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北京地名中的儿话音
在北京地名儿中,带儿化音的不少,除了有约定俗成的原因外,深究起来,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如北京的城门“里九外七皇城四”中的东西便门读时就必须儿化,称作“东便门儿”和“西便门儿”,按照同门迪弥特里师兄的说法:“儿字本身就有小、可爱的意思。”而东西便门在北平城的建筑格局中就相当于两个小门,故加儿化音。除此之外,我认为也与其地理位置、规模建制(如其他城门都是双层垂檐,而此二门为一层单飞头屋檐)等较其他各大城门次之有关。又如南城的广渠门和左安门,旧时也俗称为“沙窝门儿”和:“江擦门儿”。原因也同上。
又如琉璃厂、台基厂,因是明清都属工部“五大厂”的原因,地名后都不加儿化音,而民间居民市场“厂甸儿”就要加儿化音。同理可证的是前门小商店云集的“东西打磨厂儿”。再比如:鲜鱼口儿、瓷器口儿、珠市口儿、菜市口儿均带儿化音,而提起衙门口则不带儿化音。从这些例子我们都能到在儿话音不是随随便便乱读的,而是公私分明,尊卑有序、一切按礼而行。再延伸一下那就是民俗学的范畴了。
总之千万别像迪兄所说的某位同事:非要说去前门儿。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