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7-6.8泰山行
本来只是想端午小长假出去溜达溜达,因种种原因做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动,最后定在端午后的周末,母上死活要跟去也只能带上。泰山归来后,强迫症患者一不小心激起收集五岳召唤神龙的念头(……),在同事眼中也被莫名定位成登山爱好者,当然这是后话了,我想表达的是,泰山在五岳中路线简单不易迷路,有山的陡峭但又不像华山那么险,前山一路还有人文可看不至于太无聊,对于平常不怎么锻炼但又想爬爬山的人群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
登泰山有这么几种玩法:其一,前山上,山顶住,后山下,能兼顾人文和自然,也能看到日出,缺点是山顶住宿条件艰苦;其二,夜晚上山,爬上去直接看日出,优点是省去山顶住宿,缺点是体力消耗大,而且黑咕隆咚什么石刻都看不见,不管第二天再从前山下补看人文还是直接从后山下都要放弃半边山了,但对意志力是个极大的锻炼,很多M系年轻人都偏爱后者。我带着老妈子当然只能选择第一种,加上强迫症肯定是面面俱到的玩法。
所以最后的行程就变成:
6.6周五晚通宵车到泰山火车站——6.7爬前山,晚住天街白云宾馆——6.8看完日出后山下,身为撒拉里曼周一还要上班只能晚上高铁回南京了,母上则动车去曲阜——6.9顺便把三孔玩了再高铁回来。
具体爬山的行程是:
泰山站出站后先坐车去岱庙——厚载门出走岱宗坊一路到达红门——母上转车去天外村,坐大巴直接到中天门——我以红门为起点,从古盘道一路爬到中天门——中天门汇合一起往上爬到达南天门——母上挂,安排她住下后我自己再往玉皇顶爬——第二天3点半起,在拱北石看日出——日出阅毕,从后石坞天烛峰,即秦御道下。
注1:关于通宵车,我选择硬卧1342单纯觉得时间上比较合适,第二天6点42到,吃个早饭迷个路(……)正好8点岱庙开门直接玩,后来才听某火车狂人同事说这车是老式红皮车,有些年头了,不如坐下一班的K系列,是特快,条件好些,更重要的是1342要给别的车子让道,大把时间都等在铁轨上了,事实上确实如此,莫名在铁轨上静卧40min常常发生,不过天生是睡一觉,加上条件再差只要有空调就够了。
一个小车厢内左右分布上中下三张床,我在上铺,第一次离天花板那么近,奇妙的体验。
注2:泰安市内有两个车站,普快和特快到达老的火车站,就在泰山脚下,出站见山,车站口还有个“五岳独尊”的假石刻,拍了回去就可以了(喂……)。高铁站是新建的,距离泰山站还有30min车程。
曲阜也是同样如此,高铁和动车到达的“曲阜东站”距市内10km,母上迟迟不决定到底是住泰安第二天去曲阜还是先到曲阜第二天直接玩三孔,导致最后订票时只剩最后一班动车了,9点49到,出站右拐50米坐K01线(3元),K01最后一班是10点刚刚好赶上,帮她订了孔庙门口的家庭旅舍“孔庙宾馆”,距离景点近+便宜+服务好,老板娘很热情,还派人到车站接,在此安利一下。
注3:制作攻略时最头疼的就是爬山沿途厕所和山顶住宿问题了,翻了很多游记想研究清楚但由于我脑内毫无地理位置的概念一团浆糊,最后采纳了母上“到时再说”的大无畏的意见(……)。于是我立志要记下沿途WC的分布,回来制作一张“泰山WC分布图”回馈各位驴友,但由于本人体质上就热爱牛饮鲜需如厕,这件事爬着爬着就忘了……大致情况是路遇景点比如斗母宫、三官庙附近就会有厕所,但开不开就拼人品了,后山几乎零开发,显然是没有的。
至于山顶住宿,南天门旁就是天街,天街全长0.6公里,住宿和吃食更多些,价格相对玉皇顶便宜,但看日出需要走15-20min,有个海拔100m左右的落差;玉皇顶住宿更贵,优点是看日出少走点路。
最后我们选择了天街顶头的白云宾馆,就在“止”牌坊旁,标间380-580不等,有独立厕所,我和母上选择了个上下铺的八人间,床位80元/人,也有小姑娘两人一张床的等于住一晚40,很便宜了,床铺挺干净,反正躺不了多会就起来看日出了,没必要住太贵。
注4:中天门到南天门是有索道直上的,但我们去的时候索道正好检修,这我在@泰安市旅游局官方微博上也看到了,所以老早就给母上打了预防针,母上表示上中天门已经坐大巴了,连十八盘都不爬就白来趟泰山了。实际上十八盘并没有那么恐怖,沿途萝莉正太古稀翁媪大有人在。
PS:说到索道,作为名山大川中第一个建索道的,八十年代初,泰山就要不要建索道曾引发过一场激论,一则索道直插泰山心脏,破坏自然生态,二给游人以便利就意味着自然生态二度破坏,当时有学者言辞激烈,表示泰山建索道就如美人脸上划一刀,如果建了我从此就再也不去了……您不去有的是人去,一个旅游景点能带动当地多少吃穿住行,所以索道建设势在必行,学者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抱成团也只是螳臂当车,想如今泰山都三个索道了……是悲哀也是无奈。
---------------------------------------------------------------------------------------------------------------------
在爬泰山前有个叫王克煜的需要科普一下,这……是个活生生的现代人,不知有没名气反正我是没听说过,度娘一下可以看到这位仁兄憨厚的大头照。王克煜就是泰安人,出身琅琊王氏,可能是贵族血统混杂了家乡情怀,这人专作泰山研究,所以但凡到一个景点,稍微搜一下,都能看到他的研究和见解,所以后面也会不断出现王克煜的名字。草木本无情,意义都是人赋予的,学者王几十年对着家乡这么一个山头,也算研究到极致了。
王克煜给以泰山为背景的现代散文评了个四大,在登泰山前可以稍微阅读一下,分别是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姚鼐的《登泰山记》、杨朔的《泰山极顶》和冯骥才的《挑山工》,其中《雨中登泰山》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名气更大些。古往今来以泰山为文的只多不少,但物以稀为贵,雨中、雪中登泰山仍是少数,所以文就以奇取胜了。
泰山游玩最佳季节仍是4~11月,雨雪天气还是别学文人骚客装了个逼的好,这次出门又在天气上败光人品,山东本持续了一周高温,偏在周五下了场雨,等我周六开爬却又是阴转晴,不晒得过分也没有阴雨连绵,碧空如洗,凉风习习,幸甚至哉,觉得自己萌萌哒。
李健吾的路线有点特别,这和景点变动有关,像曾经的泰山七十二景现在已经很难罗列全了,附个李健吾的路线图仅供参考:岱宗坊—虎山水库—七真祠—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长门洞—经石峪—柏洞—壶天阁—黄岘岭—二天门—云步桥—慢十八盘—升仙坊—紧十八盘—南天门—天街。
自己出去玩一趟回来,才发现写游记容易,但单靠一支笔写游记却很难,什么移步换景、联想抒情,都没阅读理解时回答得那么容易,所以对李健吾等人的钦佩深了一点,默默导出相册插图百张。
-------------------------------------------------------------------------------------------------------------------------------------------
岱庙是登泰山的第一步,以遥参亭为起点,南北轴线上贯穿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东辅以汉柏院、东御座,西佐以唐槐院、雨花道院(现在是地质博物馆),占地面积不大,我算玩得慢悠悠的,一个小时也够了。
公交岱庙站下后最先看到的是遥参亭,这是岱庙的前庭,就在大马路牙子上,前有双龙池,背靠个二进院落,古人凡有事于泰山,必先至此进行简单的参拜,马路沿街不仅卖菜卖水果,还碰见个毛驴拉车怡然而过,生活气息何其浓郁……绕过遥参亭向里走看到正阳门才算主建筑群,才有点旅游景点的意思。正阳门旁就是售票处,门票30,门前那个盘虬卧龙的是玲珑坊。岱庙有八个门,即中为正阳,两侧为掖门;掖门两侧东为仰高,西为见大。东门名东华,又称青阳;西门名西华,又称素景;北门名厚载,又称鲁瞻。各门上均有楼,前门称五凤楼,后门称望岳楼,正阳门曾在民国被毁,目前我们看到的是1985年重建的,简单粗暴把母上打个码示意一下。
进门就是甬道和一个较为开阔的院子,散落着树木和碑碣,两侧院落分别是汉柏和唐槐院,一个个来说吧:汉柏院原名炳灵门,“炳灵”意为显赫的英灵,炳灵王是泰山神的三儿子(《封神演义》中有提到);唐槐院则是延禧殿的旧址,奉祀的延禧真人是道教第二大神“灵宝天尊”的化身,由此可见,尽管泰山融合了佛道儒,各教派兼收并蓄,但道教仍是主流中的主流,色彩很浓。
汉柏即汉代栽下的柏树,有2000多年的历史,根据《水经注》和《郡国志》载,植树狂人汉武帝到泰山后嫌山光秃秃的,就下令植树1000多株,创泰山植树之先河,但有砖家表示,现存岱庙中的古柏,年代久远是事实,但并非汉武帝时所栽,且汉柏究竟有几株,也是众说纷纭,有“十株说”、“七株说”等,但目前公认度最高的是“六株说”,即汉柏院内的五株+院外一株“挂印封侯”。
关于汉柏我贴个做攻略时用的表格,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其实做汉柏攻略时我最震惊的是——原来这种事《水经注》也记载啊,说好的水系巨擘呢!回来度娘了一下才知道人家郦道元是“赋予地理描写以时间的深度,又给予许多历史事件以具体的空间的真实感”(BY侯仁之,又是你,北京游记中提到的对恭王府“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的评价也是你吧)。
其实岱庙中的古柏并不止汉柏院中这几株,再介绍几个有趣的:
麒麟望月:一进岱庙最先在道旁看到就是“麒麟望月”,树上距地2.6米处有一树瘤像只小兽,其北出侧枝上有个圆疤,像月亮,故此得名,与“挂印封侯”异曲同工,是后人脑洞的结果。
宁死不屈柏:再进一道仁安门后的甬道上,这颗柏树已经死了,但躯体却以顺时针方向拧扭盘旋而上,屹立不倒。
孤忠柏:在仁安门至天贶殿的甬道高台上,这棵柏树有点矮,名“孤忠”自然是有传说的,但太像后来编的感兴趣的自己度娘就好。孤忠柏还有别的玩法,在孤忠柏前有一玲珑石卓然而立,名为“扶桑石”,据说闭上眼睛,围着扶桑石先正转三圈,然后再反转三圈,最后再往北去摸孤忠柏的疤缝,如果能摸准就是大吉大利之兆。恩闲着也是闲着我就转了,然后听到旁边有游客小声:“干嘛要绕着圈摸石头”……恩表示有点丢人,想玩的自便。
绕回与汉柏院相对的唐槐院,槐树有个特征,树生长到一定年岁普遍都会中空,因此树中再长树是自然现象,但在天朝人眼中槐(怀)中抱子,是非常吉利的预兆,唐槐院中的唐槐在民国就枯死了,现在看到的是后来新植的。
在配天门前还有个比较大的碑,背书“五岳独宗”,这个可以和天贶殿的历史放在一起说,岱庙比较大规模的一次扩建是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当时的皇帝宋真宗是赵匡胤的孙子,即宋朝第三位皇帝,公元1004年,契丹人建辽,入侵宋朝,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帝亲征,双方最后会战于距当时首都汴京(现河南开封)三百里外之的澶渊(chan第二声),当时局势有利于宋,但不像爷爷那样起义得的天下,从小生活在宫闱中的真宗惧于辽的声势,不顾寇准反对,与辽签订了每年进贡的屈辱条约——对没错就是历史书上的“澶渊之盟”。后来宋真宗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之情,采纳了副宰相王钦若策谋的“天降昭书”的骗局,谎称有“天书”降于泰山,次年便在泰山下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天贶”就是“天赐”的意思。宋真宗这辈子说过最有名的话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在鼓励青年才俊参加科举,可见并非全然昏君,但后来愈发倚重王钦若、丁谓,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真宗为逃避现实,越来越沉迷于封禅之事,导致朝政不举,内忧外患日趋严重,宋朝后来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沉迷修仙丹药,搞不好就是真宗带起来的……
说回“五岳独宗”碑,这碑其实叫“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又名“祥符碑”,意思就是是宋真宗给泰山神戴了顶大大的高帽子叫“天齐仁圣帝”,这个过程其实是把泰山神人化了、皇权化了,后来宋真宗想想觉得泰山神还缺个老婆,便给他封了个“淑明后”,所以天贶殿后面才有所谓“后寝三宫”,就是给泰山神不知哪里冒出来的皇后和嫔妃住的。
关于宋真宗东封泰山共留下了“三铭”、“三颂”,分别是大宋天贶殿碑铭、大宋天齐仁圣帝碑铭、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大宋封祀坛颂、大宋禅社首坛颂、大宋朝觐坛颂,其中天贶殿东南还有“大宋封祀坛颂碑”在天贶殿东南,碑文详细记叙了宋真宗封禅典礼的整个过程,与《宋史》所载完全吻合,并补齐了史书“略而不详”的遗憾。
天贶殿作为正殿供奉的就是泰山神(也有种说法是《封神演义》里的黄飞虎),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的大成殿合称为“东方三大殿”,所谓的“无事不登三宝殿”说的就是这三宝殿。
另外有一点比较有趣的,在仁安门与天贶殿之间的甬道上,有个石栏环围的方形小平台,相传是皇帝祭祀泰山神时大臣恭候的地,俗称“阁老池”,就是……装阁老的池子……原来我一生放浪不羁笑点低,装阁老的池子简称“阁老池”简直不能更戳笑点。
天贶殿内有个碉堡的东西叫“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全长62米,高3.3米,铺满了天贶殿的内墙,壁画当然是不能拍照的,入殿需要戴鞋套。“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绘制了东岳大帝出巡和返回的壮观场面,以大殿分门为界,东为“启跸”,西为“回銮”。泰山神端坐于四轮六马大辇之上,前面提到的炳灵王和延禧真人侍行左右,其中炳灵王是坐亮轿穿红袍的,延禧真人是坐亮轿大胡子的,“回銮”与“启跸”相同,仅增加二夜叉抬虎和骆驼驮卷宗,以示出巡圆满,有兴趣的可以找找看。整幅图中共计697人,装束仪态无一雷同。
苏轼的弟弟苏辙《岳下》诗云“登封尚坛壝,古观写旗队;戈矛认毫末,舒卷分向背”之句,是关于泰山壁画能找到的最早的记录,加上壁画本起源兴盛于唐,故猜测启跸回銮图绘制于宋朝。原图历经千百年天灾人祸,业已湮灭,今传之图应该是康熙后来命人重修的,但就这样也从康熙一直修到同治才基本复原,足见原画之碉堡。
于我而言,岱庙有三看:一看汉柏唐槐,二看殿内壁画,三看名碑林立,这可媲美西安碑林的第三看点就在天贶殿旁的偏殿里,但母上对着第三看点只有一句“烂碑有什么看头”的评价,想必代表了大多数游客的观点,因为碑廊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只有我一个人在瞎激动。在我看来,走马观花是最大的遗憾,因此出发了恶补了很多关于碑碣的功课,但书法的造诣并非一日之功,因此也只是照搬度娘和书籍而已,对无法欣赏书法的美表示深深的遗憾。做攻略时同样绘制了表格,感兴趣的入……我真的不是处女座:
结束岱庙之前,附上在汉柏院里拍的,转发这条锦鲤,今年……(闭嘴)
------------------------------------------------------------------------------------------------------------------------------------------
出厚载门就是岱宗大街,一直向前走到头就是古盘道的起点红门,这段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还有点坡度,沿途标志性景点就一个“岱宗坊”,这个横在路中央的四柱三门式的跨道石坊曾是泰山的山户,对天生要徒步上山的人来说这段路干脆就走过去了。
缓坡到头就开始进入垂直阶段,也就是爬楼梯了,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会看到天梯的开始“一天门坊”,始建于明朝,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抚李树德重建,两侧有明代人题“天下奇观”及“盘路起工处”大字碑。
“一天门坊”向里再走一层台阶就是传说中的“孔子登临处坊”——没想到孔子存在感刷得这么早,这是个四柱三门式的跨道石坊,遍布紫藤。这就是古代就有现在也不鲜见的“名人效应”,孔子开创了名人登泰山的先河,由于他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后人竞相模仿接踵而至,沿袭成为积淀深厚的文化心理,蔓延成为流传久远的文化风气,演变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景观,像汉代以前登山走泰山东路,入山须走大津口乡,明人在此建坊,其实是在代圣人立言了,正如坊两侧所书“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
孔子登临处东边有个很有趣的碑上书“登高必自”,这个碑立于明嘉靖年间,它有趣在其实是个省语,《礼记·中庸》有云:“君子之道,辟(譬)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这里“自卑”为古今异义,不是双音节词,应作两个独立的单音节词——自:从;卑:地处,翻译一下就是“君子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须要从低处起步。”所以上书“登高必自”,这个又是个碑,连起来就是“登高必自卑(碑)”,多一字嫌多,少一字不嫌少。另外,碑上注明“翟涛题,青社载玺书”,按传统书法写法,作者落款籍贯地名在前,名号在后,王克煜研究后表示“青社”是地名,“载玺”指的是朱载玺,具体度娘。
再往里走就是“天阶坊”,此时已经能看到后面的红门了。红门东临中溪,西靠大藏岭,因岭南崖有红石如门而得名,头脑简单如母上就猜说门是红色的所以叫红门,始建无考,重修于明清时期。“红门晓日”曾是泰山七十二景之一,有诗为证“凌晨登红门,霁色明朝旭。俯视万家烟,平畴尽新绿。”BY赵国麟(清)
红门向里走一段路才能到万仙楼,沿途左手边有“合山会记”碑26块,都是清代和民国年间留下的,记载当年朝山进香的盛况,今称小碑林,属于群刷存在感未拍。往前走一点有片石如几,广12㎡,厚1.5米,南侧有明代知泰安州事甘应甲题、范广书“小洞天”。右手侧谷底断崖层叠,横瀑飞流,自北而南有柳条、饮马、石峡三湾。谷侧多圆柱形铁黑色巨石,横断面层层包裹,似枯木年轮,上刻“醉心”,传为汉代文学家枚乘所说的“泰山之溜穿石”,俗称黑石埠,为环状节理辉绿玢岩,国内外罕见,沿途有关于“辉绿玢岩”的介绍,太过于专业也没拍。
沿路走到底就是万仙楼,这个跨道门楼式建筑是明万历年间,朱翊钧为纪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愈,感念泰山圣母有功而敕建的,现在就是……检票口。
楼北侧刻“谢恩处”,传旧时帝王登山,地方官员护驾于此,帝令回府,群臣谢恩;另一种说法是香客朝山顺利而归,在此叩谢碧霞元君保佑。万仙楼的传说可参见王克煜的散文《萧瑟秋风走万仙》。
总之泰山是个神山,玉皇大帝高居泰山极顶,其麾下众神遍布泰山的角角落落,有名有姓的神仙就有112位,故有民谚称“济南府的官多,泰安州的神全”,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道教称“仙”为“真”,“仙人”为“真人”,万仙楼上匾额所书“景会群真”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万仙楼门洞前右侧的平台上有三株并列的柏树,人称“三义柏”,取自桃园三结义。
买了票入内(门票127元,可自选保险3块)总算有点登山的feel了吧,此段是平路,比起爬山的碰到反方向下山的更多,沿途石刻三三两两渐渐多起来,所谓的“前山看人文”总算渐入佳境了。关于泰山的石刻碑碣,制作攻略时也尽可能做了较为详细的事前调查,大致总结成以下几种:
“天系列”:道教称泰山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前面提到的红门前的“小洞天”就是如此,“天系列”多带“天”字,要么赞扬泰山真是块好地方呀洞天福地,比如万仙楼沿途可见的“洞天福地”、“步玉清”,要么猛夸泰山真是高呀和天连着,主要表达一种山登绝顶我为峰,可以与天对话,与日月交谈的情怀。
注:玉清为道教用语,指“仙境”,意思就是走在泰山上就好像步行在仙境里一样。
“神系列”:以泰山神为主要颂扬对象,这系列碑多有种将自然拟化人去颂扬的倾向,主要是夸大自然孕育了万物啊,造就了这片乐土啊之类,比如“肤寸升云”。
注:语出《春秋公羊传》: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惟泰山耳,即赞誉泰山神能兴云致雨。
“尊系列”:重点突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五岳至尊的地位,直接一点的有“孔子登临坊”旁的“第一山”碑
以及万仙楼沿途的“名言莫罄”,意思是再美好的语言也不足以表达泰山的高大全。
“沿途”系列:简单粗暴的表达走到这里的感想,比如万仙楼沿途的“初登高山”,恩登山才刚刚开始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其他还有我了个去这里有点陡啊,老子再也爬不动了之类的,游人颇有共鸣。
其他:其他与其说是无法分类为以上几种,不如说是各有特色,比如这块“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在万仙楼进入后沿途右手边下坡的平地上,需从岔路往下走一段故无人问津,这块石刻其实很特别,泰山几乎所有石刻都刻在山体或不可移动的自然石上,唯有它刻在一块独立可移动的巨石上,后陷入泥沼中直到09年11月才被发现,人工扶正放到这里供游人观赏。书者为明嘉靖年间的陈甘雨,据猜测历史上罗汉崖附近的溪涧水流湍急,陈甘雨路过看到巨石在激流中屹立不倒,又联想到嘉靖年前政局不稳,风雨飘扬,自己欲像那巨石一般成为朝廷股肱,一时激情澎湃,故留下“中流砥柱”四个大字,既是赞扬巨石顽强,亦是借物抒情,寓情于物。
再往里走一段又会遇到一块属于“其他”系列的石刻“虫二”
那何为“虫二”呢?这其实是繁体的“風月”去掉边框,风月没有边,即“风月无边”,但因没有虫字头上加一撇这个字,故念作“虫二”。乾隆在西湖边也曾留下“虫二”二字,泰山的“虫二”是清光绪年间,有个叫刘廷桂的才子所题,这刘廷桂12岁便中了秀才,外号“刘十二”。“虫二”靠近斗母宫,还有种谣传是这斗母宫女尼为生计不得不干起皮肉勾当,“虫二”不是赞誉山水,而是隐喻这尼姑庵风月无边。
再往前走一点就到斗母宫了,斗母宫奉祀斗母元君,也叫斗姥,传是北斗众星的母亲,道教斗母崇拜相对普遍,宫内又没啥珍贵的藏品,去时正好修缮没开,索性就没绕进去。《老残游记》中有个特立独行的女尼叫逸云,文中说她住在泰山上一座斗姥宫中,身在清修之地,却丝毫没有存天理灭人欲的自觉,反而大胆追求男女之爱,这个承载了刘鹗太谷学派情爱观、女性观的清末新时代女性活跃的舞台便是这里了。
斗母宫西山门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卧龙翘首,俗称“卧龙槐”。
路遇刻石“青未了”,身边路过的第一反应似乎都是“情未了”,我的第一反应是“齐鲁青未了”,没有作者下书也没搜到官方解释,见仁见智吧。
再往上绕一个平台就是“三官庙”, 原祀秦始皇,清代改为三官庙,祀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斗母宫和三官庙附近都有做买卖的,除卖水卖拐外,还有农家卖绣球花,花骨朵都太小缺乏饱满感,但胜在颜色素雅,夏日的清新感UP。
根据事前调查,经石峪位于斗母宫东北,但我连斗母宫都没进,生怕自己错过了经石峪,沿途不断停下来度娘和GPS,经石峪其实还在三官庙前面,缘石阶而上,有个跨道石坊名“经石峪”,在它后面有个向下的岔路就是通往经石峪的。别说直接坐车到中天门就意味着放弃经石峪,因不在主盘道上,诸多游人顾着赶路,也是不去看一看的。
如果你走着走着看到“高山流水亭”就说明摸对地方了,这其貌不扬的小亭子就是传说中伯牙抚琴的地方,也就是和好基友钟子期邂逅的地方——没错没文化但有内涵的钟子期就是在泰山砍柴伐树的,瞬间腐女附体腹稿一对精英傲娇受×樵夫忠犬攻的CP文(快够),柱联上书“天门倒泄一帘雨,梵石灵呵千载文”,倒是很灵气。
再往前走经过一个小桥“神聆桥“,就要看到榜书之宗!大字鼻祖!天下第一!的经石峪啦!1961年郭沫若来泰山,曾为它写过一首打油诗:“经字大如斗,北齐人所书。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止今逢解放,庶不在模糊。”因为过于浅显直白,我都不好意思说它是首诗,但这几句顺口溜基本概括了经石峪的情况,可以相对介绍文看。
经石峪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占地2064㎡,自东而西刻着《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共44行,每行10到125字不等,其“字大如斗”,平均每字30到50cm,但“摧残无代无”,经过千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击、游人践踏,已残灭过半,现仅存经文1065字,为保它“庶不在模糊”才修建了小堤坝,迁了水道,筑了石栏,郭老打油诗中说它是“北齐人所书”,但这只是一种公认度相对较高的猜测罢了,整个刻石没有落款,仍是个千古疑案,搞不好就是哪个武林高手,内功深厚,挥毫泼墨,一蹴而就。整个石刻以隶书为骨架,吸收了魏碑和篆书的特点,笔锋犀利,力道遒劲,不需要懂什么书法,光是站在它面前,就可以感受超越个人的不可思议的“大”带给你的震撼。
另外有种说法是,《西游记》最后一难,唐僧一行人归途路遇山洪+惹怒大乌龟,导致经书都湿了,只能将金刚经一页页拆开,放在石坪上晾晒,结果经文晒干收取时,早已入石三分,这里就是唐僧晒经的地方。但这里显然有个因果颠倒,《西游记》写于明朝,经石峪再怎么年代模糊也不会比它晚,更大的可能性是吴承恩受经石峪启发,将这个桥段收入小说。
经石峪周围也有很多石刻,石坪西侧有一巨石,高5米,宽13米,中间裂开之处干脆利落光滑平整,好似被宝剑劈开,因此称“试剑石”,石上书《高山流水亭记》,为明代进士万恭题,洋洋洒洒数百言,记录了他在泰山的一些活动,是个跟我不相上下的话痨。
经石峪北端石壁上也散落了不少题刻,其中有个“枕流漱石”刻石,楷书,题刻年代不详,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表达了一种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倒回头回到主盘道,有石刻“云路”,属“天系列”,既言云路通天,又指仕途青云,一语双关。
再往前走有个地质奇观叫“万笏朝天”(hu第二声),因此处怪石嶙峋,突兀穿天,好像放大版的“笏板”,所谓“笏板”就是电视剧里大臣朝见皇帝时手上拿着的板状物,上面摘记了上奏的简要,其实是种垂直节理切割岩石的地理现象。
再往前走中天门过半,眼见就要到“壶天阁”了,壶天阁下有个躺倒的槐树,是为“四槐树”景点,传为唐代鲁国公程咬金率众来泰山,中途休息所植,原有四柱,现仅存一株活的。1987年暴雨连绵,一棵古槐因干枯的腹部灌满了雨水,支撑不住轰然倒下,胸径近2米的巨大树干就这么横在了盘道上,可幸在基部尚存生机,经松土浇水,竟又萌发新枝,杨辛曾赋诗赞曰:“生也峥嵘,死也峥嵘,铁骨横空,元气永存。”折倒的树干经测算证实,该树龄约1240年左右,接近唐代所生,增加了传闻的可信度。
转个弯走过段较为陡峭的石阶,终于到达“壶天阁”。“壶天阁”原名升仙阁,是清乾隆十二年拓建的,因此处山势若壶,加上道家称仙境为“壶天”,遂更名,城楼左右联书“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
过了壶天阁再走一点点便是“回马岭”,这是一座跨盘道而建的双柱单门式石坊,始建无考。“回马岭”之名,初见于《双束碑》中,关于究竟是谁“回马”,传说也很多,但意思是一样的,“回马岭”前还能骑马上山,“回马岭”后重峦叠嶂峰回路转,马就不能再上了。
“回马岭”往后到中天门确实陡峭,更重要的是此段石刻甚少,看无可看,算是徒步上中天门最为无聊的一段,调整心态单纯享受爬山的乐趣和对肉体的折磨。
中午12点,终至中天门,此处海拔847米,是登泰山东西两路的交汇处,和母上汇合,在中天门吃了个饭,稍作休息,继续向上。
附一张从《足音泰山》里拍来的红门——中天门的示意图。
中天门向北走这一段石板路很平坦,路口有碑,上书“快活三”,意思是从这开始以后的三里路路平景幽,林茂风清,好不快活!简单粗暴的表达了古人爬山至此的心情。
路遇增福庙,接着是“迎天”坊。
过了“迎天坊”,在一块空地上有个地质奇观“斩云剑”。这把利剑既不是山神开仙的赐与,也不是能工巧匠的杰作,而是由斩云剑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的,此处上有高山,下有深谷,向上看,四面环山,唯西南开有小口;往下来,下临深谷,唯在东北有一狭道。山上的云雾沿山谷而下,受下边气流的逆冲,行至斩云剑即涡流返折;下边山谷的云雾沿狭道而上,受上边气流的阻挡,行至斩云剑也折而复回,气流如此周而复始,对着石块削来削去,就削成这么个奇怪的造型。
斩云剑往后石刻又渐渐多起来,挑一些介绍一下。
属“尊系列”的五岳独尊。树上挂满红布条也是泰山的一大特色,所谓“泰山安则四海安”,登泰山保平安是千百年沿袭下来的老百姓一种朴素的祈愿,所以在树上拴上红布条祈求平安也成为一种自发的普遍的现象,仔细看就会发现,很多悬崖峭壁上的树枝都挂有红布条,自然不可能是系上去的,而是在布条一头缠上石头扔上去的。
属“天系列”的“曲径通霄”,人家是曲径通幽,咱这儿可是通着霄汉的。
同属“天系列”的“若登天然”。
赞扬自然之美的“山辉川媚”,语出晋·陆机《文赋》:“石韫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
“从善如登”刻石,典出《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其实所谓系列只是个人为了便于理解分的,不作数,比如这两个我就不知塞哪个类别里去。
有趣的来了!喜闻乐见的其他系列,这是个狂草字谜,母上过来第一句就是“像只老鼠”,确实如此,所以它也有“鼠形碑”之名,但实际上是“如意”二字,下款“李和谦游山乐”,传说李和谦为泰安城一家餐馆店员,经常在擦桌子时用抹布在桌面上画“如”字,久而久之,熟练自如,风神独具——这,也太夸张了,明显后期吹上去的牛皮。
还有毛主席的“江山如此多娇”,此处山石造型独特,拍一张留念。
过了这段较为密集的石刻群,就到了“云步桥”。云步桥原来是个木桥,叫“雪花桥”,民国年间改建成现在这样的单孔石桥,因桥畔常有云气弥漫,人行桥上宛在天际,故杨承训题名“云步桥”。
桥东有亭曰“观瀑亭”,又名“酌泉亭”,是清末泰安知县所建,北侧刻着一副对联:“且依石栏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
云步桥周围也是石刻遍布:“红桥飞瀑”、“霖雨苍生”、“河山元脉”、“太古清音”、“月色泉声”、“云步跻天”、“绝飞流”、“耸壑昂霄”、“气象岩岩”等。
真、草、隶、篆,体法各一,琳琅满目。
过了云步桥后俯拍,这一段的海拔差较大,上了云步桥就愈发有种山的感觉了。传说崖上的石坪平坦宽敞,宋真宗曾在这里小住,故名“御帐坪”,今仅有柱窝尚存。岱顶下众多溪流奔流而来,形成飞瀑下泻,溅珠迸翠,化雾生云,蔚为壮观,可惜来时不是雨季,各种河流干涸,只见到石上留下冲刷过的印迹。
洋洋洒洒的《沁园春·雪》。
再往前走就是“五大夫松”坊,这个传说就长了,简要言之就是秦始皇封禅泰山时,儒生们对秦始皇说最好不要坐车,非坐车不可,也要用蒲草裹起车轮子,以免辗坏山上的一草一木,以示虔诚敬重。这位始皇帝暴戾惯了,听了生气,就不许儒生参加祭典,自己带着大臣们上山,沿涂不好行车的地方就砍树伐草、开山凿石,结果回程时天色突变,秦始皇心中有鬼,以为得罪了山神,仓皇而逃,刚到五松亭这个地方,只听得一声惊雷,瓢泼大雨就劈头盖脑地下来了,眼看就要被冲下山,说时迟那时快,这位不可一世的大皇帝忽然发现路边有一棵大松树,赶紧抱其大腿,口中念念有词哀求树神保佑,才躲过一劫,死里逃生后,秦始皇便给这松树加封进爵,封大夫之尊。
当时我声情并茂地给母上讲述这个可歌可泣的传说,母上听了一半就自顾自拍起来,嫌我啰嗦,回来翻了下史记,发现人家是言简意赅:“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於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好吧我输了。
坊旁有巨石大如屋,相传明万历三十一年泰山风雨大作,自山巅坠此,遂有人题刻“飞来石”。
五大夫松西侧山腰上,有松树长枝披拂,形态仿佛翘望八方游人,故名“望人松”,也称“迎客松”。
沿途有“尊系列”刻石:“冠盖五岳”、“登峰造极”。
朝阳洞北为对松山,又名万松山。关于对松山,李白有“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的诗句。
“对松山”坊旁有二逼皇帝乾隆留下的著名景点“万丈碑”,此碑是泰山最大的摩崖石刻,高30米,宽12米。乾隆喜欢出去玩,也喜欢写诗,一生写诗4万多首,登泰山11次,也留下了题诗170多首,但文学史家都不愿提他,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无,可见乾隆写诗真的不咋地,这首诗也不例外,就剩一个“壮观”可以一看。
拉近了看一下,顺便关于万丈碑上那一溜车辙印,也是有个小传说,但实在牵强,感兴趣的度娘就好。
过了“对松山”坊,沿途刻石三三两两,比如这块“神系列”刻石:“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语出《礼记中庸》,赞扬泰山兴云致雨,养育万物;极其高大,耸立于天。
“处士松”是泰山仅次于“五大夫松”的历史名松,旁边有明代方元焕留的石刻“处士松”及明代济南府同知翟涛立的“独立大夫”石碑,碑文形容此松“虬屈苍劲”、“视五大夫为强”。
先附一张《足音泰山》里中天门往上的示意图,因为下面将进入泰山最负盛名,也是挑战难度最高的十八盘。
十八盘两侧山崖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为便于客人上山,古人在这段盘道的两旁分别竖立起了十八根铁柱,并且用铁索链连接起来用于攀扶。因此,十八盘并非有十八段盘道,而是指竖有十八根铁柱的盘道。还有一种说法是,传说始皇帝登临泰山时要多次下轿参拜泰山神,轿夫总是盼啊盼啊,盼望有多次休息的机会。因皇帝下轿十八次,所以轿夫也就盼了十八次。因“盘”与“盼”谐音,后来“十八盼”就演变成了十八盘。
这是《足音泰山》里的图,其实角度和我是一样的,但因为我人在低点,拍不出中间的扭扭曲曲,而且这一段人非常密集,不管怎么手动切割,都无法躲不开密密麻麻的人头人身。
十八盘其实可以分为三段:自开山至龙门坡势较缓为“慢十八”,从龙门至升仙坊坡势渐陡为“不紧不慢又十八”,从升仙坊到南天门坡势近乎直立为“紧十八”,共有石阶1827级,其实并不算长,但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陡然升高400米。
龙门坊西岩有清道光年间魏祥摹刻狂草“龙门”两字。
过了”升仙坊“就是最吃劲的”紧十八盘“了,可能很多人觉得自己真的快升仙了……这里游人越来越多,启动笑脸男打码功能。
左边是不紧不慢十八盘,右边是紧十八盘。越往上台阶就越抖,每层台阶面积也越小,有的只有半个脚掌大,如果直着走很吃劲,我是斜着身子走大“之”字,整个十八盘爬完累也累,但很快体力就恢复了,对膝盖也没造成太大负担。
十八盘周围也有很多石刻,由于此段很陡峭,让你忍不住思考这些石刻究竟是怎么刻上去的,但为保护游人安全,右侧安装了绿色的铁丝网,所以观赏为主,拍照较少。
根据落款,这是宣统元年留的,如字面意思,赞泰山是绝顶云峰,仙山琼阁。
这可以算“尊系列”,颂扬的仍是泰山五岳之尊的地位。泰山石刻有两个“首出万山”,一个落款是邵鸣岐,一个是和锐,两个都属于仅存的五个嘉靖刻石之内。这类刻石的作者多为朝廷官员,且题写时间相对集中于各朝代末期,这应于当时的政治密切相关,不论是明末还是清末的统治者,在政权摇摇欲坠时,都要借“神山”的权威强心壮胆,独尊泰山,就是独尊皇权。
“神系列”刻石,赞泰山位于天地交泰、阴阳相接之位,有万物生发之功。这也是让人好奇究竟怎么刻上去的刻石的典例。
十八盘的顶点就是南天门,至此海拔1460米,爬到这里已经下午四点了。南天门位于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若天门自开,李白有诗云“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在影视剧奇幻小说中,南天门出现的频率还是挺高的,那是因为在道教中,南天门是人界和神界的交界口,人编的故事多与人界有关,所以南天门走的最多。PS:往西是佛家的地盘,往北是天柱不周山,往东的是散仙住的仙岛。
南天门实在人太多太多,没有立脚之地,就没拍照,附一张《足音泰山》里的雪中无人的南天门,毕竟雪中爬泰山的几率还是很小的。门为阁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红墙点缀,黄色琉璃瓦盖顶,气势雄伟。门侧有楹联曰“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未了轩“是登上南天门后看到的头个景点,这里原是“三灵侯”,祭祀的是周谏官唐宸、葛雍、周武,即道教中守天门的三门神将,之后改为关帝庙,现在祭祀的是东岳大帝泰山神,这小庙宇始建于宋真宗时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未了轩“三个字是郭沫若题的,取自“齐鲁青未了”,意思是登岱未了,大家FIGHT!
进了南天门再上两层台阶就是”天街“,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买卖街,全长0.6公里,布满了宾馆、饭店、商铺。天街从清代就开始繁华,现在仍是登岱后休息吃饭住宿的聚集地。和母上在白云宾馆住下,母上表示朕累了爱卿跪安吧,我就把行李丢给母上,揣着手机和水,继续向玉皇顶进发。
天街东北原为乾隆行宫及唐代文学家苏源明读书处旧址,街北现均改为仿古建筑,街南面筑起了一条长长的石栏,供游客凭栏远眺。看,齐鲁大地!
在此之前我也非常想弄清楚岱顶那几家旅店的地理位置,找了很多选择玉皇顶住宿的攻略换着角度研究也没搞清,实际上我去过一趟回来仍然没有搞清,反正最后都住在天街了玉皇顶什么的就随它去吧。但只是高了这么一截,玉皇顶的价位就比天街高出不少。
神憩宾馆就在孔子庙旁边,是岱顶唯一一家三星级宾馆,江泽民来泰山时就是住这里,定位三星级,价格五星级,平均都在1200以上。
进了刚刚那个红门洞就是碧霞祠,泰山24小时开放但这种景点都是5点关门,我到时已经4点半多了,便没进去继续往大观峰进发,索性那时该下山的也下山了,准备住一晚的也累了,熬夜爬山的还没上来,整个玉皇顶游人很少,一个人玩得非常惬意。
大观峰在玉皇顶前、平顶峰下,绝壁如削,对热衷石刻的人而言这简直就是一块天然的画布,很显然古人也这么想,所以此处是泰山石刻最密集的地方,就这么一块石头就有石刻160处,此外似乎有段时间流行把自己的石刻盖在别人的石刻上,因此石刻彼此层叠,也算是大观峰石刻的一大特色,但整个大观峰上就《纪泰山铭》最大最夺目也最干净,看来没人敢把自己的石刻盖在唐玄宗的石刻上。
《纪泰山铭》俗称唐摩崖碑,高13.3米,宽5.7米,刻序言、铭文及额款共1008个字,内容是李隆基东封泰山的纪事碑,文词雅训,隶书遒逸,明王世贞评说:“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凤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
其实帝王封禅泰山也是对自己治国能力,再直白点就是财力的一次展示和炫耀,想汉武帝封禅泰山带着10万人马浩浩荡荡,不说别的,光这10万人的吃住用行花的都是真金白银,若不是盛世还真负担不起,李隆基也是,这《纪泰山铭》不仅在帝王封禅石刻中面积是最大的,全字烫金,金光夺目,很是骚包,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政 府两次拨专款烫金修补后的。
尽管李隆基后来偏宠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了了隐患,但单看最后这几句“道在观政,名非从欲。铭心绝岩,播告群岳”:一个皇帝道德如何要看他的政绩,美名佳誉不是由个人欲望决定的,我把我的心意都剖白在高山崖壁上,就是为了昭告天下——这是一个帝王的抱负和谦逊,哪怕是惺惺作态,也是很难得了。
根据王克煜研究,大观峰石刻群有这么几个特点:1、跨越时间长达1267年,其中有唐刻石6块、宋11、金5、元1、明55、清26、民国4、无年款或无法分辨35、损坏严重17,从最早的到最近的时间跨度很长;2、石刻内容广泛,有告天祭文、奉命致祭文,有点景的,有抒怀的,丰富多样;3、涉及人物多且人物的社会层次广泛,有帝王名臣,有贩夫走卒,是人是鬼都能留上一笔;4、涉及的地域广,遍布天朝各地,甚至随着时代推移有些地名已经不用了;5、刻制形式及艺术形式风格多样,有宏篇巨制、有短文小记,且书法种类也非常丰富;6、上面提到的毁前人石刻刻自己的,石刻集中且多重叠覆盖。
再往上走就是日观峰,位于玉皇顶东南,古称介丘岩,因观日出而闻名。箭头所指就是观日长廊,是个天然的走道,旁边就是舍身崖,没有遮挡,很适合观看日出,全长30米,过了这个长廊就是拱北石。小山坡上是之前遥望的电台宾馆,旁边小的应该是迎旭宾馆,所以住玉皇顶确实很有看日出的地理优势,但仍要早起占位就是了。
这块平地边上有瞻鲁台,传说孔子曾登上这里遥望鲁都曲阜。拍的是石刻“孔子小天下处”。
和上面的“雄峙天东”一样,电台宾馆前的某块石头上有“天系列”的“拔地通天”刻石。
拱北石又名探海石,石长6.5米,北西8度,与地面夹角为30度,上有“绝妙”、“船石岩”、“醉石”及明人题名等刻。登临其上可尽赏旭日东升的壮丽场面,亦可晴览山色、阴观云海。李兴祖诗:“才听天鸡报晓声,扶桑旭日已初明。苍茫海气连云动,石上游人别有情。”这会是真的没人啊,等看日出的时候就密密麻麻围满了人。
倒回头向玉皇顶走,在上玉皇庙的台阶上有刻石“五岳独尊”,可以说是在民间知名度最高的刻石了。于清光绪丁未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构题书。所谓“宗室”即皇帝的宗族,清代皇族分宗室、觉罗,努尔哈赤之父显祖宣皇帝本支子孙称“宗室”,腰系金黄带,旁支则称为“觉罗”,腰系红带。清皇室子弟为表明自己特殊的身份与血统,在署名时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冠上“宗室”、“觉罗”字样,作为郑亲王分支四公府后裔的玉构,依据这一制度,在“五岳独尊”题刻上就有了“宗室玉构”的署名。
在别的刻石乏人问津的同时,“五岳独尊”一直排着拍照的长队,你走我上络绎不绝,老是拍不到一个无人状态下的刻石只好掏出五块钱手动打码,没错这就是5块钱背面的“五岳独尊”,其实这5块后面是有路人正在拍照的……
这是玉皇庙前的无字碑,就是那个“玉皇顶上瞻宇宙、无字碑里写春秋”的无字碑。关于无字碑也有很多说法,一说是秦始皇立的,一说是汉武帝立的,也有说是武则天立的,没有定论。
终于到泰山极顶啦!其实玉皇庙小的可怜,加上没什么游人一副门庭冷落的样子。玉皇顶就是因为有玉皇庙才得名,旧称太平顶或天柱峰,小庙始建年代无考。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旁边有“古登封台”碑刻,说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封禅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
玉皇庙内还有个“天系列”刻石“惟天在上”。
至此整个泰山前山就算逛完了。下玉皇顶后正好碰到出来溜达的母上,吃了个饭就回房间稍作休息,晚上八点又出去看齐鲁大地的万家灯火(同房的小姑娘各种累瘫对我们一趟趟出门表示敬佩),确实漂亮,可惜渣技术根本拍不出。3点半起床去拱北石等日出,夜晚的泰山非常热闹,成片成片的游人像黄蜂一样,天街各店的老板们都不休息做起租军大衣的生意,我本也以为没必要,但夜晚的岱顶只有6-7度,小风一吹很是寒冷,所以即便是盛夏,宾馆里没有空调也是无所谓的,也不用担心吃的卫生问题,餐馆再破烂都没有一只苍蝇,因为太高了根本飞不上来……
用手机或相机对着太阳拍是不对头的,比如看照片像晚霞似的其实此时周围天都泛蓝,整个岱顶,已经有点亮光了,所以只是一个示意,日出关键还在于感受,这个天气日出是4点54,等上一个多小时就为了那十几秒,其实也谈不上值得不值得。
快要出来啦!梅圣俞有诗云:“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配熔。浴出车轮光,随天行无踪。”顺便这个场景还想起到个物理题,由于光的折射作用,此时阳光已经被大气折射到日观峰上,其实太阳本体还在云海下方呢。
看完日出后回房间再稍作休息一下,等太阳出来稍微暖和点了,准备从后山下山。根据此前攻略的调查,应该从玉皇顶的丈人峰那里下后石坞,但其实南天门旁的岔路也是可以过去的,我们因为住在天街要回头拿东西,就从南天门后面走了,路过桃花源索道,往相反方向走,有一段需要上,到了后石坞索道基本就一路向下了,反正山间只有一条道,也不会迷路。
这是需要上的一段,同样是节理切割后形成的地质奇观。
上去后就可以看到一片郁郁森森!所谓“前山看人文,后山看风景”,泰山后山基本处于没有开发的状态,植被覆盖率很高,有森林氧吧之称,重点的重点是人少,不像前山下山熙熙攘攘。
后石坞旧称“后石屋”,早时又叫“后十五”,言此地距岱顶十五里,实际上岱顶距后石坞的直线距离不过1.5公里左右,因古时山路蜿蜒难行,故感觉道路漫长,纯粹心理作用。后石坞自古就有“岱阴第一洞天福地”之称,是“奥”区,奥妙无穷,此处峰峭壁陡,古松幽绝,亦是泰山的“后花园”。后石坞那些元君庙、黄花洞的景点都在左边北天门往下,右边直接下山了,但两条路最后会汇合到一起,母上选择了直接下山。
下山的路基本都是这样的,感觉比前山修的平整,每级台阶也比较宽。但上山容易下山难,实际上下山花了6个小时,比上山还久,头天还没反弹出来,第二天上班时感觉小腿硬得像铁板。
后山的“石河”,后面还有石海,简单来说就是此处曾发生过塌方,然后乱石堆积,无作为的壮观。
后山这种乱石非常多,所以如果真发生个地震什么的,估计就回不来了(乌鸦嘴,比如这种。
遥望天烛峰,因此块山头形似蜡烛而得名。行走在这5.4公里的带状风景区中,松涛阵阵,白云悠悠,很是惬意。
沿途有万松峥嵘,虬枝交错
后山有世所罕有的天然古油松林共1118株,平均胸围1.6米,树龄300年以上,是天朝保存最完好的古油松群落。
这里是“天工开物”的平台,向东南望,峰顶奇石嶙峋,或人或物,形肖神备,尤若天公造化,万物始出,因此得名,遥远的彼方有个小山门,就是出去的路。
走近了是这样的,这是“山呼门”,相传秦始皇登封泰山,文武大臣在此三呼万岁,故俗名“三呼门”。后石坞这一条其实是秦始皇登泰山走的路线,因此又叫“秦御道”(等于说秦始皇是从现在的后山上现在的前山下的所以是逃跑时遇上的五大夫松),此处两山夹道,原为一天然隘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石豁狭窄,且两侧十分陡峭,为方便游人,世纪初,在此兴建门楼以壮景观。
这块光秃秃黄油油的巨石称“龙脊”,俗称“鲤鱼背”,因其山体巨大光滑,色泽桔黄,势如卧龙而得名,此石形成于25亿年前,石中含有斜长石、石英等矿物成分,所以形成这副寸草不生的样子。
到天烛峪水库就算是快到山底了,但水库前有一段好汉坡,堪称小十八盘,坡度达到40度,台阶扭扭曲曲,不比前山省力。
过了这个奇怪的石桥就快要到山底了,早上8点出发,真正到山脚下已经午后1点了,也不知是带着母上的缘故还是自己体力不行。后山出来再走过一段类似别墅又不似别墅的楼盘后,到停车场就有公交可以坐。剩下时间就是吃饭休息帮母上订曲阜的车和旅馆,晚上高铁滚回南京了。
-----------------------------------------------------------------------------------------------------------------------------------------
在岱顶买了一对mini石敢当,石敢当:感觉自己萌萌哒。
----------------------------------------------------------------------------------------------------------------------
登泰山有这么几种玩法:其一,前山上,山顶住,后山下,能兼顾人文和自然,也能看到日出,缺点是山顶住宿条件艰苦;其二,夜晚上山,爬上去直接看日出,优点是省去山顶住宿,缺点是体力消耗大,而且黑咕隆咚什么石刻都看不见,不管第二天再从前山下补看人文还是直接从后山下都要放弃半边山了,但对意志力是个极大的锻炼,很多M系年轻人都偏爱后者。我带着老妈子当然只能选择第一种,加上强迫症肯定是面面俱到的玩法。
所以最后的行程就变成:
6.6周五晚通宵车到泰山火车站——6.7爬前山,晚住天街白云宾馆——6.8看完日出后山下,身为撒拉里曼周一还要上班只能晚上高铁回南京了,母上则动车去曲阜——6.9顺便把三孔玩了再高铁回来。
具体爬山的行程是:
泰山站出站后先坐车去岱庙——厚载门出走岱宗坊一路到达红门——母上转车去天外村,坐大巴直接到中天门——我以红门为起点,从古盘道一路爬到中天门——中天门汇合一起往上爬到达南天门——母上挂,安排她住下后我自己再往玉皇顶爬——第二天3点半起,在拱北石看日出——日出阅毕,从后石坞天烛峰,即秦御道下。
注1:关于通宵车,我选择硬卧1342单纯觉得时间上比较合适,第二天6点42到,吃个早饭迷个路(……)正好8点岱庙开门直接玩,后来才听某火车狂人同事说这车是老式红皮车,有些年头了,不如坐下一班的K系列,是特快,条件好些,更重要的是1342要给别的车子让道,大把时间都等在铁轨上了,事实上确实如此,莫名在铁轨上静卧40min常常发生,不过天生是睡一觉,加上条件再差只要有空调就够了。
一个小车厢内左右分布上中下三张床,我在上铺,第一次离天花板那么近,奇妙的体验。
注2:泰安市内有两个车站,普快和特快到达老的火车站,就在泰山脚下,出站见山,车站口还有个“五岳独尊”的假石刻,拍了回去就可以了(喂……)。高铁站是新建的,距离泰山站还有30min车程。
曲阜也是同样如此,高铁和动车到达的“曲阜东站”距市内10km,母上迟迟不决定到底是住泰安第二天去曲阜还是先到曲阜第二天直接玩三孔,导致最后订票时只剩最后一班动车了,9点49到,出站右拐50米坐K01线(3元),K01最后一班是10点刚刚好赶上,帮她订了孔庙门口的家庭旅舍“孔庙宾馆”,距离景点近+便宜+服务好,老板娘很热情,还派人到车站接,在此安利一下。
注3:制作攻略时最头疼的就是爬山沿途厕所和山顶住宿问题了,翻了很多游记想研究清楚但由于我脑内毫无地理位置的概念一团浆糊,最后采纳了母上“到时再说”的大无畏的意见(……)。于是我立志要记下沿途WC的分布,回来制作一张“泰山WC分布图”回馈各位驴友,但由于本人体质上就热爱牛饮鲜需如厕,这件事爬着爬着就忘了……大致情况是路遇景点比如斗母宫、三官庙附近就会有厕所,但开不开就拼人品了,后山几乎零开发,显然是没有的。
至于山顶住宿,南天门旁就是天街,天街全长0.6公里,住宿和吃食更多些,价格相对玉皇顶便宜,但看日出需要走15-20min,有个海拔100m左右的落差;玉皇顶住宿更贵,优点是看日出少走点路。
最后我们选择了天街顶头的白云宾馆,就在“止”牌坊旁,标间380-580不等,有独立厕所,我和母上选择了个上下铺的八人间,床位80元/人,也有小姑娘两人一张床的等于住一晚40,很便宜了,床铺挺干净,反正躺不了多会就起来看日出了,没必要住太贵。
注4:中天门到南天门是有索道直上的,但我们去的时候索道正好检修,这我在@泰安市旅游局官方微博上也看到了,所以老早就给母上打了预防针,母上表示上中天门已经坐大巴了,连十八盘都不爬就白来趟泰山了。实际上十八盘并没有那么恐怖,沿途萝莉正太古稀翁媪大有人在。
PS:说到索道,作为名山大川中第一个建索道的,八十年代初,泰山就要不要建索道曾引发过一场激论,一则索道直插泰山心脏,破坏自然生态,二给游人以便利就意味着自然生态二度破坏,当时有学者言辞激烈,表示泰山建索道就如美人脸上划一刀,如果建了我从此就再也不去了……您不去有的是人去,一个旅游景点能带动当地多少吃穿住行,所以索道建设势在必行,学者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抱成团也只是螳臂当车,想如今泰山都三个索道了……是悲哀也是无奈。
---------------------------------------------------------------------------------------------------------------------
在爬泰山前有个叫王克煜的需要科普一下,这……是个活生生的现代人,不知有没名气反正我是没听说过,度娘一下可以看到这位仁兄憨厚的大头照。王克煜就是泰安人,出身琅琊王氏,可能是贵族血统混杂了家乡情怀,这人专作泰山研究,所以但凡到一个景点,稍微搜一下,都能看到他的研究和见解,所以后面也会不断出现王克煜的名字。草木本无情,意义都是人赋予的,学者王几十年对着家乡这么一个山头,也算研究到极致了。
王克煜给以泰山为背景的现代散文评了个四大,在登泰山前可以稍微阅读一下,分别是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姚鼐的《登泰山记》、杨朔的《泰山极顶》和冯骥才的《挑山工》,其中《雨中登泰山》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名气更大些。古往今来以泰山为文的只多不少,但物以稀为贵,雨中、雪中登泰山仍是少数,所以文就以奇取胜了。
泰山游玩最佳季节仍是4~11月,雨雪天气还是别学文人骚客装了个逼的好,这次出门又在天气上败光人品,山东本持续了一周高温,偏在周五下了场雨,等我周六开爬却又是阴转晴,不晒得过分也没有阴雨连绵,碧空如洗,凉风习习,幸甚至哉,觉得自己萌萌哒。
李健吾的路线有点特别,这和景点变动有关,像曾经的泰山七十二景现在已经很难罗列全了,附个李健吾的路线图仅供参考:岱宗坊—虎山水库—七真祠—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长门洞—经石峪—柏洞—壶天阁—黄岘岭—二天门—云步桥—慢十八盘—升仙坊—紧十八盘—南天门—天街。
![]() |
自己出去玩一趟回来,才发现写游记容易,但单靠一支笔写游记却很难,什么移步换景、联想抒情,都没阅读理解时回答得那么容易,所以对李健吾等人的钦佩深了一点,默默导出相册插图百张。
-------------------------------------------------------------------------------------------------------------------------------------------
岱庙是登泰山的第一步,以遥参亭为起点,南北轴线上贯穿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东辅以汉柏院、东御座,西佐以唐槐院、雨花道院(现在是地质博物馆),占地面积不大,我算玩得慢悠悠的,一个小时也够了。
公交岱庙站下后最先看到的是遥参亭,这是岱庙的前庭,就在大马路牙子上,前有双龙池,背靠个二进院落,古人凡有事于泰山,必先至此进行简单的参拜,马路沿街不仅卖菜卖水果,还碰见个毛驴拉车怡然而过,生活气息何其浓郁……绕过遥参亭向里走看到正阳门才算主建筑群,才有点旅游景点的意思。正阳门旁就是售票处,门票30,门前那个盘虬卧龙的是玲珑坊。岱庙有八个门,即中为正阳,两侧为掖门;掖门两侧东为仰高,西为见大。东门名东华,又称青阳;西门名西华,又称素景;北门名厚载,又称鲁瞻。各门上均有楼,前门称五凤楼,后门称望岳楼,正阳门曾在民国被毁,目前我们看到的是1985年重建的,简单粗暴把母上打个码示意一下。
![]() |
进门就是甬道和一个较为开阔的院子,散落着树木和碑碣,两侧院落分别是汉柏和唐槐院,一个个来说吧:汉柏院原名炳灵门,“炳灵”意为显赫的英灵,炳灵王是泰山神的三儿子(《封神演义》中有提到);唐槐院则是延禧殿的旧址,奉祀的延禧真人是道教第二大神“灵宝天尊”的化身,由此可见,尽管泰山融合了佛道儒,各教派兼收并蓄,但道教仍是主流中的主流,色彩很浓。
![]() |
汉柏即汉代栽下的柏树,有2000多年的历史,根据《水经注》和《郡国志》载,植树狂人汉武帝到泰山后嫌山光秃秃的,就下令植树1000多株,创泰山植树之先河,但有砖家表示,现存岱庙中的古柏,年代久远是事实,但并非汉武帝时所栽,且汉柏究竟有几株,也是众说纷纭,有“十株说”、“七株说”等,但目前公认度最高的是“六株说”,即汉柏院内的五株+院外一株“挂印封侯”。
关于汉柏我贴个做攻略时用的表格,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 |
![]() |
双干连理 |
![]() |
赤眉斧痕 |
![]() |
苍龙吐虬 |
其实做汉柏攻略时我最震惊的是——原来这种事《水经注》也记载啊,说好的水系巨擘呢!回来度娘了一下才知道人家郦道元是“赋予地理描写以时间的深度,又给予许多历史事件以具体的空间的真实感”(BY侯仁之,又是你,北京游记中提到的对恭王府“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的评价也是你吧)。
其实岱庙中的古柏并不止汉柏院中这几株,再介绍几个有趣的:
麒麟望月:一进岱庙最先在道旁看到就是“麒麟望月”,树上距地2.6米处有一树瘤像只小兽,其北出侧枝上有个圆疤,像月亮,故此得名,与“挂印封侯”异曲同工,是后人脑洞的结果。
![]() |
宁死不屈柏:再进一道仁安门后的甬道上,这颗柏树已经死了,但躯体却以顺时针方向拧扭盘旋而上,屹立不倒。
![]() |
孤忠柏:在仁安门至天贶殿的甬道高台上,这棵柏树有点矮,名“孤忠”自然是有传说的,但太像后来编的感兴趣的自己度娘就好。孤忠柏还有别的玩法,在孤忠柏前有一玲珑石卓然而立,名为“扶桑石”,据说闭上眼睛,围着扶桑石先正转三圈,然后再反转三圈,最后再往北去摸孤忠柏的疤缝,如果能摸准就是大吉大利之兆。恩闲着也是闲着我就转了,然后听到旁边有游客小声:“干嘛要绕着圈摸石头”……恩表示有点丢人,想玩的自便。
绕回与汉柏院相对的唐槐院,槐树有个特征,树生长到一定年岁普遍都会中空,因此树中再长树是自然现象,但在天朝人眼中槐(怀)中抱子,是非常吉利的预兆,唐槐院中的唐槐在民国就枯死了,现在看到的是后来新植的。
![]() |
在配天门前还有个比较大的碑,背书“五岳独宗”,这个可以和天贶殿的历史放在一起说,岱庙比较大规模的一次扩建是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当时的皇帝宋真宗是赵匡胤的孙子,即宋朝第三位皇帝,公元1004年,契丹人建辽,入侵宋朝,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帝亲征,双方最后会战于距当时首都汴京(现河南开封)三百里外之的澶渊(chan第二声),当时局势有利于宋,但不像爷爷那样起义得的天下,从小生活在宫闱中的真宗惧于辽的声势,不顾寇准反对,与辽签订了每年进贡的屈辱条约——对没错就是历史书上的“澶渊之盟”。后来宋真宗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之情,采纳了副宰相王钦若策谋的“天降昭书”的骗局,谎称有“天书”降于泰山,次年便在泰山下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天贶”就是“天赐”的意思。宋真宗这辈子说过最有名的话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在鼓励青年才俊参加科举,可见并非全然昏君,但后来愈发倚重王钦若、丁谓,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真宗为逃避现实,越来越沉迷于封禅之事,导致朝政不举,内忧外患日趋严重,宋朝后来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沉迷修仙丹药,搞不好就是真宗带起来的……
![]() |
说回“五岳独宗”碑,这碑其实叫“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又名“祥符碑”,意思就是是宋真宗给泰山神戴了顶大大的高帽子叫“天齐仁圣帝”,这个过程其实是把泰山神人化了、皇权化了,后来宋真宗想想觉得泰山神还缺个老婆,便给他封了个“淑明后”,所以天贶殿后面才有所谓“后寝三宫”,就是给泰山神不知哪里冒出来的皇后和嫔妃住的。
关于宋真宗东封泰山共留下了“三铭”、“三颂”,分别是大宋天贶殿碑铭、大宋天齐仁圣帝碑铭、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大宋封祀坛颂、大宋禅社首坛颂、大宋朝觐坛颂,其中天贶殿东南还有“大宋封祀坛颂碑”在天贶殿东南,碑文详细记叙了宋真宗封禅典礼的整个过程,与《宋史》所载完全吻合,并补齐了史书“略而不详”的遗憾。
![]() |
群鸦飞舞 |
天贶殿作为正殿供奉的就是泰山神(也有种说法是《封神演义》里的黄飞虎),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的大成殿合称为“东方三大殿”,所谓的“无事不登三宝殿”说的就是这三宝殿。
另外有一点比较有趣的,在仁安门与天贶殿之间的甬道上,有个石栏环围的方形小平台,相传是皇帝祭祀泰山神时大臣恭候的地,俗称“阁老池”,就是……装阁老的池子……原来我一生放浪不羁笑点低,装阁老的池子简称“阁老池”简直不能更戳笑点。
天贶殿内有个碉堡的东西叫“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全长62米,高3.3米,铺满了天贶殿的内墙,壁画当然是不能拍照的,入殿需要戴鞋套。“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绘制了东岳大帝出巡和返回的壮观场面,以大殿分门为界,东为“启跸”,西为“回銮”。泰山神端坐于四轮六马大辇之上,前面提到的炳灵王和延禧真人侍行左右,其中炳灵王是坐亮轿穿红袍的,延禧真人是坐亮轿大胡子的,“回銮”与“启跸”相同,仅增加二夜叉抬虎和骆驼驮卷宗,以示出巡圆满,有兴趣的可以找找看。整幅图中共计697人,装束仪态无一雷同。
苏轼的弟弟苏辙《岳下》诗云“登封尚坛壝,古观写旗队;戈矛认毫末,舒卷分向背”之句,是关于泰山壁画能找到的最早的记录,加上壁画本起源兴盛于唐,故猜测启跸回銮图绘制于宋朝。原图历经千百年天灾人祸,业已湮灭,今传之图应该是康熙后来命人重修的,但就这样也从康熙一直修到同治才基本复原,足见原画之碉堡。
于我而言,岱庙有三看:一看汉柏唐槐,二看殿内壁画,三看名碑林立,这可媲美西安碑林的第三看点就在天贶殿旁的偏殿里,但母上对着第三看点只有一句“烂碑有什么看头”的评价,想必代表了大多数游客的观点,因为碑廊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只有我一个人在瞎激动。在我看来,走马观花是最大的遗憾,因此出发了恶补了很多关于碑碣的功课,但书法的造诣并非一日之功,因此也只是照搬度娘和书籍而已,对无法欣赏书法的美表示深深的遗憾。做攻略时同样绘制了表格,感兴趣的入……我真的不是处女座:
![]() |
![]() |
![]() |
碑多数被玻璃框包着各种反光,放一张没包着的“双束碑”示意 |
结束岱庙之前,附上在汉柏院里拍的,转发这条锦鲤,今年……(闭嘴)
![]() |
------------------------------------------------------------------------------------------------------------------------------------------
![]() |
现附泰山简单示意图一张,当自网络 |
出厚载门就是岱宗大街,一直向前走到头就是古盘道的起点红门,这段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还有点坡度,沿途标志性景点就一个“岱宗坊”,这个横在路中央的四柱三门式的跨道石坊曾是泰山的山户,对天生要徒步上山的人来说这段路干脆就走过去了。
![]() |
缓坡到头就开始进入垂直阶段,也就是爬楼梯了,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会看到天梯的开始“一天门坊”,始建于明朝,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抚李树德重建,两侧有明代人题“天下奇观”及“盘路起工处”大字碑。
![]() |
“一天门坊”向里再走一层台阶就是传说中的“孔子登临处坊”——没想到孔子存在感刷得这么早,这是个四柱三门式的跨道石坊,遍布紫藤。这就是古代就有现在也不鲜见的“名人效应”,孔子开创了名人登泰山的先河,由于他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后人竞相模仿接踵而至,沿袭成为积淀深厚的文化心理,蔓延成为流传久远的文化风气,演变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景观,像汉代以前登山走泰山东路,入山须走大津口乡,明人在此建坊,其实是在代圣人立言了,正如坊两侧所书“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
![]() |
孔子登临处东边有个很有趣的碑上书“登高必自”,这个碑立于明嘉靖年间,它有趣在其实是个省语,《礼记·中庸》有云:“君子之道,辟(譬)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这里“自卑”为古今异义,不是双音节词,应作两个独立的单音节词——自:从;卑:地处,翻译一下就是“君子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须要从低处起步。”所以上书“登高必自”,这个又是个碑,连起来就是“登高必自卑(碑)”,多一字嫌多,少一字不嫌少。另外,碑上注明“翟涛题,青社载玺书”,按传统书法写法,作者落款籍贯地名在前,名号在后,王克煜研究后表示“青社”是地名,“载玺”指的是朱载玺,具体度娘。
![]() |
再往里走就是“天阶坊”,此时已经能看到后面的红门了。红门东临中溪,西靠大藏岭,因岭南崖有红石如门而得名,头脑简单如母上就猜说门是红色的所以叫红门,始建无考,重修于明清时期。“红门晓日”曾是泰山七十二景之一,有诗为证“凌晨登红门,霁色明朝旭。俯视万家烟,平畴尽新绿。”BY赵国麟(清)
![]() |
红门向里走一段路才能到万仙楼,沿途左手边有“合山会记”碑26块,都是清代和民国年间留下的,记载当年朝山进香的盛况,今称小碑林,属于群刷存在感未拍。往前走一点有片石如几,广12㎡,厚1.5米,南侧有明代知泰安州事甘应甲题、范广书“小洞天”。右手侧谷底断崖层叠,横瀑飞流,自北而南有柳条、饮马、石峡三湾。谷侧多圆柱形铁黑色巨石,横断面层层包裹,似枯木年轮,上刻“醉心”,传为汉代文学家枚乘所说的“泰山之溜穿石”,俗称黑石埠,为环状节理辉绿玢岩,国内外罕见,沿途有关于“辉绿玢岩”的介绍,太过于专业也没拍。
![]() |
沿路走到底就是万仙楼,这个跨道门楼式建筑是明万历年间,朱翊钧为纪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愈,感念泰山圣母有功而敕建的,现在就是……检票口。
![]() |
楼北侧刻“谢恩处”,传旧时帝王登山,地方官员护驾于此,帝令回府,群臣谢恩;另一种说法是香客朝山顺利而归,在此叩谢碧霞元君保佑。万仙楼的传说可参见王克煜的散文《萧瑟秋风走万仙》。
总之泰山是个神山,玉皇大帝高居泰山极顶,其麾下众神遍布泰山的角角落落,有名有姓的神仙就有112位,故有民谚称“济南府的官多,泰安州的神全”,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道教称“仙”为“真”,“仙人”为“真人”,万仙楼上匾额所书“景会群真”就是这个意思。
![]() |
另外,万仙楼门洞前右侧的平台上有三株并列的柏树,人称“三义柏”,取自桃园三结义。
买了票入内(门票127元,可自选保险3块)总算有点登山的feel了吧,此段是平路,比起爬山的碰到反方向下山的更多,沿途石刻三三两两渐渐多起来,所谓的“前山看人文”总算渐入佳境了。关于泰山的石刻碑碣,制作攻略时也尽可能做了较为详细的事前调查,大致总结成以下几种:
“天系列”:道教称泰山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前面提到的红门前的“小洞天”就是如此,“天系列”多带“天”字,要么赞扬泰山真是块好地方呀洞天福地,比如万仙楼沿途可见的“洞天福地”、“步玉清”,要么猛夸泰山真是高呀和天连着,主要表达一种山登绝顶我为峰,可以与天对话,与日月交谈的情怀。
![]() |
注:玉清为道教用语,指“仙境”,意思就是走在泰山上就好像步行在仙境里一样。
“神系列”:以泰山神为主要颂扬对象,这系列碑多有种将自然拟化人去颂扬的倾向,主要是夸大自然孕育了万物啊,造就了这片乐土啊之类,比如“肤寸升云”。
![]() |
注:语出《春秋公羊传》: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惟泰山耳,即赞誉泰山神能兴云致雨。
“尊系列”:重点突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五岳至尊的地位,直接一点的有“孔子登临坊”旁的“第一山”碑
![]() |
以及万仙楼沿途的“名言莫罄”,意思是再美好的语言也不足以表达泰山的高大全。
![]() |
“沿途”系列:简单粗暴的表达走到这里的感想,比如万仙楼沿途的“初登高山”,恩登山才刚刚开始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其他还有我了个去这里有点陡啊,老子再也爬不动了之类的,游人颇有共鸣。
![]() |
其他:其他与其说是无法分类为以上几种,不如说是各有特色,比如这块“中流砥柱”。
![]() |
“中流砥柱”在万仙楼进入后沿途右手边下坡的平地上,需从岔路往下走一段故无人问津,这块石刻其实很特别,泰山几乎所有石刻都刻在山体或不可移动的自然石上,唯有它刻在一块独立可移动的巨石上,后陷入泥沼中直到09年11月才被发现,人工扶正放到这里供游人观赏。书者为明嘉靖年间的陈甘雨,据猜测历史上罗汉崖附近的溪涧水流湍急,陈甘雨路过看到巨石在激流中屹立不倒,又联想到嘉靖年前政局不稳,风雨飘扬,自己欲像那巨石一般成为朝廷股肱,一时激情澎湃,故留下“中流砥柱”四个大字,既是赞扬巨石顽强,亦是借物抒情,寓情于物。
再往里走一段又会遇到一块属于“其他”系列的石刻“虫二”
![]() |
那何为“虫二”呢?这其实是繁体的“風月”去掉边框,风月没有边,即“风月无边”,但因没有虫字头上加一撇这个字,故念作“虫二”。乾隆在西湖边也曾留下“虫二”二字,泰山的“虫二”是清光绪年间,有个叫刘廷桂的才子所题,这刘廷桂12岁便中了秀才,外号“刘十二”。“虫二”靠近斗母宫,还有种谣传是这斗母宫女尼为生计不得不干起皮肉勾当,“虫二”不是赞誉山水,而是隐喻这尼姑庵风月无边。
![]() |
再往前走一点就到斗母宫了,斗母宫奉祀斗母元君,也叫斗姥,传是北斗众星的母亲,道教斗母崇拜相对普遍,宫内又没啥珍贵的藏品,去时正好修缮没开,索性就没绕进去。《老残游记》中有个特立独行的女尼叫逸云,文中说她住在泰山上一座斗姥宫中,身在清修之地,却丝毫没有存天理灭人欲的自觉,反而大胆追求男女之爱,这个承载了刘鹗太谷学派情爱观、女性观的清末新时代女性活跃的舞台便是这里了。
![]() |
斗母宫西山门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卧龙翘首,俗称“卧龙槐”。
![]() |
路遇刻石“青未了”,身边路过的第一反应似乎都是“情未了”,我的第一反应是“齐鲁青未了”,没有作者下书也没搜到官方解释,见仁见智吧。
![]() |
再往上绕一个平台就是“三官庙”, 原祀秦始皇,清代改为三官庙,祀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 |
斗母宫和三官庙附近都有做买卖的,除卖水卖拐外,还有农家卖绣球花,花骨朵都太小缺乏饱满感,但胜在颜色素雅,夏日的清新感UP。
![]() |
根据事前调查,经石峪位于斗母宫东北,但我连斗母宫都没进,生怕自己错过了经石峪,沿途不断停下来度娘和GPS,经石峪其实还在三官庙前面,缘石阶而上,有个跨道石坊名“经石峪”,在它后面有个向下的岔路就是通往经石峪的。别说直接坐车到中天门就意味着放弃经石峪,因不在主盘道上,诸多游人顾着赶路,也是不去看一看的。
![]() |
如果你走着走着看到“高山流水亭”就说明摸对地方了,这其貌不扬的小亭子就是传说中伯牙抚琴的地方,也就是和好基友钟子期邂逅的地方——没错没文化但有内涵的钟子期就是在泰山砍柴伐树的,瞬间腐女附体腹稿一对精英傲娇受×樵夫忠犬攻的CP文(快够),柱联上书“天门倒泄一帘雨,梵石灵呵千载文”,倒是很灵气。
![]() |
再往前走经过一个小桥“神聆桥“,就要看到榜书之宗!大字鼻祖!天下第一!的经石峪啦!1961年郭沫若来泰山,曾为它写过一首打油诗:“经字大如斗,北齐人所书。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止今逢解放,庶不在模糊。”因为过于浅显直白,我都不好意思说它是首诗,但这几句顺口溜基本概括了经石峪的情况,可以相对介绍文看。
![]() |
经石峪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占地2064㎡,自东而西刻着《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共44行,每行10到125字不等,其“字大如斗”,平均每字30到50cm,但“摧残无代无”,经过千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击、游人践踏,已残灭过半,现仅存经文1065字,为保它“庶不在模糊”才修建了小堤坝,迁了水道,筑了石栏,郭老打油诗中说它是“北齐人所书”,但这只是一种公认度相对较高的猜测罢了,整个刻石没有落款,仍是个千古疑案,搞不好就是哪个武林高手,内功深厚,挥毫泼墨,一蹴而就。整个石刻以隶书为骨架,吸收了魏碑和篆书的特点,笔锋犀利,力道遒劲,不需要懂什么书法,光是站在它面前,就可以感受超越个人的不可思议的“大”带给你的震撼。
![]() |
另外有种说法是,《西游记》最后一难,唐僧一行人归途路遇山洪+惹怒大乌龟,导致经书都湿了,只能将金刚经一页页拆开,放在石坪上晾晒,结果经文晒干收取时,早已入石三分,这里就是唐僧晒经的地方。但这里显然有个因果颠倒,《西游记》写于明朝,经石峪再怎么年代模糊也不会比它晚,更大的可能性是吴承恩受经石峪启发,将这个桥段收入小说。
经石峪周围也有很多石刻,石坪西侧有一巨石,高5米,宽13米,中间裂开之处干脆利落光滑平整,好似被宝剑劈开,因此称“试剑石”,石上书《高山流水亭记》,为明代进士万恭题,洋洋洒洒数百言,记录了他在泰山的一些活动,是个跟我不相上下的话痨。
![]() |
![]() |
经石峪北端石壁上也散落了不少题刻,其中有个“枕流漱石”刻石,楷书,题刻年代不详,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表达了一种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
倒回头回到主盘道,有石刻“云路”,属“天系列”,既言云路通天,又指仕途青云,一语双关。
![]() |
再往前走有个地质奇观叫“万笏朝天”(hu第二声),因此处怪石嶙峋,突兀穿天,好像放大版的“笏板”,所谓“笏板”就是电视剧里大臣朝见皇帝时手上拿着的板状物,上面摘记了上奏的简要,其实是种垂直节理切割岩石的地理现象。
![]() |
再往前走中天门过半,眼见就要到“壶天阁”了,壶天阁下有个躺倒的槐树,是为“四槐树”景点,传为唐代鲁国公程咬金率众来泰山,中途休息所植,原有四柱,现仅存一株活的。1987年暴雨连绵,一棵古槐因干枯的腹部灌满了雨水,支撑不住轰然倒下,胸径近2米的巨大树干就这么横在了盘道上,可幸在基部尚存生机,经松土浇水,竟又萌发新枝,杨辛曾赋诗赞曰:“生也峥嵘,死也峥嵘,铁骨横空,元气永存。”折倒的树干经测算证实,该树龄约1240年左右,接近唐代所生,增加了传闻的可信度。
![]() |
转个弯走过段较为陡峭的石阶,终于到达“壶天阁”。“壶天阁”原名升仙阁,是清乾隆十二年拓建的,因此处山势若壶,加上道家称仙境为“壶天”,遂更名,城楼左右联书“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
![]() |
过了壶天阁再走一点点便是“回马岭”,这是一座跨盘道而建的双柱单门式石坊,始建无考。“回马岭”之名,初见于《双束碑》中,关于究竟是谁“回马”,传说也很多,但意思是一样的,“回马岭”前还能骑马上山,“回马岭”后重峦叠嶂峰回路转,马就不能再上了。
“回马岭”往后到中天门确实陡峭,更重要的是此段石刻甚少,看无可看,算是徒步上中天门最为无聊的一段,调整心态单纯享受爬山的乐趣和对肉体的折磨。
![]() |
中午12点,终至中天门,此处海拔847米,是登泰山东西两路的交汇处,和母上汇合,在中天门吃了个饭,稍作休息,继续向上。
![]() |
附一张从《足音泰山》里拍来的红门——中天门的示意图。
![]() |
中天门向北走这一段石板路很平坦,路口有碑,上书“快活三”,意思是从这开始以后的三里路路平景幽,林茂风清,好不快活!简单粗暴的表达了古人爬山至此的心情。
![]() |
路遇增福庙,接着是“迎天”坊。
![]() |
![]() |
过了“迎天坊”,在一块空地上有个地质奇观“斩云剑”。这把利剑既不是山神开仙的赐与,也不是能工巧匠的杰作,而是由斩云剑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的,此处上有高山,下有深谷,向上看,四面环山,唯西南开有小口;往下来,下临深谷,唯在东北有一狭道。山上的云雾沿山谷而下,受下边气流的逆冲,行至斩云剑即涡流返折;下边山谷的云雾沿狭道而上,受上边气流的阻挡,行至斩云剑也折而复回,气流如此周而复始,对着石块削来削去,就削成这么个奇怪的造型。
斩云剑往后石刻又渐渐多起来,挑一些介绍一下。
![]() |
属“尊系列”的五岳独尊。树上挂满红布条也是泰山的一大特色,所谓“泰山安则四海安”,登泰山保平安是千百年沿袭下来的老百姓一种朴素的祈愿,所以在树上拴上红布条祈求平安也成为一种自发的普遍的现象,仔细看就会发现,很多悬崖峭壁上的树枝都挂有红布条,自然不可能是系上去的,而是在布条一头缠上石头扔上去的。
![]() |
属“天系列”的“曲径通霄”,人家是曲径通幽,咱这儿可是通着霄汉的。
![]() |
同属“天系列”的“若登天然”。
![]() |
赞扬自然之美的“山辉川媚”,语出晋·陆机《文赋》:“石韫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
![]() |
“从善如登”刻石,典出《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其实所谓系列只是个人为了便于理解分的,不作数,比如这两个我就不知塞哪个类别里去。
![]() |
有趣的来了!喜闻乐见的其他系列,这是个狂草字谜,母上过来第一句就是“像只老鼠”,确实如此,所以它也有“鼠形碑”之名,但实际上是“如意”二字,下款“李和谦游山乐”,传说李和谦为泰安城一家餐馆店员,经常在擦桌子时用抹布在桌面上画“如”字,久而久之,熟练自如,风神独具——这,也太夸张了,明显后期吹上去的牛皮。
![]() |
还有毛主席的“江山如此多娇”,此处山石造型独特,拍一张留念。
![]() |
过了这段较为密集的石刻群,就到了“云步桥”。云步桥原来是个木桥,叫“雪花桥”,民国年间改建成现在这样的单孔石桥,因桥畔常有云气弥漫,人行桥上宛在天际,故杨承训题名“云步桥”。
![]() |
桥东有亭曰“观瀑亭”,又名“酌泉亭”,是清末泰安知县所建,北侧刻着一副对联:“且依石栏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
![]() |
云步桥周围也是石刻遍布:“红桥飞瀑”、“霖雨苍生”、“河山元脉”、“太古清音”、“月色泉声”、“云步跻天”、“绝飞流”、“耸壑昂霄”、“气象岩岩”等。
![]() |
真、草、隶、篆,体法各一,琳琅满目。
![]() |
过了云步桥后俯拍,这一段的海拔差较大,上了云步桥就愈发有种山的感觉了。传说崖上的石坪平坦宽敞,宋真宗曾在这里小住,故名“御帐坪”,今仅有柱窝尚存。岱顶下众多溪流奔流而来,形成飞瀑下泻,溅珠迸翠,化雾生云,蔚为壮观,可惜来时不是雨季,各种河流干涸,只见到石上留下冲刷过的印迹。
![]() |
洋洋洒洒的《沁园春·雪》。
![]() |
再往前走就是“五大夫松”坊,这个传说就长了,简要言之就是秦始皇封禅泰山时,儒生们对秦始皇说最好不要坐车,非坐车不可,也要用蒲草裹起车轮子,以免辗坏山上的一草一木,以示虔诚敬重。这位始皇帝暴戾惯了,听了生气,就不许儒生参加祭典,自己带着大臣们上山,沿涂不好行车的地方就砍树伐草、开山凿石,结果回程时天色突变,秦始皇心中有鬼,以为得罪了山神,仓皇而逃,刚到五松亭这个地方,只听得一声惊雷,瓢泼大雨就劈头盖脑地下来了,眼看就要被冲下山,说时迟那时快,这位不可一世的大皇帝忽然发现路边有一棵大松树,赶紧抱其大腿,口中念念有词哀求树神保佑,才躲过一劫,死里逃生后,秦始皇便给这松树加封进爵,封大夫之尊。
当时我声情并茂地给母上讲述这个可歌可泣的传说,母上听了一半就自顾自拍起来,嫌我啰嗦,回来翻了下史记,发现人家是言简意赅:“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於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好吧我输了。
![]() |
坊旁有巨石大如屋,相传明万历三十一年泰山风雨大作,自山巅坠此,遂有人题刻“飞来石”。
![]() |
五大夫松西侧山腰上,有松树长枝披拂,形态仿佛翘望八方游人,故名“望人松”,也称“迎客松”。
![]() |
沿途有“尊系列”刻石:“冠盖五岳”、“登峰造极”。
![]() |
朝阳洞北为对松山,又名万松山。关于对松山,李白有“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的诗句。
![]() |
“对松山”坊旁有二逼皇帝乾隆留下的著名景点“万丈碑”,此碑是泰山最大的摩崖石刻,高30米,宽12米。乾隆喜欢出去玩,也喜欢写诗,一生写诗4万多首,登泰山11次,也留下了题诗170多首,但文学史家都不愿提他,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无,可见乾隆写诗真的不咋地,这首诗也不例外,就剩一个“壮观”可以一看。
![]() |
拉近了看一下,顺便关于万丈碑上那一溜车辙印,也是有个小传说,但实在牵强,感兴趣的度娘就好。
![]() |
过了“对松山”坊,沿途刻石三三两两,比如这块“神系列”刻石:“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语出《礼记中庸》,赞扬泰山兴云致雨,养育万物;极其高大,耸立于天。
![]() |
“处士松”是泰山仅次于“五大夫松”的历史名松,旁边有明代方元焕留的石刻“处士松”及明代济南府同知翟涛立的“独立大夫”石碑,碑文形容此松“虬屈苍劲”、“视五大夫为强”。
![]() |
先附一张《足音泰山》里中天门往上的示意图,因为下面将进入泰山最负盛名,也是挑战难度最高的十八盘。
![]() |
在山脚下已可远远遥望南天门了 |
十八盘两侧山崖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为便于客人上山,古人在这段盘道的两旁分别竖立起了十八根铁柱,并且用铁索链连接起来用于攀扶。因此,十八盘并非有十八段盘道,而是指竖有十八根铁柱的盘道。还有一种说法是,传说始皇帝登临泰山时要多次下轿参拜泰山神,轿夫总是盼啊盼啊,盼望有多次休息的机会。因皇帝下轿十八次,所以轿夫也就盼了十八次。因“盘”与“盼”谐音,后来“十八盼”就演变成了十八盘。
![]() |
这是《足音泰山》里的图,其实角度和我是一样的,但因为我人在低点,拍不出中间的扭扭曲曲,而且这一段人非常密集,不管怎么手动切割,都无法躲不开密密麻麻的人头人身。
![]() |
十八盘其实可以分为三段:自开山至龙门坡势较缓为“慢十八”,从龙门至升仙坊坡势渐陡为“不紧不慢又十八”,从升仙坊到南天门坡势近乎直立为“紧十八”,共有石阶1827级,其实并不算长,但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陡然升高400米。
![]() |
龙门坊西岩有清道光年间魏祥摹刻狂草“龙门”两字。
![]() |
过了”升仙坊“就是最吃劲的”紧十八盘“了,可能很多人觉得自己真的快升仙了……这里游人越来越多,启动笑脸男打码功能。
![]() |
左边是不紧不慢十八盘,右边是紧十八盘。越往上台阶就越抖,每层台阶面积也越小,有的只有半个脚掌大,如果直着走很吃劲,我是斜着身子走大“之”字,整个十八盘爬完累也累,但很快体力就恢复了,对膝盖也没造成太大负担。
十八盘周围也有很多石刻,由于此段很陡峭,让你忍不住思考这些石刻究竟是怎么刻上去的,但为保护游人安全,右侧安装了绿色的铁丝网,所以观赏为主,拍照较少。
![]() |
根据落款,这是宣统元年留的,如字面意思,赞泰山是绝顶云峰,仙山琼阁。
![]() |
这可以算“尊系列”,颂扬的仍是泰山五岳之尊的地位。泰山石刻有两个“首出万山”,一个落款是邵鸣岐,一个是和锐,两个都属于仅存的五个嘉靖刻石之内。这类刻石的作者多为朝廷官员,且题写时间相对集中于各朝代末期,这应于当时的政治密切相关,不论是明末还是清末的统治者,在政权摇摇欲坠时,都要借“神山”的权威强心壮胆,独尊泰山,就是独尊皇权。
![]() |
“神系列”刻石,赞泰山位于天地交泰、阴阳相接之位,有万物生发之功。这也是让人好奇究竟怎么刻上去的刻石的典例。
十八盘的顶点就是南天门,至此海拔1460米,爬到这里已经下午四点了。南天门位于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若天门自开,李白有诗云“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在影视剧奇幻小说中,南天门出现的频率还是挺高的,那是因为在道教中,南天门是人界和神界的交界口,人编的故事多与人界有关,所以南天门走的最多。PS:往西是佛家的地盘,往北是天柱不周山,往东的是散仙住的仙岛。
![]() |
南天门实在人太多太多,没有立脚之地,就没拍照,附一张《足音泰山》里的雪中无人的南天门,毕竟雪中爬泰山的几率还是很小的。门为阁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红墙点缀,黄色琉璃瓦盖顶,气势雄伟。门侧有楹联曰“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 |
”未了轩“是登上南天门后看到的头个景点,这里原是“三灵侯”,祭祀的是周谏官唐宸、葛雍、周武,即道教中守天门的三门神将,之后改为关帝庙,现在祭祀的是东岳大帝泰山神,这小庙宇始建于宋真宗时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未了轩“三个字是郭沫若题的,取自“齐鲁青未了”,意思是登岱未了,大家FIGHT!
进了南天门再上两层台阶就是”天街“,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买卖街,全长0.6公里,布满了宾馆、饭店、商铺。天街从清代就开始繁华,现在仍是登岱后休息吃饭住宿的聚集地。和母上在白云宾馆住下,母上表示朕累了爱卿跪安吧,我就把行李丢给母上,揣着手机和水,继续向玉皇顶进发。
![]() |
天街东北原为乾隆行宫及唐代文学家苏源明读书处旧址,街北现均改为仿古建筑,街南面筑起了一条长长的石栏,供游客凭栏远眺。看,齐鲁大地!
![]() |
在此之前我也非常想弄清楚岱顶那几家旅店的地理位置,找了很多选择玉皇顶住宿的攻略换着角度研究也没搞清,实际上我去过一趟回来仍然没有搞清,反正最后都住在天街了玉皇顶什么的就随它去吧。但只是高了这么一截,玉皇顶的价位就比天街高出不少。
神憩宾馆就在孔子庙旁边,是岱顶唯一一家三星级宾馆,江泽民来泰山时就是住这里,定位三星级,价格五星级,平均都在1200以上。
进了刚刚那个红门洞就是碧霞祠,泰山24小时开放但这种景点都是5点关门,我到时已经4点半多了,便没进去继续往大观峰进发,索性那时该下山的也下山了,准备住一晚的也累了,熬夜爬山的还没上来,整个玉皇顶游人很少,一个人玩得非常惬意。
![]() |
大观峰在玉皇顶前、平顶峰下,绝壁如削,对热衷石刻的人而言这简直就是一块天然的画布,很显然古人也这么想,所以此处是泰山石刻最密集的地方,就这么一块石头就有石刻160处,此外似乎有段时间流行把自己的石刻盖在别人的石刻上,因此石刻彼此层叠,也算是大观峰石刻的一大特色,但整个大观峰上就《纪泰山铭》最大最夺目也最干净,看来没人敢把自己的石刻盖在唐玄宗的石刻上。
![]() |
《纪泰山铭》俗称唐摩崖碑,高13.3米,宽5.7米,刻序言、铭文及额款共1008个字,内容是李隆基东封泰山的纪事碑,文词雅训,隶书遒逸,明王世贞评说:“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凤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
其实帝王封禅泰山也是对自己治国能力,再直白点就是财力的一次展示和炫耀,想汉武帝封禅泰山带着10万人马浩浩荡荡,不说别的,光这10万人的吃住用行花的都是真金白银,若不是盛世还真负担不起,李隆基也是,这《纪泰山铭》不仅在帝王封禅石刻中面积是最大的,全字烫金,金光夺目,很是骚包,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政 府两次拨专款烫金修补后的。
尽管李隆基后来偏宠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了了隐患,但单看最后这几句“道在观政,名非从欲。铭心绝岩,播告群岳”:一个皇帝道德如何要看他的政绩,美名佳誉不是由个人欲望决定的,我把我的心意都剖白在高山崖壁上,就是为了昭告天下——这是一个帝王的抱负和谦逊,哪怕是惺惺作态,也是很难得了。
![]() |
根据王克煜研究,大观峰石刻群有这么几个特点:1、跨越时间长达1267年,其中有唐刻石6块、宋11、金5、元1、明55、清26、民国4、无年款或无法分辨35、损坏严重17,从最早的到最近的时间跨度很长;2、石刻内容广泛,有告天祭文、奉命致祭文,有点景的,有抒怀的,丰富多样;3、涉及人物多且人物的社会层次广泛,有帝王名臣,有贩夫走卒,是人是鬼都能留上一笔;4、涉及的地域广,遍布天朝各地,甚至随着时代推移有些地名已经不用了;5、刻制形式及艺术形式风格多样,有宏篇巨制、有短文小记,且书法种类也非常丰富;6、上面提到的毁前人石刻刻自己的,石刻集中且多重叠覆盖。
![]() |
再往上走就是日观峰,位于玉皇顶东南,古称介丘岩,因观日出而闻名。箭头所指就是观日长廊,是个天然的走道,旁边就是舍身崖,没有遮挡,很适合观看日出,全长30米,过了这个长廊就是拱北石。小山坡上是之前遥望的电台宾馆,旁边小的应该是迎旭宾馆,所以住玉皇顶确实很有看日出的地理优势,但仍要早起占位就是了。
![]() |
这块平地边上有瞻鲁台,传说孔子曾登上这里遥望鲁都曲阜。拍的是石刻“孔子小天下处”。
![]() |
和上面的“雄峙天东”一样,电台宾馆前的某块石头上有“天系列”的“拔地通天”刻石。
![]() |
拱北石又名探海石,石长6.5米,北西8度,与地面夹角为30度,上有“绝妙”、“船石岩”、“醉石”及明人题名等刻。登临其上可尽赏旭日东升的壮丽场面,亦可晴览山色、阴观云海。李兴祖诗:“才听天鸡报晓声,扶桑旭日已初明。苍茫海气连云动,石上游人别有情。”这会是真的没人啊,等看日出的时候就密密麻麻围满了人。
![]() |
倒回头向玉皇顶走,在上玉皇庙的台阶上有刻石“五岳独尊”,可以说是在民间知名度最高的刻石了。于清光绪丁未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构题书。所谓“宗室”即皇帝的宗族,清代皇族分宗室、觉罗,努尔哈赤之父显祖宣皇帝本支子孙称“宗室”,腰系金黄带,旁支则称为“觉罗”,腰系红带。清皇室子弟为表明自己特殊的身份与血统,在署名时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冠上“宗室”、“觉罗”字样,作为郑亲王分支四公府后裔的玉构,依据这一制度,在“五岳独尊”题刻上就有了“宗室玉构”的署名。
在别的刻石乏人问津的同时,“五岳独尊”一直排着拍照的长队,你走我上络绎不绝,老是拍不到一个无人状态下的刻石只好掏出五块钱手动打码,没错这就是5块钱背面的“五岳独尊”,其实这5块后面是有路人正在拍照的……
![]() |
这是玉皇庙前的无字碑,就是那个“玉皇顶上瞻宇宙、无字碑里写春秋”的无字碑。关于无字碑也有很多说法,一说是秦始皇立的,一说是汉武帝立的,也有说是武则天立的,没有定论。
![]() |
终于到泰山极顶啦!其实玉皇庙小的可怜,加上没什么游人一副门庭冷落的样子。玉皇顶就是因为有玉皇庙才得名,旧称太平顶或天柱峰,小庙始建年代无考。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旁边有“古登封台”碑刻,说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封禅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
![]() |
玉皇庙内还有个“天系列”刻石“惟天在上”。
至此整个泰山前山就算逛完了。下玉皇顶后正好碰到出来溜达的母上,吃了个饭就回房间稍作休息,晚上八点又出去看齐鲁大地的万家灯火(同房的小姑娘各种累瘫对我们一趟趟出门表示敬佩),确实漂亮,可惜渣技术根本拍不出。3点半起床去拱北石等日出,夜晚的泰山非常热闹,成片成片的游人像黄蜂一样,天街各店的老板们都不休息做起租军大衣的生意,我本也以为没必要,但夜晚的岱顶只有6-7度,小风一吹很是寒冷,所以即便是盛夏,宾馆里没有空调也是无所谓的,也不用担心吃的卫生问题,餐馆再破烂都没有一只苍蝇,因为太高了根本飞不上来……
![]() |
用手机或相机对着太阳拍是不对头的,比如看照片像晚霞似的其实此时周围天都泛蓝,整个岱顶,已经有点亮光了,所以只是一个示意,日出关键还在于感受,这个天气日出是4点54,等上一个多小时就为了那十几秒,其实也谈不上值得不值得。
![]() |
快要出来啦!梅圣俞有诗云:“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配熔。浴出车轮光,随天行无踪。”顺便这个场景还想起到个物理题,由于光的折射作用,此时阳光已经被大气折射到日观峰上,其实太阳本体还在云海下方呢。
看完日出后回房间再稍作休息一下,等太阳出来稍微暖和点了,准备从后山下山。根据此前攻略的调查,应该从玉皇顶的丈人峰那里下后石坞,但其实南天门旁的岔路也是可以过去的,我们因为住在天街要回头拿东西,就从南天门后面走了,路过桃花源索道,往相反方向走,有一段需要上,到了后石坞索道基本就一路向下了,反正山间只有一条道,也不会迷路。
![]() |
这是需要上的一段,同样是节理切割后形成的地质奇观。
![]() |
上去后就可以看到一片郁郁森森!所谓“前山看人文,后山看风景”,泰山后山基本处于没有开发的状态,植被覆盖率很高,有森林氧吧之称,重点的重点是人少,不像前山下山熙熙攘攘。
![]() |
后石坞旧称“后石屋”,早时又叫“后十五”,言此地距岱顶十五里,实际上岱顶距后石坞的直线距离不过1.5公里左右,因古时山路蜿蜒难行,故感觉道路漫长,纯粹心理作用。后石坞自古就有“岱阴第一洞天福地”之称,是“奥”区,奥妙无穷,此处峰峭壁陡,古松幽绝,亦是泰山的“后花园”。后石坞那些元君庙、黄花洞的景点都在左边北天门往下,右边直接下山了,但两条路最后会汇合到一起,母上选择了直接下山。
![]() |
下山的路基本都是这样的,感觉比前山修的平整,每级台阶也比较宽。但上山容易下山难,实际上下山花了6个小时,比上山还久,头天还没反弹出来,第二天上班时感觉小腿硬得像铁板。
![]() |
亲自示范阿拉蕾式下山(别闹 |
![]() |
后山的“石河”,后面还有石海,简单来说就是此处曾发生过塌方,然后乱石堆积,无作为的壮观。
![]() |
后山这种乱石非常多,所以如果真发生个地震什么的,估计就回不来了(乌鸦嘴,比如这种。
![]() |
遥望天烛峰,因此块山头形似蜡烛而得名。行走在这5.4公里的带状风景区中,松涛阵阵,白云悠悠,很是惬意。
![]() |
沿途有万松峥嵘,虬枝交错
![]() |
后山有世所罕有的天然古油松林共1118株,平均胸围1.6米,树龄300年以上,是天朝保存最完好的古油松群落。
![]() |
这里是“天工开物”的平台,向东南望,峰顶奇石嶙峋,或人或物,形肖神备,尤若天公造化,万物始出,因此得名,遥远的彼方有个小山门,就是出去的路。
![]() |
走近了是这样的,这是“山呼门”,相传秦始皇登封泰山,文武大臣在此三呼万岁,故俗名“三呼门”。后石坞这一条其实是秦始皇登泰山走的路线,因此又叫“秦御道”(等于说秦始皇是从现在的后山上现在的前山下的所以是逃跑时遇上的五大夫松),此处两山夹道,原为一天然隘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石豁狭窄,且两侧十分陡峭,为方便游人,世纪初,在此兴建门楼以壮景观。
![]() |
这块光秃秃黄油油的巨石称“龙脊”,俗称“鲤鱼背”,因其山体巨大光滑,色泽桔黄,势如卧龙而得名,此石形成于25亿年前,石中含有斜长石、石英等矿物成分,所以形成这副寸草不生的样子。
![]() |
到天烛峪水库就算是快到山底了,但水库前有一段好汉坡,堪称小十八盘,坡度达到40度,台阶扭扭曲曲,不比前山省力。
![]() |
过了这个奇怪的石桥就快要到山底了,早上8点出发,真正到山脚下已经午后1点了,也不知是带着母上的缘故还是自己体力不行。后山出来再走过一段类似别墅又不似别墅的楼盘后,到停车场就有公交可以坐。剩下时间就是吃饭休息帮母上订曲阜的车和旅馆,晚上高铁滚回南京了。
-----------------------------------------------------------------------------------------------------------------------------------------
![]() |
在岱顶买了一对mini石敢当,石敢当:感觉自己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