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医生的好坏和治疗方案的好坏?
最近注意到微博上有两位同行产生争论,事情是这样,有位微博网友发微博说治疗孕妇黄疸:
@石不懈中医:一青年孕妇,在妇幼医院发现转氨酶升高,来我这中医就诊。开了两周的免煎中药,药不多,嘱咐她每天喝一次就可以,同时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不喝酒,早睡休息,不必过分担心。今个复查肝功能,已都正常了。患者和她妈妈连声说谢谢,高兴而去,我也高兴!(偷笑)。
微博附上了药方,服药前后的检查单。药方包括:柴胡6克,白芍10g,炒枳壳6g,垂盆草15g,半枝莲15g,蛇石草15g,菌陈15g,黄岑10g,石上柏10g,甘草3g。(注:有不少学术论文指出药方中的柴胡和黄岑具有肝毒性)
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肝病权威,外号“七叔”的成军转发评论了这条微博,提出了三个猛烈的问题:
@肝病专家七叔:1.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是什么?2.你用的中药妊娠安全性有何证据?3.你治疗的判断标准就是病人满意,你也满意?请回答......
马丁医生看到这个小争论,觉得很有意思。往大了说,它反应了中西医在诊疗“思路”方面的重大差异。西医(现代医学)一直以“循证”为基石,一切以证据说话。这个患者是孕妇,用药安全特别重要。七叔质问“中药妊娠安全性有何证据”就是“循证”的思路。我们国家现在流通的中药,中成药在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基本上是依赖古书的记载,中医医生和患者的“经验记忆”,慢慢就变成了“经过上千年的验证”。实际上呢,没有任何一个中药通过依“循证”思路设计的审核流程。这句话的证据就是:还没有一个中药方子通过美国药监部门FDA的认证,包括云南白药这种国家信用代言的保密配方。
那么作为一个患者,我们究竟如何判断医生的好坏?治疗方案的好坏?
在这个例子里该患者和她妈妈对这位中医很是感激,原因可能是症状解除了,医生的服务态度好。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她们看到了七叔的评论,会有什么想法。我猜,她们首先会觉得疑惑,因为的确她们不知道为什么转氨酶升高了。考虑到她们是从妇幼医院检查出来的,按理说妇幼医院也会给她们处理。孕妇的转氨酶升高很多时候属于正常现象,可以自动降回正常水平。也因此估计妇幼医院可能对该患者解释过不需用药等,但该患者为了“胎儿安全”还是来到了中医诊所,毕竟大众大都有“中药无毒副作用”的误解。虽然转氨酶降到正常水平(很可能是自动),但我看了这篇文章都有点捏把汗患者所服用的药物会不会对胎儿有影响,可患者却“高兴而去”,十分满意,是因为医生的态度和结果都让他们满意。那么作为患者我们到底该怎样判断医生的好坏和治疗方案的好坏?毕竟找个好医生和好的治疗方案是我们求医问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必须直面事实真相,那就是:“普通人并没有辨别医生好坏和治疗方案好坏的能力”。
也许您觉得马丁医生太夸张了,是不是我们可以列个标准,逐个打打分就能评判呢?比如:专业能力(诊断水平,治疗水平),人文关怀(是否和蔼可亲,如沐春风),道德水准(收不收红包,会不会给患者垫医药费甚至免费)。
可问题就在于“专业能力”如何,患者无法做出判断。普通患者不但没有“能力”判断,还经常错误地以为自己有能力判断。因此微博上经常有医生抱怨“真正的好医生常挨打”(比如深圳某医生因为不给小孩吊针被小孩爸爸扇耳光),反而一些“坏医生”,懂得忽悠的医生(甚至没有行医资格的人如绿豆神医)很受患者欢迎。
接下来我们说说医生的“人文关怀”重要吗?当前医患矛盾一个“核心”就是患者都抱怨医生看病“太快”,不到几分钟就打发了,甚至症状都还没说完呢;又或者患者或家属心急如焚,医生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可是作为患者你知道你对医生应该有个基础要求就是:尽量正确地诊断和治疗。要求别人对自己各种关怀本身是可以理解的,而现在一些坏医生和骗子非常懂得利用“人文关怀”来获取患者的信任,从而最终给患者带来无穷的后患。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医生在用心地考虑你的问题而不是假的“关怀”。
最后聊聊“道德水准”。我们在各行各业总是期盼着,仰望着“德艺双馨”的专家,医疗领域也毫不例外。我们的媒体也经常宣传各种德艺双馨的老专家的“感人事迹”。但还是那句话,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德”是外行对专家的评价,因为外行也“只能”从“德”来评价。可作为一个医生,能“尽量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已经是最大最大的“德”了,其他那些比如“不收红包” ”免费” “垫医药费” “带病上班”之类的小德就不用太当真了。反过来说,那些非常需要用“德”来包装自己的医生,“神医”,反而更有点可疑。
黄金标准: 同行审议
当然评价医生的好坏和治疗方案的好坏还是有办法的,那就是“同行审议”。
比如美国一家网站针对每个专科给大量该专科医生发放问卷来评选全美最佳专科医生。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你或你的爱人正好遭遇到你的专科疾病,你会向他推荐谁?” 同行审议得到的榜单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以至于美国的医院会把入选医生名单拿出来宣传。普通患者如果真要打听哪个医生好可以走这个思路,通过医生打听医生。
同行审议虽然是把利剑,但我国毕竟是“人情社会”,其效率是要打折扣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不得不依赖“熟人”或“特权”去走关系,结果又加剧了“人情社会”的演化。但即使如此,仍然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牢记“同行审议”的准则,相信证据,避免自己做出太绝对的“主观判断”,从而激化了本已脆弱的医患关系。
所以,我的建议,当你或家人生病时,谁是对你们来说最好的医生?考虑两点:1、愿意花时间精力考虑你问题的医生;2、医生们推荐的医生。
@石不懈中医:一青年孕妇,在妇幼医院发现转氨酶升高,来我这中医就诊。开了两周的免煎中药,药不多,嘱咐她每天喝一次就可以,同时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不喝酒,早睡休息,不必过分担心。今个复查肝功能,已都正常了。患者和她妈妈连声说谢谢,高兴而去,我也高兴!(偷笑)。
微博附上了药方,服药前后的检查单。药方包括:柴胡6克,白芍10g,炒枳壳6g,垂盆草15g,半枝莲15g,蛇石草15g,菌陈15g,黄岑10g,石上柏10g,甘草3g。(注:有不少学术论文指出药方中的柴胡和黄岑具有肝毒性)
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肝病权威,外号“七叔”的成军转发评论了这条微博,提出了三个猛烈的问题:
@肝病专家七叔:1.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是什么?2.你用的中药妊娠安全性有何证据?3.你治疗的判断标准就是病人满意,你也满意?请回答......
![]() |
马丁医生看到这个小争论,觉得很有意思。往大了说,它反应了中西医在诊疗“思路”方面的重大差异。西医(现代医学)一直以“循证”为基石,一切以证据说话。这个患者是孕妇,用药安全特别重要。七叔质问“中药妊娠安全性有何证据”就是“循证”的思路。我们国家现在流通的中药,中成药在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基本上是依赖古书的记载,中医医生和患者的“经验记忆”,慢慢就变成了“经过上千年的验证”。实际上呢,没有任何一个中药通过依“循证”思路设计的审核流程。这句话的证据就是:还没有一个中药方子通过美国药监部门FDA的认证,包括云南白药这种国家信用代言的保密配方。
那么作为一个患者,我们究竟如何判断医生的好坏?治疗方案的好坏?
在这个例子里该患者和她妈妈对这位中医很是感激,原因可能是症状解除了,医生的服务态度好。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她们看到了七叔的评论,会有什么想法。我猜,她们首先会觉得疑惑,因为的确她们不知道为什么转氨酶升高了。考虑到她们是从妇幼医院检查出来的,按理说妇幼医院也会给她们处理。孕妇的转氨酶升高很多时候属于正常现象,可以自动降回正常水平。也因此估计妇幼医院可能对该患者解释过不需用药等,但该患者为了“胎儿安全”还是来到了中医诊所,毕竟大众大都有“中药无毒副作用”的误解。虽然转氨酶降到正常水平(很可能是自动),但我看了这篇文章都有点捏把汗患者所服用的药物会不会对胎儿有影响,可患者却“高兴而去”,十分满意,是因为医生的态度和结果都让他们满意。那么作为患者我们到底该怎样判断医生的好坏和治疗方案的好坏?毕竟找个好医生和好的治疗方案是我们求医问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必须直面事实真相,那就是:“普通人并没有辨别医生好坏和治疗方案好坏的能力”。
也许您觉得马丁医生太夸张了,是不是我们可以列个标准,逐个打打分就能评判呢?比如:专业能力(诊断水平,治疗水平),人文关怀(是否和蔼可亲,如沐春风),道德水准(收不收红包,会不会给患者垫医药费甚至免费)。
可问题就在于“专业能力”如何,患者无法做出判断。普通患者不但没有“能力”判断,还经常错误地以为自己有能力判断。因此微博上经常有医生抱怨“真正的好医生常挨打”(比如深圳某医生因为不给小孩吊针被小孩爸爸扇耳光),反而一些“坏医生”,懂得忽悠的医生(甚至没有行医资格的人如绿豆神医)很受患者欢迎。
![]() |
接下来我们说说医生的“人文关怀”重要吗?当前医患矛盾一个“核心”就是患者都抱怨医生看病“太快”,不到几分钟就打发了,甚至症状都还没说完呢;又或者患者或家属心急如焚,医生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可是作为患者你知道你对医生应该有个基础要求就是:尽量正确地诊断和治疗。要求别人对自己各种关怀本身是可以理解的,而现在一些坏医生和骗子非常懂得利用“人文关怀”来获取患者的信任,从而最终给患者带来无穷的后患。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医生在用心地考虑你的问题而不是假的“关怀”。
![]() |
最后聊聊“道德水准”。我们在各行各业总是期盼着,仰望着“德艺双馨”的专家,医疗领域也毫不例外。我们的媒体也经常宣传各种德艺双馨的老专家的“感人事迹”。但还是那句话,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德”是外行对专家的评价,因为外行也“只能”从“德”来评价。可作为一个医生,能“尽量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已经是最大最大的“德”了,其他那些比如“不收红包” ”免费” “垫医药费” “带病上班”之类的小德就不用太当真了。反过来说,那些非常需要用“德”来包装自己的医生,“神医”,反而更有点可疑。
黄金标准: 同行审议
当然评价医生的好坏和治疗方案的好坏还是有办法的,那就是“同行审议”。
比如美国一家网站针对每个专科给大量该专科医生发放问卷来评选全美最佳专科医生。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你或你的爱人正好遭遇到你的专科疾病,你会向他推荐谁?” 同行审议得到的榜单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以至于美国的医院会把入选医生名单拿出来宣传。普通患者如果真要打听哪个医生好可以走这个思路,通过医生打听医生。
同行审议虽然是把利剑,但我国毕竟是“人情社会”,其效率是要打折扣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不得不依赖“熟人”或“特权”去走关系,结果又加剧了“人情社会”的演化。但即使如此,仍然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牢记“同行审议”的准则,相信证据,避免自己做出太绝对的“主观判断”,从而激化了本已脆弱的医患关系。
所以,我的建议,当你或家人生病时,谁是对你们来说最好的医生?考虑两点:1、愿意花时间精力考虑你问题的医生;2、医生们推荐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