健康,更快乐并变成更融入社会的一种体验等等。
独居无疑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大趋势。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流动性增加,同居和独居等新的住居安排如今不再罕见。以现在的美国为例,有超过半数的美国人是单身,独居者多达3100万人,也就是说每7个成年人就有一人独居。
但是独居在以往的社会上并不像现在那样被广泛接受和认同。一般主流看法认为人类是群居的动物,如希腊诗人西奥克里托斯(Theocritus)就说过“人永远需要人”。最能体现出人类是爱好群居生活的动物,莫过于家庭的形成。在人类自古至今的所有文化中,社会及经济生活的基石都是家庭,而不是个人。
就因为如此,独居在昔日属于特殊现象,个别人士独居,多被负面看成是异类且不正常。就如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孤单的人,未能分享政治结社之利,或已独立自足而无须分享之人,就不是城邦的一部分,他若非野兽,就是神。”
事实上,在人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独居就被视为一种惩罚。在古代,孤单是被视为难以承受的压力,“放逐”就被列为最残酷的惩罚之一,仅次于处死。即使是现代,单独监禁也被视为严重的刑罚。正如英国法学家威廉·帕利(William Paley)所言,孤单会加深惩罚的恐怖,因此能阻遏犯罪。
选择独居不是相等于选择寂寞
但是,克林南柏格认为,随着现今社会对于独居的观念已经有了变化,独居现象正需要更多的公共论述与社会的全面回应。与其是多从道德角度看待这种现象,人们倒不如应该多去了解它。也就是说,社会如今有必要正视越来越普遍的独居现象。 《独居时代》的难得之处在于作者厘清一些对于独居现象的观点误区,特别是强调选择独居不是相等于选择寂寞。寂寞的原因其实不等于独居,没有比跟错的人在一起更寂寞的事。作者的调查研究就发现,朋友犹如独居者选中的家人,选择独居反而有更多人可以作伴,其中女性独居者更比男性善于经营社交关系。实际上,书中列出的个案会让读者认识到,寂寞不一定是独居者才会感觉到,寂寞的感受反而多在不是独居的人出现。
但作者也不是在书中一味地肯定独居现象。他不忘强调独居者所需面临的种种挑战。独居如果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活方式,它也有走入“防御性个人主义”的泥淖,助长对他人和机制的不信任,以致发展到殃及自我的风险。
此外,尽管独居已越来越被社会接受,那也不等于说社会压力就此消失。例如三四十岁的独居女性,即使到今天,还是不时要遭受被污名化和结婚生子的压力,因此作者指出,独居者一定要学习自信,学习照顾自己,懂得如何面对社会上各种异样的目光和歧视才行。
克林南柏格现任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和《大众文化》(Public Culture)期刊编辑。
探讨如何管理因独居而衍生的问题
身为一名社会学家,他表示写《独居时代》一书的目标,并非仅仅叙述最震撼人心的独居故事,而更多是在说明单独生活基本特征的共同经验与方向的同时,尝试探讨独居者要如何管理最常从独居衍生出来的问题,包括如何平衡对于事业发展和社交及个人需求的投资;如何与他人组织起来,一同提升独居者的福利和地位;如何在失去长期伴侣后独自老去,以及让独居变得更健康,更快乐并变成更融入社会的一种体验等等。
独居无疑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大趋势。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流动性增加,同居和独居等新的住居安排如今不再罕见。以现在的美国为例,有超过半数的美国人是单身,独居者多达3100万人,也就是说每7个成年人就有一人独居。
但是独居在以往的社会上并不像现在那样被广泛接受和认同。一般主流看法认为人类是群居的动物,如希腊诗人西奥克里托斯(Theocritus)就说过“人永远需要人”。最能体现出人类是爱好群居生活的动物,莫过于家庭的形成。在人类自古至今的所有文化中,社会及经济生活的基石都是家庭,而不是个人。
就因为如此,独居在昔日属于特殊现象,个别人士独居,多被负面看成是异类且不正常。就如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孤单的人,未能分享政治结社之利,或已独立自足而无须分享之人,就不是城邦的一部分,他若非野兽,就是神。”
事实上,在人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独居就被视为一种惩罚。在古代,孤单是被视为难以承受的压力,“放逐”就被列为最残酷的惩罚之一,仅次于处死。即使是现代,单独监禁也被视为严重的刑罚。正如英国法学家威廉·帕利(William Paley)所言,孤单会加深惩罚的恐怖,因此能阻遏犯罪。
选择独居不是相等于选择寂寞
但是,克林南柏格认为,随着现今社会对于独居的观念已经有了变化,独居现象正需要更多的公共论述与社会的全面回应。与其是多从道德角度看待这种现象,人们倒不如应该多去了解它。也就是说,社会如今有必要正视越来越普遍的独居现象。 《独居时代》的难得之处在于作者厘清一些对于独居现象的观点误区,特别是强调选择独居不是相等于选择寂寞。寂寞的原因其实不等于独居,没有比跟错的人在一起更寂寞的事。作者的调查研究就发现,朋友犹如独居者选中的家人,选择独居反而有更多人可以作伴,其中女性独居者更比男性善于经营社交关系。实际上,书中列出的个案会让读者认识到,寂寞不一定是独居者才会感觉到,寂寞的感受反而多在不是独居的人出现。
但作者也不是在书中一味地肯定独居现象。他不忘强调独居者所需面临的种种挑战。独居如果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活方式,它也有走入“防御性个人主义”的泥淖,助长对他人和机制的不信任,以致发展到殃及自我的风险。
此外,尽管独居已越来越被社会接受,那也不等于说社会压力就此消失。例如三四十岁的独居女性,即使到今天,还是不时要遭受被污名化和结婚生子的压力,因此作者指出,独居者一定要学习自信,学习照顾自己,懂得如何面对社会上各种异样的目光和歧视才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