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胭脂扣,两代男女情
一枚胭脂扣,道不尽许多愁。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故事发生在30年代的石塘咀。一位名妓如花,邂逅了富家子弟陈振邦,可陈门乃望族不接受妓女为媳妇,逐振邦出门,两人在贫穷中挣扎。振邦为了生计,到戏院里唱戏养家,并送了一枚胭脂扣给如花,作为两人真心相爱的信物。最后,在万般无奈下,如花与振邦相约一同吞食鸦片,以死殉情。如花在阴间苦苦等候却不见振邦,于是便来阳间寻觅。此时,已是半百之后,人已两三代,昔日的石塘咀早已物是人非。如花在阳间遇到在报馆工作的袁永定和他的女朋友楚捐,在二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在人间苟且偷生的陈十二少,此时的陈十二少早已潦倒不堪,孑然一身,孤苦凄然。如花将当年十二少送给自己的胭脂扣还给了十二少,留下一句:“谢谢你,我不想再等了。”便离开了。只留下十二少望着如花的背影,一遍一遍的喊着她的名字••••••
这部根据李雪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胭脂扣》,跨越半百之年,以哀婉缠绵的语气,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同样凄美哀婉的爱情故事。故事里,我们看到了30年代曾经繁盛一时的石塘咀,烟雾弥漫的场景,颓废的姿势与语言,还有曾经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如花,一代名妓,温婉美丽,她盈盈的走来,又盈盈的走去,浑身上下都透露着中国传统女性的轻柔与娴静。她爱上了一个富家子弟陈十二少,可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妓女,是被人嫌弃的,她们无法同正常的女子一般受人尊重,甚至也享受不到爱情的幸福与美丽。于是在社会的压力下他们选择了以死殉情,做一对无人阻扰的阴间夫妻。可是陈十二少并没有死,他苟且存活。当岁月的镰刀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时,早已物是人非。如花原谅了十二少这个让她等了53年的人,并将那枚胭脂扣还给了他,而故事到这也戛然而止,留给人的是泪,是感动,是恨,还有无尽的思考。李雪华在《血似胭脂染蝶衣》中的一句:“胭脂扣松脱烟消,现实中角色对换”也道出了一名青楼女子的辛酸与无奈,现实社会的约束与巨变。
故事中的如花,是一个融传统女性特质与现代女性特质的女性形象。一方面,她虽然出身青楼,却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并甘愿以死殉情。她敢爱敢恨,不轻易屈服于世俗与家庭的压力;另一方面,她又兼备传统女性的温婉与顺从,步履轻盈大方,举止优雅而又透着些许颓废。她细心的为十二少脱衣并穿上一件西装,在十二少登台唱戏后又轻柔的为他擦汗并补妆,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的轻柔与自然。正如十二少所说,如花存在着许多面,而这许多面,也隐隐成全了这样一个哀怨美丽的故事。
与一般的电影所不同的是,《胭脂扣》摆脱了以往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性主义倾向,另辟蹊径,选择了如花这样一个出身青楼的女子,侧重于展现女性生活形象的状态,并将其放在跨度50多年的时代背景之中,分别以一人一鬼的形象示人,向人们展现了石塘咀50年的变化,并将如花所生活的时代与袁永定楚娟生活的时代进行了一个隐形的对比,让物是人非之感显露无疑。在剧中,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年代的巨大变化,也看到了人们对爱情观的不同看法。代表人物就是如花与袁永定楚娟。作为53年前的代表如花,她的温婉折射出社会对女性气质与形象的普遍期望。在那个年代,社会赋予了女性贤良淑德、典雅大方的角色需求与期望,并且对女性的贞洁格外重视,女性必须以一种顺从的姿态呈现在社会面前,即便是出身青楼的女子,也要坐在男性的后面,并且甘心细致的服侍自己的丈夫,女性被局限在狭隘的圈子里,而男性则可以穿梭于各种场合。而53年后,一切似乎都发生了改变。首先便是昔日场景不再,奢靡的石塘咀,如烟般消逝,暗示了时代的变迁,也暗示了社会对妓女身份的破除与否定,以及对女性的尊重。女性已经走出传统的温婉顺从,迈向新女性形象的时代。以楚娟为代表,她有自己的工作,性格开放,敢爱敢恨,并且一定程度上走向中性化。她说话语气豪爽自然,不见传统女性的柔和顺从。从历史文化背景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变化,社会对女性形象的期待随时代而变,而女性形象反过来也会影响一个时代对性别的认知与规范要求,并融入了社会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左右人们的行为语言方式。
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如花与十二少的态度并非完全相同。剧中曾出现过一幕:如花为十二少穿上一件旧西装,说道,衣服都旧了。十二少应道,旧了就扔掉。如花接着说道,那人呢?十二少不在乎的说道,同样扔掉。十二少可以轻易的说出这样的话,不能不显现出他的喜新厌旧,如花对十二少的爱与十二少对如花的爱明显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也能很好的说明在他们以死殉情时十二少的迟疑与胆小。作为一部以女性为主线的电影,如花温婉顺从同时又勇敢刚毅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无疑将深刻的冲击现代人对爱情的价值观念,以及重新定位在爱情中男性与女性的角色期待。在如花那个年代,爱情是不自由的,传统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不知拆散了多少对真心相爱的男女。门第的差距、身份的差距、传统观念的障碍,就这样生生酿成了如花与十二少的悲剧。抛开如花与十二少对那个时代爱情的不同态度之差异,单就社会对爱情婚姻的传统期待,就足以扼杀一对痴情男女。谈及传统婚姻,就不得不谈一夫多妻制,而这种一夫多妻制也暗示了传统女性的悲惨命运,正如《妻妾成群》一样,女性深埋于这种制度中,无法得到救赎,她们逃不出这层网,想寻求救赎却不得,反而越沉越深。男性在婚姻中一般占据了主导地位,一夫多妻制促成了他们的喜新厌旧,甚至不够忠贞,这也是十二少能够轻易的说出“同样丢掉”以及苟且偷生的一部分原因。
反观现代爱情,袁永定与楚娟似乎给出了一个很好的例子。社会的观念开始解放,对爱情婚姻的期望也相应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门当户对已然不是婚姻的必须,男女能够平等的选择自己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其自由度有了很大的改观。更为重要的是,女性已经走向了广泛的工作岗位,在家庭地位上也有一定的改观。
一身旗袍,一枚胭脂扣,略施粉黛的脸庞,一双秋水般柔情的眼睛,构成了我们对如花的第一印象。但谁能说,这不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个身份的标志。一身旗袍,当它在一家小饰品店飘动起来时,楚娟出神的望了几眼;永定也深情的望了一眼那掉落在地上的一枚胭脂扣,抛开其中两人的情感因素不谈,单单是对一个逝去年代的女性形象的怀念,足以道尽那个远去年代的种种风情。正如《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一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一样,性别的认同只在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只是一件衣服上。谈到胭脂水粉,我们想到的是女人;谈到旗袍,我们想到的还是女人。性别的区分,有时性格的区分,在简单的衣着打扮上就一目了然。透过如花,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统女性的形象,即便这种形象是外在的或者说,是社会化的。
胭脂扣,是一个哀婉的美梦。爱情的至死不渝碰上婚姻的种种阻碍,注定沦为特定时代社会的牺牲品。社会寄予期望给婚姻,而这期望也进一步将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进行了间接的约束与要求,构成了男女形象的特定期待。不同的时代可以演绎出不同的爱情故事,在不同的爱情婚姻观念影响下,他们书写了社会历史性别文化的故事。一枚胭脂扣,扣出两个年代的爱情与婚姻的序言。在在这种爱情与婚姻的序言里,女性作为“被观看的自我”,并没有摆脱男性视角下的隐含的欲望,即便是在楚娟身上,还是可以看到男性主导社会的力量,它并没有被削弱,而是被巧妙的藏起。当封建社会的势力渐行渐远时,当然,像如花那样的爱情悲剧势必会大大减少,自由恋爱似乎给了女性更多的选择权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影视作品里的女性形象仍旧是不自主的、扭捏的,向男性看齐的。这种潜意识,不是骤然的,而是有着新旧冲突的裂痕,要完全消除它,势必得一段坚远的路程了。
2011
故事发生在30年代的石塘咀。一位名妓如花,邂逅了富家子弟陈振邦,可陈门乃望族不接受妓女为媳妇,逐振邦出门,两人在贫穷中挣扎。振邦为了生计,到戏院里唱戏养家,并送了一枚胭脂扣给如花,作为两人真心相爱的信物。最后,在万般无奈下,如花与振邦相约一同吞食鸦片,以死殉情。如花在阴间苦苦等候却不见振邦,于是便来阳间寻觅。此时,已是半百之后,人已两三代,昔日的石塘咀早已物是人非。如花在阳间遇到在报馆工作的袁永定和他的女朋友楚捐,在二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在人间苟且偷生的陈十二少,此时的陈十二少早已潦倒不堪,孑然一身,孤苦凄然。如花将当年十二少送给自己的胭脂扣还给了十二少,留下一句:“谢谢你,我不想再等了。”便离开了。只留下十二少望着如花的背影,一遍一遍的喊着她的名字••••••
这部根据李雪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胭脂扣》,跨越半百之年,以哀婉缠绵的语气,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同样凄美哀婉的爱情故事。故事里,我们看到了30年代曾经繁盛一时的石塘咀,烟雾弥漫的场景,颓废的姿势与语言,还有曾经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如花,一代名妓,温婉美丽,她盈盈的走来,又盈盈的走去,浑身上下都透露着中国传统女性的轻柔与娴静。她爱上了一个富家子弟陈十二少,可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妓女,是被人嫌弃的,她们无法同正常的女子一般受人尊重,甚至也享受不到爱情的幸福与美丽。于是在社会的压力下他们选择了以死殉情,做一对无人阻扰的阴间夫妻。可是陈十二少并没有死,他苟且存活。当岁月的镰刀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时,早已物是人非。如花原谅了十二少这个让她等了53年的人,并将那枚胭脂扣还给了他,而故事到这也戛然而止,留给人的是泪,是感动,是恨,还有无尽的思考。李雪华在《血似胭脂染蝶衣》中的一句:“胭脂扣松脱烟消,现实中角色对换”也道出了一名青楼女子的辛酸与无奈,现实社会的约束与巨变。
故事中的如花,是一个融传统女性特质与现代女性特质的女性形象。一方面,她虽然出身青楼,却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并甘愿以死殉情。她敢爱敢恨,不轻易屈服于世俗与家庭的压力;另一方面,她又兼备传统女性的温婉与顺从,步履轻盈大方,举止优雅而又透着些许颓废。她细心的为十二少脱衣并穿上一件西装,在十二少登台唱戏后又轻柔的为他擦汗并补妆,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的轻柔与自然。正如十二少所说,如花存在着许多面,而这许多面,也隐隐成全了这样一个哀怨美丽的故事。
与一般的电影所不同的是,《胭脂扣》摆脱了以往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性主义倾向,另辟蹊径,选择了如花这样一个出身青楼的女子,侧重于展现女性生活形象的状态,并将其放在跨度50多年的时代背景之中,分别以一人一鬼的形象示人,向人们展现了石塘咀50年的变化,并将如花所生活的时代与袁永定楚娟生活的时代进行了一个隐形的对比,让物是人非之感显露无疑。在剧中,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年代的巨大变化,也看到了人们对爱情观的不同看法。代表人物就是如花与袁永定楚娟。作为53年前的代表如花,她的温婉折射出社会对女性气质与形象的普遍期望。在那个年代,社会赋予了女性贤良淑德、典雅大方的角色需求与期望,并且对女性的贞洁格外重视,女性必须以一种顺从的姿态呈现在社会面前,即便是出身青楼的女子,也要坐在男性的后面,并且甘心细致的服侍自己的丈夫,女性被局限在狭隘的圈子里,而男性则可以穿梭于各种场合。而53年后,一切似乎都发生了改变。首先便是昔日场景不再,奢靡的石塘咀,如烟般消逝,暗示了时代的变迁,也暗示了社会对妓女身份的破除与否定,以及对女性的尊重。女性已经走出传统的温婉顺从,迈向新女性形象的时代。以楚娟为代表,她有自己的工作,性格开放,敢爱敢恨,并且一定程度上走向中性化。她说话语气豪爽自然,不见传统女性的柔和顺从。从历史文化背景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变化,社会对女性形象的期待随时代而变,而女性形象反过来也会影响一个时代对性别的认知与规范要求,并融入了社会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左右人们的行为语言方式。
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如花与十二少的态度并非完全相同。剧中曾出现过一幕:如花为十二少穿上一件旧西装,说道,衣服都旧了。十二少应道,旧了就扔掉。如花接着说道,那人呢?十二少不在乎的说道,同样扔掉。十二少可以轻易的说出这样的话,不能不显现出他的喜新厌旧,如花对十二少的爱与十二少对如花的爱明显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也能很好的说明在他们以死殉情时十二少的迟疑与胆小。作为一部以女性为主线的电影,如花温婉顺从同时又勇敢刚毅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无疑将深刻的冲击现代人对爱情的价值观念,以及重新定位在爱情中男性与女性的角色期待。在如花那个年代,爱情是不自由的,传统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不知拆散了多少对真心相爱的男女。门第的差距、身份的差距、传统观念的障碍,就这样生生酿成了如花与十二少的悲剧。抛开如花与十二少对那个时代爱情的不同态度之差异,单就社会对爱情婚姻的传统期待,就足以扼杀一对痴情男女。谈及传统婚姻,就不得不谈一夫多妻制,而这种一夫多妻制也暗示了传统女性的悲惨命运,正如《妻妾成群》一样,女性深埋于这种制度中,无法得到救赎,她们逃不出这层网,想寻求救赎却不得,反而越沉越深。男性在婚姻中一般占据了主导地位,一夫多妻制促成了他们的喜新厌旧,甚至不够忠贞,这也是十二少能够轻易的说出“同样丢掉”以及苟且偷生的一部分原因。
反观现代爱情,袁永定与楚娟似乎给出了一个很好的例子。社会的观念开始解放,对爱情婚姻的期望也相应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门当户对已然不是婚姻的必须,男女能够平等的选择自己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其自由度有了很大的改观。更为重要的是,女性已经走向了广泛的工作岗位,在家庭地位上也有一定的改观。
一身旗袍,一枚胭脂扣,略施粉黛的脸庞,一双秋水般柔情的眼睛,构成了我们对如花的第一印象。但谁能说,这不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个身份的标志。一身旗袍,当它在一家小饰品店飘动起来时,楚娟出神的望了几眼;永定也深情的望了一眼那掉落在地上的一枚胭脂扣,抛开其中两人的情感因素不谈,单单是对一个逝去年代的女性形象的怀念,足以道尽那个远去年代的种种风情。正如《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一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一样,性别的认同只在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只是一件衣服上。谈到胭脂水粉,我们想到的是女人;谈到旗袍,我们想到的还是女人。性别的区分,有时性格的区分,在简单的衣着打扮上就一目了然。透过如花,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统女性的形象,即便这种形象是外在的或者说,是社会化的。
胭脂扣,是一个哀婉的美梦。爱情的至死不渝碰上婚姻的种种阻碍,注定沦为特定时代社会的牺牲品。社会寄予期望给婚姻,而这期望也进一步将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进行了间接的约束与要求,构成了男女形象的特定期待。不同的时代可以演绎出不同的爱情故事,在不同的爱情婚姻观念影响下,他们书写了社会历史性别文化的故事。一枚胭脂扣,扣出两个年代的爱情与婚姻的序言。在在这种爱情与婚姻的序言里,女性作为“被观看的自我”,并没有摆脱男性视角下的隐含的欲望,即便是在楚娟身上,还是可以看到男性主导社会的力量,它并没有被削弱,而是被巧妙的藏起。当封建社会的势力渐行渐远时,当然,像如花那样的爱情悲剧势必会大大减少,自由恋爱似乎给了女性更多的选择权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影视作品里的女性形象仍旧是不自主的、扭捏的,向男性看齐的。这种潜意识,不是骤然的,而是有着新旧冲突的裂痕,要完全消除它,势必得一段坚远的路程了。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