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腔调
一、 南北味
上海,暴雨。
我坐在早餐店铺里,外面的雨滴顺着檐角坠在地上,像是一串珠帘。
一个浑身湿透的男人走进店来,四十岁年纪,鬓角稍显灰白,深灰色西装上留下显眼水痕,从发梢到下巴都不停滴着雨点。
缓行几步,跺脚,拉椅,端坐。
点了一碟锅贴,一份粢饭,一碗清粥。
轻嚼慢咬缓吞,吹勺,细饮,摊开报纸仔细看着。
坐在我前排的两个姑娘,低声说道:“格厄宁老有腔调呃。”(这个人很有腔调的)
上海人常说“腔调”,这是个有些难以用言语解释清楚的词语,简简单单两个字把为人处世的品味情调格调高雅都涵盖进去了。程乃珊曾经专门写过一篇名叫《腔调》的文章,里面提到“腔调其实是一种品相”,我们常常讲的坐相立相,甚至面相,声相,吃相都是构成腔调的重要部分。
但人们往往关注一个人的言谈外表,对于最后的一个吃相,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实际上一个人最有“腔调”的,就是在此处。
旁人对上海人多有误解,但凡提到,便是穿着睡衣嚼着油条聊股票的大妈,便是窝窝囊囊躲在家里做饭洗衣做饭炒青菜的男人,便是矫揉造作满口洋泾浜喝着咖啡的女人。
总体而言,小气憋屈不畅快,没有一点儿“腔调”。
我所见却并非如此。
路边支起一个小摊,穿着围裙的阿姨摆好桌椅,笼屉上整着包子,锅里是带着焦油色的锅贴,碗里盛着白粥,咸菜分列在小碟子里。顾客交钱坐下,随便聊聊经济,闲碎的琐事,低声细语,不惊扰他人。
或是西洋店里,倒上咖啡,面前摆着还带有余温的面包,煎好的单面蛋,将要匆匆上班的年轻人愉快的交谈,节奏很快,轻快。偶有年岁渐大的中年人独坐椅上,喝一口咖啡,看一眼手里的最新消息,眉头轻蹙,像是在思考什么。
远承过去的青衣长衫与飘洋而来的西方文明相遇,两者相融,却又泾渭分明,端是一副吃饭的好腔调。
人们常将南北相比,如果谈到上海,必提北京。
上海吃饭自有一番腔调,北京自然也不例外,若化用一个北方语言来代替腔调,“范儿”这个词比较合适,这是华北平原特有的底蕴与口语幽默,人们总说穿着有范儿,说话有范儿,吃饭也应当是有范儿的。
华北平原人民的吃食向来没有南方来的精细,但却独有一份大气,能让你填饱肚子就决不让你饿着,且食物往往能追根溯源百年以上,凡事街面上所瞧见的食物,都能给你往上倒腾点儿历史来源,甭管是贴金还是瞎掰,至少有趣。
北方人吃饭的范儿,便在这种历史的厚重上。
冬,严寒。
哈气儿成雾,吐口吐沫都能成冰渣儿,街角那家小店外依然排着长队,虽说天冷难耐,但没人加塞儿,更没人讲歪理儿,皇城根儿下的老少爷们儿丢不起这个人!
店里的老夫妻忙碌着,老太太照看着小火儿咕嘟的铁锅,老爷子挽起袖子,一手掂勺,一手撒菜,做着煎饼。
但凡客人要求多加其他乱七八糟辅料食材的,老爷子都皱着白眉,拿眼瞧着,那神色好像在说,我祖上几十年都是这么做的,你确定非要坏了规矩?直到客人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才终于顺下眉眼,笑呵呵包好煎饼,递给客人。
张嘴一咬,满嘴酥脆咸香,味道刚刚好。
老太太忙着添豆腐脑儿,加上油卤,递在手上,或是盛碗小馄炖,撒一把葱花,喜眉笑眼。但保不齐有吃不惯北方口的南方客人,要求来一碗甜豆腐脑。这时候老太太总有些犹疑的从一旁拿出糖碗儿,一小勺轻轻挖出,哆哆嗦嗦的搁在豆腐脑里,等看着客人坐下,还用一种闹不明白的眼光瞧着,似乎在说,这能好吃么?
客人自己招呼自己,咸了淡了吱声就应,递筷子搭把手也都是平常事儿,老顾客帮着收拾桌子更不稀奇。
进门时一声来啦,出门时一声慢走。来是客,走是友。
几百年都是这么过来的,这就是底蕴,这就是范儿。
常有好事者,非要在南北两地间分个高下,好像一者高雅,另一者就必然低俗,一者有底蕴,另一者就必然轻浮。这话说的太不讲究了,北京有煎饼果子,上海有“裹脚布”,实际上也是类似的鸡蛋饼。我的上海朋友来京,吃前者赞不绝口,我们一众北方汉子来到上海,吃后者,那香的差点儿咬着舌头。
腔调和范儿,都挺好。
要我说,非要边喝咖啡边吃大蒜,那他妈才叫低俗。
二、 双人餐
Zhuangbility is an attitude.
有些人吃饭没有腔调,所以得装。
这装的当然不是给自己看的,更不是给阿猫阿狗看的,是给那个坐在对面同食之人瞧得。但这事儿不好办,往往容易玩儿砸了,腔不仅没装成,反而被别人当成笑话。
我室友老白给我讲过一事儿,据他自己说是吃饭的时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但具体情节是不是用了艺术手法进行夸张渲染,这我就不知道了。
“国家是有政策的嘛,咱们要大力扶持,按照一号文件办,你明白吗?交给小孙去做,他比较机灵,组织上还是比较相信他的能力嘛!”
说这话的是一三十出头的中年男性,上身着黑色夹袄,下身穿运动长裤,手夹点儿八中南海,脚蹬大标打折运动鞋,雄姿英发,顾盼生雄。说话嗓门儿大,大概是普通人声调的二十倍,有种一脚从己方球门儿射进对方球门的豪迈。
接完电话,这位朝坐在对面的姑娘笑笑,说:“没办法,工作太忙,办公室离不开我调度。”
说话间,从兜里掏出打火机,点着,咵咵大口往里吸,然后又噗噗往外吐,烟圈硕大。
“我这人呐,闲不住,但主要还是被工作拖累,那群兔崽子,我一会儿没盯着,就得掀天!”
话音刚落,马上又是一个电话响起。
“喂,啊,是我,是我,什么?要进海里?那得出入证啊,我帮你想想办法,嗯,这事儿交给我了,我和那谁,挺熟的,就是国家政策研究办公室的那个谁,对,等着吧!”
放下电话,他有些不好意思的对姑娘说:“咱俩这相亲呢,都怪我,破坏气氛了。这有朋友托我帮着办点儿关系,他要进海里!”
“进海里,你知道什么意思吗?不知道?嗨!就是那儿,中南,嗯,那个海,知道了么?”
这位男士讲个不停,坐在他对面的姑娘倒是沉默不语。他一边剥蒜,一边拿筷子挑面条,说这家面做的不错,你多尝尝,下次咱俩再见面,我带你去吃烧烤,那家给的肉串挺大的……
老白说到这儿,我终于有机会打断他了。
我问老白:“你在哪儿遇见的这事儿?”
“马记拉面馆儿啊!就出南门再往东走一百米那家,咱俩去吃过,你不记得了?”
得嘞,故事继续。
那位男士呼呼啦啦一碗面吃完,连汤带水都给喝完了,一抹嘴,打了个饱嗝。
对面的姑娘瞧见这样子,笑着说,那今天就到这儿吧,我先走啦。
男士有些意犹未尽的挽留了几句,但姑娘去意已决,还是选择了离开。等她走出门外,这位男士又掏出手机,打起了电话。
“多谢哥几个帮助啊,这次肯定能震住。对了,下午我还得给王局开车,就不多说了……”
老白从他身边走过,听见了这几句。
等推开门,走出没多远,瞧见姑娘也站着打电话呢。
“快别提了,丫就是一个二逼。”
这腔装的,太失败了。
豪放派的食客偏装婉约派的小嘴,铁板琵琶大江东去的撸串儿大王硬要掰扯成小口浅酌杏花酒的文艺少女,吃个饺子都要变身为英伦绅士,筷子左右手各摆一根,买个烧饼都要拿手绢擦擦手,然后用倍儿浓重的鼻音腔说,多加葱花,please!
这不叫腔调,这叫矫情。
自己不在吃饭,在演戏。别人吃不好饭,在看戏,而且还是三流狗血连续剧,难以下咽的那种。
两个人吃饭,是一种另类的腔调,要像磁铁两极,要像拼接在一起的圆,得凑凑合合自成一派,要一个人看另一个人吃,越看越开心,越看越有食欲,然后自己也吃将起来。
我遇见过这样的一对。
餐馆儿里,俩人对坐,面前摆着份儿烤鲶鱼。姑娘使筷如飞,小伙动嘴如虎,没人藏着也没人掖着。
吃了半晌,姑娘抬头笑着说,我跟你讲,往东那家阿娜尔汗的新疆餐馆大盘鸡做的特别好,鸡肉给的多,面片厚实咬起来带劲儿。从这儿,往南快到天桥的地方,有一家卖锅盔的,别直接吃,磕嘴,回家淋汁儿,立刻香酥。要是吃腻了,从咱们学校后门出去,再走五十米,有家甜品店,那酸奶……
她顿了顿,有点儿害羞的低着头,轻声说,还有好多,以后我都慢慢告诉你。
多好,吃货和吃货的爱情,这才是双人餐应有的腔调。
三、 独食记
起初我害怕一个人吃饭,要是屋里空落落就剩我一人儿,必定浑身不自在,非得呼朋唤友叫几个人出来一起吃喝才算。
可后来,自己渐走渐远,朋友越来越忙,父母年迈在家,终究还是一个人吃饭了。
也渐渐觉察出独食的好来,三五成群气场互相影响,喝酒闭嘴,那不叫腔调,叫失态。同事职场,勾心斗角你挤兑我我抹黑你,那不叫腔调,叫恶心。
唯有一个人吃饭,那才是真的自己,爱吃什么点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孤独是最好的佐餐剂,逼格最高。
但现如今人们也难以真正找到一个单独吃饭的环境,有时候非得身陷囹圄,才能体会到所谓独食的腔调。
王洛宾自述监狱生活,那个时候每餐只有一个窝头,他就掰开半个,给其他囚犯吃,借此换取一两首新疆的民歌。等囚犯把窝头吃完,歌也吃完了,王洛宾再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一边轻声哼唱刚学会的歌曲,一边啃着自己的窝头。
这是独食,也是救赎。
高晓松因为酒驾进了号子,他说偶尔会有猫偷偷的顺着窟窿溜进来,自己每天留两个馒头喂它。他在文章里写“我说这只猫肯定是菩萨,你想想它干吗上这儿要饭,这儿有什么吃的,这儿会有鱼吗?会有老鼠吗?只有馒头。但是这只猫每天都来。”
喂着猫,啃着馒头。
这是独食,也是希望。
花总在微博上揭露世界奢侈品协会,因而被世奢会反咬,进了看守所。他待在羁押室里,其他人该审就审,该放就放,可独独落下他一人。他最后要求看守把面包和水递了过来,尽管他没有胃口,可是他还是这么做了。
他说“这是独食,这是求生。”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常往返检察院、法院、看守所、监狱。
监狱外零星开着几家小馆子,有时候亲人接了刑满释放的亲人,会在那里吃点东西。
有一次是去监狱交换材料,中途就在馆子里解决午饭,恰好碰到一个刑满释放犯人,当时大概是下午六点的样子,微风,尘土顺着门缝冲进饭店里,带着土腥气。
那人理着平头,一个人坐在桌子前,端端正正的。
面前一份花生米,一瓶牛二,一份火烧,还有几个空的盘子,应该是吃完的凉菜。
他拿筷子夹起一颗花生米,放进嘴里,闭着眼嚼一会儿,像是吃什么珍馐美味,然后喝一口酒。
他的眼睛一直盯着窗外,我猜他应该是在等什么人吧。
可服务员悄悄跟我说,这人都坐了快一小时了,还没等到什么人。
我临走前,帮他把饭钱给结了。
不管他等的人来没来,我总希望能让他觉得,自己并不孤独。
一个人独食,这是最孤独的腔调。
上海,暴雨。
我坐在早餐店铺里,外面的雨滴顺着檐角坠在地上,像是一串珠帘。
一个浑身湿透的男人走进店来,四十岁年纪,鬓角稍显灰白,深灰色西装上留下显眼水痕,从发梢到下巴都不停滴着雨点。
缓行几步,跺脚,拉椅,端坐。
点了一碟锅贴,一份粢饭,一碗清粥。
轻嚼慢咬缓吞,吹勺,细饮,摊开报纸仔细看着。
坐在我前排的两个姑娘,低声说道:“格厄宁老有腔调呃。”(这个人很有腔调的)
上海人常说“腔调”,这是个有些难以用言语解释清楚的词语,简简单单两个字把为人处世的品味情调格调高雅都涵盖进去了。程乃珊曾经专门写过一篇名叫《腔调》的文章,里面提到“腔调其实是一种品相”,我们常常讲的坐相立相,甚至面相,声相,吃相都是构成腔调的重要部分。
但人们往往关注一个人的言谈外表,对于最后的一个吃相,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实际上一个人最有“腔调”的,就是在此处。
旁人对上海人多有误解,但凡提到,便是穿着睡衣嚼着油条聊股票的大妈,便是窝窝囊囊躲在家里做饭洗衣做饭炒青菜的男人,便是矫揉造作满口洋泾浜喝着咖啡的女人。
总体而言,小气憋屈不畅快,没有一点儿“腔调”。
我所见却并非如此。
路边支起一个小摊,穿着围裙的阿姨摆好桌椅,笼屉上整着包子,锅里是带着焦油色的锅贴,碗里盛着白粥,咸菜分列在小碟子里。顾客交钱坐下,随便聊聊经济,闲碎的琐事,低声细语,不惊扰他人。
或是西洋店里,倒上咖啡,面前摆着还带有余温的面包,煎好的单面蛋,将要匆匆上班的年轻人愉快的交谈,节奏很快,轻快。偶有年岁渐大的中年人独坐椅上,喝一口咖啡,看一眼手里的最新消息,眉头轻蹙,像是在思考什么。
远承过去的青衣长衫与飘洋而来的西方文明相遇,两者相融,却又泾渭分明,端是一副吃饭的好腔调。
人们常将南北相比,如果谈到上海,必提北京。
上海吃饭自有一番腔调,北京自然也不例外,若化用一个北方语言来代替腔调,“范儿”这个词比较合适,这是华北平原特有的底蕴与口语幽默,人们总说穿着有范儿,说话有范儿,吃饭也应当是有范儿的。
华北平原人民的吃食向来没有南方来的精细,但却独有一份大气,能让你填饱肚子就决不让你饿着,且食物往往能追根溯源百年以上,凡事街面上所瞧见的食物,都能给你往上倒腾点儿历史来源,甭管是贴金还是瞎掰,至少有趣。
北方人吃饭的范儿,便在这种历史的厚重上。
冬,严寒。
哈气儿成雾,吐口吐沫都能成冰渣儿,街角那家小店外依然排着长队,虽说天冷难耐,但没人加塞儿,更没人讲歪理儿,皇城根儿下的老少爷们儿丢不起这个人!
店里的老夫妻忙碌着,老太太照看着小火儿咕嘟的铁锅,老爷子挽起袖子,一手掂勺,一手撒菜,做着煎饼。
但凡客人要求多加其他乱七八糟辅料食材的,老爷子都皱着白眉,拿眼瞧着,那神色好像在说,我祖上几十年都是这么做的,你确定非要坏了规矩?直到客人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才终于顺下眉眼,笑呵呵包好煎饼,递给客人。
张嘴一咬,满嘴酥脆咸香,味道刚刚好。
老太太忙着添豆腐脑儿,加上油卤,递在手上,或是盛碗小馄炖,撒一把葱花,喜眉笑眼。但保不齐有吃不惯北方口的南方客人,要求来一碗甜豆腐脑。这时候老太太总有些犹疑的从一旁拿出糖碗儿,一小勺轻轻挖出,哆哆嗦嗦的搁在豆腐脑里,等看着客人坐下,还用一种闹不明白的眼光瞧着,似乎在说,这能好吃么?
客人自己招呼自己,咸了淡了吱声就应,递筷子搭把手也都是平常事儿,老顾客帮着收拾桌子更不稀奇。
进门时一声来啦,出门时一声慢走。来是客,走是友。
几百年都是这么过来的,这就是底蕴,这就是范儿。
常有好事者,非要在南北两地间分个高下,好像一者高雅,另一者就必然低俗,一者有底蕴,另一者就必然轻浮。这话说的太不讲究了,北京有煎饼果子,上海有“裹脚布”,实际上也是类似的鸡蛋饼。我的上海朋友来京,吃前者赞不绝口,我们一众北方汉子来到上海,吃后者,那香的差点儿咬着舌头。
腔调和范儿,都挺好。
要我说,非要边喝咖啡边吃大蒜,那他妈才叫低俗。
二、 双人餐
Zhuangbility is an attitude.
有些人吃饭没有腔调,所以得装。
这装的当然不是给自己看的,更不是给阿猫阿狗看的,是给那个坐在对面同食之人瞧得。但这事儿不好办,往往容易玩儿砸了,腔不仅没装成,反而被别人当成笑话。
我室友老白给我讲过一事儿,据他自己说是吃饭的时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但具体情节是不是用了艺术手法进行夸张渲染,这我就不知道了。
“国家是有政策的嘛,咱们要大力扶持,按照一号文件办,你明白吗?交给小孙去做,他比较机灵,组织上还是比较相信他的能力嘛!”
说这话的是一三十出头的中年男性,上身着黑色夹袄,下身穿运动长裤,手夹点儿八中南海,脚蹬大标打折运动鞋,雄姿英发,顾盼生雄。说话嗓门儿大,大概是普通人声调的二十倍,有种一脚从己方球门儿射进对方球门的豪迈。
接完电话,这位朝坐在对面的姑娘笑笑,说:“没办法,工作太忙,办公室离不开我调度。”
说话间,从兜里掏出打火机,点着,咵咵大口往里吸,然后又噗噗往外吐,烟圈硕大。
“我这人呐,闲不住,但主要还是被工作拖累,那群兔崽子,我一会儿没盯着,就得掀天!”
话音刚落,马上又是一个电话响起。
“喂,啊,是我,是我,什么?要进海里?那得出入证啊,我帮你想想办法,嗯,这事儿交给我了,我和那谁,挺熟的,就是国家政策研究办公室的那个谁,对,等着吧!”
放下电话,他有些不好意思的对姑娘说:“咱俩这相亲呢,都怪我,破坏气氛了。这有朋友托我帮着办点儿关系,他要进海里!”
“进海里,你知道什么意思吗?不知道?嗨!就是那儿,中南,嗯,那个海,知道了么?”
这位男士讲个不停,坐在他对面的姑娘倒是沉默不语。他一边剥蒜,一边拿筷子挑面条,说这家面做的不错,你多尝尝,下次咱俩再见面,我带你去吃烧烤,那家给的肉串挺大的……
老白说到这儿,我终于有机会打断他了。
我问老白:“你在哪儿遇见的这事儿?”
“马记拉面馆儿啊!就出南门再往东走一百米那家,咱俩去吃过,你不记得了?”
得嘞,故事继续。
那位男士呼呼啦啦一碗面吃完,连汤带水都给喝完了,一抹嘴,打了个饱嗝。
对面的姑娘瞧见这样子,笑着说,那今天就到这儿吧,我先走啦。
男士有些意犹未尽的挽留了几句,但姑娘去意已决,还是选择了离开。等她走出门外,这位男士又掏出手机,打起了电话。
“多谢哥几个帮助啊,这次肯定能震住。对了,下午我还得给王局开车,就不多说了……”
老白从他身边走过,听见了这几句。
等推开门,走出没多远,瞧见姑娘也站着打电话呢。
“快别提了,丫就是一个二逼。”
这腔装的,太失败了。
豪放派的食客偏装婉约派的小嘴,铁板琵琶大江东去的撸串儿大王硬要掰扯成小口浅酌杏花酒的文艺少女,吃个饺子都要变身为英伦绅士,筷子左右手各摆一根,买个烧饼都要拿手绢擦擦手,然后用倍儿浓重的鼻音腔说,多加葱花,please!
这不叫腔调,这叫矫情。
自己不在吃饭,在演戏。别人吃不好饭,在看戏,而且还是三流狗血连续剧,难以下咽的那种。
两个人吃饭,是一种另类的腔调,要像磁铁两极,要像拼接在一起的圆,得凑凑合合自成一派,要一个人看另一个人吃,越看越开心,越看越有食欲,然后自己也吃将起来。
我遇见过这样的一对。
餐馆儿里,俩人对坐,面前摆着份儿烤鲶鱼。姑娘使筷如飞,小伙动嘴如虎,没人藏着也没人掖着。
吃了半晌,姑娘抬头笑着说,我跟你讲,往东那家阿娜尔汗的新疆餐馆大盘鸡做的特别好,鸡肉给的多,面片厚实咬起来带劲儿。从这儿,往南快到天桥的地方,有一家卖锅盔的,别直接吃,磕嘴,回家淋汁儿,立刻香酥。要是吃腻了,从咱们学校后门出去,再走五十米,有家甜品店,那酸奶……
她顿了顿,有点儿害羞的低着头,轻声说,还有好多,以后我都慢慢告诉你。
多好,吃货和吃货的爱情,这才是双人餐应有的腔调。
三、 独食记
起初我害怕一个人吃饭,要是屋里空落落就剩我一人儿,必定浑身不自在,非得呼朋唤友叫几个人出来一起吃喝才算。
可后来,自己渐走渐远,朋友越来越忙,父母年迈在家,终究还是一个人吃饭了。
也渐渐觉察出独食的好来,三五成群气场互相影响,喝酒闭嘴,那不叫腔调,叫失态。同事职场,勾心斗角你挤兑我我抹黑你,那不叫腔调,叫恶心。
唯有一个人吃饭,那才是真的自己,爱吃什么点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孤独是最好的佐餐剂,逼格最高。
但现如今人们也难以真正找到一个单独吃饭的环境,有时候非得身陷囹圄,才能体会到所谓独食的腔调。
王洛宾自述监狱生活,那个时候每餐只有一个窝头,他就掰开半个,给其他囚犯吃,借此换取一两首新疆的民歌。等囚犯把窝头吃完,歌也吃完了,王洛宾再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一边轻声哼唱刚学会的歌曲,一边啃着自己的窝头。
这是独食,也是救赎。
高晓松因为酒驾进了号子,他说偶尔会有猫偷偷的顺着窟窿溜进来,自己每天留两个馒头喂它。他在文章里写“我说这只猫肯定是菩萨,你想想它干吗上这儿要饭,这儿有什么吃的,这儿会有鱼吗?会有老鼠吗?只有馒头。但是这只猫每天都来。”
喂着猫,啃着馒头。
这是独食,也是希望。
花总在微博上揭露世界奢侈品协会,因而被世奢会反咬,进了看守所。他待在羁押室里,其他人该审就审,该放就放,可独独落下他一人。他最后要求看守把面包和水递了过来,尽管他没有胃口,可是他还是这么做了。
他说“这是独食,这是求生。”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常往返检察院、法院、看守所、监狱。
监狱外零星开着几家小馆子,有时候亲人接了刑满释放的亲人,会在那里吃点东西。
有一次是去监狱交换材料,中途就在馆子里解决午饭,恰好碰到一个刑满释放犯人,当时大概是下午六点的样子,微风,尘土顺着门缝冲进饭店里,带着土腥气。
那人理着平头,一个人坐在桌子前,端端正正的。
面前一份花生米,一瓶牛二,一份火烧,还有几个空的盘子,应该是吃完的凉菜。
他拿筷子夹起一颗花生米,放进嘴里,闭着眼嚼一会儿,像是吃什么珍馐美味,然后喝一口酒。
他的眼睛一直盯着窗外,我猜他应该是在等什么人吧。
可服务员悄悄跟我说,这人都坐了快一小时了,还没等到什么人。
我临走前,帮他把饭钱给结了。
不管他等的人来没来,我总希望能让他觉得,自己并不孤独。
一个人独食,这是最孤独的腔调。
-
lovely感叹现在 转发了这篇日记
冬,严寒。 哈气儿成雾,吐口吐沫都能成冰渣儿,街角那家小店外依然排着长队,店里的老夫妻忙碌着,老太太照看着小火儿咕嘟的铁锅,老爷子挽起袖子,一手掂勺,一手撒菜,做着煎饼。
2016-11-06 19: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